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功的误区

● 总的来看,关注“成功”的人们,满足现状也好,不满足也好,嫉妒别人也好,绝望自杀也好,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活在一种不断与周围的人做比较的相对生存状态之中。

● 成功,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抽象观念,用来描述个体的能力和成就。然而,每个特定的社会,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成功很不相同的含义。

● 即便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对于“成功”、“失败”的感受,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改变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功这个字眼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顶级时尚,如今在中国人群里也颇为流行,给不少人平添了不小的压力。

谁在乎成功

“你看人家小萍的丈夫混得多火,下海自己当老板才几年呀,家里装修得像五星级宾馆一样,车也买了,儿子进了贵族学校,还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那才叫成功呢。”听着妻子不厌其烦地唠叨着邻居的“业绩”,陈光心里很窝火。尽管他觉得邻居家的装潢俗不可耐,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上什么贵族学校,但是妻子的话还是给了他很大压力,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成功。

陈光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拔尖学生。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和班里最漂亮的女生结了婚,分配到中央机关工作。那可是20世纪80年代最令人们羡慕的职场,陈光雄心勃勃地要做一番大事业。十几年过去了,勤勤恳恳的他,好不容易升成了副处长,分到了一套单元房,孩子也上中学了。十几年前,陈光周围有些人下海,妻子也眼热地鼓动他“寻求自我发展”。可是陈光了解自己,他适宜读书写文章,按部就班地做事,不喜欢去做那些冒险、拉关系、天天脑筋翻新的行当。

然而,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还没有什么关系,陈光却受不了女儿天天吵着要买名牌衣物,还有妻子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汽车的眼神。上次中学同学聚会,好几个班里当时没考上大学的家伙,都开着自家的汽车“嘟嘟”地来去。不知怎的,一向自视清高的陈光,脑子里又浮现出了那两个恼人的字—成功,心里沉甸甸的。

你有过陈光那样的感受吗?是不是也为了感到自己的不够成功而烦恼呢?有没有被妻子或丈夫旁敲侧击的话语所激怒?或者,你是一位被人们称为“女强人”的女性,虽然事业走得还挺顺,却因为自己没有满意的婚姻或者男友,而暗暗地发愁自己“做女人的不成功”呢?

由于“成功”这个定义含混的字眼,给不少人带来了莫名的巨大压力,我开始注意这个事情。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我习惯性地首先观察自己。说来也怪,当我仔细琢磨自己对这个词汇的感受时,方才发现,这么时髦的词儿,竟然与我无干系,就好像市面上的时装潮流,从来也不曾吸引过我的注意力一样。

接着,我再仔细查看、回想我见过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似乎我认识的大部分人,并不关心这个事情。不关心“成功”的人群呈现两个极端:一类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实实在在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变化,如孙子出了颗牙、精心栽种的花开了、朋友的称赞等等,都让他们很开心。另一类是社会公认的非常成功人士,他们一门心思地拼命干着自己看重的、有兴趣的事情,对于世人议论他们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不大理会。不信你去读一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世界公认的成功企业家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博士的自传,其中很难找到“成功”这个字眼。只是在序言里,他写道:“……《商业周刊》上的那篇关于我的长篇封面报道所引发的洪水一般向我发来的邮件……其中有很多人说,由于组织机构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忍受某些事情,服从于某些人的意志,而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所谓的成功……”在这里,成功显然成了被藐视的贬义词。

总之,不关心“成功”的人们,主要关心自己认为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并不太关注外界对他们的反应。

