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路 翎

内容提要

路翎在小说创作上成功践行了胡风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充分发挥了作家主体的“主观战斗精神”,被誉为七月派的“小说重镇”。20世纪40年代是路翎创作高峰期,先后出版中篇小说《饥饿底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以及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剧本《云雀》等。新中国成立后,路翎在短篇小说上成就较高,特别是《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影响较大,并引发了激烈的文学争议。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事件”的牵连,路翎蒙冤入狱,艺术生命被强行中断。**结束后,路翎笔耕不辍,但因长期牢狱生活对思想的严重禁锢,艺术质量严重下滑。

路翎将底层民众生命强力的爆发作为重要的创作主题,深刻揭示了深受“精神奴役”的人民大众在麻木、萎靡的精神表层下所蕴藏的鲜活的原始强力和顽强的抗争意志,但同时也描绘出这种原始强力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疯狂的病态,刻画出活生生的由人性、兽性混合而生的“立体的人”。

对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怀,也是路翎小说的主旨之一。《财主底儿女们》以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起落和几代人不同的命运走向,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知识分子精神史与历史事变的深刻关系。

路翎坚持“主观拥抱现实”的创作观,积极借用现代派技法,特别是现代心理小说的描写,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非理性、无意识世界做出深入而大胆的开掘,使作品生发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不具有的思想深度和先导意义。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七月派小说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指向,将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第二,揭示民众“精神奴役的创伤”;第三,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第四,追求沉郁而悲壮的“力之美”。

教学建议

1.分析《饥饿的郭素娥》是如何实现对“人民底原始的强力”的挖掘、对“精神奴役创伤”的揭示的。

2.我们一般将路翎归于现实主义一派。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变态心理的描述却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阅读评论摘要5、6,分析路翎心理描写的特点。

3.就拓展练习2展开讨论。

精读作品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评论摘要

1.七月派小说的这种复杂性,最核心、最集中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上。七月派作家几乎不写单纯的性格。尤其是路翎,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恐怕没有一个是单一的。他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常常是多种精神倾向的奇异结合,是极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财主底儿女们》里那个金素痕,既有王熙凤式的泼辣、狠毒,又有暴发户式的贪婪、**,从这些方面说,她都是可怕的“恶魔”;然而,在丈夫蒋蔚祖逃亡失踪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又痛哭流涕,真诚地忏悔,热切地思念着蒋蔚祖,这又像是“温柔的天使”。虽然后一方面并不能掩盖前一基本的方面,然而人物性格的复杂,确实到了令人惊诧叹服的地步。……在七月派作家看来,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不可能那么单一。他们对人物复杂性格的醉心,甚至导致他们偏爱地去描述某些变态的难以理解的成分。然而,人物性格的复杂面貌毕竟是历史的产物,是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相互渗透的结果。七月派作家把对现代社会关系的这种认识,转化为有关人物形象的美学思考,于是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地。在路翎等七月派作家看来,“活的人”只有人性与兽性两个方面,兽性的一个具体表现为奴性——精神奴役创伤,而人性则既有雄强有力的形态又有美好柔弱的形态。作家的性格描写,就是要透过一面来显示另一面,写出活生生的复杂性格来。用胡风的话说,路翎“是追求油画式的,复杂的色彩和复杂的线条融合在一起的,能够表现出每一条筋肉底表情,每一个动作底潜力的深度和立体”。这正是七月派小说能够吸引和震撼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271~2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路翎先生让我感到他有一股冲劲儿,长江大河,漩着白浪,可也带着泥沙,好像那位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吸入的是他的热情,不是他的理论,因为说到临了,他最不善于在他的作品之中运用他的理论。路翎先生没有那种坚定的理论,但是,他有既成的概念派给他的文字,特别是副词或者形容词,往往显得他的刻划画械化,因而刺目。我听见若干读者埋怨他的行文欧化,或许就是这种公式似的形容启人涩窒之感。它们时时违反习惯,不和原意相符。

刘西渭:《三个中篇》(书评),见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 1937—1949》,3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劳动者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创伤的交织,形成人物的两重性格。其实,路翎笔下的人物的两重性格并不限于这个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角度,他的笔下没有一个性格和灵魂是单一的、平面的,从地主、官吏、资产阶级政客到平凡百姓,都具有不同的历史和阶级内涵的复杂心理,这些人物有若黑格尔所说:“不仅担负着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着多方面的矛盾。”路翎对现实主义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用活的形象来表示时代的思维”。在他看来,世界没有纯粹的“黑暗”,也没有纯粹的“光明”,他所描写的两重性格,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纠织和搏斗,他以此接触到一个反抗、痛苦和悲惨绝望的鲜血淋淋的人生。

杨义:《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载《文学评论》,1983(5)。

4.主观战斗精神,一是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和公式主义对主体性的否定;二是保持了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的战斗风格。路翎从一登上文坛,就以胡风为导师,受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影响,这一方面使路翎避免了初登文坛的年轻人容易陷入的公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从战斗性方面加强了路翎作品的战斗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作家,路翎的作品最少(甚至可说绝无)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迹,也极少客观化、表面化的描写,而且力求在他所能达到的较深的层次上把握生活、把握人物,从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形象,这不能不归功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引导。

