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国篇04
一份十合一口粮可以供应10 名士兵的一日三餐,或满足1 名士兵10 天的饮食需要,每份口粮装在一个大号木箱中,总重27 千克,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由两份五合一口粮组合而成。十合一口粮有五种食谱搭配,通常包括450 克牛肉汤、450 克猪排、240 克猪肝、240 克咸牛肉、360 克斯帕姆午餐肉、240 克熏肉、450 克猪油、900 克黄油、240 克鸡蛋粉等,此外还有蜜饯、巧克力、葡萄干、全脂奶粉、咖啡、砂糖等,每种都有450 ~ 900克。香烟、火柴、厕纸、肥皂、净水药片等附件也都一应俱全。根据组合搭配的不同,一份十合一口粮可以提供每日每人4050 ~ 8500 大卡的热量。从1943 年中期到战争结束,美国陆军订购了300 万份十合一口粮。
量足味美的十合一口粮对于第101 空降师官兵的来说无疑是一顿战地大餐,而德军的空袭炸塌了某座建筑物的墙壁,将一座酒窖暴露出来,里面的存货都被空降兵笑纳。
美酒加美食极大慰藉了他们经历苦战后的身心,恢复了元气。然而,第101 空降师并未返回后方休整,而是就地整补后转守为攻。1945 年新年过后,吃饱喝足的全师官兵协同美军各部向巴斯托涅以东的德军发起反攻,最终将德军驱逐回战役出发地,也将希特勒扭转西线战局的妄想彻底毁灭!
作为二战西线战场上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阿登战役不仅是双方战略战术和兵力火力的较量,也是后勤补给能力的比拼,这一点在巴斯托涅包围战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以第101
空降师为核心的美军凭借空中补给,顽强地扼守住了战略要点,有力遏制了德军的进攻势头,而设计合理、投送及时的野战口粮为保持守军的战斗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K 口粮到C 口粮,从十合一口粮到就地筹措的食品,使得美军在围困期间基本没有口腹之忧,确保了士气的稳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糟糕的后一队美军士兵在分享十合一口粮,这是美军在二战时期推出的集体口粮之一
勤状况是德军攻势乏力、遭致失败的重要因素。以负责围攻巴斯托涅的第26国民掷弹兵师为例,由于交通混乱、道路堵塞加上美军的空中打击,该师的补给状况始终很紧张,食品匮乏,一度陷入“十个人分享半条面包”的窘境。饥饿迫使德军四处打劫平民,搜罗给养,严重分散了作战力量。即便像党卫军派普战斗群这样的精锐部队也同样受困于补给不济,最终燃料耗尽,无力补充,被迫丢弃所有坦克和重装备徒步败逃。阿登战役再度证明了千古战场上的永恒铁则:有力的后勤保障是一支军队赢得胜利的坚定基石!
砂糖块高地前的临战盛宴——煎牛排1945年4月1日,星期日,这是一个相当奇妙的日子,传统的复活节和愚人节罕见地重合在同一天,而在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作战日志上,当天是登陆冲绳岛的“冰山”行动(Operation Iceberg)启动的L日。当日5时30分,包括10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在内的200余艘战舰开始对冲绳岛西岸渡具知海滩进行火力准备,向海岸纵深1千米范围内倾泻了4.4万发127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3.3万发火箭弹和2.25万发迫击炮弹,空中更有大批舰载机反复炸射。8时,登陆部队开始抢滩登陆,在10千米宽的海岸上4个美军师一字排开,自北向南分别是第6陆战师、第1陆战师、第7步兵师和1945年4月1日,美军登陆冲绳岛,初期未遇强烈抵抗,进展顺利第96 步兵师。当岸上的硝烟渐渐散去,冲绳岛静谧秀美的海岸呈现在美军官兵面前,令他们困惑不已的是,曾经出现在塔拉瓦(Tarawa)、塞班和硫磺岛(Iwo Jima)滩头的尸山血海并未重现,除了零星的炮击和枪声外登陆异常顺利。当天日暮时美军就夺取了读谷和嘉手纳两座重要机场,超过6 万美军顺利上岸,登陆首日伤亡仅有159 人,4 月3 日美军便抵达东岸,将冲绳岛一分为二。轻而易举的成功登陆让美军以为是愚人节的玩笑,连登陆战专家凯利·特纳(Kelly Turner)中将都向尼米兹发报称:“也许是我痴想,看来日军已经停止作战,至少在这一地区是如此。”尼米兹回复道:“把痴想后面的字都抹掉。”这道幽默的复电很快被证明是一个残酷的预言。