让我们再来看看因“成功”二字激动或者困扰的人群。其中,一部分人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在经济特区首先富裕起来,最先拥有房子、车子、票子,甚至包了二奶,享受当前社会给他们的“成功者”称号,活得心满意足。还有一些人,无论是创业有成的业主,还是三资企业的经理人,花上个几万、十几万,到中欧、清华、北大管理学院镀金,期望自己再迈上几个台阶,这些人心理有压力。另外一部分人,如同陈光和他的妻子,虽然羡慕前两种人,可是自己没有勇气去拼搏,但又怕自己在当前的经济大潮里要被落下,心理压力大,心态不平衡。更有少数人,已经被社会视为“成功人士”,在“成功”的大帽子下面喘不过气来,心理失衡,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94年上海大众汽车的中方总裁方宏跳楼;2000年《时尚》杂志总编高晓红跳楼;2003年歌星张国荣跳楼……还有,近几年,高等院校学生、教授自杀事件频发。2005年,北京大学9名学生自杀;2007年中山大学教授欧阳洁自杀;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余虹自杀;201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哈佛“海归”博导、系主任,年仅39岁的曹廷炳教授自杀……

美国人破产了跳楼,中国人成功了也跳楼,这是怎么啦?

总的来看,关注“成功”的人们,满足现状也好,不满足也好,嫉妒别人也好,绝望自杀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活在一种不断与周围的人做比较的相对生存状态之中。他人得了什么分数,挣了多少钱,得到什么荣誉,都能影响这部分人的情绪。这群人的年龄多在 25~45岁之间。

成功的社会时代性

成功,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抽象观念,用来描述个体的能力和成就。然而,每个特定的社会,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成功很不相同的含义。就看看中国过去的这100年吧,成功者的概念变化得令人瞠目结舌:

—20世纪初,皇帝、大臣是人们崇敬的成功者。可是国民革命以后,他们变成了被人耻笑的前清遗老遗少;

—1911~1949年,国民党的大官、各系地方军阀变成了成功者。与之对立的共产党人要被杀头。社会上“有钱”才会“有势”;

—1949~1966年,共产党干部成为成功者,民国的英雄们成了“反动派”,解放前有钱的地主富农,成了专政的对象;

—1966~1976年,“四人帮”是“成功者”,大批的共产党干部变成了“走资派”,被打倒、被囚禁;

—1976年以后,“四人帮”变成了阶下囚,没被整死的“走资派”又回来了,“第二号大走资派”邓小平是成功第一人,引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率先富裕、发迹的人们,被社会舆论定义为成功者。

在20世纪当中,中国社会关于“成功”的概念更换了五次,而且全都被我的父亲赶上了。父亲是1907年生人,因此,4岁以前是大清朝的臣民,脑后拖着一根小辫子;1925年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追杀、囚禁;1949年以后跟随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工作,变成了高级干部;1966年被“四人帮”打倒,当了十年的“走资派”;1976年以后,平反、恢复工作,被人称为“革命老前辈”,去世前,在文化部做顾问。

如果,用中国社会五个时期截然不同的标准评判,父亲每隔十几年,就得被换上一顶截然不同的帽子,轮番在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倒换。假如他是一个看重这些帽子的人,那就活得太辛苦了。好在父亲是个有信仰的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的境遇如何翻转,父亲依然抱着自己的信念活着。我不知道父亲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只看到他老人家,1987年在临终的病榻上,依然努力贡献,像一支蜡烛,燃烧殆尽,最后还为世界增添一点光亮。至今想到父亲,无论他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成功者,他的人生轨迹令我仰慕,为我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遗产。

假如你依然为了如今社会加冕的“成功者”帽子而苦恼,或者得意忘形,请你想一想,如果十几年以后,社会有了不同的“成功者”帽子,你又会如何呢?追逐帽子的人们,是不是活得太累、太被动了?更何况,你可能没有想到,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对于“成功”、“失败”的感受,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改变呢。

成功的个人时期性

为了撰写“成功”这一节,我与20多位朋友讨论了这个话题,了解他们对于“成功”的看法。他们之中,有一半的人,被中国目前的社会标准称为“成功者”;另一半人,中等生活水平,过着城市人的平常日子。他们的年龄在 35~65 岁之间,男女各半。

由于年龄、性别、阅历、生长地域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想法。然而,多数人具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随着年龄和处境的改变,他/她对于成功的看法也变了。

