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体诗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于一般的文学鉴赏和文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能帮助读者解读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古体诗当然也可以此法来进行鉴赏和研究。
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逃脱不了所在的时代和地域的影响,精神世界或多或少都会留下时代风气和地域文化的印记。诗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反映,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必然也会受到诗人所在的时代风气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鉴赏解读诗歌时,就不能不关注诗人所在时代的社会制度、时代风气和地域文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去追索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总集,而西周到春秋中叶是礼乐文化较为发达的时期,《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尤其是雅诗和颂诗都是礼乐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解读《诗经》时就必须得将其置于礼乐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巫风盛行。屈原生活在战国晚期的楚国,受到南方巫楚文化的影响,其《离骚》《九歌》等作品,包含了大量巫楚文化的因素。我们在解读楚辞体作品时,也必须联系当时的巫楚文化背景。只有将作品置于南方巫楚文化的大背景中,才能准确地理解楚辞体作品所包含的神幻色彩和浪漫意味。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诗人和读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因此,读者是可以透过语言文字去揣摩蕴含在作品中的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可以做到“以意逆志”的。但是,要做到准确地“逆志”,仅仅有语言文字的功夫还不够,读者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厚自己的情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诗人的距离,触摸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但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前认识,不可能和诗人的本意一致。如果读者的理解是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那就可以和诗歌客观存在的“意”一致;如果读者的理解是建立在偏见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那可能就会歪曲诗人的本意。不过,有时候,诗人之心未必有,读者之心未必无,如果读者读诗时能够解读出一些诗人写作时未必想要表达但作品中却又客观存在的意味,那也未尝不可。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增建”“再创造”,也是有意义的。
2.文本细读法
要做到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含义,读者就得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用文本细读法解读古体诗,读者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注重字词训诂,扫除字障词障。读古体诗时,读者要结合多种版本的注本,借助《说文解字》《辞源》《汉语大辞典》等训诂学著作和工具书,确切掌握每一个字词的具体含义,明确诗歌文本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地名、名物以及典章制度等,扫除字障词障,这是阅读鉴赏古体诗的前提。
第二,抓取核心意象,体会意境之美。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诗人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在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上,这时客观具象便成了饱含诗人情感色彩的主观意象。而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意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我们在阅读古体诗时,要留意诗人所选取的意象,体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如《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柏舟”即柏木做的舟,松柏能够傲霜斗寒,因此诗人选用“柏舟”这一意象来隐喻女主人公清刚坚决的品格。《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选取了蒹葭、霜露、伊人、秋水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清秋时节,苍茫的苇丛、清冽的霜露、迷蒙的秋水营造出一种迷离渺茫、蕴藉空灵的意境;虽隐约可见却又遥不可及的伊人又使这一意境笼罩上一层淡淡的哀伤,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悲情之美。
第三,了解诗人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会运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如《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楚辞中则常用“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以香花香草比拟高洁的德行,以美人比拟君主、贤人或自喻。汉魏六朝诗人则常用“拟代”手法,即以“拟作”“代言”方式创作诗歌。运用“拟代”手法的往往是男性诗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女性口吻来诉说相思离别之情或寄托其他的一些生命感受,即“男子作闺音”。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在这首诗中,曹丕为思妇代言,诉说悠悠别情。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在这首《七哀诗》中,曹植除为女子代言,表达相思之情外,还可能是借女子闺怨来隐喻君臣遇合的艰难,别有一番寄托。读者在阅读古体诗时,如果清楚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则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在消除字障词障明确诗中每一字词的前提下,在涵泳诗歌意境的过程中,结合对诗人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通观全诗,以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思想和情感,是我们解读鉴赏诗歌的最终目的。诗歌是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门艺术。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对现实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后人提供情感和思想的滋养。我们阅读古诗,就要突破时空的隔膜,去触摸诗人当年曾经拥有过的生命体验,汲取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营养,以为现实人生提供借鉴和指导。
第五,要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理解诗歌。想象和联想是诗人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段。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刻绘意象和创造意境,那么,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也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马上就会在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诗人手持利刃,意欲截断流水,流水反而更加湍急;举起酒杯,意欲浇灭忧愁,忧愁反而扑面而来。再展开联想,诗人不会只是在说“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吧?当然不是。原来“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只是比兴寄托,诗人用它们间接地表达自己尽管精神上可以在幻想的世界中遨游驰骋而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的痛苦,并表达出自己力图摆脱精神痛苦的诉求和努力。读者在阅读古诗时,通过展开想象,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体会意境之美;继而再通过联想,进一步探索蕴藏在诗句之中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想象和联想对于理解古诗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古人品评鉴赏古体诗主要有哪些观点?
2.如何以文本细读法解读鉴赏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