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竞争与选择

● 全世界任何生存长久的成功企业巨人,都遵循着良性竞争的规律: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相反,选择恶性竞争的公司和个人,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 恶性竞争突出的表现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甚至于违法);不在增强自身竞争力上面下功夫,而是把能量使用在破坏竞争对手上面,是典型的负面、破坏性的行为。

● 摆脱负性压力的办法是摆脱恶性竞争。市场经济体制的好处,是提供给我们这种选择的自由。

从小我就喜爱运动,而且特别喜欢像篮球、乒乓球那样游戏性、竞争性强的运动。打比赛,当然谁都想赢。但是我注意到,有时赢了一场球,并不一定让我感到痛快、开心,而输了一场球,也未见得使我沮丧。

初中我上的是北京女三中。在我带领下,我们班几乎所有女孩子都喜欢打篮球。每天下午下课以后,我们都要跑去抢占球场。因为在那个有上千名学生的学校里,只有两个篮球场地,根本就不够用。有的时候碰上校队练习,我们还会被“挤”出去。校队队员都是高中生,而且她们大多数是业余体校的篮球队员,身体素质、个人技术都比我们强很多。可是由于我们班的球迷们,天天泡在一起玩,配合得非常默契,偶然和校队打上几场非正式的比赛,竟然有输有赢。回想起来,即使是输的时候,我也很兴奋。因为我们打得很放松,在她们高大的身躯底下钻来跳去,常常出其不意地把球投进篮里,最终比分所差无几。更重要的是,和强手打,我们的球技提高很快。

相比之下,在大学的篮球校队里,我再也没有过这种开心的体验。那是“**”期间,打球也要政治挂帅。输一场球,好像犯了政治错误似的,于是球场变成了战场。记得有一场球赛,对手的球艺不高,球员很粗野,颇有一股要把我们这些医学院女生吃掉的劲头。她们的队员经常犯规,裁判也好像假装看不见。开场才几分钟就把我们的中锋搞伤了,这下子把我惹急了。我打的是右前锋,看着我们越打越没劲的后卫,放弃对方一个带球上篮的人,我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冲上去盖了她的“帽儿”。球是盖住了,但是由于速度太快、太猛,我们两人一起摔到场外,她的鼻子还磕在篮球架子上,鲜血一下流了出来。场上顿时炸了锅,她们的队员和我们差点打起来。尽管那场球最终我们还是赢了,而且我也没有比平日少进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日后,看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运动场上的情景,使我恍然大悟,其实竞争也有两种: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

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好比我们初中的球赛,对手双方默认共同的比赛规则与道德规范,所有人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争取打赢。一场球下来,输家服气,而且技术有所长进;赢家更是气势大振,享受胜利者的光荣。这样的竞争是一种正向、建设性的行为。不但参与竞争者在竞争中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成长,而且,周围环境(看球群体)也被奋斗、向上的气氛所感染。近30年来,占据着世界500强企业领袖地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便是良性竞争的代表。它的首席执行官韦尔奇是一个奇迹。

韦尔奇博士是一位理想主义改革者。1981年,当他就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整个美国工业正在面临日本工业产品的严重挑战。日本的照相机、电视机,以至汽车,迅速吞噬着世界的和美国本土的市场。韦尔奇没有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恶狠狠地诅咒日本人,而是诚心实意地赞扬日本企业的高效率。同时,深恶痛绝自己企业王国的致命疾患—烦琐层次、官僚主义,他决心将这些彻底改造一新。韦尔奇上任后,对通用电气公司施行了大手术:切除了组织结构中的烦琐层次,处理、重组了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在日益趋向物质化、数字化的20世纪80年代,他天才地提出了人的发展是企业的真正财富,创造了一种不断学习向上的公司文化。他的思想和做法,遭到了当时美国媒体、企业界和公司内部许多人的嘲讽和抵制。然而,20年后,通用电气公司赢得了世界企业排名第一的桂冠,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巨人。韦尔奇的理念成为全世界管理者的“圣经”。

韦尔奇的成功,是良性竞争的成功。事实上,全世界任何生存长久的成功企业巨人,都遵循着良性竞争的规律: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关心人的成长,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相反,像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那样,选择恶性竞争的公司和个人,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恶性竞争

与良性竞争恰好相反,恶性竞争突出的表现是:一、不遵守游戏规则(甚至于违法);二、不在增强自身竞争力上面下功夫,而是把能量使用在破坏竞争对手上面,是典型的负面、破坏性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发生了这样一起恶性事件。

魏老板开的馄饨铺子挺成功。他们的馄饨用料和做法都有独到之处,顾客吃得满意,生意越做越红火。小李是在魏记馄饨店打工的伙计,人很勤快、精明。他在魏记馄饨干了一年多,本事学全了,渐渐感到不满足挣那点死工钱,便和从河南老家来的亲戚凑了点钱,在魏记馄饨的街对面,开了一家李记馄饨。他们的馄饨照样好吃,可是每一碗的价钱却少收了一角。两个月以后,李记馄饨抢走了魏记馄饨一半的回头客,兴旺起来。这使得日益丢失顾客的魏老板越来越恼火。终于有一天,魏老板喝闷酒以后,用刀把小李的手臂砍下来,自己吃了官司,两家馄饨铺子都关了门。

