基本茶席,贴心设计
茶席的简洁朴素,是理性的删繁就简,是心态宁静的表现,是繁杂之后的疏朗。
基本茶席,道涵章法
一个基本茶席的元素构成,主要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匀杯、茶杯、茶仓、滓方、茶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插花器等。
如果严谨地去深究,茶具和茶器并不是一个概念。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炙茶、碾茶、煮茶、饮茶、贮茶等,凡是对茶的品鉴有育化、有改善、带有精神属性的茶具,全部定义为茶器。其他如采茶、制茶类的工具,定义为茶具。器以载道。与茶具相比,茶器已再不是单纯的泡茶器具,它具备了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蕴藏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席上的茶器,立象以尽意,通过直观、可赏、可感的茶器,由器入道,便衍生了有规矩、有章法的茶道。道由器传。看似无形的茶道,是通过有形的茶器及其育化的茶汤,来表达和实现的。究其本质,器的核心或存在的逻辑是“礼”,“礼之用,和为贵。”因此,“和”便成了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神乎其技,由艺而器入道,必须是道器并重,术法相乘。以器兴道,指的是茶席的规范和传播,对茶道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诠释和推动作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个道由器传的成功茶席,不仅包含着阴阳和四时的变化,而且有开有合,有规有矩,善始善终,有布局也要有章法,对立中存在着统一性。
茶席的布局,讲究动静结合,疏密有致,顾盼呼应,知白守黑。茶席构成的不变性,一方面,主要是指由泡茶器和匀杯构成的泡茶区,它位于席主的右前方(以基本的左手席为例),且匀杯始终处在泡茶器的外上位置,二者呈45度左右的夹角。另一方面,是指主要由茶杯排列组合构成的品茗区,它在濒临嘉宾的方便位置,与泡茶区域顾盼呼应着。在茶席的构架中,除了泡茶区和品茶区的相对不变之外,其他的茶器,在茶席上可以随意安置,但要符合其指导原则。首先,要不影响泡茶与分茶的便利性。其次,茶器安放的位置,要协调美观,要符合阴阳的和合,能使茶席锦上添花,使之布局更合理,更有画面感。茶席的不变性设置,是为了让泡茶人(以下简称席主)能够更省力、更便捷地去泡茶,从根本上讲,这主要是由人体的工学原理决定的。一个有创意有思想的茶席突破,往往要从可变的茶席区域,去琢磨、去探索、去构图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茶席也是如此,应该有个良好的开局,可用可赏。完美的茶席,就像中国的传统插花一样,要能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去赏去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四面风景的幽美各异,便对茶席开场的布局提出了要求。由于现代的茶席,从整体上看是横向的,因此,茶器轮廓的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呈现竖向的,使之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尤其要注重在视觉上呈现竖向的茶杯,其形态、线条、厚薄、色调的选择,容易实现在某一方向上的有序、重复排列。从美学上讲,有规律的间隔重复,就会产生悦目赏心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茶杯通过不断重复产生的这种形式之美,在茶席的设计中,一定要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这关乎着茶席设计的全局。因此,在一个茶席的开幕之初,茶杯有序组合的华丽登场,一定是呈现整体划一的紧密配合,以袅袅娜娜的韵律美、音乐美呈现的。
物物皆非苟设,事事俱有深情。茶席上的茶杯,在开局时排列紧凑整齐,既是形式美的需要,也便于席主就近分茶。茶会开始后,茶杯可以根据客人的需要,适当地分开一些距离,体现着席主对嘉宾的贴心关怀。但是作为嘉宾,也应当自觉地去维护茶席的形式美,就像我们在各自的工作中,或在列席重要的会议时,对队列、着装、坐姿的自觉要求一样。看似无关紧要的平凡之举,却微妙地透露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在您主动品完一杯茶后,要把茶杯重新放回到茶托内,同时,还要照应一下左右客人的茶杯排列,使之尽可能的整齐有序,不要过于凌乱。细节虽小,也可处处体现出茶人的修养与彼此的关心、体谅。位于茶席的左右两侧、距席主较远的嘉宾,在取放自己的品茗杯时,除了自觉照应、主动对齐茶杯之外,还要尽量把自己的茶杯,自觉传递到席主可以舒适分茶的距离以内。茶席的美与和谐,来自于宾主的热情互动以及彼此的尊重关怀。
人体工学,规圆矩方
