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好声音之贝莱佐夫斯基——键盘大力神

1969年出生于莫斯科的贝莱佐夫斯基是地道的“俄罗斯血统”钢琴家,他从小在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中长大,少年时期就读于格涅辛音乐世家创办的格涅辛音乐学校,后来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师从伊丽莎白·维萨拉兹(Elizabeth Wirzaladze)与亚历山大·萨茨(Alexander Satz)。1990年,他在自己国家获得了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比赛之一——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冠军,随后又赴美国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从此,贝莱佐夫斯基受到各国邀约,开始了自己的国际演出生涯。现在的国际舞台,出生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钢琴家占据至少三分之一席位,本国的音乐教育为他们打下很好的基础,面向世界受到其他文化的浸染之后,他们的演奏风格多多少少都会发生变化。贝莱佐夫斯基是我眼中最坚定的“俄罗斯风格”代表,他的演奏风格几乎密不透风、强大到可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气场,将一切可能改变他的因素排除在外,他琴声中还存在另一个声音“我就是我,我就是贝莱佐夫斯基”。

贝莱佐夫斯基是钢琴家中名副其实的“肌肉男”,他高大,健硕,加上憨厚表情和朴实的咧嘴一笑,单单从这些看去,不知道他职业的人可能会猜想他是体育教练。贝莱佐夫斯基是典型力量技术型钢琴家,这一点上,我认为当今没有人能够和他匹敌。他具备绝佳的身体条件,肩背肌肉发达,手臂长而粗壮,双手宽大厚实,手指非常有力。他的下键速度很快,能够弹出非常稳健并且坚定有力的声音。越是听那些高难度的作品,越能感受到贝莱佐夫斯基大力神般的爆发力和赫尔墨斯般的快速灵巧,不仅是一首作品,那些成套作品结束之时,听者禁不住大呼过瘾,在力量与持久的角逐中,贝莱佐夫斯基独占鳌头。

李斯特《超级技术练习曲》是公认的技术最艰深的钢琴作品之一。如果从唱片听觉感受上讲,把《超级技术练习曲》演奏得精彩的钢琴家首推齐弗拉、阿劳,然后是俄罗斯钢琴家马加洛夫、保加利亚钢琴家斯塔涅夫(Vesselin Stanev)和阿根廷钢琴家德雷-维涅。贝莱佐夫斯基在华纳唱片公司至少录制了三次《超级技术练习曲》,与老辈钢琴家相比,这三张唱片已经不能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描述,而是具有翻江倒海,狂浪大作,压倒一切的气势,人们甚至还来不及反应和仔细品味,音符就如同大而急速的雨点,密不透风、成百上千个向你扑来。最后一首《追雪》,北风吹尽一切,天空现出清冽的晴朗,此时,不需要再谈什么细枝末节的体会,贝莱佐夫斯基的演奏只需要两个字概括——酣畅。

贝莱佐夫斯基也是为数不多能经常在现场音乐会中演奏《超级技术练习曲》的钢琴家,这套曲目已经成为他节目单上的常规曲目。我更认为贝莱佐夫斯基是一位适于视听结合的钢琴家。这一点,看过他演奏现场和演奏视频的人都能证明。在日本中之岛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台北的音乐会上,他曾经凭借这套曲目技惊四座。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美丽小镇拉豪格-当特隆(La Roque-d’Anthéron)每年举办夏季音乐节,清新漂亮的露天剧场就坐落在公园当中,很多著名演奏家和乐团在这个舞台上留下美妙的音符。2002年,贝莱佐夫斯基来到拉豪格——当特隆夏季音乐节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的仍是自己最拿手的李斯特《超级技术练习曲》,多台摄像机对这场音乐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拍摄,经过剪辑后的DVD重现让人们再次见证了贝莱佐夫斯基的神奇与带来的震撼。从第一首前奏和第二首“非常活泼”练习曲开始,贝莱佐夫斯基就已经为整套作品定下了狂热、真挚、毫无保留的开放基调。第四首《马捷帕》中,他用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连续不断的音符,一口气讲完英雄的故事;第五首《鬼火》中,他的手指似乎只是简单快速地在琴键上移动,但所有的音符无一遗漏地闪烁而出,让人惊叹这举重若轻的神奇技法。在贝莱佐夫斯基面前,钢琴完全就像一个大型玩具,他如此得心应手,琴键似乎已经成为他肢体的延伸,他只要稍微动一下意念,音符就会自然跳出,根本不用考虑怎样的触键方法能够得到好的音色,所有音符都以最自然的形态呈现在听者面前,并且迫不及待地钻进你的耳中、心中,甚至经常让人产生来不及听的感觉。

