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谈情说爱
1 学会沟通
● 说话用“我”字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
● 学会倾听是沟通的关键;
● 当对方不愿意改变的时候,你不可能说服他,只能改变自己对他行为的反应。
难以“牵手”
十几年前,一部描写家庭生活悲欢离合的现实主义电视剧《牵手》在CCTV一套播出,轰动全国。其中的男女主人公:一对可爱的离异小夫妻,最终也没有能够在剧终的时候“牵”上“手”。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在当年的春节晚会上,剧中扮演妻子和丈夫的两位演员站在台上,竟然一面紧紧地手拉着手,一面齐声高唱:“……心里有苦从不说……”,真真搞得我啼笑皆非。
因为,我以为他们夫妻关系的症结之一,恰恰是“心里有苦从不说”—不会沟通。所以该着他们牵不上手。在故事的最后,眼看前妻要嫁给一个连她自己都不爱的男人了,依然爱恋她的前夫钟锐,在自己朋友的婚礼上喝得酩酊大醉,才懊悔地说出心里话:
要是你让她觉着你对她完全不在意,不在乎,她凭什么再对你好?……大大咧咧,对妻子的感情,对她的付出毫不放在心上,是咱们男人常有的通病……伤人不能伤心,心一旦伤透了,就别想再,再修复……
如果钟锐的这段话让他的前妻夏晓雪听见了,我保证,她立刻就会投入他的怀抱。不信你听听,夏晓雪马上要嫁给别人了,还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
……到现在了,他(指前夫钟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还跟我说王纯(剧中的第三者),以为我对他们男人那些破事儿就那么在乎。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不可救药!你说,妈妈,我是那种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人吗?让我心寒的不是你对别人怎么样,是你对我怎么样,我可以给你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可以什么家务活都不要你做,但我不能爱一个心里根本没有我的人啊,我有病啊……
钟锐心里可不是没有夏晓雪,是他“心里有苦从不说”,尤其不能对他的妻子说。
这就是中国文化,是几千年来我们推崇“含蓄”、“隐晦”,推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结果。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的思想、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化得如此复杂,再这么过下去,行吗?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拼命要表达,还不一定说得清楚,还常常被对方误会,还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导致沟通困难的局面呢。我们中国的女人和男人们,再固守“心里有苦从不说”,不是活该倒霉要分手吗?
这种不表达、间接表达的文化,适合过去闭关自守、四季循环的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却同今天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竞争,其特点是要求准确、快,以保证高效率。准确传递信息的最基本要求是表达。你不表达自己的意思,谁还能有时间拼命猜测、揣摩你的心思?
我也要一枝红玫瑰
“徐博士,您刚才说‘你想什么,一定要向对方表达出来’,可是我觉得,如果说出来了,就好像失去了一种什么意义,这里面的感情色彩也就很淡薄了。”
一位中年的知识女性在广播热线里,对我提倡的一定要“表达情感”,持有不同的看法。有趣的是,我注意到,她按照自己的习惯,把我说的“你感觉什么”,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你想什么”。我们中国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要表达,也是表达思想,连夫妻、亲人之间也不例外。
我们接下去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我们的听众女士接着说道: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在外边考试,回家很晚了,天上下着雨,我们家又新搬了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有一段路灯不好,光线很暗。我下车的时候,真希望看见他打着伞,拿一件衣裳,在那儿等我。但是事实正相反,等我回到家,打开门,看到他正在灯下看报纸,当时我的心里很不舒服。那么您说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前给他打电话,说:‘你要到车站去接我。’我觉得,虽然他也会去接我,但是心里的感受,没有如果我不告诉他,下了车看见他打着伞,拿着衣服在那里等我,能够给我一种惊喜,让我感觉心里暖融融的。所以,我觉得像您说的那样,有些情况要是表达出来,他即便就是给了我一枝红玫瑰,给了我一枚钻戒,或者到车站去接我了,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意义所在了。”
“你试过吗?”我问。
“嗯……”(犹疑)
“也就是说,那是你的想象。如果你告诉他,我特别希望有一枝红玫瑰,或者下班以前你给他打了电话,他真的拿着衣服,站在那儿等你,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有过吗?”我接着问。
“嗯,我倒是没有试过。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如果别人总是指令性地告诉我,你去做什么,你该做什么,我会心里很不舒服。”她说。