茶席,是一个涵盖了人、茶、器、物、境的美学空间。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席主作为悦己娱人的活动主体,在煎水、泡茶、分茶、品茶、造境的过程中,既需要身体力行,付出辛劳,又需要营造出无限的美的意象。但是,人的自身活动范围,又不是无限自由的,它会受到自己身体结构的某些局限。那么,如何达到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人、茶、器、物、环境等各要素的最佳配合呢?这就需要借助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对茶席的结构、空间的活动范围、人的健康舒适性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者发现:人体坐在不同高度的凳子上,会感受到舒适度的不同。当坐高为400mm时,人体的活动度最高,即疲劳感最强;若是稍高或稍低于此数值者,其活动度会下降,而舒适度也会随之增大。汉宝德与林语堂先生都一致认为:感官的愉快与美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当身体不舒适时,是无法真正用身心去体会和感受美的。喝茶属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茶席上的泡茶人、品茶人,都需要把身心安顿下来,在散淡悠闲中去静参茶的滋味、香气和韵味。长时间的久坐,自然需要一个不易疲劳、令人舒适愉悦的合理高度。茶席要求的这个理想高度,根据个体身高的差异与测算表明:只要坐高稍大于400mm,或者坐高在330mm至370mm之间,茶桌的台下空间深度不小于600mm,都是合理且不易让人疲劳的。
席主在泡茶时,坐姿要优雅端庄、自然松弛;上身挺拔,肩部放松,双腿并拢,脚踏大地,保持膝关节呈90度,躯干与大腿的夹角,最佳也为90度左右,此时的腰椎承力相对较小。面带微笑,双眼微微俯视,身心安定平稳。由于泡茶和分茶活动,是一个上肢的综合运动过程,因此,需要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的密切配合,动作协调柔和、平稳精准。人体的上肢平均长度与肩宽,决定了泡茶人舒适端坐时,在水平方向的作业平面上,向左或向右的最大移动轨迹各为500mm左右,向前分茶伸展的最大活动半径是500mm。人体自身的这种活动的局限性,在空间上,就基本决定了一个舒适、科学、合理、健康的基本茶席的平面大小。如果考虑到茶席上的每位客人,人均占有桌面的适宜宽度为600mm左右时,那么一个基本的茶席设计,按照五人席(席主一位,客人四位)估算,这个茶席的平面长度最大应为2400mm,宽度不宜超过1000mm,茶案的高度应在800mm以下。结合我们日常的泡茶经验与实际测算,一个理想的茶席平面,长度不宜大于2000mm,宽度不宜大于1000mm,对泡茶人来讲最为自然、舒适。为了营造品茶的祥和愉悦氛围,茶席的长度和宽度,都不宜太大或过小。因为从心理安全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之间熟识而又不疏远的安全距离为460mm~700mm。另外,品茶的案台宜稍矮一些,这既有利于俯视和欣赏茶汤,也会因人体上臂的自然下垂,使人体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从而让人们在品茗时,会感觉更加的舒适自如。
茶席仪轨与基本流程的形成,也是基于人体的工学原理、长期的生活习惯形成的行为规律、传统的沿袭、时代的特征要求,以及泡茶分茶的方便性等诸多因素,逐渐融合和固化下来的。
明末清初陈老莲的《高贤读书图》。
喝茶是一种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仪式感其实是对自身欲望的一种约束。我们反对形式大于内容的过度的仪式感,乃至繁文缛节、矫揉造作,过犹不及,这会使人容易忽略了品茗的本质。但是,适度的仪式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庸常生活的不妥协。它能照亮我们无趣生活中的某些角落,使品茗之美在我们的精神深处得到固化,以之规范和滋养我们的生命。失去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仪式感,便缺失了很多品茗的美感。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茶席,就需要兼顾到基本的礼仪、人体自身的条件、肌肉和关节的疲劳强度、动作的伸展与准确性等诸多要素,来合理确定茶席空间的基本尺寸,以及茶席尺寸与人体活动自由尺度的契合,使茶席的主人与客人,始终处于舒缓自在、随心坐忘的氛围之中,并且动作幅度最小,能量消耗最少,疲劳强度最低,从而在愉悦的状态中去体验、感受饮茶之美。
感官审美,少即是多
在茶席设计中,我一直强调“实用且美”的原则。规范合理的泡茶姿势,能够促进人们在生理上表现出最佳的状态,并能有效减少肌体劳损的产生。一个理想的茶席,首先要符合人体的工程力学原理,要实用省力,要平衡舒适。其次要有美感,能给人们带来眼、耳、鼻、舌、身、意的愉悦和享受。但是,这种美的存在,是要为茶席的实用性去服务的。因此,茶席的实用与美,二者既不矛盾,更是不可分割。
清代《胤禛妃行乐图》之桐荫品茶。
