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好声音之齐默尔曼——声音的贵族
波兰钢琴家齐默尔曼是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他须发飘逸,风格儒雅,看起来相当随和、洒脱。但这位钢琴家其实对自己要求极高,他对音色的追求,几乎达到苛刻的地步。
从1975年获得肖邦大奖到1976年签约DG唱片公司,再到今天,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齐默尔曼并不是一个“多产”的钢琴家。他非常审慎地录制唱片,曲目选择、表现方式、演奏细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虽然,齐默尔曼涉猎的作曲家年代跨度很大,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是目前,他录制过的钢琴演奏唱片不超过30张,可谓张张经典。
齐默尔曼是一位不辍练习的钢琴家,即使成为大师之后,他仍然以每天数小时练习的方式来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这与很多大师对待“练琴”的态度截然相反。齐默尔曼经常反复观看自己的演奏录像,从中找出与演奏没有直接关系的动作,他从来不认为这些动作会增加表现力,相反觉得它们毫无意义并且影响观众欣赏音乐。
我并不认为齐默尔曼以掌握曲目量取胜,与那些随时拿得出三十首协奏曲、十几场独奏会曲目的钢琴家相比,他更关注精雕细琢每一个作品。在他演奏中,人们不会看到浮躁的表演,更不会听到莫名其妙的热情。有人说齐默尔曼是个极度冷静的演奏家,其实,他只不过是非常细致认真地呈现作品本身的结构,珍惜每一点感情的运用,唯恐任何不恰如其分的情绪掺杂进来,破坏作品本身。听齐默尔曼的演奏是一种享受,在他均匀、透彻的音符中,听者感受到的是作品天然的美感,就像真正好的菜肴并不需要更多香料呈现它的鲜美一样。
齐默尔曼公开演出场次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他很节制,多数时间埋头在工作室里,认真研究。从个别音符的精巧程度到音乐整体平衡,再到最完美的气息句法,齐默尔曼追求音乐的歌唱性,力求把每一个乐句中的变化呈现出来。论音色控制的精致程度,我甚至觉得齐默尔曼已经超越了米凯兰杰利。米凯兰杰利对音色的要求也很高,但是他更强调于声音饱满而充满弹性,与齐默尔曼晶莹剔透的声音完全不同。这也使得齐默尔曼的浪漫乐曲或段落像水晶一般,而米凯兰杰利大师,偶尔会显得严肃和呆板。
第一次听齐默尔曼,是他的德彪西《前奏曲》,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音乐清澈性感,让人不能忘怀。后来才知道这套作品几乎是齐默尔曼最受欢迎的唱片之一。这张唱片充分展现了他对于音色和演奏理念的追求。在表达印象派作品时,齐默尔曼并不着意渲染气氛。在朦胧中跟着感觉走可能是印象派的迷人之处,齐默尔曼的音乐走向很明确,但又带些踟蹰摇摆,是清醒与幻觉最恰如其分的结合。我最喜欢最后一首《焰火》,即使反复听也不满足。它在我的头脑中绚烂地绽开,是深蓝清冷的夜空中最绚丽的一朵,每个光点都清晰明亮,不同色彩的分布在不同天空中的不同高度,层次清晰而充满流动性,背景黑暗而干净。我也喜欢季雪金和齐科里尼的《焰火》,但是季雪金绘出的“焰火”背景是有雾的,齐科里尼的是欢庆的礼炮,都不似齐默尔曼的这般正中人的心意——它不是众多焰火中的一簇,偌大的天空中,只有这唯一一朵。我所要的浪漫和出人意料,仿佛都在它一处了。
另外一首前奏曲《雾》与《焰火》的风格正好相反,音乐充满紧张不安的气息,虽然音符并不密集,但是让人觉得有点窒息。雾气把一切掩盖,又浮在空中纹丝不动,像凝固的灰白色无情地趴在眼前的风景上。这种完全自然化的描绘生动而具象,齐默尔曼似乎认为在音乐中无须加入太多个人色彩,所以在演奏时弹出“无我之境”。这种意境更胜于突出人在情境中的感受。这种境界,已经不仅是通过改变音色可以达成的,需要艺术家的气质、修为与之契合,更可能是倾注多少情感都无法实现的。
