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家一本难念的经

● 人得到的权力应该与其能承担的责任平行;

● 任何改变孩子行为的措施,都需要家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 人的行为学习需要正确的反馈。

责任与权力平行

蓉蓉今年12岁,放了暑假,想和住在隔壁的同学小龙去游泳。为此,引起了家里一场风波。蓉蓉长这么大了没有自己上过街,都是跟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门。可是父母要上班,祖父母不会、也不喜欢游泳,没有大人能陪着去。“小龙和我一样大,他都自己学会游泳两年多了,为什么不让我去?”蓉蓉的个子比小龙高,在班上成绩也比小龙好,不明白家长为什么不让她去游泳。

“你会自己坐公共汽车吗?”

“你的衣服丢了怎么办?”

“人家小龙是个小子,你跟着瞎跑能行吗?”

“你……”

四位家长一起反对。最后,以蓉蓉哭喊出:“你们剥夺小孩的人权!”而告结束,结果还是不让去。

蓉蓉平时连过马路,到小卖部买矿泉水都没干过。一下子让她跟着小朋友,换两趟车去游泳,是让人不放心。但是,如果从小她就开始承担一些小的责任,例如,自己洗袜子,到邮局去寄信,买文具等等,她早就应该能自己去游泳了。因为孩子只能一点点地增长能力,学习负责任,同时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这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自然过程。今天的很多独生子女,非常缺乏这种发展过程。他们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惯了,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开始要求独立的权力,却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于是孩子在长到十二三岁以后,容易同家长发生种种矛盾。

家庭动力结构

“徐博士,怎么能让我的儿子(女儿)变得……”家长们经常到我这里,想讨个改变自己孩子的“妙方”。

我不得不告诉他们,纠正孩子的发育失衡需要具体措施。任何改变孩子行为的措施,几乎都需要家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可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一个人的行为是他/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刻意地去改变它,最初会使人感到痛苦。另外,每一个家庭是一个行为系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按照它特有的规律在运行。如果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了改变,整个系统会被牵动,有时还会呈现一种紊乱,使得在此系统中生存的其他成员感到不舒服、不适应。因此,在这个系统中生存的各种力量,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新改变的行为再拉回老样子去,以维护老系统的运行方式,避免由于改变给每个人带来的不舒服、不适应感受。让我们再来看看蓉蓉的家。

蓉蓉的家庭系统有三个层次。爸爸、妈妈和蓉蓉是他们的核心家庭。爷爷、奶奶同他们住在一起,是她的外围家庭。而姥爷、姥姥住在城西边,每星期至少互相通个电话,每个月在一起吃顿饭,是整个系统的第三层。12岁的蓉蓉不能自己去游泳一事,使妈妈意识到女儿独立生存的能力与同龄的孩子相差得太远,决心让她锻炼。家里其他的人也没意见。妈妈告诉蓉蓉,除了做暑期作业、练习弹钢琴以外,她每天应该收拾自己的屋子、洗自己的小件衣服、倒垃圾、洗碗,并且到邮局给奶奶去拿晚报,顺便捎带回牛奶。

星期一,蓉蓉干得不错,几天以后,新鲜劲儿过了,问题就出来了。星期四,蓉蓉在外面玩儿得晚了,回家的路上,才想起忘了拿晚报和牛奶,可是邮局和奶站早关门了。蓉蓉一进家门,就感到气氛不对。爸爸脸沉着,妈妈没招呼她吃晚饭,便问道:“你下午到哪儿疯去了?看看你的床,一天都不铺,像个狗窝!你拿的晚报呢?牛奶呢?”蓉蓉知道自己有错,平时的娇、骄二气也使不出来了,只好闷着头吃饭。刚刚端起碗,爸爸用筷子指着她的碗,说:“指望你刷碗,全家就别吃饭了!”蓉蓉再也忍不住了,大哭着把碗摔在桌上,跑回自己的小屋:“不吃就不吃!”

