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言古诗

行行重行行①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②。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③。道路阻且长④,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⑤。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⑦。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⑧,努力加餐饭。

【注释】

①该篇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重(chóng):又。

②生别离:活着时却要分开。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③相去:相距,相离。

④阻:艰险。

⑤胡马:北方所产的马。越鸟:南方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

⑥远:久。缓:宽松。衣带日已缓,指身体渐渐消瘦。

⑦顾反:还返,回家。反:通“返”。

⑧弃捐:抛弃。

【评析】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将东汉末19首无名氏诗人的作品编选在一起,称“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篇主要反映当时下层文人失意彷徨的苦闷,长于抒情,情景交融,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标志着古代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

这是一首动**年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诗人采用拟代手法,以闺中思妇口吻委婉地抒发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悠悠别情。“悲莫悲兮生别离”,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再加上身处战乱,离别意味着孤独和永诀,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在这种普遍的离别之情背后,隐藏着无以逃避的人生大悲哀。

本诗语句质朴自然,生动活泼。采用叠字、叠句回环往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不仅指空间之遥远,也指时间之久远,表现了漫长岁月中无休止的飘**给游子心灵带来的创伤。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颓唐的情绪,使全诗基调痛苦伤感。“与君生别离”,是思妇的相思之情无法遏止而发出的激烈而直白的呼喊。“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道路阻且长”“游子不顾反”,意思相类,但全诗通过这种一唱三叹的形式,烘托出主人公忧伤难遣的情怀。后四句收束全篇。岁月催人老,相思无益,只能“努力加餐饭”,在漫漫长夜里给自己渺茫的希望。

这首诗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来传情达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喻行人思归,精当绝伦,寄托遥深。“衣带日已缓”,以衣带渐宽暗示相思之苦,以烘托人物的痴情,形象动人。柳永的经典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源出于此。

【辑评】

《诗》曰:“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初无意于对也。《十九首》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属对虽切,亦自古老。六朝惟渊明得之,若“芳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是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

一句一情,一情一转。“行行重行行”,哀何绻也;“与君生别离”,情何惨也;“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神何悴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怨何温也;“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前为废食,今乃加餐,亦无奈而自宽云耳。“衣带日已缓”一语,韵甚。“浮云蔽白日”意有所指,此诗人所为善怨。此诗含情之妙,不见其情;蓄意之深,不知其意。

——明·陆时雍《古诗镜》

张琦云:此逐臣之辞。谗谄蔽明,方正不容,可以不顾返也;然其不忘欲返之心,拳拳不已,虽岁月已晚,犹努力加餐,冀幸君之悟而返己。

——刘履《古诗十九首集释》引

通首板作四解,而起、结两句,另作一顿。

——清·金圣叹《唱经堂古诗解》

用意曲尽,创语新警。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十九首》中,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空床难独守”,“无为守贫贱,坎坷常苦辛”,“忧伤以终老”,“**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皆透过人情物理,立言不朽,至今读之,犹有生气。

——清·费锡璜《汉诗说》

“行行”六句,一直赋去,如骏马下坂。忽用七句八句,作二比顿住,以下却缓缓赋来,格调最好。

——清·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

此只是室思之诗。起六句追述始别,夹叙夹议,“道路”二句顿挫住。“胡马”二句忽纵笔横插,振起一篇奇警,逆摄下游子不返,非徒设色也。“相去”四句,遥接起六句,反承“胡马”“越鸟”,将行者顿断,然后再入己今日之思,与始别相应。“弃捐”二句换笔换意,绕回作收,作自宽语。凡六换笔换势,往复曲折……古人作书有往必收,无垂不缩,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以此求其文法,即以此通其词意,然后知所谓“如无缝天衣”者如是,以其针线密,不见段落裁缝之迹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代马”“飞鸟”两句,大概是汉代流行的歌谣,《韩诗外传》和《盐铁论》都引用到这两个比喻,可见到了《吴越春秋》才改为散文……越地滨海,所以变了下句;但越地不以马著,所以不变上句。东汉文体,受辞赋的影响,不但趋向骈偶,并且趋向工切。“海日”对“北风”,自然比“故巢”工切得多。本诗引用这一套比喻,因为韵的关系,又变用“南枝”对“北风”,却更见工切了。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

【相关资料】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 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行行重行行》,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 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绚隆:《岁暮的独白——兼谈〈行行重行行〉的结构》,《名作欣赏》2000年第3期。

曹旭:《〈行行重行行〉鉴赏》,《国学》2011年第3期。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

【注释】

①疏:透刻。绮:有花纹的细绫。这句是说窗上透刻着细绫花纹一样的格子。

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莫非,大概。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墙也被她哭塌了。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婉的歌曲呢?莫非是像杞梁妻那样的人吗?

④清商:乐曲名。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即天鹅;一作“鸣鹤”。

【评析】

这是一首听曲知心、感叹知音难遇的诗歌。诗人是一位失意彷徨的游子。当一阵凄凉的乐声从高楼上隐隐传来,这位漂泊无依的游子就被深深地触动了。从那感慨哀伤的一唱三叹之中,诗人仿佛触摸到了歌者内心的哀伤和孤独。高楼女子所弹奏的悲哀之音,正是当时文人普遍的生存感受,自然能引起游子的共鸣。但高高的楼阁阻断了知音的交流,所以,这令人伤感的琴音只能给孤独的旅人留下更为深沉的悲哀。在那个时代,“但伤知音稀”的意蕴已经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体验,而直探普遍的、广阔的人生际遇。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含情。那华丽的高楼、缱绻的浮云和随风飘落的弦歌声,使整首诗笼罩着一层缥缈的哀怨,一种四顾无侣、知音不遇、无法收拾的无边寂寞和伤情。此诗情绪幽怨哀伤,意境缥缈迷离。

【辑评】

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达,知人者稀也。西北,乾位,君之居也。

——唐·李善《文选》注

抚衷徘徊,四顾无侣。“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

——明·陆时雍《古诗镜》

伤知音稀,亦与“识曲听其真”同慨,二诗意相类。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古艳歌·日出东南隅》是赋艳,故就东南写;此是赋感,故就西北写……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清·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

——清·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

此,忠言不用而思远引之诗。通首用比。首四,以高楼比君门,君门在西北,故曰西北。结窗重阶,有谗馅蔽明意。中八,以悲曲比忠言,孤臣寡妇正是一类,故以杞妻为喻,叙次委曲。末四,以歌苦知稀,点醒忠言不用,随以愿为黄鹄高飞,收出不得已而引退之意,总无一实笔。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此言知音难遇,而造境创言,虚者实之,意象笔势文法极奇,可谓精深华妙。一起无端,妙极;五六句叙歌声;七八句硬指实之,以为色泽波澜,是为不测之妙。“清商”四句顿挫,于实中又实之,更奇。“不惜”二句,乃是本意交代,而反似从上文生出溢意,其妙如此。收句深致慨叹,即韩公《双乌诗》、《调张籍》“乞与飞霞佩”二句意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 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西北有高楼》,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 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绚隆:《妙在飘忽有无间——谈〈西北有高楼〉中的以实写虚》,《名作欣赏》2000年第6期。

张玉琴:《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首拟作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