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行三界
神仙妖怪,虚无缥缈,向来让人费解。
小时候读《搜神记》,脑子里一度充满了疑惑,虽然知道这是一部讲神仙鬼怪的书,但仍然会觉得书里有些故事实在是太怪了。
神秘的得道者突然出现于闹市,既不传道,也不索取,只是单纯出现在那里,引起一阵骚乱。当权者要加害于他,那得道者微微一笑,飘然而去。
又或者酒宴之上,得道高人突然出现,问众人想不想吃鲈鱼,众人一点头他便把鲈鱼变了出来。这看起来很像今天的魔术,当时也有一些聪明人觉得这不过是障眼法,一定是他提前藏好了鲈鱼再问的。比如左慈为曹操变鲈鱼,曹操就不以为然,还想让他变调料。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通。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放曰:“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
——《搜神记·左慈使神通》
另一些得道者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比如左慈的徒弟葛玄就很聪明,他知道,要想技惊四座,他不能再变类似鲈鱼这种一年四季都可以得到的东西,但是也不能变大家不认识的东西。那具体该怎么做呢?他很快想到了办法,他变出了一种既寻常又反常,最重要的是除了神力之外别无解释的东西——反季节蔬菜。
冬为客设生瓜枣,夏致冰雪。
——《搜神记·葛玄使法术》
得道成仙的高人,不受一切约束,可以御风飞行,出神入化,长生不老,起死回生,可他们却偏偏不甘寂寞,时不时跑到红尘俗世里来。有的惩恶扬善,有的戏弄凡人,有的谈谈恋爱,有的秀秀法术,有的甚至做点小生意。
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搜神记·赤将子舆》
更过分的,他们有时候会坐在某座夕阳西下的土城墙上,除了被惊讶的人群围观,什么都不干。比如一位叫冠先的仙人,本来是个钓鱼人,日常钓鱼种树,自给自足,宋景公向他请教道术,他藏着掖着不肯说,于是被宋景公杀掉了。不料,几十年后,他竟又出现在宋国的城门上——只是出现,还贴心地自带了BGM,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干: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搜神记·冠先钓鱼》
从秦始皇到干宝,从段成式到蒲松龄,人们不厌其烦地幻想着神仙的世界,讲述着鬼神的故事。故事的核心不是神仙为什么要到凡间来,也不是他们到底干了什么事,而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仙。
世上只要还有神仙,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后路。
地上不行,我上天;天上不行,我入地;天地不行,我隐山岳;山岳不行,我浮沧海。天地山海皆不行,我仍然不慌:咱们待来生。
人们乐此不疲、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讲着神鬼,无他,只是要给自己洗脑:人们很害怕,万一哪天自己不信鬼神了,这危机重重、毫无意义、充满苦难且单调漫长的人生该如何度过呢?
汉末到魏晋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年代,生命如早晨的露水,每个人都觉得命运难测,特别没有安全感。“建安七子”听起来很厉害吧?但其中六个死于非命:五人死于瘟疫,一人被杀了全家。
死了太多人,就会发生瘟疫。瘟疫发生后,就会死更多人。
东晋陶渊明曾亲眼看到一个村子被团灭的惨状。那些老百姓除了想活着,什么欲望都没有,除了种田生娃,什么过分的事情都没干。然后,大兵过境,一村人就几乎死绝了。
也许是被如此惨状所触动,陶渊明写下了这篇《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误入的世外桃源,由“避秦时乱”而生。关于驱逐村民的人,在文后的诗里,陶渊明写得很清楚:“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始皇想逃避死亡,却不知道,他的臣民想要逃避的是他。
当年秦始皇销天下之兵,以便让百姓失去反抗他的能力。向前的路堵死了,战斗的路堵死了,怎么办?老百姓开始向后退,退到秦始皇鞭长莫及的隐僻之处——桃花源。
当然,桃花源只是个编出来安慰自己的动人故事。除了生死要欺骗自己,那些放下了长生奢望的普通人,如村民,如陶渊明,仅仅是好好活过此生,也须编无数故事来欺骗自己。
除了神仙鬼怪、世外桃源,那时佛教也开始盛行。比起道教的升天成仙,中国人对佛教更加欲罢不能,因为佛教的故事是:这辈子虽苦,好在来生会有加倍的甜。道教的从业者对此感到很惶恐,于是编故事说,释迦牟尼其实就是老子,佛、道其实一回事。佛教觉得这种谣言十分荒诞,但他们很快被自己说服了:两家的故事,讲的的确都是关于逃跑。否则,老子当年为何要西出函谷?
桃花源中人谆谆嘱托的最后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特别有意思:秦皇、李白、陶渊明、武陵渔人、桃源村民、你我,到底谁是外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叫外人吧?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