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国篇03
茶这种古老的东方饮品,最早是由开辟新航路及香料贸易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传入欧洲,与丝绸、瓷器一道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遥远神秘国度的无限遐想。17世纪初,茶叶由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具体时间已不可考,目前英国有关茶叶销售的最早记载是1657年伦敦一家名为加威的咖啡馆首次向市民出售茶叶,同时也显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饮茶之风已经渐渐兴起。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在欧洲人眼中起初并非饮料,而是一种能够提神醒脑、安神定气、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东方神药”。由于茶叶要万里迢迢从东方运来,数量稀少,价值高贵,当时属于只供王公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在17世纪中叶的伦敦市场上,1磅茶叶的售价高达6~10英镑。
在17世纪进入欧洲的茶叶既有绿茶,也有红茶,但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引为挚爱。绿茶和红茶都是主要的茶叶品种,两者在工艺、外观和风味方面都存在差异。绿茶是将新茶经过翻炒脱水(术语杀青)、揉捻、干燥后制成,茶叶本身以及冲泡后茶水的颜色都呈黄绿色,故名绿茶。红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下的桐木村,最早出现于明代崇祯年间,是当地村民在尝试制作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品种)的过程中由于工艺落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和凯瑟琳王妃的画像,凯瑟琳王妃在英国引领了饮茶风尚后和急于求成而意外产生的茶叶品种,在工艺上增加了发酵过程,减少了茶叶的苦涩,增加了新的芳香物质,又因为使用松木烟熏干燥,增添了松香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气。红茶茶叶呈黑色,冲泡的茶水以深红色为主,因此被称为红茶,不过在英语中则取茶叶颜色命名为Black Tea(黑茶)。红茶独有的香气和醇厚甘甜的口感让英国人深深迷恋,但经过长途运输后香气减弱,英国茶商要求中国茶农制备香气更浓的红茶,于是经过反复烟熏后产生了气味浓烈、专供出口的红茶,巧合的是伦敦的水质较硬,在冲泡红茶时反而更能激发茶香。
英国饮茶风尚的确立要归功于一位外国公主的垂范引领,她就是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Ⅱ)的王妃,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Catherine of Braganza)。她年仅2岁就与英国王太子订立政治联姻,22 年后的1662 年完婚,她的嫁妆中除了印度孟买的统治权外,还包括大量砂糖、东方家具、茶具以及红茶,当然红茶是作为维护王妃身体健康的药品携带的。然而,这位异国公主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查理二世风流成性,情妇成群,长期冷落王妃,而凯瑟琳的习俗服饰又与英国王室格格不入,备受歧视,使她极为苦闷。于是,凯瑟琳每日饮用从故国带来的红茶排遣寂寞,舒缓心情,还用昂贵的红茶招待来访的贵妇。她的优雅举止和饮茶习惯逐渐成为贵妇们仿效的对象,饮茶之风也在王妃的带动下兴起于英国的贵族阶层,随后影响到中产阶级,到17 世纪末连平民百姓都已经将茶水视为每天必喝的日常饮品。正如1795 年的一份农工状况调查报告所记载:“在恶劣天气与艰苦生活条件下,麦芽酒昂贵,牛奶又喝不起,唯一能为他们软化干面包的就是茶。”