这是恶性竞争比较原始的做法,另外的“文明”做法,可能我们大家都遭遇过。

在美国的时候,我就一直使用在消费者报告中占第一位的“汰渍”(Tide)洗衣粉。因为购物从来都是令我厌烦之事,每个周末,我列出一个长长的购物单子,开车到超市,飞快地买了东西就走。可是回到家一看,哟,洗衣粉买错了,匆忙之间,抓了一包与“汰渍”包装几乎一模一样的不知名洗衣粉。用它洗衣三周,T恤衫失去了原有的鲜亮色泽。真恼火!下一次买东西,我留意了一下,货架上这种劣等洗衣粉已经不见了。这是典型的恶性竞争。商家不把产品做好,不舍得花钱做广告,借人家好产品的光,骗顾客一把,最终还是要被赶出市场。

另外一个恶性竞争的典型例子,是美国金融界的一批“知本家”,利用自己的控制权,谋取巨额收入,给全世界带来金融危机,使得很多国家至今经济萎靡不振。

我们国家走入市场经济30多年,不少人想要靠投机取巧暴发。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些人是捞了一把。特别恶劣的是官、商联手的腐败现象,成为社会经济正常机体上的癌症毒瘤。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规范化,新一届领导人强有力打击腐败和健全制度的举措,不良的个体和企业正在逐步被淘汰出局。相信整个中国社会,能够最终适应良性竞争的规律,从而发展壮大各项事业,实现复兴之梦。

总结起来,良性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得个体和组织的能力增强,是发展的动力。相反,恶性竞争带来的压力常常使得道德败坏、人格扭曲、个体绝望、组织解体,是一种负性的压力。摆脱负性压力的办法是摆脱恶性竞争。市场经济体制的好处,就是提供给我们这种选择的自由。

学会选择

“我是平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公司做了五年了,最近压力特别大,因为又要到三个月一次的考核期了。每次接近这个期限, 我就吃不下、 睡不好, 一种挥之不去的压力……去锻炼锻炼,也解决不了问题。前几天我都失音了。您听,我的嗓子现在还有点哑呢。”一个沙哑的女声在广播心理热线里出现。

“我想请问,这样的考核每三个月就要有一次?你做了五年了,考了多少次了?”我问。

“对,五年了,我越考越紧张。”

“你们考核什么?”

“考核做成的保户的单数。”

“就是卖掉多少保险,考核绩效吧?”

“对,而且这个行业的淘汰率特别高,一般淘汰86%吧。”她说。

“你有没有发现淘汰的比例也有变化呢?比如说,第一年做的业务员可能被淘汰下去的是80%,第二年做的人就会被淘汰60%,第三年就更少一点?”我问。

“嗯,是有这样的规律。”

“你有没有计算一下,工作了五年的业务员被淘汰的比率呢?”我想引导她想一想,造成紧张的原因,不完全来自外部。

“我越做越紧张,都影响我的身体健康了。我有时都不想干了,可是干了这么多年了,积累的保户也挺多了,不干也怪可惜的。所以,老是在‘想不干,又舍不得’之间挣扎,真够苦的。”她在诉说自己的矛盾心情。我又问了她一些情况,她说:

“我这个人挺内向的,要是别人做这个工作,性格开朗点的、外向点的人,恐怕比我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不大容易和陌生人说话,真是挺难为的,我都觉得有点不想做了。”这是她第三次说到不愿意继续干下去。

“可也是的,你都做了五年了,越做感觉越不好,而且还有自己个性的原因。人的个性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它直接影响你工作时的心情。其实,你也不妨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选择一个更合适你个性的事情做?”我在启发她还有别的选择。

“可是放弃,让我觉得是自己的一种失败。”她的语气有点沮丧,更深层次的原因终于浮现出来了。

“我不认为那是一种失败,说不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你们的时代多好,可以选择做做这个,试一试那个。而且也不一定完全脱离保险行业呀。你积累了五年做业务员的经验了,也许你可以在公司里做一些管理的工作?保险公司里也不一定都是在卖保险吧?”

“喔,对,对,对,我可以考虑一下。”她终于笑了,我也感到轻松。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不但没有竞争的习惯,而且很容易使人固定在一份工作上,害怕改变。20世纪50~70年代的“大锅饭”,更加使得人们生出惰性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已经提供了多种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可是很多人还是不习惯寻找、尝试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特别是很多雇员不明白自己不应该处在被动地位上,雇员也有选择雇主的权力和自由。合适的工作环境也是自己创造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与位置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承受什么样的压力,也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