虽然对贝莱佐夫斯基来说,达到任何技巧都如探囊取物,但他没有怠慢过任何一次演奏,哪怕只是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的作品,他同样会付出同等的精力、体力与心力对待。贝莱佐夫斯基对演出效果的要求非常严格,据我所知,他曾因此临时炒掉与他合作协奏曲的乐团。

看贝莱佐夫斯基演奏,我总是产生不可抑制的感动,一方面因为他的音乐具有 “煽动性”和说服力,这一点不再多言,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现与态度。贝莱佐夫斯基演奏时经常挥汗如雨,一件衬衣眼看着从干净笔挺,到最后全部被汗水浸湿;头发从登台时的清新飘逸,到最后全部被汗水扳倒,横七竖八地趴在头上。他随身带的擦汗手帕相当于别人的四五倍大,事实上,很多次我看到的是一条白色毛巾。演奏到热烈时,贝莱佐夫斯基会时不时忽然甩头,避免汗水顺着额头流下,进入眼睛。在弹连续和弦和八度时,他的汗水经常会如雨点般洒下,落在琴键和衣服上,迎着舞台灯光,汗珠从头上、脸上迸射出去时,产生的是另一种视觉上的震撼,这种震撼与他的音乐相互呼应,相互提升。此时此刻,我真希望自己不只是观众,如果我是摄影师,一定要记录下这瞬间,让人们在照片中也能感受到他音乐的真诚与震撼。

贝莱佐夫斯基在华纳唱片公司的录音全集是一套非常值得珍藏的唱片,其中包括肖邦27首《练习曲》(作品10,作品25和三首未编号)、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和《托卡塔》、李斯特《超级技术练习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里亚多夫的《前奏曲》、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拉赫玛尼诺夫的《肖邦主题变奏曲》《第一钢琴奏鸣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亨德米特的《调性游戏》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贝莱佐夫斯基的钢琴美学——充分展示技艺和力量本身的美感,使艺术的意义回归本原,用自然、单纯的声音触发听者的神经。我非常期待能听到贝莱佐夫斯基演奏普罗科夫耶夫的唱片,但是除了个别短小曲目以外,贝莱佐夫斯基似乎没有演奏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协奏曲的唱片。每次听到普罗科菲耶夫的《托卡塔》时,我都禁不住想象贝莱佐夫斯基演奏这首作品的情景,那些疯狂的音符在我头脑中飞舞,已经成为我最强烈的愿望。不过,并不要因此认为贝莱佐夫斯基缺乏音色和深度,从1990年摘得柴赛桂冠之时起,就曾经有人对他的演奏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肌肉型”的演奏家是音乐家中的“体力劳动者”,完全靠力量吃饭,弹琴不用头脑,艺术生命不可能持久。但是,贝莱佐夫斯基粉碎了这样的预言,20年来,他的技术不但相较年轻时没有退化,反而随着年龄增长日臻完美,并建立了自己完整的音乐逻辑——用简洁、自然的方式处理抒情段落,保持基调的一致性,让瞬间的安静与激奋的暴力美产生浓烈的对比。

贝莱佐夫斯基要在2015年3月中旬来国家大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这是我最期待的演出之一。曲目安排很有吸引力,包括肖邦、李斯特、柴科夫斯基和巴拉基列夫的作品。其中的《伊斯拉美》是贝莱佐夫斯基的“传奇”曲目,2005年,在墨西哥的独奏音乐会上,他超人般的表现打破这首作品的完成记录,复杂密集的音型不但清晰准确,而且层次丰富,其中包含的技术绝不仅是速度和力量,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有一本修炼多年的“手指秘籍”的。这篇文章接下去的内容本来是要留给贝莱佐夫斯基音乐会现场的,我带着十二分的期待盼望他的到来。但是,今天,一个让人沮丧的消息传来,钢琴家的母亲病情危重,贝莱佐夫斯基不得不放弃在中国的所有行程,音乐会因而取消。此刻,我忽然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了,但在失望之后,我依然认为他会在两三年内,重新出现在北京的独奏音乐会舞台上,我的兴奋禁得住等待,那时,它还将因贝莱佐夫斯基的音乐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