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到底是谁的需要

● 人的很多行为,经常不是被我们意识中所认同的“道理”所控制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潜意识中的能量支配左右着;

● 真爱行为不是自然产物,而是自我培育的结果。

很多时候,父母亲的给予,并不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而是他们自身的心理需要。小龙的父亲,借着打儿子,发泄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菲律宾第二代移民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以补偿自己小时候的缺失感与未被满足的渴望。

“不对,我根本没有那样想!”小龙的父亲委屈地向我提出抗议。

的确,小龙的父亲从来没有在脑子里想过:“我要拿儿子出出气。”因为他知道那是不对的,是不讲道理的表现。但是,人的很多行为,经常不是被我们意识中所认同的“道理”所控制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潜意识中的能量支配左右着。潜意识(subconscious)也称下意识、无意识,是心理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的潜意识动机

汤姆今年11岁,已经上五年级了。因为他们家距离学校的路程超过了3英里,每天都有一辆黄色的学校巴士在他家的门口停下来,接周围的小朋友去上学,下午再送他们回家。汤姆从小就盼着自己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背着小书包,跑上那辆明亮的大巴士。可是不知为什么,妈妈坚持每天要送他去学校。

“妈妈,我也想坐校车上学。”有一天,汤姆终于忍不住了。

“为什么?妈妈送你不好吗?这样更安全。”妈妈惊讶之余,有点焦虑。

“隔壁的戴安娜刚上学前班,才5岁,她都坐校车啦!”

“要想坐校车,6点钟就得起床,你能起得来吗?早饭来得及吃吗?你……”妈妈开始不停地叨唠,弄得汤姆很沮丧,以后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同学们都笑话他是长不大的“妈妈的宝贝儿”。

表面看起来,汤姆的母亲莉莎是因为过分担心和宠爱自己的儿子,才保持了有碍于儿子成长的一系列非爱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探究她的行为,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是被莉莎本人的潜意识动机所支配的。

莉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大学毕业以后,与汤姆的父亲结婚,第二年生了汤姆,成为全职太太。看着丈夫每日辛苦地工作,儿子一天天长大,莉莎对于自己赋闲在家,暗暗地感到罪过。但是,她没有勇气再回到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去找工作。她的女友们多数都有工作,有自己的事业。偶尔和她们聚会的时候,莉莎总是不由自主地开始抱怨:“我每天都快忙死了。做饭、洗衣、买东西、打扫房子。我们的房子有四间厕所、五间卧室、三个厅,星期一是清理厕所,星期二……”

很有趣,我在美国生活的17年里,总是听见那些不工作的全职太太们抱怨她们整天在家里有多么忙碌,却很少听到既上班,又料理家务的职业女性抱怨“太忙”。美国很少有人家雇用保姆和钟点工,家庭主妇都是自己做家务。因为在就业年龄的女性之中,仅有7%的女性不工作。全职太太们心里不敢承认,但是潜意识里隐藏着负罪感。同时,她们潜意识里,还具有一种减轻这种不好的感觉的动力。被这种潜意识动力支配的行为表现为:全职太太们拼命为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自己的孩子们做本来他们自己可以料理的事情,以此向自己和他人证明。“我不去工作,是因为你们需要我,家庭需要我。”当下流行的一些过度“母乳喂养”概念也有类似的倾向。有的母亲说:“孩子要吃多久母乳就应该喂多久。”其实,她的潜意识中也存有对职场竞争的恐惧。母乳喂养至两三岁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性太强,他们被剥夺了健康发展的空间,障碍孩子的身心成长。以后我们会专题讨论这件事。

那么牧师的不适当给予行为,又是怎么回事?在心理治疗中,佩克博士帮助牧师发觉了他的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牧师的父亲是一位智力超群的大学者,但是他也是一个酗酒者和色鬼。他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忽视妻子和孩子们。所以,牧师从小就暗暗发誓: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无心肝的坏东西。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爱心,呵护亲人的好人。年复一年,他已经不记得自己的誓言了,但是这种深印在潜意识里的痛处,使他选择了助人为乐的牧师职业,并且拼命将自己的精力贡献给自己的家人,以填补自己潜意识里与罪恶父亲形成对比的心理需要。

