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地度过大学时光

20岁时你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30岁以后的人生。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却不知从何开始做起,不妨来看看我的建议。

学什么才能终身受益

我本科学习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以后去了专业对口的企业。即便如此,我在工作中也仅仅用到了电路与电机学相关的少许知识,所用内容连大学四年所学的5%都达不到。

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大多对此深有体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和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多大关系。专业对口的工作都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一毕业就转行的同学呢?如果你恰好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能会有疑惑:既然以后工作和大学课程中的内容没什么关联,那么大学学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为什么要学习,该学什么内容,又该怎样去学。

我们的精力、专注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就意味着你做另一件事的时间变少了。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正确”的内容就尤为重要了。

罗马尼亚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的“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组东西中,重要的部分只占其中的20%,其余80%的内容都是次要的。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见到“二八法则”的实例:社会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80%的销售业绩来源于20%的客户,考试中80%的分数来源于20%的重点内容……所以,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100%的知识,不如用80%的精力去学习多个领域20%的精华。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多元的思维模型,并且依靠这些模型的组成框架来进行决策。他把这些模型称为“普世的智慧”,意思就是适用于世界上形形色色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思维模型来自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

其实,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人对某一事实或观念的思维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能够看懂我们的自身经历,并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

我们选择所学专业的理由各不相同,可能是父母代替自己做的决定,可能是自己头脑一热跟风选了某个专业,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去的专业没有去成而被调剂到现在的专业。总之,很多同学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于是总为自己当下所学的专业而感到后悔和抗拒。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即使当时你成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感慨。

因为真正的刻意练习是很少有乐趣可言的,“寓教于乐”仅适用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想要提高水平就必须付出努力。无论你学习什么专业都逃脱不了课程难、原理复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庞杂的现实。

记住,“不喜欢”并不是“成绩不好”的理由,懒惰才是。当然,不讲求方法的盲目努力也属于战略上的懒惰。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只是死记硬背,那么除了应付考试之外,知识对你的个人成长与未来职业发展并无帮助。但是,一旦你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学科的底层规律,未来就职于任何岗位都会做到游刃有余。这才是大学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无论你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学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课表宽松的时候你可以去“蹭”其他专业的课,也可以去图书馆找相关专业的入门书籍来自学。如果不是精通而只是达到掌握思维模型的程度,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会特别多。有了这些跨学科的思维模型,当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调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怎样读书

大学阶段应当多读书,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好书。有三种类型的书籍对我们尤其重要:一是文学类的书籍,二是专业类的书籍,三是致用类的书籍。

读书,主要是为了增长见识和陶冶情操。文学类的书籍读多了,人的谈吐、行为举止都会发生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经典的名著往往都依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们对于理解某个时期的世间百态颇有裨益。我对文学类的书籍通常都是只字不差地仔细阅读,遇到特别精彩的段落还会反复读几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伏笔呼应等内容唯有静下心慢慢读才能品味到其中的曼妙之处。文学书籍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说你一年快速翻完两百本文学书籍,从此就能谈吐不凡、随手写出好文章了,而是你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由内而外的改变。

专业类的书籍内容通常很枯燥,但阅读专业类书籍却是我们认知世界最有效的方式。倘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恐怕读得再多也毫无长进。只有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阅读对自己来说“晦涩难懂”的书,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在前面“学什么才能终身受益”的部分,我告诉了大家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最根本的原理性知识,还要通过专业类书籍获得。

致用类书籍是用来帮我们解决自身问题的。如果你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不太满意,就去阅读《非暴力沟通》与《沟通的艺术》之类的图书;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就去阅读《自控力》之类的图书;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管理时间,那就去阅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类的图书。这些书通常会给出一套系统的方案,内容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只要学会其中的方法,阅读的价值就实现了。我建议大家在阅读此类书的时候先看一下目录和序言,然后去翻章节后面的小结,再有针对性地阅读重要的部分,不需要从第一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更不需要逐字阅读。

互联网时代,知识焦虑似乎成了每个人的“标配”,人们一边在浏览手机里的碎片信息上花费大量时间,一边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学习。移动阅读最大的危害就是信息内容碎片化。一个零碎的知识点就如同一粒沙子,沙子堆得多了只是变成沙丘,要想聚沙成塔,就必须让知识之间产生联结,让每个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本好书本身就是自成体系的,你在梳理这本书的体系时,也能学会自己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提升圈子的层次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提到三种学习的思路:第一种是遇到问题苦思冥想;第二种是遇到问题通过网络与书籍搜寻资料;第三种是遇到问题通过和别人沟通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三种学习思路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你不去主动思考问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查阅问题的相关资料;如果你不查阅相关资料,就无法和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找别人沟通是其中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问一问同学或者老师,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老师和同学是知识的传输者,你是知识的接收者。一个人独自思考容易钻牛角尖,而相互交流后就有了多维度的见解。用自己的答案去交换别人的答案,从多角度看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联机学习”。

成长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虽然很残忍,却不得不这样做。人是一种很容易被环境影响的生物。可以说,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圈子”。比如你的室友每天打游戏不学习,在这种环境中,你也很难静下心学习;比如说你刚毕业进了一家稳定的公司工作,很容易就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渐渐失去追求突破的斗志。对于第二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很多同学毕业一年之后就放弃了自己曾经想要通过一己之力改变所在企业现状的理想,学会了得过且过,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同学跳出了舒适圈。因此,如果你想变得更优秀,就要主动融入更高层次的“圈子”。

根据“二八法则”,在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20%的人会对你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比你更优秀、更上进,并且乐于帮助你。我们把身边的这些朋友称为“贵人”。他们还有比你更高层次的“圈子”。你要努力去结识这些属于20%的人,然后跟随他们融入新“圈子”,再去发现新“圈子”里的“新贵人”,一步一前进……

中学时期的重点班就是学校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划定的“圈子”。上了大学以后,你可以主动去和那些身处高层次又与你有所交际的人建立联系。这种向上攀升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一个术语叫作马太效应,就是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一旦你变得越来越优秀,加入了马太效应的正螺旋,你的努力得到的收益就会被放大。

比如说你在高考时成绩优秀,来到一所名校读书,那么就进入了向上攀升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你会享受更好的师资和学习环境,同学也会成为你的社交资源,毕业时也更容易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了一份好工作的经历,你跳槽时也更容易得到更好的岗位和更高的薪水。再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在做自媒体,一旦你拥有了“粉丝”基础,各种商务合作就会蜂拥而至,名气也随之水涨船高。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一旦你进入了一个“好上加好”的正螺旋,就会以超乎自己想象的速度向上攀升。

但是在此之前你要明白,优秀的人通常更愿意和优秀的人做朋友。要让自己结交到更厉害的人,先要通过学习和读书让自己变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