“不是,你不是指令,你是请求。”我纠正她。
“那么别人在接受这种—这种条件的时候,他的感受,嗯,我也换过位置去想,如果我跟他说:你怎么样,你怎么样,他心里……”
“不,不,不,不,恰恰相反!”我实在忍不住打断了她的话,“你恰恰在跟他说话的时候,千万别说:‘你怎么样’,你得说:‘我怎么样。’那好,现在我就假装是你,来给你的丈夫打电话,好不好?”(我要求角色扮演)
“好,好。”她笑起来。
“比如说,你拿起这个电话来,千万别说:‘你怎么样’,开口先说:‘哎呀,今天下雨了,咱们家搬到这个新地方,我心里特害怕,而且我觉得挺冷,我特别希望你……’这时候才引出‘你’,然后说‘我在什么时候下班,我估计什么什么时候就到车站了,我真的特别希望你,能打把伞,拿件衣服等等我,行吗?’提请求。”我再一次强调。
“哦,换成这样一种方式。”她若有所思。
“对!你千万别拿起电话来,一开口,就是‘你这个,你那个……你接我!’这样不好。你得表达‘我害怕,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他真的来了呢,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且你要表达对他的感激。”
“他要是真的那样做了,我当然会感激的。”
“如果你告诉他,你冷,你害怕,你希望他来接你,用‘我’字开头,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设想一下?”我试着让她身临其境。
“哦,我也可以实践一下。”她又笑了,这一次笑得比较轻松。
然后,我解释说,其实男人挺愿意觉得自己是个保护者,因为他不害怕,也想不到你会害怕。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保护,还给你送了衣服,他会感觉也不错。她同意我的说法。
在我们下面的对话里,这位听众女士耿耿于怀地继续道出委屈。情人节那天,她的丈夫下班回到家,告诉她:“我们办公室里的一个小伙子,买了一枝红玫瑰送给他的妻子,好浪漫哇!”我们的这位知识女性难过极了,她也想要一枝,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能让丈夫明白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我和她,又来来回回地像上面那样走了两遭,她就是说不出这句话:
“我也要一枝红玫瑰。”
写到这里,我不免伤感。我们这批在五六十年代出生、长大的女性,肩上扛着“半边天”,却是如此难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那么男人呢?50岁以上的男人就更难了。他们宁愿在公众场所,比赛着说脏笑话,发泄从小被压抑的情感和性愿望,也不肯像年轻男子一样,为了改善自己的情感或家庭生活,投入些精力和时间,真的可悲。
可喜的是,我们“80后”的年轻人,生活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他们的恋爱、家庭观念,比起“50后”、“60后”和“70后”的人们发展得相对更加自然与平实。即便如此,沟通,特别是男性与女性的沟通,依然常常出现错位现象。
我不可能说服他
周日,乔治开车和妻子苏姗去新开的跳蚤市场买东西。由于他们不熟悉那一带城区,乔治开着车,在同样的街上转了好几圈,苏姗知道他找不到路了,于是建议:
“亲爱的,停一下车,我下去问一问路。”
“……”乔治闷不吭声,继续开车。
又转了大约10分钟,苏姗实在忍不住了:
“肯定就在附近,让我去问问那个卖饮料的小贩,或许他能告诉我们。”
“……”乔治仍然不说话,脸色却更加阴沉了。
最终,花了40多分钟,乔治还是自己找到了跳蚤市场,可是两个人买东西的好心情已经**然无存。苏姗很委屈,心想:“问问路,省点时间有什么不好?这么点儿小事都不听人劝告,以后出了大问题,可怎么办?”乔治也不开心,因为他觉得妻子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明明我能找到路,为什么非得让我听别人的?”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尤其是女性,不管对方有无请求,自己觉得别人需要的时候,就要去帮助,总是想说服对方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办法去做。很多妻子,都有改变丈夫,“使他变得更好”的愿望,结果难免失望。在心理治疗和热线服务中,我常常遇到来访者和听众,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来。
“徐博士,我哥哥的孩子不爱念书……”
“我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吵架……”
“您千万想想办法,把这个孩子给我们治一治……”
“我的儿子闹同性恋,无论如何得请您说服他……”
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得不耐着性子解释说,我只可能帮助一个自己有意愿被帮助的人。而且,反复告诫我的来访者/听众:“你不可能说服他人,除非他自己有改变的愿望和需求。”
特别是在夫妻关系中,妻子和丈夫好像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如果关系失衡了,通常总有一方感觉特别不舒服,希望改善失衡的现状。往往是这个人,向我寻求帮助,希望我教给她/他一种办法,改变对方,使得他们的关系跷跷板恢复平衡,就像这张图画上的女士一样。
我无法教给这位女士,如何改变她的先生,使得他“变得轻一点”。因为在这个失衡的跷跷板中,丈夫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所以没有改变自身行为的动力。要想让跷跷板恢复平衡,只有一个办法,我只能帮助感到不舒服的一方—妻子做改变,改变的最佳途径是:自身加重。