主观战斗精神的倡导,大大鼓励和刺激了路翎作为一个年轻人及其固有气质中的突进意识,但这也使他沾沾自喜于一种强烈不拘的、喷发式的写作姿态,而失去了创作过程中的必要的理性调整,因而,也就造成他的作品不仅缺乏字斟句酌的工夫,甚至也往往使之构造粗放。如《饥饿的郭素娥》的结尾,就给人一种游离和散乱之感;尤其是《财主底儿女们》这样的巨作,因其语言艰涩而造成的可读性差是读者所共同感觉到的。

郝亦民:《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路翎的小说创作》,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5.在小说创作上,这种对力的强调,更多地表现为对强悍的原始生命力的召唤。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女性。作品既写郭素娥的肉体饥饿,又展示她的精神饥饿;既写她的友爱、梦想、追求、反抗,又写她的人欲、饥饿、痛苦。从她身上,去发掘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挣脱束缚的强烈愿望。用胡风的话来说,就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命。”在女性世界里,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性格:别的女人可能是顺从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她却是反抗的,不向压迫屈服,而要追求女人的一切;别的女人对性的渴望可能是胆怯的,羞涩的,被动的,她却是大胆的,主动的,对张振山的追求坚定而勇敢,甚至当别人剥去她的衣服,用火烧她,一直到被迫害至死,她都没有发出一点寻求怜悯的声音;别的女人的一生可能是没有特色的,世俗的,卑微的,她却是独异的,刚烈的,自尊的。这就是郭素娥,七月派笔下的郭素娥!

刘增杰:《战火中的缪斯》,95~96页,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6.路翎为了挖掘人的灵魂,把他的艺术探索的触角伸向了各个方面。他追求人物心理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强度,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不仅瞬息万变,而且大起大落,大半具有某种疯狂性。他还十分注意人物之间心理活动的互相交流与感应。每一个人物某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言语或行动),都引起对方强烈的心理反应,又反转过来激起更大的心灵振**,如此往返,互相感应,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感情的巨澜,直到双方身心交瘁为止。这种描写,用之于某些神经质的狂热的知识青年男女之间,是真实而有力的;而作者几乎是不加选择地普遍运用于他的男女主人公中,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是在有意“玩弄”心理描写,这又失去了真实感。

这样,路翎开掘人的灵魂的艺术探求,获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当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客观对象出发时,他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而当他有意无意地将艺术探求当作目的,离开人物的社会实践,孤立地进行“灵魂的开掘”,或者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嵌入客观对象内心世界,他就走到了自己主观追求的反面。

钱理群:《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3)。

泛读作品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评论文献索引

胡风.青春底诗——路翎著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序.文艺杂志,1945(1-3).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严家炎.论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89(5).

昌切.路翎的小说世界.文学评论,1990(1).

杨义,等.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刘挺生.路翎小说的深层意识与本体特征.文学评论,1995(2).

王志祯.路翎:“疯狂”的叙述.文学评论,2000(3).

秦弓.《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文贵良.路翎的欧化:语言创伤与生命开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5).

拓展练习

1.路翎小说虽语言有些艰涩粗放,往往给人游离散乱之感。但其浓墨重彩、奔涌喷泻的心理描写却为作品构筑起强劲有力的情感漩流,生动地、丰富地将人物分裂的、隐秘的、多变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但是,有时路翎会因过度沉迷于人物内心深处而不能自拔,导致心理描写失真。以《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对路翎在心理描写上存在的不足进行具体分析。

2.无论就规模还是深度,《财主底儿女们》都堪为继巴金《家》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崩溃历史命运的鸿篇巨制,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家庭小说的基本模式。但是,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二者又存在明显差异。虽然都塑造了“出走者”形象,但《家》并没有对觉慧出走之后的命运加以关注,而是以“开放式的结局”寄托了作者挣脱封建枷锁、奔向光明前程的美好心愿,简化或回避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一尖锐问题。而路翎笔下的蒋纯祖在出走之后则继续经历了漂泊流亡的生活,其内心苦闷并没有因出走而得以排遣。这段“出走后”的叙说细腻展现了知识分子面对启蒙神话逐步破灭时的复杂心态,同时也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任务,成功将《家》的个性解放主题转向了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民族解放主题。结合两部作品,对“出走者”觉慧和蒋纯祖、“留守者”觉新与蒋蔚祖进行比较分析。

3.作为胡风文艺理论最忠实和最有成就的实践者,路翎的小说创作与“延安讲话”的理想文学形态存有较大差距,如路翎沿其创作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作的《洼地上的“战役”》在当时就受到了严厉批判。孔范今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考察》一文中也指出,“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的主人公蒋纯祖漂泊追求的生命经历,他对革命目标至死不悔的执著和主动迎取与体味到的带有明显非目标规范的异质性苦难体验的结合,构成为一种悲壮的人生。”[3]请结合蒋纯祖这一形象,分析路翎小说的“异质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它与胡风的文艺理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