人的真爱行为

发现我们潜意识中的原始心理需求,然后辨认出我们心理成长的需求,最终学会对自己和亲人朋友施以真爱行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需要优秀的心理分析师的引导和帮助。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合格的心理医师的条件下,我建议你可以做如下的三步努力。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原始心理需求

当我们产生各种强烈的情绪和冲动的时候,停下来对自己说“且慢,让我来想一想,看一看:我为什么有这么大劲头要为女儿洗衣服?或者给儿子买那双名牌鞋?或者出手打了孩子?或者讨厌父母亲的唠叨?另外,假如不洗(或者不买、不打)会怎么样?”

例一,蓉蓉的妈妈发现,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放在那里,如果不去洗,自己心里烦。如果洗了,自己心里痛快了,因为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自己心里感到踏实,满足了妈妈的心理需求。为什么让蓉蓉多多学习,成了妈妈的心理需求?因为在妈妈的潜意识里,对于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感到焦虑,自己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落下来,可是又没有勇气提高自己,于是暗暗希望女儿考上名牌大学,在竞争中取胜,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所以,把劲儿往女儿身上使。

例二,小龙闹着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要花费爸爸半个多月的劳动所得,小龙的父亲还是咬了咬牙给他买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主要是看见邻居老张家的旺旺有了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害怕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呀?让儿子穿上名牌,满足了父亲的虚荣心,或者说满足了父亲的心理需求。

第二步:辨别心理成长的需求

我们的原始心理需求往往出于本能,但是,要想发现我们心理成长需求,却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因为那是认知的结果。心理成长的需求表现为个体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心理承受力和责任感的增强。

什么是蓉蓉和她妈妈的心理成长需求呢?如果妈妈敢于正视女儿的成长需要,应该不难看出蓉蓉的个人生存能力,比起同龄孩子和她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讲,均处于较低水平。应该给蓉蓉机会,帮助她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这是女儿心理成长的需求。同时,如果妈妈能够正视自己害怕落伍的焦虑感,应该设法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以便满足自己心理成长的需求。

什么是小龙和父亲的心理成长需求呢?小龙的父亲如果敢于正视儿子追求名牌,是因为他学习和踢球都不如旺旺,希望在名牌球鞋上“赢”回来,父亲就应该鼓励小龙在学习上多下点功夫,在球场上加一把劲,增强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促使儿子的心理成长。如果父亲能够再进一步看到小龙的信心不足,其实反映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差,因此对儿子也缺乏信心的问题,他应该在提高自身能力和自信心上面多下些功夫,既满足了自己心理成长的需求,而且带动了儿子的成长。

第三步:促使心理成长的关键

辨认出我们自身和亲人、朋友的心理成长需求以后,改变我们的行为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放在改进、增强自身能力上面。

例如,蓉蓉的妈妈参加了电脑学习班,学会了盲打和数据输入的技术,找到了一份自己更加满意的工作,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她也多了一份对自己的信心,减轻了自己的焦虑程度,实现了对自己的真爱。

(二)控制自己原始心理需求带来的行为冲动,给予亲人、朋友发展空间。

当孩子拒绝修正她/他的行为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的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落在她/他本人的头上,他们就会改正了。

例如,尽管妈妈已经向蓉蓉宣布,她的衣服要自己洗,但是蓉蓉还是攒了越来越多的脏衣服,暗暗希望“酷爱清洁的妈妈,会不会忍不住去洗”。此刻,是对妈妈的考验。如果妈妈没有发脾气,而是告诉蓉蓉,把她的脏衣服放到自己房间里,不要影响家里的公共卫生。并且提醒爱漂亮的女儿,明天上学,她怕是没有干净衣服换了,甚至连蓉蓉穿了脏衣服上学,妈妈也只当没有看见。结果,蓉蓉一定能够学会洗衣服。更重要的是,她增强了自身的生存本领、自信心和责任感。因此我们说,妈妈忍住不洗女儿的衣服,是实现了对女儿的真爱。

做到了以上三步:第一,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原始心理需求;第二,分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成长需求;第三,学会心理成长的办法,你就学会了真爱。

另外,在一个家庭里面,我们和其他人一起生活,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整个家庭中,个体行为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