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致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提出来的。把“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大国际合作倡议落实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赢得优势、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进国内改革开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倡导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积极响应。需要深刻认识的是,“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它实质上是惠及各个参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项目,既涉及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更关乎区域协调与全球治理。因此,要以弘扬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为基础,深刻把握并彰显现代“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互利、共营”的核心内涵。
第一,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在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上,不搞封闭小圈子、不具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动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和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着“一带一路”参与方的多元化,既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也没有门槛要求,所有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皆可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意味着合作方式的多样化,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可广泛吸纳沿线各国当地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不仅不会主动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反而能与现有各类机制实现良好对接。
第三,互利。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现和延续的动力。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共营。这是保障“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虽是由汉朝政府打通并拓展,却是以民间商旅互通有无为主,并不是由某一国政府主导的,因此,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然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营共建共享项目,不是援助计划,更不是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闭幕辞中指出,论坛达成5点重要共识:一是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二是支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努力实现协同联动发展,三是希望将共识转化为行动,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四是期待架设各国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五是坚信“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对中国而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和考量。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由此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此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内陆五大区块的定位与布局,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大陆的两端,即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更加紧密地联接起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的发展,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发挥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和推进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中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承接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中国目前的资金优势、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水平,让“一带一路”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外溢效应惠及更多国家,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要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亟须升级改造。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本身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为区域各国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基础建设的乘数效应,每投入1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将新增3万~8万个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25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肩负的使命是促进全球2/3的人口的发展,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四,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优化和创新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论坛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因此,“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对世界全面开放,既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有效衔接,又是对新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的积极探索;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权威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期望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需求。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欧亚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又有助于相关国家携手应对贸易保护、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极端主义等现实威胁,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