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一直推崇一个提升自我的方法——刻意练习。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的领域成为杰出人物。这里我将分两部分着重地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刻意练习的思想,第二部分将结合工作与学习的经验谈谈刻意练习的方法。
刻意练习的思想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一定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是关于能力的能力。我们从出生就开始学习:学习吃饭、走路、穿衣服,然后在学校里度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我们步入社会,“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习从事新的工作、学习组建新的家庭、学习为人父母的新角色……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他能够到达什么样的人生高度,决定了他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能过上怎样的生活。
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班中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天差地别。它确实表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的人在同一时刻接收相同的信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刻意练习的能力不同。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不乏那种不怎么努力却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并非日日埋头苦学的“书呆子”,他们的休闲娱乐都没有耽误,甚至在我们挑灯夜战的时候,他们早早上床睡觉,最后成绩还总是远远把我们甩在后面。每每想起此情此景,很多人不由得感慨天赋比努力更重要,然后长叹一声继续努力学习。
然而这些不怎么努力却成绩优秀的同学真的是因为天赋异禀才学习好的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有着注定比普通人聪明的基因吗?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而研究表明,天才与普通人的大脑适应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的大脑结构的确与普通人不一样。而这些结构上的差异,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中产生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研究各领域杰出人物以及他们获得成功的原因,最终得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如果使用正确的方法来练习,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
关于练习,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在一个领域练习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比如,一个学生每天花八小时来学习,三年多就能成为“学霸”。一个刚入职的新人,努力工作几年就能成为行业中的精英。想想看,你已经学习或者工作了多少年,真的因为练习了一万小时而成为“专家”了吗?很遗憾,“一万小时定律”只是畅销书作家对于刻意练习的一次并不严谨的演绎罢了。这个定律有三点谬误:一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成为专家的时间并不相同。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从他们开始接触自己所在的领域到他们成为专家花费的时间并不相同,不存在一万小时这个最低阈值;二是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的人成为专家所需的时间也不同;三是练习的成果与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练习方法也同样重要。
不过“一万小时定律”倒是有一点值得肯定——那些杰出的人,一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不过这个练习可不是一般的练习,而是刻意练习。这也是那些不怎么努力却学习优秀的同学成绩好的原因。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更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有着强大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大脑在有限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信息,因此比起埋头苦学的同学花费的时间更少。
我们这里区分一下两种练习,一种是普通练习,指的是机械重复地做某件事。花大量时间来进行普通练习,能力通常很难得到提高。你可能采用“题海战术”做了许多题目,成绩却毫无起色,也可能花了很长时间练习一首新曲目,依然没能达到乐器老师要求的水准。有些人从事一个岗位好多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工作,技术却毫无长进。提倡普通练习的人认为人的能力上限是由天赋决定的,后天再怎样努力都无法突破,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内在潜力即可。
而另一种是刻意练习,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也会重复做同一件事,但不是机械性地做事,而是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进行重复练习,在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刻意练习证明,人能够做的不只是挖掘已有的潜能,还能够开发新的能力——只要你正确地进行练习。
人的潜能除了与生俱来之外,也能够通过后天练习得到。要理解这种颠覆天赋的突破,先要理解刻意练习的原理。有研究发现,长期的训练可以改变大脑中特定技能的相关结构——无论训练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还是成年以后开始的。这种结构的改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新技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天才,这一特质是相同的,这也证明了能力上限不是天生注定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划分为三种——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们待在舒适区中,做自己习惯做的、有把握的事,会很有安全感,但也很难得到提高。学习区是稍稍远离舒适区的区域,在这里我们会感到不安,但是大脑的适应能力会起作用,很快我们就会适应新的环境。在恐慌区,事情就完全脱离自己的控制。我们在长时间里强迫自己做一件事,可能会导致倦怠和低效。所以刻意练习要在学习区进行。