饮茶习惯在英国的普及离不开茶叶的大量输入,而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1711 年,东印度公司在广东设立贸易点,与中国开展茶叶贸易,到19世纪初每年茶叶销售量高达2000 万磅,获利超过100 万英镑,占东印度公司商业总利润丰盛的英式早餐通常
都会搭配一杯红茶食
用,即英式早餐茶
的90%,贡献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0%。然而,茶叶货源由中国垄断,而英国工业品在农业经济主导的中国没有市场,英国只能以白银交易茶叶,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攫取利益,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到19世纪初叶,英国人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每人每年消费茶叶都在1磅以上,仅凭中国的茶叶产量渐渐无法满足英国市场的需求,因此英国一直尝试在印度寻找和培育茶树,开辟新的茶源。这项工作在19世纪30年代取得突破,茶树在印度阿萨姆邦栽培成功,著名的阿萨姆红茶由此诞生,之后茶叶种植又扩展到孟加拉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产生了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等知名品种,极大丰富了英国的茶源和英国红茶的口味。印度也由此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商业红茶产地,目前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红茶生产国,而英国及深受其影响的爱尔兰则是世界上红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最重要的日常饮品。英国也是西方世界里少数喜茶胜过咖啡的国度之一,并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茶饮对英国人饮食生活的渗透程度即便是茶叶起源国的中国也有所不及。与历史悠久的中国茶道相比,英式茶文化有着诸多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英国人喝红茶习惯加入牛奶和糖,调制成奶茶饮用,这在东方茶道中是极为罕见的方式。英国人将茶视为一日三餐重要的配餐饮料,尤其是以品种丰富著称的英式早餐通常都要配上一杯特制的精致多样的茶点和考究的礼仪规范是英式下午茶的典型特征英式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才算正宗。这是一款经典的英式拼配红茶,一般采用印度阿萨姆、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出产的茶叶混合而成,口感醇厚浓烈,香气饱满,略带花香,可与牛奶和糖混合,也适合搭配柠檬,可以有效中和英式早餐中油炸烧烤食物的油腻,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就是英式早餐茶的爱好者。
在正餐之外,英国人还安排了专门的饮茶活动,这就是上午茶(Elevenses)和下午茶(Afternoon tea)。上午茶是早餐和午餐之间的茶点,通常在11 时之前进行,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憩节目,比较简单随意,以茶或咖啡配饼干等小点心。相比之下,英式下午茶是一种更为正式的餐饮活动,尤其被上流社会视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具有繁琐的礼仪规范,作为英国饮食的象征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英式下午茶的创始人与饮茶风尚的先行者凯瑟琳王妃一样,是一位贵族女性,即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玛丽亚(Anna Maria),Duchess of Bedford),她曾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宫廷中担任女官,对于红茶自然十分熟悉和喜爱。
