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宫与嫦娥奔月

天上最醒目的除了太阳,还有月亮。与太阳相比,月亮是温柔而美丽的。每当月圆之夜,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晶莹悦目,就会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和联想。

早在战国以前,我国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即月精。所以月亮俗称“蟾宫”。到了汉代,传说月中除有蟾蜍之外,又增加了一只玉兔。汉晋之后,更增加了一棵大桂树。到唐代,又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而且有一种自愈功能。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砍桂树。但吴刚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马上愈合。因此吴刚在月宫中常年伐桂,桂树始终不倒。月中“桂实”还传说曾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记载杭州武林山有一座“月桂峰”,(僧)遵式在《月桂峰诗序》中说:“想月中桂子,尝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也有说宋仁宗天圣年间,天上曾降灵实于此峰,状如珠玑,有人认识说:“此乃月中桂子也。”所以,后世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中写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去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用的就是这一典故。

当然,关于月宫最美丽动人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了。这是神话与道家方士的仙话相结合演变出来的。在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已经有了把一女子与月亮相联系的传说。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大致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帝羿之妻姮娥窃食后奔月。姮本为“恒”,因避淮南王刘恒的讳,所以写作姮娥。恒即常,后代又把姮娥写作常娥或嫦娥。传说嫦娥服药之后,身子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飘出了窗口,向天上飘升。但她不敢去天府,怕被天上的众神耻笑,说她是叛离丈夫的妻子,又怕帝羿找来。只好奔向月宫。一到月宫,气还没有喘定,嫦娥就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发生变化:肚子和腰身不断地往外膨胀,嘴巴在变阔,眼睛往出鼓,脖子和肩膀挤在一起,周身的皮肤长出一些铜钱样的疙瘩来。这个有着超群美貌的仙女,因一念之差的自私,变成了一只蟾蜍,就是月精。

后来的传说对嫦娥稍微宽容了些,说她奔入月宫后,还是原先的嫦娥。但月宫中只有一只玉兔和一棵桂树,许多年后才又添了一个吴刚,冷清寂寞,使嫦娥惆怅不已。但她又下不来了,只好永远住在月宫里。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清天夜夜心。”(如图2-2)

图2-2 嫦娥奔月[3]

不过,在风流天子唐玄宗那里,月宫是非常美好的仙宫。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曾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之夜步上云霄,漫游月宫。他们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见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湿露沾衣,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有守门兵卫,不让三人进入,唐玄宗十分遗憾。他们又看到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在空中往来游戏。再进时,觉得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雾气逼人,不能再前。这时又见到十余位仙子般美丽的宫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鸾,长袖冉冉,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下,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通音律,听得如痴如醉。申天师此时却请归宫,三人如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后来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谱曲编舞,定名为“霓裳羽衣舞曲”。这位风流天子从月宫偷学来的乐舞确实美妙绝伦,而他沉迷于享乐也给他带来了国破家亡的安史之乱。因此诗人们对此予以辛辣的讽刺。杜牧《过华清宫》写道:“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白居易《长恨歌》也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约《过华清宫》更是把安史之乱的出现直接归因于霓裳羽衣曲:“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王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

这些美丽的神话,是人们对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的种种遐想。神话注入风俗活动,在唐代形成了中秋节日。神话又引导人们不时抬头望月,欣赏月亮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