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体诗名篇导读

一、四言诗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⑨。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

【注释】

①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jū)鸠:水鸟名。

②洲:河中小块陆地。

③窈窕(yǎo tiǎo):体态文静美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古时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逑,“雔”之借字,意为双鸟,即配偶。

⑤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水草名,可采摘食用。

⑥流:寻求,择取。

⑦寤:醒。寐:眠,睡着。

⑧思、服:二字同义,思念。

⑨悠哉:忧思深长的样子。

⑩辗转反侧:在**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奏琴弦来同她亲近。

⑿芼(mào):拔取。

⒀钟鼓乐之:敲钟打鼓来使她欢乐。钟、鼓,均是乐器,这里作动词用。

【评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其中包含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主要反映各地风俗和民生疾苦。“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主要是宫廷乐歌,小雅内容较广泛,还包括了一些政治怨刺诗。“颂”主要是王室祭祀祖先的乐歌。本篇选自《诗经·周南》,是《国风》的首篇,也是《诗经》的开卷之作。

全诗共四章,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他所爱之人由不懈追求到结成良缘的过程。首章四句,以雎鸠和鸣求偶连类起兴,写青年男子对“窈窕淑女”一见倾心,被她的娴静美好所打动,意欲与其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和热恋到了“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地步。三、四章,写男子对意中人的不懈追求,并终于结成了美满姻缘。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热切思恋和执着追求,以及结成连理的幸福感受。诗意层层递进,感情奔放炽热,体现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本诗巧妙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鸠相向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三章又以采摘荇菜这一行为兴起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与热烈追求,情真意切。诗中以“琴瑟”之优雅缠绵写两人的爱情过程,以“钟鼓”的震天动地以宣告婚姻的成立,非常贴切地写出了爱情婚姻的本质和特征。

此外,这首诗语言质朴优美,使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如“参差”“窈窕”“辗转”“关关”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全诗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回环使用,使诗句在参差变化之中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重章叠唱的运用,也使诗歌情思饱满,酣畅淋漓。

【辑评】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泰伯》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第十简)……《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第十一简)……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第十二简)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喻求女之]好。(第十四简)

——上博简《诗论》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毛诗序》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

——汉·司马迁《史记》

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豫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汉·刘向《列女传》

匡衡上疏云:臣闻之师曰: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汉·班固《汉书》

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

——刘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薛君《韩诗章句》

大妻唱舜歌,小妻鼓湘瑟。狂夫游冶归,端坐仍作色。不读《关雎》篇,安知后妃德。

——唐·刘叉《狂夫》

周邑之咏初婚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相关资料】

张震泽:《说〈关雎〉》,《文史哲》1982年第6期。

张永鑫:《洋洋之“乱”凛凛之“影”——〈诗经·关雎〉、柳宗元〈江雪〉名句赏美》,《名作欣赏》1997年第3期。

闻一多:《闻一多诗经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孙彩萍、尚学锋:《性情礼统一的价值追求——〈关雎〉主旨探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6期。

蒹葭①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⑤。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⑾。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注释】

①蒹葭(jiān jiā):蒹,又称荻,一种细长的水草。葭,初生的芦苇。

②苍苍:老青色。

③伊人:这个人,即指所思念之人。一方:一旁,一边。马瑞辰《通释》:“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指河的对岸。

④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⑤溯游:顺流而下。宛:宛然,仿佛。

⑥萋萋:淡青色。晞(xī):干。

⑦湄:水边。

⑧跻(jī):升高,上升。

⑨坻(chí):水中的沙洲,小渚。

⑩采采:众多。未已:未止,指白露尚未全干。

⑾涘(sì):水边。

⑿右:迂回曲折。

⒀沚(zhǐ):水中小沙滩。

【评析】

这是一首凄婉动人的爱情诗。诗中无处不在的水,不仅营造了蕴藉空灵的意境,也拉开了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消弭的距离。无论他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伊人”总是那样地可望不可即。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时间的推移没能带走他的忧愁,也没能改变他执着追求的信念,没能冲刷掉他对“伊人”一如既往炽烈的爱恋。而在水一方的女主人公,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有着超凡脱俗的缥缈和灵动。显然,这是一段无望而又不能放弃的爱情,它的结局令人悲怆唏嘘,给人以无限的惆怅和忧伤。

这首诗融情入景。秋风秋苇,秋霜秋水,天地茫茫,诗歌以深秋萧条的景致,渲染出一片凄婉、忧郁和苍凉的气氛,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交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诗经》比兴手法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

【辑评】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宋·朱熹《诗集传》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明·钟惺《诗经评点》

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

《蒹葭》,亦好贤诗也……平王东迁,地没于戎,秦虽得而有之,而所听信者寺人,所经营者甲兵,征战而不复以崇礼乐、敦教化为务。人材风俗,于是大变,然以地为周之旧也,故犹有守道之君子、能服习先王之教者,见其政变于上,俗移于下,是以深自韬晦,入山惟恐不深。诗人虽知其贤,然亦知其不适于当世之用,是以反复叹美而不胜其惋惜之情。

