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歌行体

梦游天姥吟留别①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③。天姥连天向天横④,势拔五岳掩赤城⑤。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⑦。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⑧。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漾清猿啼⑨。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⑾。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⑿。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⒀。云青青兮欲雨⒁,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⒂,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⒃。青冥浩**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⒅。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⒆。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⒇。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2)。别君去兮何时还(2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5),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天姥: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②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③越:此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④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山。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⑥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四万八千丈:极言天台山之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⑦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⑧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⑨谢公:指谢灵运,东晋末刘宋初的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渌水:清水。

⑩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高耸入云的山路。

⑾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⑿暝:黄昏。

⒀熊咆句:熊咆龙吟,震**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殷:声音巨大,这里作动词,震响。

⒁青青:黑沉沉。

⒂列缺:闪电。

⒃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石门。訇然:声音大。

⒄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⒅霓为衣兮:屈原《九歌·东君》有“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有“云为车兮风为马”。

⒆虎鼓瑟兮句: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众多。

⒇魂悸:从梦中惊醒。

(21)惟觉时: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2)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23)君:指东鲁友人。

(24)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25)折腰:陶渊明曾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评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家世和出生地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最通行的一种说法是,隋末时其先祖流寓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出生于此地,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少年时在四川读书学道,25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入永王李璘幕;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省)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描写山川,反映现实,抒发壮志,吟咏豪情,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变相逐出京城,这是李白政治生涯的一次大挫败。离开长安后,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颐养天年。但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正是这迷离而诱人的传说,引起了诗人无穷的兴致。梦境中,诗人驾月而行,月光将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将其送上了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深山中光线幽暗,渐见海日升空,天鸡高唱,曙色一片,但正在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时,忽然暮色降临,熊咆龙吟,深林和山峰都为之战栗。就在这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仙人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纷纷而来。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美妙的境界,它有着诗人无限思慕的自由和绚丽,但却随着梦醒而在瞬间破灭。人生短暂,所谓及时行乐也只是虚幻如梦。如此的人生还要让自己再受“摧眉折腰”的委屈吗?也许只有吟赏烟霞,啸傲湖山,才是最快意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一吐长安三年的愤郁之气,也唱出了多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人的心声!

全诗意境雄伟壮阔,变化迷离惝恍,意象缤纷多彩。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使全诗显出富赡瑰丽的风格特征。

【辑评】

“天姥连天向天横”,重用“天”字,纵横如意。“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独境界超绝,语音亦复高朗。“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有意味,在“青青”“澹澹”字作叠。“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甚达,甚警策,然自是唐人语,无宋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万斛之舟,收于一柁。

——宋·严羽《沧浪诗话》

太白《梦游天姥吟》《幽涧泉吟》《鸣皋歌》《谢朓楼饯别叔云》《蜀道难》诸作,豪迈悲愤,《骚》之苗裔。

——明·贺贻孙《诗筏》

范德机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也。“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

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唯变所适。“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如水中之凫”,太白斯近之也。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离奇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格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去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出梦时用“忽魂悸以魄动”四句,若不再足以“世间行乐”一句,非但点题不醒,抑亦尚欠圆满。“且放白鹿”二句,一纵一收,用笔灵妙不测,后宋惟东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半壁”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清·陈沆《诗比兴笺》

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风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又有:“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吴功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简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安旗:《〈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探》,《诗探索》1981年第2期。

吴小如:《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

王运熙:《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小记》,《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2期。

施正荣:《现实的焦虑 灵境的启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新解》,《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4期。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⑤。岑夫子,丹丘生⑥,将进酒,杯莫停⑦。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⑧。古来圣贤皆寂寞⑨,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⑩。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⑾。五花马⑿,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⒀。

【注释】

①将(qiāng)进酒:汉乐府旧题,内容多为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将:发语词,意为请。

②天上来: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因为高远所以说天上来。不复回:一去不返。两句借河水的奔流比喻时光流逝,一去不返。

③高堂:高大的厅堂。雪:形容头发花白的样子。这两句表达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④得意:舒心顺畅。尽欢:尽情欢乐。金樽:名贵的酒杯。