这么一来,疼爱孙女的爷爷不干了:“连顿饭都吃不安生!孩子不就今天忘了吗?她奶奶不是把报纸和牛奶也取回来了嘛?”

“都是您老宠的,蓉蓉越来越没样儿了!”妈妈忍不住开始责怪爷爷。

两位老人更火了,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还落个不是。大人吵起来了,妈妈委屈地给姥姥家打电话,全家乱作一团。

剖析这个家庭“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系统中的互动关系和连锁反应。首先,由于蓉蓉开始承担起部分家务,使得其他人的生活也跟着起了变化。奶奶不去拿报、拿牛奶了,也没有到小区院子里和其他老太太们聊天。守在家中,只好找爷爷说话。平时爷爷就不爱讲话,趁着奶奶出门的时候,自己正好在家里清清静静地读一下午书。现在可好,被没有出门的奶奶唠叨得心烦。爸爸那天恰好在公司里挨了领导的批评,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回家看着女儿的表现,更没有好气儿。奶奶从头就不放心蓉蓉拿报、拿奶,于是放弃了自己每天下午出门聊天的机会,紧盯着蓉蓉。这不,让她算着了,蓉蓉果真忘了。等到儿媳妇一下班,老太太赶紧抱怨她给蓉蓉制订的锻炼计划行不通。本来奶奶就不高兴总是妈妈在家里做主,这下子全爆发出来了。

经过一晚上的吵闹,第二天又恢复了过去生活的平静。蓉蓉除了做功课、练钢琴以外,还是同小区里的邻居小朋友玩耍,再也不提游泳、出远门之类的事了。家务仍是大人操持。旧的系统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程序与“平和”。蓉蓉还是长不大,并且下意识地承认自己就是不行。以后在她的生活道路上,尽是这样过不去的坎儿,蓉蓉成了个败仗将军。

打开来看看

运用行为心理学的方法,解析蓉蓉家的故事,我们需要特别指出三个关键点:

(一)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奶奶不放心的提醒,虽然使蓉蓉心烦,但同时也给了她一个信息:“奶奶盯着哪,万一我忘了,她还不会忘。”当然,这句话并没有呈现在蓉蓉的意识中,她只是在潜意识里知道有人给上着保险,自己不是真的负全部责任,奶奶是底牌。人的行为往往是受这种潜意识支配的。

(二)情绪能量的转移发泄

爸爸在公司里受了气,不敢向老板发,但是这口气还得有出处。老婆、孩子好说话,把气撒在蓉蓉头上了。另外,奶奶平时对妈妈有意见放在心里,借着蓉蓉的事,向妈妈发出来。情绪的转移发泄,在生活中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发泄的个人,和他与旁人的关系都是有害无益的。爸爸同他老板的矛盾,奶奶同妈妈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把气发在蓉蓉的事上而消失。相反,矛盾只会逐渐加深。同时,掩盖了蓉蓉失职的问题。

(三)错误行为得到其自然后果,才会被纠正

由于奶奶把报纸、牛奶替蓉蓉拿回来了,大家有奶喝,奶奶有报看。除了全家人生了场气以外,没有直接的自然后果影响任何人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犯了错的蓉蓉,她对此事的记忆,是大人拿她出了气,根本不会学到任何正面的经验。人的行为学习需要正确的反馈。例如,一个两岁的小孩用手指碰了一下火上的锅,烫疼了,自然就缩回手来,哭起来。大人会给他上点药,告诉他:“烫,不能摸。”被烫疼了,是摸火的自然后果,是孩子得到的正确反馈。有了这次教训,小孩就记住了,不再去摸火上的东西,这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试想,如果奶奶只管自己出去散心、聊天。蓉蓉忘了拿晚报和牛奶。结果是蓉蓉自己第二天早上没有牛奶喝。奶奶没有晚报读,只好来找蓉蓉聊天,弄得她连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看不成。蓉蓉心里再烦,也得忍着。谁让她忘了拿报纸呢。最后,她的行为后果,自然地落到了自己头上,第二天,她说什么也得记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