在19 世纪中期,英国贵族阶层的饮食习惯是早餐丰盛,午餐简单,而晚餐安排在各种社交活动,如看戏或欣赏音乐会之后,往往迟至20 时以后才会开始,午餐和晚餐的间隔时间过长,贵族老爷们不得不在下午忍受饥肠辘辘的折磨。为了缓解饥饿,公爵夫人在15 时到17 时之间会吃些三明治和烘焙点心,以红茶送食,十分惬意。她还以这种方式招待来访宾客,颇受好评,之后作为一项社交活动被固定下来逐渐推广,这就是英式下午茶的起源。
英式下午茶通常在15 时30 分到17 时之间举行,选用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锡兰高地红茶或由多种茶叶混合而成的格雷伯爵茶,搭配牛奶或柠檬饮用。相比茶水,下午茶提供的各式茶点才是重头戏。正式的下午茶会提供三种类型的茶点,它们被放置在特制的三层点心架上,而且放置顺序有明确规定:下层放置各种口味的三明治,比较1942 年7 月, 在北非战场为英军官兵 提供茶饮的流动茶水车,红茶对于英国军 队的作战至关重要 典型的是黄瓜、三文鱼、切达奶酪三明治,有时也会用到烟熏火腿或咸牛肉,三明治会切成一口吃下的小块;中层是英国传统点心司康饼(Scone),这是一种松软的小麦粉糕点,有时会加入葡萄干,口感介于蛋糕和面包之间,配合草莓酱和奶油食用;上层放置迷你蛋糕和果冻,同样切成便于食用的小块。出席下午茶讲究礼仪规范,比如要按照三明治、司康饼和甜点的顺序食用茶点;茶会举办者为男性时要主动申请泡茶,询问宾客的喜好;茶水可以多次续杯,但在茶壶的茶水倒光后客人不可擅自提出加水,而应由主人自行决定,以便掌控茶会的时间;冲泡饮茶的方式也要客随主便。相比品茶果腹,下午茶更重要的功能是供参与者交谈闲聊,交换信息,增进情谊。当然,现代下午茶更多被视为休闲活动,不必拘泥繁文缛节,形式上也丰俭由人。
纵观英国与茶叶延续四个世纪的历史渊源,不难发现英国人的确称得上嗜茶如命,他们对于绵绵茶香的依恋已经深入骨髓,达到一日不可无茶的程度,甚至有种夸张的说法,每逢下午茶时间英国社会就会停转,因为所有人都放下工作,喝茶聊天去了!夸张归夸张,茶对于英国人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战争状态下,茶叶供应是否稳定对英国而言是关乎胜负的大事。二战时期,由于中国遭到日寇侵略和封锁,印度一度也面临日军铁蹄的威胁,英国在全球征购红茶,以确保国内民众及军队的饮茶需求,在战时严格的配给制度下不论平民和军人都要保证每人每周113克茶叶的定量配额。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一败再败,失地千里,但在日军逼近印度门户时英军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力拒日军侵入南亚次大陆。此举除了军事目的外,还具有保卫印度红茶产地安全的战略意义,如果失去印度的茶源,对于英国的民心军心将造成灾难性打击!
英国人对于品茶的热爱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他们打仗的方式,甚至会调整作战节奏以配合饮茶时间。英军官兵将喝茶视为激发士气和战斗力的源泉,二战时期从飞沙走石的北非沙漠到潮湿闷热的缅甸丛林,从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到阳光和煦的西欧乡野,无论在哪个战场上,只要条件允许英军都会尽可能地喝上一杯茶。为此英军还改造了大二战时期的英军坦克兵只能在车外享用茶水和点心(左),而现代英军坦克兵得益于车载加热器的便利,在车内就可以享受茶香(右)量专用的流动茶水车,随时随地为官兵提供茶水服务。相比其他兵种,英军装甲兵在享受茶饮时要面临特别的困难,因为装甲车辆内部空间狭窄,又没有加热设备,想要喝茶就要离开车辆另行烧水泡茶,这在前线是十分危险的,面对品茶和战斗这两个选项实在难以抉择。实战中英军装甲兵因为在车外喝茶而致遇袭伤亡的情况屡见不鲜,据1946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战争的最后两个月中英军装甲部队有37% 的伤亡是在车外造成的,而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维莱博卡日之战了。