⑤会须:应该。

⑥岑夫子:岑勋,本为世家子弟,后隐居。丹丘生:元丹丘,隐者。二人都是李白好友。

⑦将进酒,杯莫停:一作“将进酒,君莫停”。

⑧钟鼓馔玉:指富人家的音乐和美食。

⑨寂寞:默默无闻,不被重用。

⑩陈王:指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恣欢谑:纵情欢乐。

⑾径须:只管。沽:买。酌:饮酒。

⑿五花马:五色花纹的马,指名贵的宝马。

⒀将出:拿出。销:消除。万古愁:极言愁之深。

【评析】

此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时李白已52岁。诗人满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一无所成。自长安放还以后,政治理想几近幻灭,常与友人岑勋到嵩山元丹丘家中做客。三人登高宴饮,酒逢知己,而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浇愁,抒发内心的渴望与苦闷。

诗歌以爆发式抒情起始。发端使用两组排比长句,喷薄而出,势不可遏,裹挟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山风海雨迎面扑来,气势逼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登高纵目,故借黄河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黄河入海,则势不可回,景象壮观。一起一落,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效果。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极富夸张之能事。开篇两组排比长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范畴极尽夸张,突出时光易逝而生命短暂,定下全诗悲怆的感情基调。其后由“悲”而翻作“欢”“乐”,诗情渐趋狂放,又由狂放而转为愤激,由愤激回到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全篇情感饱满,笔墨酣畅,结构大起大落,大张大阖,章法变化莫测,而又气韵贯通,首尾呼应。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间以杂言,参差错落,奔放而不流溢,如五音繁会,纵横驰骋,气势不凡。诗句以散行为主,又杂以短小的对仗句,节奏疾徐有变,声情跌宕有致。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诗情更显豪迈和超逸。

【辑评】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宋·严羽《沧浪诗话》

谢枋得曰:此篇可与子美《曲江》高兴并驰,虽似放达,亦以不遇而**之意。

——[日]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引

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惟李、杜也。

——元·范德机《诗评》

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解之词耳!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按《将进酒》之曲,古人皆以颂武功、美君德,白借其题以言目前燕饮之乐,用其名而不述其义。时出新意,如化工生物于枯根朽枿而发鲜葩。白之才,殆所谓天授者欤!

——明·朱谏《李诗选注》

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如此将置风人于何地?放浪诗酒,乃太白本行;忠君忧国之心,子美乃感辄发。其性既殊,所遭复异,奈何以此定诗之优劣也?太白游梁宋间,所得数万金,一挥辄尽,故其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凌云,何容易得?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浅浅语使后人传道无已,以其中有灵气。

——明·陆时雍《唐诗镜》

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此篇用长短句为章法,篇首用两个“君不见”领起,亦一局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这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又: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

——清·赵翼《瓯北诗话》

【相关资料】

安旗:《李白〈将进酒〉赏析》,《诗探索》1982年第4期。

施蛰存:《李白〈将进酒〉》,《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柯贵文:《〈将进酒〉:矛盾成就的诗篇》,《文史知识》2003年第12期。

魏娜:《从〈将进酒〉看“太白遗风”》,《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2期。

周啸天:《李白〈将进酒〉赏析》,《国学》2007年第2期。

兵车行①

杜甫

车辚辚②,马萧萧③,行人弓箭各在腰④。耶娘妻子走相送⑤,尘埃不见咸阳桥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⑦。道旁过者问行人⑧,行人但云点行频⑨。或从十五北防河⑩,便至四十西营田⑾。去时里正与裹头⑿,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⒀,武皇开边意未已⒁。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⒂。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⒃。况复秦兵耐苦战⒄,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⒅?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⒆。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⒇,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21),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2)。

【注释】

①兵车行:“行”本是乐府中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兵车行》是杜甫缘事而发,自创的新题。

②辚(lín)辚:车轮声。

③萧萧:马嘶叫声。

④行人:指被征从军的士兵。

⑤耶:通假字,同“爷”,父亲。走:奔跑。

⑥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

⑦干(gān):犯,冲。

⑧过者:路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⑨点行(xí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⑩或:不定指代词。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故云“北防河”。

⑾西营田:古时军队有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⑿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⒀边庭:边疆。

⒁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以汉代唐,委婉表达。这里以汉武帝代指唐玄宗。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⒂荆杞:荆棘与杞柳,均为野生灌木。

⒃陇亩:耕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农作物。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⒄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⒅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指诗人自己。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⒆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⒇比邻:近邻。

