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方岩玄策对南宗传播的贡献
方岩大师东阳玄策为六祖惠能之大弟子之一,对南宗的传播贡献很大,然而似乎一向未受治禅史者的重视。今据诸史传,略加分疏。
玄策的名字始见于《坛经》,据曹溪原本: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曰:“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汝师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曹溪大师别传》于此亦有记载:
有潭州瑝禅师,曾事忍大师,后时归长沙禄山寺。常习坐禅。时时入定,远近知闻。时有大荣(玄策)禅师,住曹溪事大师,经三十年。大师常语荣曰:“汝化众生得也。”荣即礼辞归北。路遇瑝禅师处,荣顶礼问瑝曰:“承和上每入定。当入定时,为有心耶?为无心耶?若有心,一切众生有心应得入定;若无心,草木瓦砾亦应入定。”隍答曰:“我入定,无此有无之心。”荣问曰:“若无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常定即无出入。”瑝即无对。瑝问:“汝从能大师处来,大师以何法教汝?”荣答曰:“大师教荣不定不乱,不坐不禅,是如来禅。”瑝于言下便悟云:“五蕴非有,六尘体空;非寂非照,离有离空;中间不住,无作无功;应用自在,佛性圆通。”叹云:“我三十年来空坐而已。”往曹溪归依大师学道。世人传,瑝禅师三十年来坐禅,近始发心修道。景云二年,却归长沙旧居,二月八日夜悟道。其夜空中有声告合郭百姓:“瑝禅师今夜得道!”
二者所载,略有不同。一云隍禅师庵居坐禅二十年,一云三十年;一云隍禅师住止河北,一云坐禅湖南。后者之说颇有错谬,误玄策为“大荣”,当是形误,抄写之过;玄策本居浙江东阳,若出归乡,应当是向东行,不必北上,途经长沙。其前谓智隍于玄策言下悟道,后又道景云二年(711)回长沙旧居之后于二月八日悟道,都未明示六祖对其教化之功。
《祖堂集》之《智策和尚》,实指玄策:
智策和尚,嗣六祖,在務(婺)州。师自契曹溪密旨,逍遥物外,不拘小节,未决化缘始终。师游北地,见五祖下智皇禅师,一十年修定。师遂问:“在此间作什么?”对曰:“入定。”师曰:“入定者,为有心入定耶?无心入定耶?若有心入定者,即一切有情悉皆有心,亦合得定;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亦合得定。智皇曰:“我正入定之时,不见有无之心。”师曰:“若不见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不应更有出入也”。智皇(无对)却问:“汝师是谁?”师曰:“六祖。”“汝师以何法为禅定?”师曰:“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相。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皇闻此说,未息疑情,遂振锡南行,直往曹溪,礼见六祖。六祖乃如上说,智皇禅师言下大悟。龙神其夜报旧住庵处檀越曰:“皇禅师今夜得道!”
与前对照,可知《别传》所说多非,《祖堂集》与曹溪原本《坛经》基本一致,当是其时曹溪原本已经存在并部分流行的证据。
不过《别传》中也有值得注意之处,如云玄策住曹溪,事六祖三十年,六祖令其出而化众,不得久滞。如此玄策应当是六祖最早的弟子之一,六祖于仪凤二年(677)始于曹溪正式开法度众,玄策其年开始奉事,经三十年,当在神龙二年(706)左右。
玄策出山化众,似还负有为本宗搜罗人才的特殊使命。禅师智隍,本为五祖弟子,亦属禅宗,庵居长坐二十年,在河北以能时时入定而名闻一方,其定力禅功也算是一流的,但由于执著于坐禅,心中缺乏智慧,如鸟之一翼,车唯一轮,用功虽勤,却不得大定。玄策折服了名震河北的北宗大禅师智隍,使之归附南宗门下,使南宗影响大振于北方。
不过玄策收服的最大禅师还不是智隍,而是时为天台宗宗匠的永嘉玄觉。
曹溪原本《坛经》等也记载了玄策化玄觉事,然不如《祖堂集》之玄觉传说得详细:
一宿觉和尚,嗣六祖,在温州。师讳玄觉,字道明,俗姓戴氏,温州永嘉县人也。内外博通,食不耕锄,衣不蚕口,平生功业,非人所测。曾在温州开元寺,孝顺亲母,兼有姊,侍奉二人,合寺合廓人谤其僧。有一日,亲母下世,著麻,未抛姊。又更被人谤,其僧不能观得。有一日,廊下见一禅师,号曰神策,年近六十有余。弟姊两人,隔帘见其老宿,姊却向弟曰:“屈老宿归房里吃茶,还得也无?”弟便出来,屈其老宿。老宿不欲得入,见其僧苦切,老宿许之。老宿去房里,女出来相看曰:“小弟容易,乞老宿莫怖。”便对老宿坐,又教弟坐。三人说话次,老宿见其僧气色异于常人,又女人亦有丈夫之气。老宿劝其僧曰:“孝顺之事,自是一路。虽明佛理,未得师印。过去诸佛,圣圣相传,佛佛印可,释迦如来,燃灯授记,若不然者,即堕自然矣。南方有大圣,号曰慧能禅师,可往礼足为师。”僧对曰:“昨者母亲下世,只有姊独自,无人看侍,怎抛得?”姊却向弟说:“弟莫疑我,某甲独自身,取次寄住得,但自去!”弟僧从此装裹,却去寺主处具说前事。寺主曰:“师兄若这个善心,某甲身自不能去得,某相共造善因。师兄但去,莫愁其姊,某甲孝顺。但唤来他房里。”其僧一一依他寺主处分,唤姊去寺主房里,安排了便发去。其弟僧年当三十一,迆逦往到始兴县曹溪山。
玄觉三十一岁时正当神龙元年(705),可见玄策是先回家乡化导玄觉。当时玄策年近六十有余,就是说大概六十余岁,则其生年当在贞观二十年(646)前后。曹溪原本《坛经》载: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
这里玄策所述与前者一致,不过一是以口语表达,一用文言。玄策使玄觉归附六祖门下,可谓第一大功。玄策收服玄觉、智隍,却令之往从六祖,使之成为同门中的佼佼者,不自以为功,体现了他的胸怀与悟境。
由于只留下只言片语,玄策的禅法思想已难于悉知。他非常重视《金刚三昧经》,常引经文以示禅门心要。他强调本来常定,无有出入,亦非动静,不坐不禅,不定不乱,离此两边,才是如来禅。这一思想显然是来自六祖的,六祖强调“本性自净自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反对“常坐不动”“看心观净”,玄策化导智隍,就是因为智隍执著于“常坐不动”。后来永嘉玄觉之“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是对六祖及玄策思想的发挥。玄策所述,“妙湛圆寂,体用如如”,是说佛性本心湛寂妙觉,体用一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是说“本来无一物”,尘埃性自空,无由污染佛性本体;“不定不乱,不出不入,‘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是说本来常定,离却定乱、出入、动住、生灭两边,禅性本来非住,远离住禅之空寂,禅性本来非生,离却生禅之妄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是讲入道之门,既要心如虚空,无所分别,又要不执于空,就是后来六祖亲自解释的“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六祖后来认可了玄策所述,并再加解释,道是“诚如所见,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无不定时也”,对玄策所言进行了总结与阐发,亦使之更加精炼,表明六祖对玄策的认可与器重。虽仅数语,却相当系统,可谓有体有用,有杀有活,体现了玄策的见解与水平。
除玄觉与智隍外,玄策收归南宗门下的还有哪些,已不可悉知。他虽然出山化众甚早,但由于六祖生前他主要是将有用之才引入曹溪,因而真正挂在他自己名下的弟子不多,似乎直到六祖卒后,他才有了自己的传人。
玄策最出名的弟子当属佛川慧明(697—780)。佛川慧明,俗姓陈,兰陵人,《宋高僧传》卷二十六有《唐湖州佛川寺慧明传》,其传文则依唐皎然《唐湖州佛川寺故大师塔铭并序》而成。据皎然《塔铭》。“我释迦本师,独开宗极,遽而告灭,降蕴魔也;在而言逝,为狂子也。以八万四千正法首付饮光,饮光以下,二十四圣,降及菩提达摩,继传心教,有七祖焉。第六祖曹溪能公,能公传方岩策公,乃永嘉觉、荷泽会之同学也。方岩即佛川大师也。”[1]这里皎然虽然言及西土传承,但还是用天台宗的传统说法,只承认大迦叶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圣。举方岩玄策为禅门七祖,又强调其乃永嘉玄觉、荷泽神会的同学,这表明当时六祖门下最为知名的为此数人。最后一句似乎应作“方岩即佛川大师之师也”或“方岩传佛川大师也”。