鉴于血的教训,英军寻求既能在车内保持警戒,又能烧水饮茶的两全之策,最后在二战末期催生出一种独特的后勤装备——车载加热器(Boiling vessel)。这是一种方形电热水壶,长宽高都不超过30 厘米,重7.7 千克,可以很方便地装入坦克炮塔内。壶体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造,最大容积4.5 升,由车载辅助电力系统供电,可以在不开启发动机的情况下工作,设有电压传感器和防干烧保护装置。外壳和内胆之间有隔热层,方便携带且减少红外特征,热水可以从壳体右下角的水龙头流出,除了烧水外还可以用于加热野战口粮,必要时可以变身油锅用于烹炸食物,也可用作保温箱。
车载加热器首先装备战后英国第一代主战坦克“百夫长”,此后屡经改进,成为英军“酋长”和“挑战者”系列坦克与其他装甲车辆的标配。在英国陆军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车组中资历最浅者要担任“加热器司令”,为其他成员端茶倒水。英军官兵将车载加热器称为“士气鼓舞器”,其钟爱程度从一则轶事中可见一斑: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陆军列装M1“艾布拉姆斯”坦克,邀请北约盟友参观,在讲解中大肆夸耀。然而英军军官在得知M1 没有装备车载加热器时,十分不屑地评价道:“这坦克真垃圾!”这话让美国人十分难堪,随后就向英国订购了10000 台车载加热器。可见,在英国装甲兵眼中,能不能在车内享受一抹茶香是评定战车性能的重要标准。
传承勇气的纳尔逊之血——朗姆酒凡是描述风帆时代航海冒险和海上战争的文学作品及影视剧,都会毫无例外地提及一种烈酒——朗姆酒(Rum)。在经典的海战影片《怒海争锋》(Master and Commander )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两名水兵向杰克舰长献上敌舰的船体模型,获得了双份朗姆酒的配给。不熟悉航海历史和海军传统的人大概会觉得舰长太抠门,提供如此重要的敌方情报才得到两小杯酒的奖赏?这可是大错特错了,对于那个时代的水兵而言,得到双份朗姆酒可是天大的赏赐。在漫长单调的航海生活中,水兵每天最开心的事情除了倒在吊**呼呼大睡,就是享用每日配给的朗姆酒,那种混合着芳香和刺激的**流过喉咙时带来的快感,会让每一个忍受艰辛和死亡威胁的水兵得到莫大的愉悦与放松。自17世纪中叶之后的3个世纪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每艘舰艇上都保持着每日分发朗姆酒的传统,它伴随着英国舰队征服四海、屡胜强敌,几乎一日不可或缺,朗姆酒对于英国海军的重要性,恰如啤酒之于德国人,伏特加之于俄国人。究竟朗姆酒有何魅力能够得到英国海军的长久青睐?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故事……在现代酒品分类中,朗姆酒属于八大蒸馏制备的烈酒之一,它是以甘蔗制糖过程中产生的糖汁或糖蜜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之后在橡木桶中储藏至少三年而成,酒精浓度通常在20~50度,具有口感甜润、芬芳浓郁的特点。关于朗姆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源自加勒比地区制糖业的兴盛。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甘蔗带到了古巴,并在加勒比诸岛上广泛种植,进而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制糖产业。大约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当时的制糖工人(最初是强掳的当地土著,后来多为黑奴或贫苦移民)将甘蔗压榨后的糖汁或制糖产生的副产品糖蜜进行发酵、蒸馏,得到一种酒精浓度很高的饮料,喝过之后能够使人兴奋并消除疲劳,后来经过工艺改进,逐渐形成了朗姆酒的制备方法。由于朗姆酒香气醉人、口感舒适,很快在海员水手中流行开来,尤其是成了很多海盗的最爱。
