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好声音之布宁——神秘的诗人

出生于1966年的俄罗斯钢琴家斯坦尼斯拉夫·布宁是鼎鼎大名的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涅高兹的外孙。1985年,布宁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夺得桂冠,从此受到全世界关注,但是,他却没有将长久活跃在钢琴独奏舞台上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和努力的事业。1988年离开苏联后,布宁去往日本,像外祖父涅高兹一样开始专注于钢琴教育工作,在日本川崎开始属于自己的事业,建立了钢琴艺术研究中心。从获奖蜚声世界到移居日本,布宁在十几年时间中举办的音乐会数量并不算多,唱片产量也不是很高。甚至很多年消失在国际钢琴舞台上。人们称他为“神秘的钢琴诗人”,“神秘”二字,来自于布宁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和他对音乐和事业的态度,再加上与众不同的外貌——清瘦颀长,戴一副大眼镜,着装总是显得呆板,一种复古、忧郁的气质笼罩在他身上。他本人沉默寡言,他的音乐亦没有雍容华丽的气质,似不食人间烟火一般,悠悠然而绝俗。每次聆听布宁,都会有种错觉,音乐与世俗相隔两界,互不相干。

我们现在不是很轻易就能看到布宁的现场演奏,他也不在人们聚焦的最火热的古典音乐家行列之内,但是人们总会经常提起他,想念他的音乐,对他的演奏津津乐道。布宁无疑是历史上最佳肖邦演绎者之一,对于血统纯正、家学深厚的他来说,先天的禀赋与积淀无人能及,浪漫情感深入他的骨髓,不用刻意学习理解,他便可以通灵似地知道作曲家的所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肖邦。1987年,德国慕尼黑夏季钢琴音乐节上,布宁在独奏音乐会中演奏肖邦和德彪西的作品,后来音乐会实况被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很多人慕名而来,也是从这张DVD里真正认识布宁并对他着迷的。我并不觉得布宁的演奏在视觉效果上有何动人之处,他通常戴一幅大眼镜,头发挡住镜腿,镜框“挂”在瘦长的脸上,手指有些干枯,演奏时手部动作很大,跳音做得极其夸张,而连音又相当缠绵悱恻。我个人并不太喜欢他弹奏时手腕和手掌的样子,但是,音乐可以说明一切,也可以征服一切,它无可辩驳地为布宁证明了其大师的地位与品位。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是六首肖邦作品,包括一首夜曲,两首早期的即兴曲和三首玛祖卡。布宁的肖邦不需要时间的锤炼就有恰到好处的浪漫。在肖邦的《夜曲》作品27号的二首中,布宁在演奏时很喜欢将左手低音的伴奏部分与右手的旋律稍稍错位,旋律有时拉得很长,再缓缓流出。他善于用乐句速度的伸缩变化营造气氛,从来不拘泥于刻板的节奏。布宁开始采用和缓的速度,右手的旋律总是姗姗来迟,就像月光拨开云层,终于透射出皎洁的光;又像风穿过树林,被枝枝丫丫牵绊住,但是最终,还是自由吹到花园中。单纯的浪漫很快会让人感到乏味和疲倦,所以,除了这些飘渺景致以外,布宁也在很多地方给出了坚定的强音,有了准确的支点,音乐被支撑起来,变得饱满而立体。人们常说布宁演奏的肖邦最能塑造神秘感,可能就是因为音乐既有“神秘花园”的景色,又向未知处延伸,仿佛通向另一个别样世界的小径。还有两首《玛祖卡》也不能不提,我几乎认为它们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玛祖卡》,让人激动得不能自已,想要伸出双手拥抱这份原汁原味的热情。即使不能,那么触碰一下,也会有深深的满足。“颠簸”似的节奏流畅自然,它们是自由的舞蹈、民族的情怀直接在血液里留下的印迹,是任何一个后天的学习者使尽浑身解数都望尘莫及的。