为什么人们天生喜欢留在舒适区呢?其实这主要是由我们的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组织都在为维持生命体的稳定做贡献。换句话说,“喜欢稳定”是刻在基因里的特质。走出舒适区之后,身体系统会处于异常状态,细胞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来应对这种变化。
提到刻意练习,就不得不提到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体现在从短期记忆构建长期记忆的过程中。心理表征的数量与质量是反映专家和普通人差别的根本因素,也是造成学习能力有差别的根本因素。看到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时,“学霸”能很快地理解这些术语,并且用自己的话记下来;面对长篇大论时,“学霸”能够准确地提取出重点,用更简单的方式记忆。不仅如此,“学霸”会通过联结知识点,建立知识树、知识图来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刻意练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过程。
刻意练习之所以强大到足以提高潜能,就是因为它通过持续的、远离舒适区的训练,改变了人的大脑结构。刻意练习主要有几个特点。
有明确的目标。具体来说,刻意练习的目标由一个大目标和若干个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小目标组成。这个大目标由一系列小目标带来的微小改变而实现。你的大目标可能是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年级排名前10%,但是首先你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并且保证足够的正确率。
需要关注。这种关注既包括做事情时的专注力,也包括关注目标。当你发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实现起来有些难度时,要及时做出调整,对目标进行改进。
需要反馈。我们学习一门新知识时,通常开始是由老师指导的。小学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作业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习过程从“老师教”变成了自学,错误也需要我们自己发现并改正。到了大学以后,学习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在自学中完成的。在刻意练习的后期,学习者必须学会自我检测,并且进行相应调整。
针对知识的某些方面。在学习学校课程的过程中,关注重难点就属于刻意练习的方法。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老师会教给我们最基本的技能,但随着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会使用这些技能,还会根据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这些技能。
学习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练习提升我们学习、工作的能力,高效完成任务。这里简单列举一些要点。
(1)任务难度适中。
(2)能收到反馈。
(3)有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
(4)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我接下来谈谈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进行刻意练习的方法。
刻意练习的方法
1.保持动机
你还记得自己年初定下的目标吗?现在已经完成了多少呢?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自己和去年一样没有按时完成计划,甚至还有一丝愧疚感呢?不过别急,并不是只有你会这样。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术语叫作“新年决心效应”,顾名思义就是大多数人新年时定下的目标根本不能完成。有目的的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很难坚持下去。即使你依然在坚持练习,也很难长久地保持专注,进步会越来越缓慢,直到有一天再也无法说服自己前进。
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世界上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情况的意志力。人们在某些情况中容易鞭策自己前进,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很难做到。拿我自己来说,我对于“学习”“练琴”“按时作息”这种事情的意志力就比较强,坐在书桌前、琴旁很快能进入专注状态,也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忘记复习、练琴。但是,我以前在管理金钱的时候却容易花钱如流水,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消费的欲望,当然现在我已经改正很多。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这样写道:“自控力和肌肉拉伸一样有限。”运用意志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新习惯——因为习惯比自控有效得多。
意志力和天赋一样,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之后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比如说,我们身边有朋友减肥成功了,我们就会说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减肥。再比如说,一些学习不算努力的同学成绩非常好,我们会说是因为他智商高。
“相信天赋”最大的危害就是会让我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而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人可以提升潜能而非仅仅挖掘潜能,如果相信自己天生的能力存在上限,那就永远没有办法突破。
驱使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一定包括强烈的渴望而非仅仅是兴趣。让自己渴望继续前进,同时让自己放弃停下的念头。
比如学习一种乐器,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再比如努力学习,也许只是为了得到长辈的赞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练习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仅凭兴趣很难坚持到学有所成的那一天。刻意练习的过程注定是艰难而枯燥的。