(21)青海头: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22)啾啾:象声词,呜咽声。

【评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青少年时代在南北各地漫游。先后两次应举皆不第。35岁后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安史之乱中沦陷长安,后逃奔赴凤翔朝见唐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弃官入蜀。晚年漂泊西南,曾任检校二部员外郎之职。大历五年(770)死于潭州赴岳州途中。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诗史”之称,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诗歌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杜诗在北宋被辑为《杜工部集》。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肆意的征伐。是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伐南诏,大败;杨国忠在关中大举募兵,再攻南诏。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诗歌开头用尘埃障天、哭声撼地来描述唐军征召军人的情状,接着又通过行人和士兵的对话,讲述了征人或到老不归、或身丧他乡,田园荒芜官府却照样催租等事实。诗人不由感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这可以看作一个悖论,其中所包含的无可奈何的悲愤,发人深思。

这首七言歌行多处使用顶真手法,累累如贯珠。用韵平仄相间,错落有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诗中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民间口语,寓抒情于叙事当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是一首能体现“诗史”特征的力作。

【辑评】

齐梁以来,文人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盖赋敛之苦、贪暴之苦,非无访察之司、陈述之令,而言之未必见理,或反得害。不然,虽幸复申,而异时疾怒报复之,祸尤酷。此民所以不敢言也,虽言“敢”字,曲尽事情。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杨伦)注谓玄宗用兵吐蕃而作,是已,然未详。按《唐鉴》:天宝六载,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候衅取之。”帝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取石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盖以爱士卒之故。延光过期不克。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堡,拔之,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之言。所以有“边庭流血”等语。

——明·王嗣奭《杜臆》

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状,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瘴疠,士卒未战而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此诗序南征之苦,设为役夫问答之词。“君不闻”以下言征戍之苦、海内驿骚,不独南征一役为然,故曰“役夫敢申恨”也。“且如”以下言土著之民亦不堪赋役,不独征人也。“君不见”以下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右,其词哀怨而不迫如此。曰“君不闻”“君不见”有诗人呼祈父之意焉。是时国忠方贵盛,未敢斥言之。杂举河陇之事错互其词,若不为南诏而发者,此作者之深意也。

——清·钱谦益《杜诗笺注》(又名《钱注杜诗》)

只写形色,不言所事,如风**来,令人目眩。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指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以人哭起,以鬼哭住,照应在有意无意,章法最奇。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结与起对看,悲惨之极。见目中之行人,皆异日之鬼队也。此诗之意,务令上之人知好战之害与民情之愁苦如此。而居高者每不知,所以不得已于作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唐长孺:《〈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3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锡光:《论〈兵车行〉在杜诗创作历程中的地位》,《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3期。

秦绍培:《关于杜甫〈兵车行〉的现代思考》,《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第3期。

戴建华、陆精康:《〈兵车行〉本事系年考》,《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4期。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②,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④。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⑤。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⑥。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⑦,枫叶荻花秋瑟瑟⑧。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⑩,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⑾,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⑿,初为《霓裳》后《绿幺》⒀。大弦嘈嘈如急雨⒁,小弦切切如私语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⒃,幽咽泉流冰下难⒄。冰泉冷涩弦凝绝⒅,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⒆,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22),整顿衣裳起敛容(2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2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5)。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26)。五陵年少争缠头(27),一曲红绡不知数(28)。钿头银篦击节碎(29),血色罗裙翻酒污(3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31)。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3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3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36),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37)。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38)。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9)。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0)。

【注释】

①左迁:降职。九江郡:隋郡名,天宝元年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州刺史的副职。

②湓浦口:湓口,在九江市西湓水入江处。

③京都声:京城流行的声调。

④穆、曹二善才:当时著名的琵琶师。唐称琵琶师为善才。

⑤委身: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必须依附男子,所以称出嫁为“委身事人”。

⑥悯然:含愁不语。

⑦浔阳江:长江流经九江市北一段的名称。

⑧瑟瑟:风吹草木声。

⑨回灯:重新张灯。

⑩转轴拨弦:在弹奏前先调弦校音做好准备工作。三两声:指试弹。

⑾弦弦句:指弹奏时用掩按抑遏的手法,声调幽咽,一声声都含有意味深长的情思。

⑿轻拢句:拢、捻、抹、挑都是弹琵琶用的不同手法。

⒀霓裳:《霓裳羽衣曲》。绿幺:琵琶曲名。

⒁嘈嘈:声音沉重舒长。

⒂切切:声音短促轻细。

⒃间关:形容莺语声。滑:指声音流利。

⒄冰下难:形容音乐声像冰下流动的泉水,幽咽难鸣。

⒅弦凝绝:指弦声凝滞停顿。

⒆幽愁:藏在心中的悲伤。暗恨:无人知晓的隐恨。

⒇银瓶二句:形容静寂之后,忽然又发出激越而雄壮的声音。

(21)曲终二句:写弹到尾音,戛然而止。拨:弹琵琶用的拨片。当心画:指用拨片在琵琶的正中用力一划。如裂帛:形容声音强烈而清脆。

(22)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23)敛容:指收敛起演奏时的面部表情,重新和人郑重见礼。