我们知道,审美的形成,是通过知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认知(大脑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情绪感受。审美本质上属于交感反思,它是通过交感反思获得的反思愉悦。在茶席这个有限的美学空间中,美的感受即是知觉的综合。茶席的形式美、外在美、色彩美;茶叶的外形美、茶汤之美;茶器之釉色美、器形美、韵律美;茶席的光影、茶烟、花影、漏窗,等等,都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来实现的。茶席及其周边的风声、雨声、鸟啼、琴韵、煮水声、炭火爆裂的噼噼啪啪声,注水分茶的流水声,是通过听觉器官耳朵来感知的。茶的芬芳、周边环境里飘渺的花香、新鲜的时空气息,是由嗅觉器官鼻子来完成的。茶器的温度、茶器弧线的合手感、茶杯的唇感、茶汤的温度,是由皮肤等触觉器官来完成的。茶汤的苦涩、酸辛、甘醇,五味调和,是由味觉器官舌面的味蕾来判断的。茶席的意蕴和诗意的表达,则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即人的审美能力感知的。
由此可见,对茶、茶汤、茶意建立起来的品味与审美,是由知觉和认知在综合判断、平衡后形成的。既然茶是茶席的主角和灵魂,那么,茶席的设计一定是以彰显茶与茶汤为主,茶器再美也只能是众星捧月,不可喧宾夺主。基于形式美的茶器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为了去准确地表达和诠释茶与茶汤。
清代孔尚任说:“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凡人不为诗则已,若为之,必有一得焉。”生于斯而长于斯,孔尚任的这段话,把环境对人的不知不觉的日浸月**、潜移默化,很准确地表达出来。茶境也是如此。茶席的形态、色调、声响、动静、味道和氛围,也在时时影响着人的审美感受,因此,人与茶也会相互浸染,自会变化其气质,积靡使然。这就要求在茶席的设计中,不但要蕴含烟云草木之清气,而且要多些秀于百卉的书卷气。还要关注环境对茶席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会直接消减茶席之美,深刻影响到品茗的感受与判断。如:噪声等对听觉的干扰;烟酒气息、饭菜味道、其他不良气味对空间气氛的污染等。另外,也要高度重视因茶席设置的元素过于凌乱、无序、色彩错综、比例失调等,可能对视觉造成的不利影响。
宜茶的环境,一定是清静幽美,温度适宜。因此,幽人雅士“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心手闲适,在精舍云林、松风竹月、轻阴微雨、绿藓苍苔的幽境里品茗,玩味的是一个“趣”字,因闲而赏,一赏而足。为的是静下心来,安然享受一盏茶的清芬和蕴藉,以及因茶而起的美的享受,也是为排遣世俗、欲望等,而获得感性的愉悦和审美的快乐。从本质上讲,茶饮之美是借助五官和身心,去体验和享受美的过程,使内有自得,外有所适。因此,我们接下来着重讨论茶席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环境因素等,对审美、对内心、对品茶可能产生的影响,会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茶席的形式美,是基于人体行为规律的形式美,而不是仅仅基于视觉的形式美。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表述的就是知觉杂乱对内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茶席设计形式的简约疏旷,其妙处在于“以少总多”,以有限的茶器组合来呈现着无限的茶意。因此茶席的形式美、视觉美,要遵循人的行为规律和茶会的约定,要遵从简约明净和视觉极简的原则,尽量减少茶席上的多余器物、凌乱的色彩、浮夸矫情等因素。影响内心安定与视觉的因素越少,茶席就会越沉静和简素,茶的内蕴就会愈能得到彰显,人们在茶席上品茗的感觉与知觉,才能变得更加细微而敏锐。这对审美培养所需要的内敛、精妙、玄远的感觉,是大有裨益的。
茶席的简,并不意味着茶器愈少愈好。少与简,削减到本质,以不影响到茶席的韵味和茶席的表达为佳。故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茶席的简洁朴素,是理性的删繁就简,是繁杂之后的疏朗,是绚烂后的平淡,更是虚空之后对茶的真正接纳。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茶席的设计,要做到极简又耐玩味,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懈的坚持和深入的学习,它是在深厚的美学素养上盛开的花,也是在技巧纯熟之后的“为道日损”里结出的果。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茶席的发端和渊源,从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中,能够看出些端倪,当“舍中有客”时,就要“烹荼尽具”。从西晋杜育《荈赋》的“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到之后唐代陆羽《茶经》的广泛传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以至当今,由于茶席的存在,始终使日常的饮茶生活艺术化着,也在不断地艺术生活化,散发出隽永的审美情趣与文化韵味。但是,随着品茶方式的不断变化、茶类的革新、茶器的演化、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地域的不同等,茶席的发展和审美,也在不断地古为今用,不断地推陈出新。