一个朋友这样对我说:“小时候,在全省少年儿童的比赛中,我制作的飞机模型得了第一名,开心死了,很有成就感!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圆了自己和父亲的梦,以为自己进了成功的保险箱,当时蛮兴奋的。哪里晓得,四年以后,到了毕业的时候,我有点心慌,不知道走出学校以后能干什么。于是,再一次发挥我擅长读书、考试的优势,考到美国读博士。那时,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我,父母亲的朋友们,干脆把我树立成他们孩子的成功榜样。可我自己知道,人生之路变得渺茫起来。拿到博士学位以后,我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工作了五年,成了家,还为公司创造了两项专利。房子、车子都有了,但是我却活得并不快活。有时候问自己,就这样过一辈子啦?最终,我还是决定回国来创业,干自己喜欢的事。经过十年的拼搏,现在我的公司有了一点模样,大家都说我很成功。但是说老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我觉得太累,身体大不如以前,连我的个人爱好,很久都没时间碰了,老婆、孩子还在想念美国的日子……而且,我再也没有过那种看着自己的飞机模型翱翔蓝天的快乐。成功,有那么重要吗?比尔·盖茨拥有几辈子都挥霍不尽的财富,还在玩命干,你说他活得快活吗?”

在外人眼里,我的这位朋友,年轻(今年49岁),十年前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用当下社会的标准衡量,他是个典型的成功者。但是,我看到他竟然比我的白头发还多,一脸疲惫不堪的样子。他是这个年龄群体之中,有内心追求的人,不轻易满足。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他按照社会的“成功”标准一步步走过来的时候,对于他,成功这个概念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另外的一个“成功”朋友,向我倾诉了“成功以后的孤独”:“人们来找你,总是有事相求,连过去的老朋友都变了味儿……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爬山的人,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上,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因为我好像一辈子除了爬山,不会做别的事情。再给自己指定一座更高的山去爬?为什么呀?那不是离人间的事越来越远了吗?现在我已经尝到了苏轼那句词的滋味了:高处不胜寒。”

扬子晚报网2014年5月20日讯:

昨天下午,备受关注的留美博士弑父伤母案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扬州籍留美博士阿成回国探亲期间,自认为感情、生活不如别人,有了轻生念头,担心父母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竟对父母痛下杀手,致其父死亡,其母轻伤,后阿成试图自杀未遂。法庭昨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阿成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阿成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与薪水,被现在的家长认为是“成功”的教育范例吧?然而,他却在回国探亲时候酿造了如此惨剧。预审、法官、媒体为惨案归结的原因,基本上根据的是阿成的自述。然而,阿成并不明白自己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潜意识中是什么因素在作怪,更无法了解那些因素是如何指导了他疯狂的杀戮行为。这起案件和2000年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有共性。但是这些惨剧的缘由,均被缺少心理分析能力的媒体根据简单的表面“事实”掩盖了。对此,我们将在后续即将出版的关于孩子教育的专著中详细讨论。

有趣的是,在成功的话题讨论里,活得最爽的人,竟是我中学时期的一位女同学。她前些年退休了,又被返聘回医院药房工作。丈夫是一位普通工人,心灵手巧,宽宏大量、充满爱心。夫妻俩咬着牙,把女儿培养到大专毕业,现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他们可算是没有了经济包袱。女儿结婚了,女婿也很体贴,还特意为他们买了一辆汽车。每个周末,他们都开车到远郊去游玩,还对我说:“我们带你去歇一歇脑子。”我说,等这本小书写完了,一定去。当我问到她,“什么样的人算是成功,”她笑眯眯地回答,“我就活得挺成功的呀!”我不得不从心底里赞同她。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标准。如果你的成功标准,永远和他人得到的东西做比较,就会变得永远不满足,心理不平衡。假如你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我是不是又增长了更多的能力?明白了更多的事物?我们家里又添置了大一点的彩电;我的孩子终于长大、自立了,等等,就会活得很开心。学会自得其乐,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成功。即便是投入外界的竞争和比赛,你也容易享受其中的快乐与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