日军当然不会放弃抵抗,由牛岛满中将指挥的日军第32 军的10 万人马已经在冲绳南部的高地中静候美军的到来。考虑到美军在兵力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充分汲取了之前历次反登陆作战的经验,采取弃守滩头、纵深固守的战法,将主力集中在首里—那霸一线,利用地形构筑了坚固绵密的防御阵地,以逸待劳、持久抗击,而在冲绳岛北部仅部署了第44 独立混成旅团的一个大队作为牵制。另一方面,美军在横贯全岛后,按计划分兵推进,陆军部队负责进攻南部地区,而海军陆战队负责扫**北部,由陆战6 师担任主攻,陆战1 师作为后备。陆战6 师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组建的最后一个陆战师,于1944 年9 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组建,也是唯一在美国本土以外组建的陆战师,下辖陆战队第4、22、29 团和陆战队第15 炮兵团,由经验丰富的莱缪尔·谢泼德(Lemuel Shepherd)少将任师长。冲绳战役是陆战6 师首次参加实战,不过该师拥有很多来自兄弟师的老兵作为骨干,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丝毫不弱。
从4月6日开始,陆战6师穿过冲绳岛中部狭窄的石川地峡向北进击。在地形变得开阔后,3个团齐头并进,陆战22团居中挺进,陆战29团沿西岸推进,陆战4团沿东岸前行,在坦克和火炮支援下进入冲绳北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沟谷纵横,本就不多的道路还被日军埋设了地雷,设置了路障,沿途的桥梁也多数被破坏,给美军的前进造成了不少阻碍。好在陆战队员并没有遇到强烈的抵抗,直到4月8日陆战29团进入冲绳岛西北部的本部半岛后才发现日军据点所在,其余两个团则继续向北前进。4月13日,陆战22团2营抵达国头半岛的边户岬,这里是冲绳岛的最北端。同一天,陆战29团向本部半岛的八重岳发起正面强攻,这座海拔366米的山峰是日军在冲绳北部唯一的抵抗据点,山势险峻、易守难攻,由宇土武彦大佐指挥的独立混成第44旅团第2步兵大队约1500人在此顽固据守。战斗进行得十分艰苦,陆战6师花了3天时间才把星条旗插上山顶。4月18日,宇土大佐放弃主阵地撤退,4月20日八重岳山区日军有组织的抵抗被最终粉碎,日军遗尸700多具,残部化整为零遁入山林进行游击战,直到8月初才被美军彻底肃清。八重岳战斗给陆战6师造成了236人阵亡、1601人受伤的损失,让初登战场的新兵领教了战争的残酷,相对于之后的苦战实在是再好不过的热身。
在进行了3周的持续战斗后,陆战6师于4月底转移到名护地区做短暂休整,补充装备和兵员,以利再战。从南部战场传来的消息令人不安,陆军部队的进攻掉进了日本人精心构筑的陷阱内,从伪装良好的隐蔽火力点射出的交叉火力和从反斜面阵地上射来的迫击炮弹封锁了通往南方的道路,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依托坑道工事抵御美军的狂轰滥炸,通过近距离战斗和夜间逆袭与美军反复拉锯、寸土必争,令美军推进极为迟缓,近乎停滞,一线部队损失惨重。陆战队员从5月初由前线撤下来接替陆战6师防务的第27步兵师的官兵身上就能充分感受到恐怖的气息,他们个个衣衫破烂、浑身污垢、眼神呆滞、满脸疲惫,不少人还挂了彩,完全是久战劳师之状。据说陆战1师已经在冲绳战役中,美军以一座东方风格的石狮为掩护,观察前沿情况南调投入进攻,而陆战6 师也将紧随其后加入南部战场,那些有经验的老兵早在上级下达正式指令之前就已经从野战厨房的饭菜里看出了端倪。
某日晚餐时分,陆战队员惊喜地发现当天的晚饭与往日不同,不再是用罐装食品简单加工而成的战地料理,而是鲜嫩多汁、香味四溢的整块牛排,这可是在前线少见的奢侈菜式。新兵们笑逐颜开,直咽口水,拿到饭菜就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而老兵们看着餐盘里的牛肉脸上却是喜忧参半、神情复杂,喜的是能够饱饱口福,忧的是这顿好饭是部队接到战斗任务的信号,他们又要上前线了,如果第二天早餐中包括新鲜鸡蛋,那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其实,在登陆冲绳的前一晚,陆战队员的晚餐就是美味的牛排。虽然这道菜肴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部队出击在即,但陆战队老兵都知道一项潜规则——“牛排是战斗前夕能为官兵准备的最好食物”,考虑到眼下冲绳战场的困局和部队的换防情况,这顿美餐只能是迎来苦战的征兆。