在谈及朗姆酒与英国海军的渊源之前,首先要说说海军中每日配给烈酒的传统,这种做法又缘于航海中的饮水问题。凡是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海上航行时最重要的东西是淡水,在风帆时代进行远航时,人们将淡水煮开后装入木桶中带上船,供航行途中饮用。然而,这些原始的桶装水不易保存,很快就会变质,生出绿藻,变得黏滑,散发出异味,难以饮用,很多水兵在喝下滋生细菌的淡水后罹患痢疾,上吐下泻,严重影响战斗力。为了解决淡水变质问题,船上也会携带比淡水保存期更长的酒类作为补充饮品,朗姆酒与英国皇家海军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通常酒类会与变绿发臭的淡水混合饮用,利用酒精的香味改善口感,并有杀菌的效果。
而且酒也可以单独饮用,最初使用的酒类为啤酒,后来增加了烈酒。
早在16 世纪时,英国海军就有每日配给啤酒的习惯,配给量是每人每天1 加仑(约合4.5 升)。当时的啤酒没有经过彻底的杀菌处理,也很容易变质腐坏,尤其是在高温的热带海域,于是酒精浓度更高、不易变质的烈酒也被加入了舰船饮品清单。英国海军规定在啤酒耗尽或因变质无法饮用时,每日的酒类配给可改为一品脱(约合560 毫升)葡萄酒或半品脱(约合280 毫升)烈酒。葡萄酒通常供军官饮用,分配给水兵的烈酒包括威士忌、白兰地等种类,朗姆酒则是在17 世纪中叶进入英国海军的。朗姆酒与英国海军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655 年,一支英国舰队占领了牙买加岛,这里与古巴一样以盛产朗姆酒出名。舰队司务官在上岸收集酒水补给时将朗姆酒带回军舰并分发给水兵,结果大受欢迎,从此之后朗姆酒取代了法国白兰地成为英国海军每日烈酒配给的主要品种,以至于后来这项风帆战舰时代的英国海军水兵在闲暇时间饮酒聊天,是枯燥航海生活中难得的愉悦时光,朗姆酒对他们而言是欢乐之源
爱德华·弗农在1740 年发布命令,要求朗姆酒必须掺水饮用,从而确立了英国海军朗姆配给的传统规则
配给被直接称为“朗姆配给”(Rum Ration)。
风帆时代在军舰上当水兵绝对是一件既苦又累,还随时可能掉脑袋的高危职业,当时的水兵都来自社会底层,或为生计所迫从军谋求温饱,或根本就是被抓来的壮丁。他们在军舰上不仅受尽漂泊之苦,还要从事繁重的劳作和训练,吃着粗劣难咽的食品,深受严苛纪律的约束,忍受老兵和军官的刁难斥责,轻则挨顿鞭子,重则绞架伺候,如果碰上海战,断胳膊掉腿甚至葬身大海都只能听天由命。在饱受煎熬的航海生涯中,对于缺乏娱乐的水兵而言,每天饮酒求得片刻放松就成为一种解脱和消遣。相比酒精度数较低、多喝不醉的啤酒,朗姆酒度数较高,味浓而劲足,少饮即醉,因此受到水兵的热爱,将其视为快乐和活力的源泉,宁可受罚吃点皮肉之苦也不愿失去朗姆酒的配给,军官深知朗姆酒对于水兵的重大意义,于是将增减朗姆酒配给作为重要的奖惩手段。
朗姆酒虽然有效调节了水兵的情绪,有利于保持士气,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英国海军最初配给烈酒是将未经调制稀释的纯正酒汁直接分发给水兵,让他们混着水喝,但朗姆酒的魔力造就了一大批贪杯之徒,他们一般不会将酒和水混合饮用,而是单独饮酒。而且有的人觉得配给的量太少,就会通过出钱购买或赌博的方式获取他人的配额,来满足自己酒瘾,甚至有人将每日配给积存下来,然后一醉方休。军舰上的老酒鬼们都不喜表现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中将中弹倒在“胜利”号甲板上的画作,他的遗体被保存在朗姆酒桶内运回英国欢冲淡的朗姆酒,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测试酒精浓度的简单方法,就是将朗姆酒和黑火药混合,如果度数够高(至少有50 度),经过酒汁浸泡的火药仍然能够点燃。不过,大量饮用高度烈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影响水兵的健康,而且醉酒的水兵常常行为失控,打架斗殴,冲撞长官,无法正常执勤,严重破坏了军舰上的纪律和秩序,反而削弱了军舰的战斗力。