布宁一生专注于肖邦作品的演奏和研究。他的唱片中,几乎有一半是不同年代、不同公司在不同的地点录制的肖邦,其中包括奏鸣曲、叙事曲、谐谑曲、波兰舞曲、圆舞曲、夜曲、马祖卡、练习曲等。虽然从来没有录制肖邦作品全集,但是如果能有幸收集到他所有的肖邦录音,也几乎能凑成一套肖邦作品全集了。这些唱片多数是布宁移居日本后录制的,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布宁的演奏与生活一样,增加了朴素的气质,减淡了浪漫、感性的气氛。这种朴素的气质反而更衬托出整体音乐品质的高贵,也让他的音乐变得更加具有神秘感,更准确地说,是疏离感,有种远离喧嚣的独我之境。

不过,对布宁的着迷,就我的感受而言,不是痴迷,而是因他的音乐醉了,醒来时余味环绕,这是种恰到好处的体验,很难成瘾,不会沉溺。这也是因为布宁的音乐高贵而神秘吧!

布宁并不是一位“全时空、全方位”的演奏家,他甘于专注,并乐于专注。除了肖邦以外,布宁比较偏爱德彪西和舒曼。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评价他们。因为比他们更吸引我的是布宁演奏的巴赫。

布宁的巴赫唱片并不多,他与俄罗斯钢琴家加夫里洛夫共同在EMI录制过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意大利协奏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张。有很多人拿这张唱片比较两位钢琴家,认为二人在气质外形上都十分类似(当时加夫里洛夫也戴着大眼镜)。但在我看来,加夫里洛夫与布宁从里到外、从头到尾、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在演奏风格到形象气质上都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先说外形,布宁显得腼腆内敛,有点俄罗斯绅士刻板传统的做派;加夫里洛夫却看上显得粗犷、豪放而不拘小节。但在演奏中,二人恰好相反,加夫利洛夫的《法国组曲》比较保守,手指行程很短,触键精致、细腻,小心翼翼地托出每一个音符,和他在《赋格的艺术》中表现的一样,具有古典气息;而在《英国组曲》和《意大利协奏曲》中,布宁表现了出人意料的热情,触键坚定有力,风格开放自由,演奏的速度也相对较快,《意大利协奏曲》一气呵成,简洁直白,让人一直处于被音乐推着走的感觉当中,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时,巴洛克的舞蹈已经结束,但犹是想多跳一会儿。这种感觉与布宁在浪漫主义作品中的表现完全判若两人。仔细想想,布宁的音乐最具魅力之处就在于他对节奏和律动的感觉,那是除了精准以外,存在于分毫之间的一种魔力,它让音乐和人的情绪波动丝丝入扣,并且牵着你的手边舞蹈边前进,从此岸到达彼岸之后,他的舞步结束,但是你的舞步却停不下来。

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日本,那里为他们提供便利并且安静的环境。布宁也中意日本的生活,在日本,他除了录制唱片、策划巡演、研究教学以外,也积极传播和普及钢琴艺术,举办慈善音乐会。此外,布宁还受邀请参与了一项颇有意思的工作。日本一家名为NBGI的游戏公司为box360游戏机开发了一款名为《肖邦之梦》的游戏。游戏把情境设定在19世纪40年代,肖邦辞别人世的当天。离世前的3小时,肖邦在神奇的梦幻世界中遇到了一位少女和一位少年,并与他们共同经历了奇异的冒险旅程。虽然只是个游戏,但是故事情节围绕生命的意义展开,游戏设计者精心细致的修饰每一个细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肖邦的音乐。布宁接到邀请后,欣然为该游戏演奏了其中的“插曲”,包括《夜曲》、《圆舞曲》和《马祖卡》。虽然只是配乐,但是布宁非常认真,对于大师来说,任何一次演奏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无独有偶,2011年11月,在赛车游戏《GT5》里,郎朗演奏了肖邦、巴赫、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的作品。游戏开头,火花四溅的汽车制造过程就在普罗柯菲耶夫《第七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强力推动下进行。游戏推出后,Sony Classical还专门发售了原声音乐的CD,受到很多年轻人追捧。从这点上看,布宁首开以游戏为载体推广音乐的先河,也是让人完全意想不到的。

2010年5月,布宁曾在北京举办过一次独奏音乐会,那年,正是肖邦200周年诞辰纪念。除此之外,我再没有获得布宁近期的演出消息,他现在还年轻,希望以后看见他的机会能更多,也希望没有获得音乐会的讯息是我太过闭塞,这样好的大师和音乐,谁能容许就这样渐渐隐去,消失在我们身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