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迷茫期

我总是听到朋友向我倾诉一些问题,其中最多的问题就是“人生迷茫了怎么办”。的确,生活中简直有太多的问题让我们感到迷茫。

还在中学上学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对于自己升学的前景感到迷茫;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因为阴差阳错被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也对于自己的学习感到迷茫;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的行业没有未来,想要转行又没有方向,对于这种情况更是感到迷茫;工作了十几年的中年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想要改变却被现实所束缚,同样会感到迷茫。

什么是迷茫?其实我们把上面这些迷茫的问题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迷茫大概能分成两类:第一类叫作“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目标感缺失的迷茫;第二类叫作“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就是规划不足的迷茫。这两类问题,它们的本源是不同的,解决办法也是不同的。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叫作黄金思维圈。黄金思维圈将我们看问题的层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what”,即“是什么”的层次,是事物的现象、成果,或者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次是“how”,即“怎样做”的层次,是我们做事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第三个层次是“why”,即“为什么”的层次,是我们做事情的目的与理念。

普通人做一件事,总是先开始做,才想着怎样去做,最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做。大多数人可能不会进一步思考。例如领导安排给我们一项工作,很多人都会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而不去想布置这项工作背后的原因。黄金思维圈理论认为,厉害的人区别于普通人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于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反的。厉害的人会先想“为什么去做”,然后想“怎么去做”,最后才去执行。

目标感缺失,其实就是不知道“why”;规划不足,其实就是不知道“how”。其中这个“why”就是你选择做各种事背后的意义。想象一下你觉得迷茫的种种情形吧。

你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什么意义,其实是因为你不知道做事的目的。老师和父母告诉你,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身边的同学也都在努力学习。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于是你也努力去学——其实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疑问:如果我很努力但是没有考上好大学怎么办?我是不是就没有出路了?如果考上了好大学又会怎么样?我真的能因为考上好大学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不知道做事的目标,即使所有人都告诉你这件事是正确的,你也很难说服自己。面对这一类的迷茫,就需要给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重要的意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真的是为了考上好学校、拥有高学历吗?或者是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你在学习过程中改变的思维方式。例如学习文学创作,其实是在学习如何把内在逻辑表现出来;学习自然科学,其实是在学习刨根问底,学习格物致知;学习经济学,你就会用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学习编程,学习的是由繁到简、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能力。这些思维方式才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掌握了这些核心能力,你就能在学校,在职场,在各个领域脱颖而出。

这些思维方式要怎样才能学会呢?其实就是在你学习那些喜欢或者讨厌的学科中,做那些不想做的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的。如果你因为自己不喜欢一个专业或者一门学科就不好好去学,那简直亏大了。想一想你学习的意义吧,究竟是为了一个分数,为了一个毕业证,还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思维方式呢?

很多人还会面对不知道工作意义的问题。当你怀疑一份工作是否正确的时候,可以试着从下面两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从更宏观、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比如我曾经的工作岗位是物资计划管理员,负责整个公司物资采购环节中的计划申报审核。这是电网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因为物资供应环节,是关乎万家灯火的大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

比如你是一个汽车零件的制造工人,你只是看着手中的零件,当然会觉得没有意义。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款新车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下子就会感觉到自己举足轻重。

第二,我们应该专注于工作的过程,想想自己能在其中学到什么东西。我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养成了守规矩、勤检查、要谨慎的工作习惯。任何一份工作一定都有可以学到的东西。如果你左思右想都想不出来这份工作的意义,那就换一件自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去做吧。

“how”的层次,是做事的通用方法论。规划不足引起的迷茫,表面上看是执行力的问题,深层次看其实是没有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做事情的底层逻辑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规划不足引起的迷茫常常包含对现状不满,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比如你想要跳槽转行,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始。

我这里提供一个解决迷茫的方法。解决的流程就是先找到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再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新工作的必备技能,认识到你的能力差距,再去通过学习填补这些差距。然后你需要做出一个展示来证明自己已经具备了胜任新工作的能力,再带着展示出来的能力去追寻更高的平台。

如果你在前一份工作中培养的优势恰好是新工作中大部分人不具备的,那就更好了。例如《深潜》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在金融行业工作了许多年的人想要跳槽去一个环保组织,刚好那个组织需要一个财务总监,于是因为第一份工作的行业背景,她得以顺利转行。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当初我想要转行到互联网行业。那时的我技术基础为零,对于究竟从事产品、市场、运营哪一个岗位的工作也没有主意。那么第一步我就要找到能力圈的边界,我要知道自己有哪些技能与互联网行业匹配。

我发现自己唯一匹配的能力就是对于用户的洞察力。我的洞察力还不错,写文章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洞察用户心理。

接下来我要去找到自己现有能力与岗位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于是我就与一些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沟通,咨询一下他们对于我转行的看法。朋友们认为没有互联网领域的工作经验直接从事产品岗位的工作是不行的,而市场和运营岗位可以尝试申请,等转行有了相关经验之后再转到产品岗位。

于是我学习了一些互联网相关知识,最后敲定的方向是内容运营岗位,就是一个既要写文章又要分析数据的岗位。我之前创作和发表的文章就成为我能力最好的展示,这帮助我成功跳槽到了互联网行业。

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现状的不满,甚至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到迷茫。在我看来,解决这一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见世面。

比如,你可以搜罗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行业中你想要成为的人物,把他们作为你的榜样。实在是没有头绪的话,你可以多参加一些线下的沙龙、社群之类的活动。爱学习的人往往都会聚在一起,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拥有闪闪发亮的人生,你很容易就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榜样。

找到榜样以后,你就可以模仿他们的方式开始生活。如果是名人的话,关于他们早年的奋斗历程都会有传记或记录,这些资料你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你会发现这些人的成功都具备一些关键点,你就去学习他们在关键点之前做了哪些事。如果你的榜样是朋友,你可以多和他们打交道,观察他们是怎么学习、工作的,观察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迷茫其实分两种类型:第一是目标感缺失,第二是规划不足。通过引入一个黄金思维圈模型,就能解决关于目标感缺失的“why”问题和规划不足的“how”问题。

解决目标感缺失,要去寻找自己做事情的真正意义。你可以通过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或者专注于工作本身来寻找意义。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重新寻找一个目标吧。解决规划不足,要通过反思来逐步建立自己做事情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