据《塔铭》,慧明开元七年(719)受具足戒,始作律藏,虽严守律仪,而恶乎诤论,欲学以心印心之法,乃西诣方岩,顿开心地。据此则慧明始学玄策,当在开元七年(719)之后,其时玄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僧了。
玄策弟子除慧明外,还有天台湛然(711—782)。据《天台九祖传》,荆溪曾自述其经历如下:
开元十六年,首游浙东,寻师方道。至二十年,于东阳金华,遇方岩和尚,示以天台教门,授止观等本。遂求于左溪大师,蒙诲以大旨。自惟识昧,凡所闻见,皆纪于纸墨。暨至德中,移隶此寺。乾元以来,攒成卷轴,盖欲自防迷谬,而四方道流,偶复传写。今自衰疾,诸无所任,留此本兼玄疏两记共三十卷,以寄此藏,傥于先师遗文,碑补万一,则不负比来之诚。幸众共守护,以贻后学。大历十二年祀孟秋,沙门湛然记。[2]
如此方岩玄策还是荆溪湛然的授业师。湛然始从玄策的时间,《佛祖统纪》卷七九祖传道是“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即言开元十五年(727),这一说法大概是为了使之“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3],让他提前遭遇左溪。与前述湛然自述有所不同,当以其自述为准。
开元二十年(732)时,玄策已经八十多岁,湛然应当是他的关门弟子。后来湛然转从左溪,可能是在玄策去世之后。湛然先从方岩,后事左溪,《宋高僧传》本传谓其“年二十余,受经于左溪”,这表明开元末年(740)湛然三十岁时为玄策在世的下限。又前慧明于天宝初有愿于五台山,这也表明其时玄策已经去世了。因而玄策很可能卒于开元末,俗寿约九十多岁。
开元二十年(732),湛然于金华从玄策受学,这一事实是确定的,不过据湛然所述,玄策教他的却是“天台教门”、止观之法,颇令人惊奇。有两种可能,一是湛然有意回避他曾经学习禅宗法门的事实,但又不肯隐去玄策教化之功,故意说玄策授他的是天台教法;二是玄策确实亦精通天台教观,他因材施教,举湛然乐闻而授以止观之法。
《佛祖统纪》卷二十二将金华方岩禅师列入“未详承嗣传”,道是“金华方岩和尚,荆溪未入僧时,曾从之受止观(应是左溪门人)”[4]。志磐将玄策列入天台宗门,当非一人之私意,而小注云“当是左溪门人”则孰为可笑。玄策长左溪二十多年,如何反为左溪门人?且荆溪先从方岩,后事左溪,未闻其言方岩为左溪门人。若玄策果然精天台教观,则有可能受学于天宫慧威(634—713)乃至法华智威(?—680)。
玄策与天宫慧威、左溪玄朗都是婺州东阳人,晚年又归家乡传教,其于盛传浙东的天台教法有所了解并不奇怪。玄策于六祖初开法时便归之,当在仪凤元年(676)左右。从时间上看,他很可能从学于法华智威,因为当时智威尚在,慧威并未正式开法,当然也有可能间而闻道于天宫慧威。他能折服永嘉玄觉,恐怕亦与其精于天台教观有关。他在晚年,当然主要传授禅宗心法。湛然唯言其授止观,故意回避他曾经学习禅宗奥旨的事实,是出于振兴台宗的需要。有意思的是,禅宗史料只记其为禅门贤者,天台宗史传唯说他精于天台教法,恐怕都是一种宗派之见,然他主要为禅宗传人则是事实。
玄策引入智隍、玄觉,教授慧明,启蒙湛然,于禅宗,于佛教,功实至伟。虽然其法系未能远播后世,其思想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1] 《全唐文》,第918卷,423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大正藏,51册,103页上、中。
[3]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第7卷,见大正藏,49册,188页下。
[4] 大正藏,49册,245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