——清·崔述《读风偶识》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意境空旷,寄托玄远。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飘渺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清·陈继揆《读诗臆补》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相关资料】

黄立成、张淑琴:《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作家》2008年第4期。

韩广:《美景当求而不至 佳人当望而不即——〈蒹葭〉诗朦胧暗示下的悲剧审美追求》,《名作欣赏》2008年第17期。

张丽华:《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析〈诗经·秦风·蒹葭〉的空白美》,《山花》2009年第12期。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⑤,贻我彤管⑥。彤管有炜⑦,说怿女美⑧。

自牧归荑⑨,洵美且异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美好。

②俟:等待。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蔽。

④踟蹰(chí chú):犹豫徘徊的样子。

⑤娈:面目姣好。

⑥贻(yí),赠。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与荑同为一物。

⑦炜(wěi):盛明貌。

⑧说怿(yuè yì):喜悦。

⑨牧:野外。归:借作“馈”,赠送。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⑩洵:实在,诚然。异:独特。

【评析】

《静女》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幽期密会的情诗。此诗情感生动,场面活泼,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情趣。第一章描绘场景:约会之时,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坐立不安,“搔首踟蹰”。女子的狡黠可爱,男子的憨厚赤诚,跃然纸上。后两章重在写心理: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彤管、荑草本是寻常之物,但由于是美人所赠,让他觉得“洵美且异”。这一情节形象地体现了热恋中的男女所特有的心理体验。

本诗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虽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而其憨态可掬、执着真诚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画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狡黠、活泼可爱的形象也呼之欲出,极富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辑评】

贤者不然,精气闻溢,而后伤时不可过也。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韩诗外传》

(第一章)当是其夫出外为役,妇人思而候之,此是夫辞……(第三章)彤管,乐器之加饰者也,以遗其夫;荑,草之美者也,以遗其妇,交相为悦也。

——宋·王质《诗总闻》

《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辞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后宫西北乃城隅,彤管徵声静女符。何异《关雎》求淑女,一深反侧一踟蹰。

——清·虞景璜《读葩经杂咏四十二首》第六

【相关资料】

俞平伯:《读诗札记》,《论诗词曲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吴小如:《三百篇臆札》(四),《吴小如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雁平:《〈邶风·静女〉的阅读史》,《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第6期。

采薇①

《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⑨。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⑩。我戍未定⑾,靡使归聘⑿。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⒀。曰归曰归,岁亦阳止⒁。王事靡盬⒂,不遑启处。忧心孔疚⒃,我行不来⒄。

彼尔维何⒅?维常之华⒆。彼路斯何⒇?君子之车(21)。戎车既驾(22),四牡业业(23)。岂敢定居(24),一月三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3)。行道迟迟(34),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该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

②薇:野豌豆苗,可食。

③作:起,生长出来。止:句尾语气词。

④曰:发语词,无实义。归:回家。

⑤岁亦莫止:莫,即“暮”。止:语气助词。

⑥靡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室生活,男旷女怨。

⑧不遑:无暇,没有功夫。遑:暇。启居:指坐下来休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上身伸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又写作“跽”。

⑨柔:嫩。

⑩载饥载渴:又饥又渴。载,语气助词。

⑾戍: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未定:不固定。

⑿使:使者。聘:问候。

⒀刚:坚硬,指薇菜茎叶渐老变硬。

⒁阳:十月。郑玄《毛诗笺》云:“十月为阳”。

⒂靡盬(gǔ):没有止息。

⒃孔:很。疚:病痛。

⒄来:返,归。

⒅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句中语气词。

⒆常:通“棠”,即棠棣。

⒇路:辂,大车。

(21)君子:这里指将帅。车:兵车,战车,即下文的戎车。

(22)戎车:战车。既驾:已经把马系好。

(23)四牡:四匹公马。业业:强壮而高大的样子。

(24)岂敢定居:哪里敢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

(25)一月三捷:一个月就打了三次胜仗,意指战事频繁。

(26)骙骙(kuí):马强壮貌。

(27)腓(fēi):庇护。依:指乘坐。小人:兵士。古代打仗是车战,主将在兵车上指挥,步兵在兵车后面,倚靠车身来掩护自己。

(28)翼翼:行列整齐貌。

(29)弭(mǐ):弓末的弯曲处。鱼服:鲛鱼皮制的箭袋。

(30)戒:戒备。

(31)孔:很。棘:同“亟”。

(32)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33)思:语末助词。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34)迟迟:缓慢的样子。

【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位饱尝羁旅行役、思家念亲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乡途中的所思所想。

本篇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第四章以棠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颖奇特。前三章重章叠唱,“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与情,对比强烈,奇崛突兀,意味深远,历来是《诗经》广为传诵的名句。

【辑评】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此遣戍役之诗。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故为其自言,而以采薇起兴。曰“采薇采薇”,则“薇亦作止”矣;“曰归曰归”,则“岁亦莫止”矣。然凡此所以使我舍其室家而不暇启居者,非上之人固为是以苦我也,直以猃狁侵凌之故,有所不得已而然耳。盖叙其勤苦悲伤之情,而又风以义也。

——宋·朱熹《诗集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小序》《集传》皆以为遣戍役而代其自言之作。唯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愚谓曰归、岁暮可以预计,而柳往、雪来,断非逆睹。使当前好景亦可代言,则景必不真;景不真,诗亦何能动人乎?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春往冬来,有何意味?