最能打动我的是齐默尔曼演奏的舒伯特。在我看来,要论贵族气质,几乎没有人能出乎其右。舒伯特《即兴曲》第899号和第935号是钢琴家们驾轻就熟的作品。舒伯特的难度在于感情太过真挚自然,任何一点做作的成分,都会暴露无遗。贵族气质不等于奢华,而是自然流露出的平静、适中、超然。齐默尔曼在DG公司录制的舒伯特《即兴曲》中的作品899的第三首,手指在琴键上轻巧地划过,有如登萍渡水,不着一点多余力道。触键的速度、角度和深度都精确至极,声音圆润精巧,颗颗珠玑。踏板精致有度,让声音浪漫甜美,但不过分绵长。大小调乐句之间色彩对比强烈,整个作品的风格高雅、清新。舒伯特虽然一生贫寒,但他的音乐理想并不低微,作品中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自然情绪,被齐默尔曼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从肖邦大赛中走出来的钢琴家,齐默尔曼演奏的肖邦经常会被人们谈起。当年赢得比赛冠军时,齐默尔曼同时赢得了波兰舞曲演奏奖和玛祖卡演奏奖,可见评委会对他极高的评价。在为数不多的唱片中,他所录制的肖邦并没有占据多数,但《船歌》、《幻想曲》,四首《叙事曲》和一些《夜曲》等作品均是传世经典。相比录制独奏曲来说,齐默尔曼更喜欢现场演奏,或者与乐队合作为协奏曲录音。他曾很坦率地表达过其中的真实原因:在由很多人形成的气场中,齐默尔曼更能找到表达音乐的渠道,找到完成作品的感觉,孤独地面对录音设备,是他不喜欢的。因此,也就有了齐默尔曼与诸多大师和著名乐团合作的协奏曲作品。比如由他自己指挥与波兰节日管弦乐团合作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经典的作品。
与肖邦相比,我反而觉得齐默尔曼的李斯特更具风味,演奏李斯特的他与演奏舒伯特的他判若两人。依靠爆发和力量诠释李斯特并不是齐默尔曼所擅长的,他注重作品内在的冲突,善于用矛盾为作品蓄力,制造火热的音响效果。通过唱片和现场音乐会的曲目观察,可以看出齐默尔曼在李斯特曲目上也是再三斟酌,选择贴合自己气质风格的作品。比如在《死之舞》中,齐默尔曼尽力将这部作品诠释成接连的哲学思考,款款描述关于人世的冷与热、历史的光明与黑暗以及难逃毁灭的人类宿命,并把这些要素塑造成强大的音乐张力。音乐中的图像性、气息和温度都在齐默尔曼的音乐逻辑性下被中和了,但音乐却毫不因为移除乐曲中的火爆气质而降低说服力。
与很多伟大的钢琴家一样,齐默尔曼对于音乐的掌握和理解不仅限于钢琴作品。他自弹自指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都非常精彩。1989年,齐默尔曼计划与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录制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地点选在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但是在完成第三、四、五首的录制之后,伯恩斯坦于1990年忽然离世。与齐默尔曼的这次合作也成为伯恩斯坦留下的最后的重要录音,用这套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写下句点,相信伯恩斯坦大师应该不会有什么遗憾,因为在这场音乐会中,二人的表现都完美出色,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齐默尔曼虽然以前没有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但是他对贝多芬协奏曲的演绎严谨而生动,只不过与演奏德彪西、李斯特正好相反,齐默尔曼在这三部作品中不再强调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严谨,相反,他采用一些不同寻常的方法使贝多芬活泼生动起来,比如故意拉长句子的气息,有时故意不让钢琴显得太过明亮,减弱钢琴与乐队的对抗,让音乐更亲切柔和一点。而在这个版本中,可以看出伯恩斯坦非常尊重钢琴家的想法,尽管那时齐默尔曼才35岁,但是,指挥家对整个作品只在关键处给予限定,为齐默尔曼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说齐默尔曼与伯恩斯坦塑造的是一位亲切威严充满活力而不怒自威的“皇帝”。伯恩斯坦去世之后,齐默尔曼毅然决定完成贝多芬的其他两部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完成作品的录制。在这两部作品中,齐默尔曼保持大师生前的风格,使五部作品风格统一,情趣一致,至今还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权威版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