1739 年,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爱德华·弗农(Edward Vernon)海军中将奉命率领一支舰队远征加勒比海。在朗姆酒的原产地,英国水兵得到更多的机会痛饮佳酿,导致军中因酗酒引发的问题日趋严重,最后弗农中将于1740 年8 月21 日发布了一项著名的命令,要求每日分发给水兵的朗姆酒必须掺水之后饮用,酒与水的比例为1 比4。这项命令实际上恢复了海军配给烈酒的初始目的,即解决淡水变质的饮用问题。将水与朗姆酒混合饮用有三点好处,一是酒精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降低导致疾病的概率;二是酒香能够消除变质淡水的臭味;三是经过稀释的朗姆酒度数较低,不易喝醉,而且掺水后容易变质,不易保存,能够防止水兵私下囤积烈酒。
此外,弗农还改变了每日配给朗姆酒的时间,之前是在每天中午11 时到12 时之间配给,他下令改为一天配给两次,分别在上午10 时到12 时和下午4 时到6 时。这样水兵们在完成上午和下午的工作之后都能饮酒放松,每次饮酒量比较少,不会喝醉,而且对于私藏烈酒的行为将给予严厉惩罚。弗农的命令有效解决了军舰上的酗酒问题,虽然引起不少酒徒的不满,但仍然在整个英国海军中推行,最后在1756 年成为一项固定制度,并沿用了200 多年。弗农因为下令饮用掺水朗姆酒而在英国海军的历史上留下了特殊印记,因为他爱穿由格罗格兰姆呢制作的外套而获得了“老格罗格”(Old Grog)的绰号,于是水兵们将兑水的朗姆酒也称为“格罗格”(Grog),这一称呼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掺水烈酒的泛称。弗农由于战功卓著晋升海军上将,退役后从政并担任国会议员。
弗农因为确立了英国海军的朗
姆酒配给制度而青史留名,而另一位海军中将则为朗姆酒增添了更为传奇的声誉,他就是英国海军历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舰队统帅霍拉
肖· 纳尔逊(Horatio Nelson)。在1805 年10 月21 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率领英国舰队大胜法西联合舰队,令当时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放弃了入侵英国的企图,拯救不列颠于危难之际。纳尔作为博物馆舰的“贝尔法斯特”号轻巡洋舰,使用模型再现了分配朗姆酒的情景
逊因此被视为英格兰的民族英雄,不幸的是他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中弹身亡,倒在旗舰“胜利”号(HMS Victory)的甲板上。
为保证纳尔逊的遗体在运回国内安葬前不腐烂,军官们决定将遗体置于一个朗姆酒桶中,浸泡在深黄色的酒水之中。当舰队返回英国时,人们打开酒桶盖惊讶地发现遗体还在,桶里的朗姆酒已经涓滴未剩。在将纳尔逊的遗体移出酒桶后,经过仔细检查发现酒桶底部被人用钻头钻了一个小洞,所有的酒就是从这个洞被偷喝殆尽,据说这是军舰上的水兵希望获得纳尔逊那样的英雄气概而钻孔偷酒。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浸泡遗体的朗姆酒并未被偷喝,而是被青年军官拿去开酒会,以表达对天才统帅的崇敬和缅怀。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但无论纳尔逊与朗姆酒的逸闻是否属实,崇尚英雄的英国人都会选择相信这是真事,从此之后朗姆酒在英国海军中获得了一个更加响亮且寓意深远的名字——“纳尔逊之血”(Nelson's blood)。
自弗农时代之后的两百多年间,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上每天定时定量配发朗姆酒成为一项雷打不动的规则,无论平时战时都得到严格执行。1756年,英国海军又规定在配给的朗姆酒中加入柠檬汁或酸橙汁以预防败血症。随着海军从风帆时代进化到钢铁蒸汽时代,海军水兵已经能够得到充足的淡水供应和医疗保障,彻底告别了发绿变臭的饮水和败血症的威胁,似乎失去了配给朗姆酒的必要,但英国海军依然将这项供给保持到20世纪70年代,仿佛每次饮下琥珀色的酒汁就能从纳尔逊等先辈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朗姆配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规范和仪式,成为英国海军悠久传统和海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海军配给朗姆酒始于1655年占领牙买加,从17世纪中叶开始,朗姆酒就成为英国海军最重要的供给品之一。