——清·刘熙载《艺概》

【相关资料】

张永鑫:《匀称和谐 典雅庄重——〈诗经·小雅·采薇〉的形式美》,《名作欣赏》1989年第5期。

赵立生:《〈诗经·小雅·采薇〉末章四句“以乐景写哀”说质疑》,《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于爱成:《〈采薇〉重读:经典解构与身体叙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短歌行·其一①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②。慨当以慷③,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⑤。但为君故,沉吟至今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⑦。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⑧?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⑨,枉用相存⑩。契阔谈宴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⑿,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短歌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一般于宴饮时演唱。

②去日:过去的岁月。苦多:恨多。苦,极言时光易逝的哀切之感。

③慨当以慷:慨而且慷,即慷慨,指的是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悲慨之情。

④杜康:相传古代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

⑤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饰。悠悠,长远的,形容思绪的连绵不断。这里作者引用《诗经·郑凤·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用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⑥沉吟:低吟。

⑦呦呦:鹿鸣声。苹:艾蒿。这四句是《诗经·小雅·鹿鸣》的成句,作者在此直接引用,表示自己渴望贤才。

⑧掇:拾得。一作“辍”,停止。明明:指满月的光辉,也指高尚的德行。《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毛传》:“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故赫赫然著于天上。”

⑨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这句是说贤才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

⑩枉:屈驾。用:以。存:问候。

⑾契阔:聚散,离合。这里是偏义复词,强调久别之意。

⑿匝(zā):周。

⒀厌:嫌弃。《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⒁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韩诗外传》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说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士,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

【评析】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官至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其诗作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散文清峻通脱,简约严明。

这首四言古诗是曹操的名篇。这是曹操在宴席上,为前来投奔的旧友所唱的佐酒之歌。诗人开口即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咏叹了人生的短暂和悲凉。这一主题自汉末古诗延续而来,是战乱年代普遍的社会情绪。曹操作为一个志在千里的政治家,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尤其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后,其时,紧张的戎马生涯又使其平添了一份英雄迟暮的嗟伤。所以,当把酒临盏之际,不免喷薄而出。而在一番深沉的感慨之后,曹操随即倾诉了自己对朋友、贤才的思念,以及相见后的喜悦之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既表明了自己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心情,也抒发了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人生短暂的悲凉和求贤若渴的急切,构成了这首诗的两个主题。人生短暂的慨叹赋予现实的政治努力一种苍凉的情调,但也更显出这种努力的执着和坚强。

诗中两个主题,都极为深婉诚挚,连贯而下。在表达思念之情时,诗人先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再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情感如潮水一般,吞吐往复,余音袅袅,给人以**气回肠之感。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并不沉湎于这种忧郁悲凉的情绪,“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句子,有力地振起全诗,使得诗歌的主体情绪由悲凉哀婉升华为慷慨激越,既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受,也抒发了诗人积极有为的人生信念。

这首诗巧妙地使用了比兴寄托和使事用典的手法。“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明明如月”四句既是眼前景,也别有寄托,诗人以乌鹊择枝的情景来肯定宾客的选择。“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皆是借用《诗经》原句,前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语气婉转,情味隽永;后者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了对各位宾客的真诚欢迎;“周公吐哺”四句,画龙点睛,披肝沥胆,明确地表明了求贤的心志。情、理、景的完美统一,诗歌意象和语言形式的渊源有自,使得这首诗显得醇厚典雅,质朴自然,意蕴绵远。

【辑评】

曹公《短歌行》……工堪为则矣……缘不受《雅》《颂》困耳。

——明·徐祯卿《谈艺录》

魏武《短歌行》二篇。其一“对酒当歌”末四语,含寄已自不浅。其一亦四言,首言西伯,次齐桓,又次言晋文,则终篇皆挟天子令诸侯,三分天下之意,而犹以“尊王攘寇,臣节不坠”为盛德。噫!孟德之心,不待分香卖履而后见矣。

——明·胡应麟《诗薮》

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如周公吐哺下士,集众思以成大业,则天下归心。结纳英雄,正今日之事也。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短歌行》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吉凶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观魏武此作及后《苦寒行》,何等深,何等真!所以当时豪杰乐为之用,乐为之死。今人但知魏武杀孔融、杨修辈,以为惨刻极矣,不知其有厚道在。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清·沈德潜《古诗源》

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者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青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但亮节慷慨,无烦笺释。

——清·陈沆《诗比兴笺》

【相关资料】

刘跃进:《横槊赋诗 充满霸气——读曹操〈短歌行〉》,《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叶嘉莹:《建安诗歌·曹操》,《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顾农:《略谈曹操的〈短歌行〉》,《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

蒋民主:《巧用比喻妙尽心曲——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赏析》,《阅读与鉴赏》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