说起牛排,大概是西餐里最常见的一类牛肉料理,如果走在路上突然被拦住问及最有代表性的西餐菜式,估计人们十有八九会回答是牛排吧。所谓牛排并非按照字面理解为牛的排骨,其实是指整块牛肉经过煎制或烧烤而成的菜肴,之所以被称为牛排其实是中国人的自创。晚清时期,随着江浙、广东地区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西餐由此传入中国,当时上海人在看到牛排时觉得它与江浙一带被称为“大排”的猪排骨很像,于是就称之为“牛排”。由于方言口音的原因,广东人将“排”听成了“扒”,于是在中文语境中“牛排”也就有了“牛扒”的别称,至于英文中的牛排(Beef Steak),其词源来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Steik,意为烤牛肉。但是,并不是说牛排就等同于烤牛肉,其实用于制作牛排的牛肉极有讲究,要选择牛身上比较嫩的部分,而且切割时要垂直于肌肉纤维,减少入口后的粗韧口感。由于牛的四肢经常运动,肌肉纤维发达粗壮、肉质偏硬,所以牛排不会使用牛腿肉。
起初,最适合制作牛排的部位
是牛的后腰脊肉(西冷或沙朗)和腰内肉(菲力),它们也是牛肉中价格最昂贵的种类。随着人们对牛排需求的持续增加,牛身上的其他部位也被挖掘出来以丰富牛排原料的选项。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了牛肉分级制度,根据脂肪含量、肉质等标准给牛肉牛排是最具代表性的西餐菜式,以牛身上较嫩的部分煎烤而成
划分出高低等级,较高等级的牛肉才会被用于制作牛排,而较低等级的牛肉多用于煮炖、切碎后制作汉堡包的肉饼或作为罐装牛肉的原料,因此虽然牛排很常见,但要吃到真正品质上乘的牛排并不容易。西方对于牛肉的品鉴及其切割方式已经发展成一门精细的技艺,甚至催生出擅长此道的专业匠人,能够为厨师和食客选择并切分出质量最佳的牛排原料。根据用料、烹饪手法和风味的不同,牛排可分为诸多品种,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西冷牛排、菲力牛排、肉眼牛排、丁骨牛排等,其实还有更加细致的分类。此外,与大部分肉食需要烹饪至熟透才能食用不同,牛排在生熟程度上有特别的要求,通常不会做成全熟,部分品种甚至可以生食。一般来说,牛排可以分为七个熟度:全生、近生、一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和全熟,至于牛排熟度则根据肉品和个人口味来选择,并不能说吃全熟牛排就是外行,比如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以喜欢吃全熟牛排而出名。
美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吃牛肉的民众之一,截至2015年美国在牛肉产量、牛肉消费量和牛肉进口量方面都稳居全球第一。据统计。2014年美国人均消费牛肉高达35.1千克,牛肉产量达1120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20%。美国还是最早对牛肉实施分级的国家,美国人对于牛排的热爱也要超过欧洲人,关于牛排的切割、分级、熟成、烹调的大部分技术和标准基本上是由美国人发展与制定的。然而,美国人嗜好吃牛肉的历史并不长,17世纪欧洲移民刚刚到达北美大陆时,他们的主要肉食是猪和羊,而牛作为畜力工具主要用于农耕和运输,也提供牛奶和皮革,直到年老无法工作和产奶后才会被宰杀。因此当时食用牛肉并不普遍,牛排更是鲜见,通常只出现在上流阶层的餐桌上。
美国牛肉文化的兴盛源于内战时期,军队对肉类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畜牧业和肉类加工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使得美国中部的大草原成为畜牧业的天堂,牧牛业由得克萨斯州向中西部广大地区扩散。1865年德州的牧场养殖了650万头牛,而到1880年仅怀俄日本出产的米泽牛肉被认为是最顶级的牛肉之一,是制作牛排的绝佳材料明州的牧牛存栏数就高式养殖逐步被利用谷物喂养的新型养殖取代,牛肉产量持续增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肉类加工业率先实现了流水线自动化作业,当时芝加哥的屠宰厂每天可宰杀4000 头牛,平均每9 秒就能处理一头牛。充足的市场供应使得牛肉价格愈发便宜,在19 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人的日常基本肉食,而牛排也变成一种人人都能吃得起的大众饮食。不过,直到二战前美国人吃猪肉依然多于牛肉,二战后随着麦当劳快餐店的兴起,牛肉汉堡包作为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广为流行,持续推高了牛肉消费量,最终奠定了牛肉在美国肉类市场上的独大地位。到1975 年,美国养牛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的1.32 亿头,此后有所滑落,但一直保持在8000 万到9000 万头的水平,而牛肉产量和消费量更是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对肉类市场进行管制,大部分牛肉和猪肉都被优先供应军队。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只有高品质的牛肉才适合制作牛排,即使拥有最强大的食品生产和后勤供应能力的美国,也不可能让前线官兵天天吃牛排,大兵们能够吃到的大多是冷冻牛肉和罐装牛肉,也只有在投入战斗或执行特殊任务前,厨房才会提供真正的牛排。