数百年来,供应英国海军的朗姆酒主要产自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属于酒精浓度较高的浓香型朗姆酒,其度数通常在47度到54度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特供英国海军的朗姆酒品牌直到今天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牌。最初朗姆酒配给是面向全体舰员的,包括军官、士官和水兵,但军官在饮食上较士官和水兵更为自由,在饮品上也有更多的选择,对于是否领取每日配英国海军分发朗姆酒的传统工具“朗姆桶”,配有不同容量的酒杯给的朗姆酒态度较为随意。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英国海军明确规定取消军官及准尉的朗姆酒配给,此后只有士官和水兵能够继续享有此项配给。此外,配给士官的朗姆酒不必兑水,而供给水兵的朗姆酒必须按照弗农当年的命令掺水后来再进行分配。当然,士兵可以选择不领取朗姆酒,作为替代他可以得到每天3 便士的补助,不过很少有人会放弃饮酒的快乐。此外,年龄不满20 岁的水兵不能领取朗姆配给,那些由于过失犯错而受罚的水兵也可能被取消配给或者领取掺入更多水的酒。直到20 世纪初,在英国战舰上还会对醉酒或工作疏忽的士兵实施配给“六分水格罗格”(six water grog)的惩罚 ,即只给按照1 比6 的酒水比例冲淡的朗姆酒。
近代以来,英国海军中的“朗姆配给”已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习俗,具有特定的称谓和形式,比如水兵将每日配发朗姆酒的时间称为“提神”(Up spirits),显然每当这一时刻到来,所有水兵都会提起精神。在分配朗姆酒时要使用特制的酒桶,被称为“朗姆桶”
(Rum Tub),它使用上等橡木制成,外表经过精心打磨和装饰,装有锃亮的黄铜桶箍,桶壁上饰有黄铜铭文“上帝保佑吾王”。根据在位君主的性别,桶上的铭文会有两种形式:The Queen, God Bless Her(上帝保佑女王)或The King, God Bless Him(上帝保佑国王)。
“朗姆配给”要遵循固定的程序,就像白金汉宫的警卫换岗一样成为舰上每天必行的1940 年,“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上的水兵在分配朗姆酒仪式。在配给开始的时间,水手长就会用哨子吹响特定的哨音,向值班士官发出信号,后者立即前往后甲板从一名军官手中接过储酒室的钥匙,然后在一名箍桶匠和一小队陆战队员的护卫下前往储酒室,按照配给所需的分量将朗姆酒倒入酒桶中。两名陆战队员将酒桶提到甲板上,并在两边警卫,然后开始以舰上食堂为单位按顺序领取,每个食堂派出一名代表来领酒,他们被称为“朗姆水手长”(Rum Bosun)。首先是士官食堂的“朗姆水手长”带着酒罐前来,一名陆战队中士会在司务长的指导下将未兑水的朗姆酒按量舀入酒罐中。在士官食堂领酒完毕后,剩下的朗姆酒就会在一个大桶中与定量的水混合成为“格罗格”。调制完成后,水手长会再次吹响哨子,各个水兵食堂的代表就提着酒罐前来领酒,在值班士官的监督下陆战队中士用勺子将酒按量舀入酒罐。最后桶中如果还有残酒,就当众倒入海中,以示不能私藏。“朗姆水手长”们将酒罐拿回食堂后,再根据规定的配给量分配给每一名舰员。值得一提的是,水兵用来饮用朗姆酒的杯子严格区别于其他的杯子,在水兵中间流传着一种习俗:朗姆酒杯在清洗时只洗外面,不洗内部,因为水兵们相信杯底的残酒会让下次倒入的酒更加醇厚。如果遇到重大纪念日或王室事件时,或者舰员因为表现出色而获得奖励时,军官会下达“连接主桅操桁索”(Splice the mainbrace)的命令,向全体舰员或有功人员分发额外的朗姆酒,以示庆祝或奖励。
