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夕的传说

在广袤的天空中,有着无数的星星。夏夜繁密的星光组成一条白茫茫的星带横贯南北,我国古代称为“天河”,在天文学里称为“银河系”。在天河之西的星座中,有一颗发出青色光辉的明亮的星,就是织女星;天河东部与织女星座遥遥相对的一颗明星,放射着橙黄色的光芒,它就是牵牛星,民间称牛郎星。织女星旁有四颗小星,组成平行四边形,像织布的梭子,牛郎星的旁边有两颗小星,构成一副担子,像是牛郎带着两个孩子。

七夕节基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古老神话。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类社会有了纺织业,结合对天文的认识,关于牵牛、织女的故事逐渐萌生出来。西周的民歌《诗经·小雅·大东》中,人们已经把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耕织生活联系起来了。战国至秦汉,牵牛星、织女星被人格化。他们分别居住于天河两岸,还没有发生联系。

进入汉代,封建制度已经完备,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反映到对星象的想象上,就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所描写的牛郎、织女虽已互有爱慕之心,但被清清浅浅的天河相隔,连说句话都不可能,只能隔岸相望,默默相思。善良的人们想方设法让他们相会,于是编出了鹊桥渡天河的传说(如图2-3)。相传汉文帝的皇后即窦太后在少女时期头发稀少,因此受家里人歧视,每逢七夕之夜,家人纷纷走出家门去看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却不让她出去。汉武帝时,在长安昆明池畔安放了大型牛郎、织女雕像。可见,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存在于汉代民间传说之中。除此以外,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广泛见于汉代的文学艺术中。班固在《西都赋》中写道:“集乎豫章之完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海之无涯。”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阯……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蒙汜。”河南南阳的一块东汉的画像石,右上方刻有河鼓三星,其下刻画叉腿而立的牛郎,他右手高举鞭子,左手紧握缰绳牵着牛,左下方有四颗星作为二十八宿的女宿,其中还绘有一位挽着高髻作跽坐状的妇女形象,即织女,形象极为生动。这些传说与文学艺术反映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形成,因而与他们的爱情相关的七夕节也基本成形。

图2-3 鹊桥相会[4]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形成了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

牛郎是穷人家的苦孩子,父母早逝,与哥嫂在一起生活,常受哥嫂的虐待。后来哥嫂分给他一条老黄牛,让他自己生活。不料这条老黄牛是金牛星变的,牛郎与它相依为命,老黄牛帮他娶了天上的织女。他们婚后男耕女织,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和和美美地过着日子。老黄牛不行了,临死时叮嘱牛郎把牛皮留下,有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果然,不久王母娘娘发现织女与凡人成亲,勃然大怒,命令天神把织女抓回天庭。天神下界时恰好牛郎不在家,就把织女抓回了天上。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与两个孩子一起放声大哭,悲痛中想起老黄牛的叮嘱,立即披上牛皮,用一副箩筐挑起两个孩子,一出门就身轻如云地飞了起来,最后看见了织女,孩子们也招手呼喊妈妈。这时,狠毒的王母拔下头上的金簪往脚下一划,就出现了滚滚滔滔的一条大河,把牛郎织女分隔在河两边。从此,他们只能隔岸相望,却无法在一起生活了。织女气得把梭子一甩,就成了梭子星,牛郎和织女也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牛郎因为挑着两个孩子,所以两边各有一颗小星。只有到了农历七月初七,满天的喜鹊到天河上,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才使得牛郎织女一家人有会面之日。所以人们传说,每到七月七,空中很少看到喜鹊,那是因为它们都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还有人说,这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葡萄架下细听,可以听见这对情侣的亲密絮语……

七夕的传说是人们对天上的银河与星星的美妙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