加重的办法,不是企图说服对方做改变,而是需要首先改变自己对丈夫的行为的习惯性反应。例如,不要再幻想丈夫会自动去车站接你,然后因为他没有如你希望的出现,而陷入失望、气恼的情绪。相反,请求他去接你。他去了,并且渐渐明白你需要什么,你的感受也会变,你们的关系跷跷板才会趋于平衡。所以,改善自己的要点是:
1、说话用“我”字开始,表达情感;避免用“你”字开始,抱怨对方;
2、向对方提出明确的请求,切记不要给指令;
3、感谢对方所做的努力。
倾听是主动行为
我在北京大学执教心理治疗课程的时候,为临床实践的研究生做督导。几乎所有的学生感到最头疼的是:“不知道和来访者说什么。”其实,作为心理咨询师,首先得要学会如何听,而不是如何说。居家过日子、谈恋爱也一样,学会倾听,是维护良好关系的要素。
看见妻子拖着疲乏的脚步下班回到家,眉头紧皱,丈夫知道她肯定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试图帮她消消气。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别理她,跟那种人生气,不值得。(给妻子出主意)
妻:那哪儿行啊!顾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烦躁)
夫:那就换个活儿干呗,干吗非得卖房子呀?(接着出主意)
妻:你说得倒容易,现在找份工作多难啊!甭管怎么样,每个月我还能拿回四五千元。都像你的活儿,是轻松,可是每个月你那三千多够谁花呀?眼看涛涛就要上大学了,每年的学费就万把元吧?!(觉得委屈,丈夫不理解,还说风凉话,开始抱怨)
夫:嘿,你这个人怎么不识好歹?人家想帮帮你,怎么冲我来啦?(也动气了)
妻:帮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每月挣个一万多,就真的帮我了。(接着抱怨)
夫:看着别人好,和他过去!不就是那几个臭钱嘛?有什么了不起?!(急了)
……
你能想象得出,下面是一场越说越恶言相向的争吵。起因是丈夫不明白,妻子只是需要他听一听自己倒出的苦水,并不需要他出什么主意。女人就是这样,尤其是能干的女人,她念叨自己的事情,往往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对方接纳她的烦恼,而不是给她出主意。因为当丈夫给她出主意的时候,她的感觉是“你认为我做得不够好”。如果我们的丈夫同志们明白这一点,做出正确的反应,家里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看见妻子拖着疲乏的脚步下班回到家,眉头紧皱,丈夫知道她肯定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试图帮她消消气。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大热天的,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快坐下喝口水吧。(把她平日爱喝的冰镇酸梅汤递过去)
妻:唉,挣这么几个钱不容易,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我还得咬牙干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与关切,继续宣泄心里的烦恼)
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这些年,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我这个吃公家饭的人,最多能挣个宽敞的房子回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低调位置上)
妻:话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人品,没有你下力,哪儿能有今天的模样?唉,我们都不容易。(气全消了,把丈夫抬回他应有的位置上)哎,厨房烧什么哪,这么香?
夫:红烧狮子头。(得意地笑)涛涛,别学啦,吃饭!你妈回来了。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着、说着,一天的劳累、烦恼就这样给消化掉了。
这下子好多了吧?丈夫懂得女人心,会倾听,妻子再累再烦,也心满意足了。而且,如果你能体谅感激她,她自然也会理解感激你,夫妻关系就能够平衡、持久。“原来连说话还得从头学呀?”我的学生惊讶地问。的确,你想一想,我们长这么大,学校里总是教给我们如何读、写、算,却从来没有人教给我们如何听。然而,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下,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场所,会听的人往往是最受人欢迎、事半功倍的角色,也是有内心力量、有涵养的人。学会听,可是件大事。
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也是倾听。记得我跟着心理分析大师莱斯特·卢伯尔斯基博士(Lester Luborsky, PhD)学习的时候,发现他老人家是所有人之中,最懂得听人讲话的。在他的心理治疗名著《心理分析疗法原则》(Principles of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A Manual for Supportive-expressive Treatment)里面,详尽地阐述了心理分析的治疗和研究的方法,其中突出地教授了如何倾听。很多人认为,听还不容易?不就是坐在那里,点点头,说“嗯,嗯”就行了,多省力啊。
那不是倾听。倾听者虽然话不多,但是脑子却在飞速地转,不但要跟上倾诉者的故事、思想内涵,还要注意体会对方的情感深度。在适当的时机,共情、提问、解译,使得会谈能够步步深入下去,能够帮助来访者,将他/她潜意识中的冲突,渐渐地浮现到意识中来解决。心理医生需要花费很大努力做到这些。所以,每次在一场有效的咨询之后,我都感到疲乏,尽管我说的话,还不及来访者的一半。可见,有效的倾听是一种主动行为,需要听者花费相当的能量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