英国海军配给朗姆酒的习惯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海军,尤其是属于英联邦国家的海军,比如加拿大海军和新西兰海军都保持了同样的习惯,但澳大利亚海军没有继承这一传统。不过,在英国战舰上服役的澳大利亚水兵同样可以享有获得朗姆配给的权利,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1921年。创建于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海军最初也像英国海军一样每1970年7月31日,一艘英军护卫舰的官兵们聚集在甲板上,享用最后的“朗姆配给”
管理造成隐患,因此自19 世纪初以来,英国海军高层一直试图取消朗姆酒配给,但来自基层官兵的反对和传统的惯性使得这个目的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后才最终达成。
1824 年,英国海军决定将每日配给的朗姆酒分量减半,由每人每天1/2 品脱(280毫升)减少至1/4 品脱(140 毫升)。1850 年,英国海军部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讨论取消朗姆酒配给的问题,最后决定进一步削减配给量,改为每人每天1/8 品脱(70 毫升),同时每日配给次数由两次改为一次,取消下午4 时到6 时的配给,上午的配给时间调整为11 时至12 时。进入19 世纪下半叶,随着禁酒运动在欧美国家的兴起,英国海军的朗姆酒配给制度受到更大的冲击,军官的朗姆酒配给于1881 年被取消,准尉的配给也在1918 年被禁止,但基层士官和水兵仍然可以保证每天享用一次朗姆酒,虽然分量较之前减少了很多,但兑水比例相应降低,在二战结束前通常为1 比3,战后又改为1 比2。
1969 年12 月17 日, 英国海军部针对东伍尔维奇郡议员克里斯托弗· 梅休(Christopher Mayhew)关于朗姆酒配给的质询给予书面回复,在文中明确表示:“配给朗姆酒的做法已经难以同高标准的工作效率相协调,如今舰艇上每一位成员的职责都与精密复杂的机械和系统相联系,每一名成员的生命都依赖于准确的操作。”言下之意,贪杯英国海军“约克”号驱逐舰的水兵在分配朗姆酒,今日只有在重大纪念日里英国女王才会下达命令,向海军官兵分配朗姆酒误事带来的严重后果将威胁到全舰的生存。海军部的这一表态在议会中引发了激烈争论,1970年1月28日夜间,下议院就朗姆酒配给的存废问题举行辩论,后来被称为“朗姆酒大辩论”。议员们经过1小时15分的激烈讨论,于22时29分得出最终结论:朗姆酒配给已经不合时宜。在得到议会的支持后,海军部正式宣布自1970年8月1日起停止已经延续3个世纪之久的朗姆酒配给制度。
1970年7月31日,在英国海军的舰船上最后一次进行每日例行的“朗姆配给”。当天上午11时船钟敲响六次后,水手长们吹响了哨子,不少水兵领酒时在手臂上佩戴了黑纱,表示对朗姆酒配给制度的怀念,他们在饮下最后一杯朗姆酒后将酒杯抛入海中,以示告别。在一处训练营地,海军官兵还举行了模拟葬礼,宣告朗姆酒配给制度的寿终正寝。此后,英国水兵将这个日子称为“黑色杯日”(Black Tot Day)。作为补偿,英国海军恢复了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就取消的啤酒配给,允许每名水兵每天购买3个半品脱的啤酒。继英国海军之后,加拿大海军在1972年3月31日也取消了朗姆酒配给,但这项制度在新西兰海军中仍保留了20年,直到1990年2月27日才最后停止。至于美国海军,早在1862年9月1日就停止在军舰上配发烈酒了。
虽然朗姆酒配给作为一项制度已经被终止了,但把朗姆酒作为奖励的传统被保留下来。在1970年之后,只有王室成员(通常是伊丽莎白二世本人)才有权下达“连接主桅操桁索”的命令,通常是在重大纪念日表示庆祝,比如特拉法尔加海战200周年纪念日、英国女王登基纪念日等等。在2010年加拿大海军建军100周年时,伊丽莎白二世以英联邦国家元首的身份向加拿大海军下达了“连接主桅操桁索”的命令。2012年,为了庆祝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英国海军官兵也得到了配发朗姆酒的奖励,在这一刻他们重新举起酒杯,饮下滋味醇厚的酒汁,去感受那份曾经充满在纳尔逊血管中的豪迈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