(24)虾蟆陵:在长安东南曲江的附近,是当时的歌舞姬聚居的地方,原名下马陵。

(25)教坊:唐玄宗时设置左右教坊,是教习训练歌舞技艺的机构。

(26)秋娘:当时长安城中著名的乐伎。唐代以歌舞为职业的女子,多以秋娘为名。

(27)五陵年少:泛指当时长安的贵族富豪子弟。缠头:当时的风俗,歌舞姬演奏完毕,用绫帛之类为赠,叫作缠头彩。

(28)绡:一种精细轻薄的丝织品。

(29)钿头句:意为珍贵的装饰品因歌舞击节而被打碎。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银发篦。击节:打拍子。

(30)血色句:谓和少年们嬉戏,打翻酒而污损了红裙。

(31)等闲度:随随便便地度过。

(32)浮梁:古县名,今江西景德镇市。

(33)阑干:纵横貌。

(34)唧唧:叹息声。

(35)同是二句:意为彼此过去未曾相识,但遭遇有共同之处,因而即使是偶然相逢,也可以倾谈心事。

(36)春江句:是“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略文。

(37)呕哑嘲哳(zhā):都是指杂乱而繁碎的声音。

(38)翻:依照曲调写成歌词。

(39)却坐:退回原处,重新坐下。

(40)青衫:唐制,青是文官品级最低的服色。这时白居易是州司马,官阶是将仕郎,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评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为忠言直谏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情怀抑郁,无处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诗歌从开头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叙述与琵琶女的偶遇以及琵琶女的精湛琴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琵琶女在诗人的邀请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从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写起,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表明她技艺娴熟,精湛神妙。接着又运用一系列复杂、连贯、贴切、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如裂帛……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最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二段。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经历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她曾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可惜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尽,“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只能独守空闺,被抛弃的命运使得诗人唏嘘不已。最后一段是诗人的感慨。人生无常,盛衰有时。被流放到僻远之地又抱病在身的诗人从琵琶女的身世中体认到自己的艰难处境,不由得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叹。这也是普天下所有命运多舛的人的悲叹,因此能引起巨大的共鸣。

本篇构思新颖精巧。诗人的迁谪之感是通过惋叹一个歌女的身世表现出来的,而歌女的身世又是先通过琵琶的弹奏表现出来的,百转千回,终归一处。如其写琵琶女的出场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的情态逼真地描摹出来。诗中描写音乐和演奏技巧的句子段落更是千古绝唱,或悠扬或急骤,或轻灵或滞涩,或幽怨或愤激,一连串的比喻将乐曲的种种变化起伏、婉转情态,表现得如在目前。这一段描写既有弹奏技巧,又有乐声模拟,还有琵琶女的心绪,可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全诗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写景如画,抒情如诉,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李忱(唐宣宗)《吊乐天》

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之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耳。东坡谪黄州,赋《定惠院海棠》诗,有“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之句,其意亦尔也。或谓,殊无一话一言与之相似,是不然。此真能用乐天之意者,何必效常人章摹句写而后已哉?

——宋·洪迈《容斋随笔》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诸本“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无声矣,下二语如何接出?宋本“无声复有声”,谓住又弹也……小住复弹,此余声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琵琶行》亦是绝作。

——清·赵翼《瓯北诗话》

“无声复有声”,语稚而意浅,并失二句斗转之妙,沈说非是。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傅雷《傅雷家书》

【相关资料】

吴功正:《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王林书:《谈〈琵琶行〉的意境》,《名作欣赏》1985年第3期。

金学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兼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学术月刊》1985年第7期。

刘淑丽:《〈琵琶行〉的易感魅力》,《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陈寅恪:《琵琶引》,《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杨朴:《天涯沦落恨的同构性象征——〈琵琶行〉故事后面的原型模式》,《名作欣赏》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