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到底要什么

● 人类正在用物质去填充精神需求,后果严重。

● 精神需求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常常并不意识它的存在。

● 认识我们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心理需求,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记得方方刚满两个月的一天,突然发出爆炸般的哭声。我伸手摸摸他的尿布,干的。想到他刚才吃完满满一大瓶子牛奶,我便把他竖直了拍,以为他是要打嗝。不对,他还是拼命地哭喊。我着急了,赶紧打开小被子,检查他哪里有伤?没有。只见他更加起劲地四肢踢腾着尖叫。我赶快拿起听诊器,听听他的心、肺、肠,都很正常呀。可儿子还是哭喊不停。我只好将他包好,抱着、拍着,在屋里来回走动,没用。我简直要抱着他跑起来了,方方还是大声地哭叫。

经过大约20多分钟的挣扎,我实在筋疲力尽了,索性将大哭大喊的儿子放在**,伸手抓过半导体收音机,打开来,放在他的头旁边,愤怒地冲着他喊:“叫你哭!叫你哭!!”此时,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了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欢快而和谐的旋律。哈,你猜怎么着,小方方骤然停止了哭喊,带着满脸的泪水,咧嘴笑了。

在美国学习神经生理与行为科学的时候,我又想起这件事,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两个月的方方当然不懂得欣赏莫扎特。他当时的哭喊,很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某个部位,出现了暂时性的无规则冲动发放。当强烈而和谐的音乐突然出现,打断了这个电生理现象,使得小婴儿方方转怒为喜了。

试想,如果我不是一个医生,思维不是很有逻辑性,做母亲的人,看到刚刚吃完奶的儿子那样哭喊,第一个反应是“没吃够”,会把奶瓶再一次塞进他嘴里,孩子也会停止哭喊。因为那个年龄的小儿,最强的冲动肯定是:吃。由于孩子并没有其他病痛和问题,吃奶引起的冲动,也能停止他脑子里的无规则神经冲动的发放。但是,原本是精神因素—音乐,可以解决的问题,让牛奶—这个物化主题给取代了。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断地误解他们。一两岁的小儿哭着要妈妈的注意力和情感安抚。但是妈妈忙着做饭,顺手抓几块饼干、糖果给她,也能停止他/她的哭声。妈妈便以为孩子真的是饿了,要吃食。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各种“东西”打发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久而久之,长到十几岁的孩子,遇到有情感需求的时候,便习惯性地向家长要东西,使家长很伤心,不明白孩子怎么会如此“追求物质”、“缺少感情”。大学生的家长们常常抱怨:“哼,不是要钱,从来不打电话。”

人在成年以后,这种企图用物质解决精神需求的做法,成为了比较固定的行为心理模式。F女士,情绪低落便去疯狂购物;H先生,买什么牌子的汽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主要考虑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尊重本来是精神需求,他企图用物质的方式来实现并不容易。坐高档车子、穿高档衣服的H先生,由于精神不够“档次”,一开口讲话,就“露馅”了,结果还是得不到尊重。于是,他又换了一部更加昂贵的车子,你认为H先生能换来自己想要的尊重吗?

这中间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提起注意:

(一) 替代品往往不能解决原本的需求。渴了,就需要喝水。你给他一块奶油蛋糕,还是解决不了他口渴的问题。人的精神需求,不能由物质来满足。

(二)物质需求是负反馈反应,或者说是有止境的需求。无论你怎么干渴,喝上五大碗水,你也不会再要喝了。困得要命的人,睡上个一天一夜,也睡不着了。可是精神需求却不同,常常呈现正反馈状态。迷恋足球的人,越看越要看;爱打麻将的,越打越上瘾;爱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的人,就更没有个“够”了,甚至有累死在网吧里的人。

明白了上面两条规律,我们应该知道,如果用物质去填充精神需求,不但不可能满足精神需求,而且可以酿成身体和行为的疾病,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贪官污吏们,已经占有了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财产,还在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地非法敛财。因为他们是企图用钱财填充自己病态的心理需求。这种不为他们自身觉察的心理需求,常常是正反馈的、无节制的,如同强迫症一样。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身不由己地走上了各式各样的自取毁灭之路,都是因为他们不能识别自己的心理需求,使用物质作为替代品去填充的结果,吸毒便是其中的极端例子。目前,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西欧和北美国家里,青少年吸毒已经非常普遍,中国也正在发生同样的问题。吸毒的原因是精神苦闷,但是毒品这个物化产品,怎么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呢?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设法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呢?因为精神需求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意识它的存在。但是精神需求产生的强烈欲望迫使我们行动。于是我们按照古老的动物本能,习惯性地寻求物质,企图用习惯的方式得到满足。结果,当然是满足不了精神欲望,于是再寻找、再错误地填充……陷入扭曲的怪圈。

走出怪圈的唯一办法,是识别我们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心理需求,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你现在一定发现了,为什么我在这本书里,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各种各样的人的真实故事,并且想尽办法,带你一同走进他们的下意识里去,探究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刺探别人的个人隐私,而是希望你能因此而学习发现自己的潜意识需求,从而帮助你自己。因为,说到底,人是最有模仿能力的动物呀。从他人的故事,你也能学习自己的心智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