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饮茶,温润泡法

茶席的简洁朴素,不急不躁,不疾不徐,茶汤会表现得细腻柔滑。

纵观中国饮茶的历史,起始不应晚于西汉。西汉王褒的《僮约》里,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饮茶方式,可能来源于茶的食用或药用方法。即用茶的鲜叶或者干叶,煮成羹汤饮用。为了中和或减缓茶的苦味、寒性,在煮茶时,往往会佐以姜、桂、椒、茱萸等温热性食材。为了调节茶汤的味道,也会加入食盐、橘皮、薄荷等调味品。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煎茶道的清饮,是从古老的煮茶模式演变而来的。在陆氏煎茶中,仅仅保留了用盐调味的传统方法。煎茶加入盐巴,无非是使末茶变得更绿、使茶汤变得鲜甜、抑制茶汤的苦味。在《茶经》六之饮中,有如下的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这段记载表明,类似我们今天未压饼、未碾细、条索状的散茶,是一直存在的,在唐代包括之前,称之为粗茶或者散茶。另外也要注意,唐代的末茶,是单独存在或者是单独作为一类茶来定义的。陆羽还讲,用沸水直接泡茶,而不去煎茶,谓之痷茶。痷茶,是用大腹紧口的陶器来泡茶。由于唐代茶的加工,还没有诞生揉捻工艺,因此以沸水直接冲泡茶,不但滋味淡薄,而且欣赏不到汤花沫饽,这恐怕是陆羽反对痷茶的根本原因。于此能够窥见,我们今天流行的茶的冲泡方式,在唐代也是同样存在的,此法可能仅仅存在于中下层的劳苦大众之间,而少有文字记载而已。南宋陆游在《安国院试茶》诗后注云:“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可见,瀹泡法即撮泡法,它源自上古,历经唐宋,到了明代,仅仅是随着散茶的解放,发扬光大了而已,并非起源于明代。

宋代承接了唐代的饮茶之风,而日渐兴盛,形成了唐之后的又一个茶文化高峰。宋代的点茶道,由皇室带动并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影响到元代和明代以降。我们再来读读晋代杜育《荈赋》里的只言片语:“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陆羽在《茶经》里,重点引用了这段文字,他意图在强调和说明什么呢?杜育记载的雪白美丽的汤花,真的是煎茶可以形成的吗?如若不是,那一定是在点茶时,借助了专用工具,经强烈搅拌后,才可能会形成的如此景象。我们基于这一点,大致可以推断出,在晋代,点茶法可能已经存在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以茶汤作比喻、解释白醪的制作方法时,明确提到了末茶的搅拌工具“竹扫”,其功用类似于宋代点茶的工具“茶筅”。据贾思勰记载:“着瓮中,以竹扫冲之,如茗饽。”饽,陆羽《茶经》有记:“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通过以上资料,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煮茶、煎茶、点茶、瀹茶等诸多饮茶方式,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个朝代,它们有可能一直是平行、并列存在的,或是其中的数种共存并向前发展的。

明代朱元璋废掉了团茶,促进了散茶的发展和普及。除了蒸青绿茶之外,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也同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制茶的揉捻工艺的不断成熟,在条索状的散茶开始普及之后,瀹茶法便水到渠成,自然成为了明代以降饮茶的主流方式。明代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赞美了瀹茶的自然天成、一派清新。他说:“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陈师的《茶考》亦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就是我们现在茶饮的瀹泡法、冲泡法。

当下茶席的泡茶方式,我们常采用茶的温润泡法。所谓温润泡法,即是注水、出汤和缓,借用一方轻便得体的壶承,取代了过去笨重粗大的茶盘,并同时去消了工夫茶中淋壶追热的环节,这类简洁、流畅、节能、健康的泡茶方法,我们称之为茶的温润泡法。茶的温润泡法,即先置茶于壶(盖碗)内,在向壶(盖碗)内注水时,手法要温柔轻缓,水流匀细,定点注水。对于香高的茶,注水点要尽可能的低,且水流不可猛烈地去冲击茶叶。注水完毕后,视个人对茶汤浓淡的承受能力,开始出汤并注入匀杯里,其后,再均匀地分至品茗杯内,待茶汤温度低于60℃时品饮方好。这个美好的泡茶、分汤过程,从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可以窥见一斑:“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泡茶,看汤出汤,真的是一种不断的温柔的试探。

茶席的温润泡法,兼顾了饮茶的健康,充满了人文关怀。由此可见,传统工夫茶泡法的淋壶追热,就变得有些累赘,既浪费珍贵的水与热能,也属于多此一举。因为水温太高,尽管会稍稍提高茶汤的香气,但却容易烫伤口腔、食道粘膜而不宜入口,这于茶、于健康又有多少意义呢?

温润泡法,窃以为是温情脉脉、举止优雅的以水润茶。依靠茶荷承载,用茶则把适量的干茶,轻轻地拨入茶壶(盖碗)内,然后轻柔地提起煮水器,缓缓平稳的定点注水。香高的茶,其注水的高度要尽可能的低一些,以保持水温不被明显降低。苦涩较重的茶,可适当高冲,以适当降低水温。其注水点,可选择在茶壶(盖碗)出水口的对侧,或在四分之一圆周处。出汤后,要及时打开茶壶(盖碗)盖,以释放泡茶器内的部分蒸汽,并把盖子平稳地放在盖置上。若是香高的茶类,可迅速把盖子复位,以保持泡茶器内的温度不被明显降低。如果是用盖碗泡茶,建议每出汤两次,以盖碗的出水点为基准,可依次顺时针旋转90度,如此,出水点和注水点也相应地旋转了90度角。茶泡八水之后,香弱水薄,盖碗恰好旋转了一圈,这即是温润泡茶的秘密。当然,自始至终地选择一个注水点定点注水,也不失为一种沉静简洁的好习惯。

由于温润泡法的注水徐缓,因此,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注水速度来随机把控前四水的出汤,尽量看汤出汤,随进随出,使茶汤浓度保持得恰恰好。而后四水的出汤时间,可适当通过减细水流,以延长注水的时间;也可在出汤时灵活延缓出汤的速度,以增加茶在水中的溶解度。一盏茶在瀹泡时表现得是否五味调和、淋漓尽致,主要取决于茶汤的滋味与香气,而滋味的是否调和,与浓度有关;香气的高低,与水温有关。掌控好影响茶汤溶解度与香气的诸多变量,就算是抓住了泡茶的本质。要想准确、恰当地泡好一杯茶,还需要通过多练习,吃透这类茶的特性,然后再用心去探寻投茶量、水温和出汤时间,寻找三者达成的短暂而协调的最佳平衡点,足矣。

温润泡法,着重突出一个“泡”字。“泡”从字形上分析,即是以水包茶。按此泡法,一只手持煮水器,缓缓注水;另一只手徐徐出汤。仪态从容,不急不躁,不疾不徐,茶汤的每一水之间,自会表现得落差细微、细腻柔滑。另外,温润泡法对水温的把控比较容易,可通过出水的快慢、注水的高低、水流的粗细等手法,去有的放矢地调节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