二战时出版的美国海军烹饪书里记载了制作牛排的简易方法,比如用铁板或平底锅制作的煎牛排、煮牛排,加入番茄和洋葱一起烤制的瑞士牛排等等,其中推荐的最佳食用方式是以洋葱圈或焖洋葱为配菜,用黄油、洋葱丁、柠檬汁、盐和胡椒炒制成牛排黄油酱,作为牛排伴侣,此外还可以搭配土豆和豌豆。在冲绳战役中,陆战6 师在名护吃到的牛排是何种类型没有留下资料,但很大可能是铁板煎牛排,按照海军烹饪书的记录,煎牛排每块重量为6 盎司(约168 克),厚度在0.5 ~ 0.75 英寸(约1.25 ~ 1.9 厘米),以牛油两面煎制,以盐和胡椒调味。
1948 年在美国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内经过批量处理的牛肉正如陆战队老兵所料,在吃过美味牛排的第二天,陆战6师就奉命向南开拔,投入到对日军首里防线的正面进攻。分配给该师的目标是一块极为难啃的硬骨头,位于首里防线左翼的一处高地,美军将其命名为“砂糖块高地”(Sugar Loaf Hill),而日军称为“安里52高地”,是拱卫首里的重要防御支撑点,由铃木繁二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44旅团主力数千人在此固守。“砂糖块高地”的地形十分利于防守,日军在高地正面和背面都构筑了大量工事和机枪火力点,并以坑道相互连通,一些冲绳特有的龟甲墓也被改造成坚固据点。高地南侧有一个马蹄形的谷地,日军在此隐蔽部署了迫击炮阵地,其火力通过事先标定的方位可以覆盖高地周边的任何地点,所有接近高地的道路都处于日军的交叉火力封锁下,除了正面强攻别无他法。
5月12日,陆战6师以陆战22团G连为尖兵,在坦克支援下渡过安谢川,向高地前方的一处小山丘运动,随即陷入日军的密集火网之中,部队伤亡过半,只能释放烟幕撤退,G连的遭遇是此后一周苦战的预演和起点。5月13日,陆战22团投入第2营发起进攻,受阻于日军的绵密火力无功而返。5月14日,陆战22团第2营以全部兵力发起进攻,在付出严重的伤亡代价后终于攻上高地顶部,但在入夜后遭到日军持续的反击。为了巩固阵地该营将炊事兵、通信兵、宪兵等后方人员也动员起来投入战斗,但依然未能顶住日军的反扑,阵地丢失。鉴于陆战22团损失较大,谢泼德少将命令陆战29团于5月15日投入战斗,但该团的攻势很快就被日军机枪和迫击炮的联合打击挫败。尽管美军每天都向高地上倾泻数不清的炮弹、炸弹和火箭弹,整个山头已经寸草不生,坑洼遍地,但那些日军火力点总会死而复生,夜间的逆袭更是疯狂,频频爆发肉搏,阵地反复易手。
5月16日,陆战6师集中了一个整团的兵力在坦克伴随支援下向高地发起全面攻击,战斗趋于白热化,日军甚至不惜动用后方的重炮向前沿轰击,美军坦克和步兵均损失很大,苦战终日也未能控制高地,当日是陆战6师最糟糕的一天。不过,日军在数日激战在美国海军的料理书中记载了多种牛排的做法,并推荐了最佳的食用方式后也损耗严重,防线接近崩溃,一线正规陆军士兵所剩无几,补充部队多是缺乏训练的海军和临时征召的所谓义勇兵,战斗力很差。5 月17 日和18 日,美军继续发动团级规模的进攻,在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和投入最后的预备队陆战4 团后,终于压垮了日军防线,鏖战一周后才拿下“砂糖块高地”。此后美军又击退了日军数次反击,直至5 月26日才彻底控制这一地区,打开了进攻首里的通道。砂糖块高地这个名字透着甜蜜的小山丘最终被腥涩发臭的鲜血浸透,一周内易手达11 次,陆战6 师在此伤亡了2662 人,另有1289 人因精神崩溃退出战斗,日军的损失也数以千计。
在包括安里52 高地在内的防御支撑点相继被美军攻占后,日军的首里防线土崩瓦解,残部放弃首里、那霸一线向冲绳南部狼狈撤退,试图做背水困斗,但整场战役大局已定。6 月23 日,以牛岛满为首的日军高级指挥官大多剖腹自尽,部队逃散投降,美军占领全岛,冲绳战役以美军伤亡75000 余人,10 万日军全军覆灭而落幕,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一个多月后,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阴云笼罩下,日本于8月15 日宣布投降,此时仍在冲绳岛休整的陆战6 师官兵在胜利到来之时肯定能享受一顿牛排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