五代 邢窑白釉风炉、茶釜,河北唐县出土。
反观中国的饮茶史,也是一个不断地删繁就简、剔除欲念、关注健康、渐次回归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历程。当代茶席,是泡茶和品茶行为与当下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符合传统、贴近生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美的行为方式与仪轨。因此,茶席的设计,既不能脱离传统,也必须符合现代人的行为规律。借由茶与茶席,营造日常的居家生活之美,使自己的生活诗意化着,力求“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以此抵御世事的纷扰,抗拒世俗的无聊。
明代仇英《临宋人画册》。
茶席的与古为新,首先要解决好茶席的座次礼仪,这也是茶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来界定茶席上主宾的位置?如何安排好主宾和辅宾的座次呢?据贵为儒家五经之一的《礼记》记载:主宾,也就是最尊贵的客人,要坐于西北的位置,主人要坐在东南的位置上。这是因为古代的宴会礼仪,座次之礼要遵守天地四时之象,以成宾主义气温厚之仁德。从自然界的气候条件来看,天地的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所以古人认为:西北方向,代表的是尊严之气。而东南方向,代表的是温暖宽厚之气。这就是在传统礼仪中,把主宾安排在西北位置的主要原因。主人待人以仁,热情周到,故坐于东南方向。
当今酒宴的座次安排,假如是在坐北朝南的正屋,主人要坐在室内的正北方向,面朝南方,主宾则落座在酒宴的西北方,即主人的右手一侧,这是符合传统的礼仪要求的。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右侧,既便于主人为主宾敬酒、让菜,又能方便贴心的近距离交流等。主宾位于主人的右侧,这与大多数人的右手比左手灵活、右手使用较多等因素有关。从中也能看出,传统礼仪的形成规律,根本上还是受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制约的。
今天的茶席,宾主应该如何安排才会更合理呢?个人认为:对大多数的席主而言,主宾应安排在席主的对面、且在右手侧最方便分茶的第一个位置为恰当(以左手茶席为例)。因为,主宾落座的这个位置,不仅是席主右手可以顺手分茶的第一个位置,也是最方便敬茶的位置,而且在品茶的过程中,宾主双方在此位置的眼神和言语交流,最为亲近自然。
茶席器具的发展与革新,例如:在唐代之前,根据考古成果证实,最早可以确认的茶器为陶制的缶,即陆羽《茶经》记载的“以汤沃焉”的痷茶用具。这种小口大肚的陶器,在当时既可作为茶器,又是酒器和食具,一直延续到西汉也没有专门的茶器出现,基本是喝茶、喝酒、吃饭三者混合共用的器皿,三者之间并没有太过严格的区分和界限。待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形制完备、配套齐全的专用茶器,才得以确立和发展完善。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代的瀹茶,随着饮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饮茶方式的鼎新,从而引起了茶器从器型、釉水、色泽、材质、审美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家设计的藕荷色盖碗,细腻雅致。
茶器釉水如玉、温润以泽的美学标准,始终没有改变过。
当今的茶类比过去更为丰富,茶汤的变化亦是缤纷多彩。单以茶杯的釉色而言,从唐代的“青则益茶”,到宋代的“盏色贵青黑”,发展到明代以降的“盏以雪白色为上”。明代屠隆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一语道出了茶器釉色对茶与茶汤色泽的本质表达和实用标准。茶器也开始“以小为佳”。其实,自唐代中期以后,以小为美,已逐渐成为美学趣味的主流。于小处见精微、见神采、见雅致,最能代表明代以降文人的审美与情趣。尽管茶席、茶器、茶汤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不停地在变,但是,茶与茶器温润如玉、温润以泽的美学标准,却始终没有改变过,深刻地体现着茶与茶席美学的古为今用和文化传承。
左手茶席,右手出汤