人的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一部分来源于其他人的认可与崇拜,加入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可以帮助你强化外在动机。比如说,你在宿舍看书会忍不住拿起手机,那就去自习室,在学习氛围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专注起来。考研很辛苦,那你就找几个同样想要考研的朋友,大家相互鼓励共同奋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能看到自己的提升,这也就成了动机的一部分。我刚开始学习弹钢琴时很困难,记不住谱子,日复一日重复几个音节的练习让我几乎坐立难安。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可以完整地弹完一支简单曲子——快乐的感觉胜过那个年龄听到的所有表扬。当你绞尽脑汁解出一道难题,或改进学习方法后短板科目成绩得到提高,带来的快乐也是同样的。
很多人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满意,并且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如果这种改变的愿望非常强烈,你就已经在改变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那么请坚持下去。但这还远远不够,你必须相信自己可以提高,终有一日能够跻身最优秀的人的行列。当你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滑坡、觉得自己快要放弃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一个协议——等突破了这个瓶颈,或者回到下滑之前状态的时候再放弃。真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你就不会放弃了。
新年的计划常常还没努力多久就夭折了,其中很常见的理由就是“挤不出时间”。为了保证自己不会轻易地中止练习计划,请务必给自己留出固定的练习时间。为此你可以给自己制定练习日程,规划好时间,并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上学的时候,我每天留给自己练习弹钢琴的时间是固定的;工作以后,我也会每天晚上在固定时间里阅读。无论我们学习、锻炼身体还是做其他练习,一定要记得安排好固定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课程、工作安排和个人的作息习惯进行调整。
我们还要找出可能干扰练习的因素,并且将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要使刻意练习高效地进行,你需要走出舒适区,还得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足够的专注。这两件事都会使人心力交瘁。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休息,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将大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控的小目标,每次只关注小目标中的一个。每当自己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2.找个好导师
在练习的初期,你最好找个导师来帮助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你摸索前进的时间,也可以避免你在学习初期就养成一些坏习惯。
这里的导师是广义的,可以是现实中的教练和老师,也可以是网络上擅长某个领域的博主,或者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互助的论坛。总之,你得找到一个在领域里比你懂得更多的人,并且让他帮助你纠正错误。初学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导师可以帮助你创建心理表征,以后你就可以监控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了。
对于大学生和年轻的职场人来说,讲师的教授或是师傅的指导更多地偏向于点拨式,而不再是中学时代的手把手式教授。无论是提高成绩,还是快速学习业务知识,你的成果更多地取决于自学的程度。以初学者的身份毕业后,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学,才能应对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那么,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刻意练习呢?我们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反复做一件事情,但不是机械地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关注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尝试可以让自己提高的不同方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3F”来创建心理表征。3F指的是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和纠正(Fix it)。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去复制那些优秀的人的成果,然后比较“复制品”与“原作”的差距,并予以纠正。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老师都会教我们仿写语文课本上的优秀语句;遇到了不会做的题,我们会借同学的作业来参考一下他的解答过程。其实这都是创建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过程重要的是要通过反复练习,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再解决问题。
你一定还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你想减肥,你就要求自己每顿饭少吃甚至不吃;比如你的成绩不够好,你就会做更多的题、在自习室待得更久……在开始阶段,这些改进是有成效的,但是很快就会陷入瓶颈。这会导致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因为不够努力才停滞不前,于是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仍然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这种一开始很顺利,后面却遇到瓶颈的情况在“系统思考”中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作“增长极限模型”。每个“增长极限模型”的杠杆作用点都在负反馈的环节上。因此,要想改变现状,你需要攻克特定的弱点,用新的方式挑战自己。
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让自己停滞不前,问问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什么时候出错的,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然后设计针对特定弱点的改进方法。你可以向导师或者伙伴寻求建议,看看他是如何正确解决的。在练习的时候你要重点关注自己的弱项,如果没有进步的话,再试试其他方法。
如果不能保持专注,再多的练习也是低效的。所谓专注,就是要投入100%的注意力去做一件事,给自己划定一个专注的时间段,尽可能地远离**。腹式呼吸和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