由左手完成注水的茶席,以下简称为左手席。左手席,是指用左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动作;由右手完成出汤后,右手持匀杯,先从界定的主宾位置(一般在身体中线的右侧),由左向右酌分茶汤(茶汤,以下简称汤)。当从辅宾位置由右向左分汤时,要提前在身体中线的前方,把匀杯由右手手持,交错换手到左手手持。匀杯换手动作完成后,改由左手,由右向左依次分汤。当左手分汤完毕,再由左手把匀杯交换到右手,由右手把匀杯再次放回到原来的位置。整个分汤过程,要一气呵成,动作尽量轻柔优美,宛转玲珑。简单地讲:由左手手持煮水器,向泡茶器内完成的泡茶注水动作,这个茶席,称之为左手席。反之,由右手手持煮水器,完成的泡茶注水动作,就是右手席。左手席和右手席的命名原则,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语言表述的方便及由个人的表达习惯而定,并非一成而不可变。即以哪(左或右)只手为主,来完成的向泡茶器内的注水动作,这个席就是左或右手席。
左手席的设计原则:首先,左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动作。因煮水器较重,大部分人的右手又比较灵活,在左手完成注水动作之后,为了保证身体的均衡和体力的合理分配,本着保护左右肩关节的健康,泡茶器的出汤和匀杯的分茶,就需要全部依靠右手来完成。其次,泡茶出汤、分茶至茶杯的运行轨迹,既不允许越过身体的中线,也最好不要出现任何动作的交叉,且泡茶、分茶的路线,更不允许双臂及手腕跨越茶席上的任何器具。这都是基于健康泡茶和器具安全的要求而定。
左手席的设计原则,决定了茶席上匀杯的最佳摆放位置,是在与泡茶器呈45度角的右外上侧。在分茶、左右手交替、匀杯换手的过程中,左右手的分茶轨迹,应该是舒适自然的圆弧线,节奏舒缓,似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些行茶的奥秘,与太极拳的云手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泡茶、分茶,既有利于维护两臂关节、肌肉、筋脉的健康,改善微循环,舒展松弛,不易疲劳,又能气沉丹田,积聚能量,有利于茶汤滋味和能量的改善。
匀杯在左右手里的旋转换手,流畅圆润,暗合了道家太极图的意象,深具阴阳变化的自然而然之妙。茶席上的任何器物,都是富有生命的,为之注入情感和心血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使茶席充满关怀与美好。从美学上来分析行茶的轨迹,直线作为一种非常单纯的元素,缺少装饰性,虽然干练简洁,但从视觉上审视,会显得过于直接和单薄,缺乏饱满度与灵动感。如果说直线诉诸的是理性,那么曲线诉诸的就是感性。泡茶与品茗,本是“得与幽人言”,是偏于感性的闲情逸事,因此,弧线分茶的运动轨迹,要比直线轻快、舒缓、柔美很多。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微表达,容易形成视觉的多样性,势必会影响到品茶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也能彰显出席主的温婉可人、审美修养。
在左手席上,由于席主是先用右手分茶,因此,主宾应安坐在席主对面的右手侧,并且是最先开始分茶的位置。辅宾宜安排在席主对面的左手侧,在匀杯由右手更换到左手后、最先开始分茶的位置。左手席的插花清供,一般会安置于茶席的左侧。为保证茶席布局的均衡之美,体积稍大的滓方,便会放置在茶席右侧的合理位置,以干扰不到分茶的轨迹为宜。
右手茶席,异曲同工
利用右手注水泡茶的茶席,简称右手席。右手席,是指右手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由左手分汤后,左手持匀杯,先从主宾位开始,由右向左分茶。其后在身体中线前,两手相错换手匀杯后,再用右手持匀杯,由左向右分茶的茶席。
右手席针对的是左手活动比较精准、比较灵活的少数人群。右手持煮水器,左手泡茶分汤,以体现左、右手分工的协调平衡。右手席的主宾位置,可以安排在席主最先开始分茶的左前方。若是兼顾到大多数人的传统习惯和社交礼仪感受,对主宾的安排,也可与左手席雷同。此时的分茶顺序,可以先分左侧,也可以在换手后先分右侧,届时视具体情况灵活应变。
从茶席设计的安排可以看出,特殊状况下的主宾和辅宾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灵活应对的。主宾和辅宾位置的确定,还是要依据席主的分茶习惯来确定,哪个位置最利于照顾好主宾,哪个位置能最方便地分出第一杯茶,那个位置便可以确定为是主宾的落座位置。辅宾的位置,始终与主宾的位置相邻。
右手席的插花清供,最佳的位置应是在茶席的右侧。茶则一般会放置在茶荷的外侧,这点和左手席的设计基本一样。
无论是左手席,还是右手席,完成冲泡和分茶的每一个动作,需要干净利索,落落大方,不允许有过多的修饰华而不实,并且任何一个动作行为,不允许跨越茶席上的任何一件茶器,这也是检验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茶席的唯一标准。如此,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茶席上的每一件茶器,能够使席主平心静气地泡茶、分茶,也不必担忧偶因动作幅度过大,会碰翻茶器而胆战心惊,从而变得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又可使行茶轨迹有去有来、协调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