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起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在内的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标志着亚投行的筹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新西兰、沙特阿拉伯、塔吉克斯坦以及约旦先后申请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增加至27个。2015年3月12日,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从而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发达经济体。在英国的带动下,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和奥地利先后于2015年3月下旬申请加入亚投行。韩国和澳大利亚在经过反复权衡后,也赶在2015年3月底之前正式宣布加入亚投行。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数量由最初的21个扩大到57个,遍及全球五大洲。
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告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2016年1月16日,亚投行正式开业。
2017年3月2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13个新意向成员加入亚投行,这是2016年年初正式开业起亚投行首次扩容。此次扩容后亚投行成员总规模达到70个。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全体大会上,亚投行行长金立群透露,今年还将有15个新成员加入亚投行,届时亚投行成员数量将达到85~90个。
一年多来,亚投行顺利运营,不仅“朋友圈”进一步扩大,还批准了9个项目,发放贷款总额约17亿美元,且多为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情况下,亚投行“扩容”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亚投行的信心和期待,其立足于基础设施投资,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将为亚洲和世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一)亚投行将以多边框架支撑“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主导筹建亚投行的一个重要考量是为“一带一路”这一亚欧经济整合战略提供金融支撑。显然,在多边框架下开展这一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也是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利益的最优选择。首先,以开放的姿态提高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来源的广泛性,特别是邀请区域外的发达国家参与筹建,能够显著地提高亚投行作为一个独立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信等级,从而有利于放大金融杠杆,提高实际可利用资金规模,最大限度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需要倾听多方声音,顾及区域内众多国家的利益,亚投行建立起来的多边融资框架事实上也是一个各成员方沟通、协商的平台,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消除分歧,将“一带一路”的具体项目落到实处。再次,尽管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的资本实力日趋雄厚,但中国在对外投资特别是国际发展融资领域仍然是一个新手,缺乏相关经验,人力资源储备、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熟悉程度等诸多方面仍有所欠缺。为此,在多边框架下,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区域外发达国家参与亚投行筹建,有利于中国吸收和借鉴其丰富的经验,并显著提高亚投行的操作水准和国际形象。最后,亚投行透明、开放的多边框架有利于消除和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无端猜忌,例如指责中国利用一股独大的地位制定所谓的“中国规则”以及在对外投资中输出所谓的“中国模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并促进亚投行这一国际发展融资体系的新成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开展合作。
(二)亚投行助推中国新一轮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主导筹建亚投行,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有着深刻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考量。新形势下,中国亟须开展新一轮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以确保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对内改革来看,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维持了30多年的主要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去产能化步伐,实现创新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增长已是当务之急。从对外开放来看,中国需要改变长期以来以沿海带动内陆为基本格局、以吸收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以建设“世界工厂”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开放战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方式和务实的态度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加快广大内陆和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并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为此,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应成为新开放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以亚投行为金融支点的“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为中国的对外产业转移和海外投资开辟广阔空间,并盘活长期以来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以及发展基础等因素制约的中国西部经济,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从而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活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率,进而日渐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可以期待的。从一个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亚洲国家有着占全球60%的人口,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一个庞大的投资和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如果中国以亚投行为起点和契机,改善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加强彼此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往来,以带动其他亚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旦这一潜力得以开发,中国也无疑将成为受益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亚洲需要一个繁荣的中国,中国也同样需要一个繁荣的亚洲。亚投行将成为盘活亚洲棋局的关键一子。
(三)亚投行促进亚洲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亚洲拥有40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的重心一直在西方,亚洲始终处于全球经济格局的边缘和外围。除日本和韩国以外的大多数亚洲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地域狭长、幅员广阔的亚洲走廊成为夹在大西洋板块和北美板块这两个发达国家聚集区中间的经济洼地。受地理区位、历史文化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差异巨大,经济多样化程度高、一体化程度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下,任何国家都难以脱离全球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单独实现经济腾飞。因此,东亚、南亚国家与中、西亚国家缺乏互联互通。这不仅束缚了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空间,而且已经成为制约亚洲国家合作共赢进而实现亚洲整体崛起的重要障碍。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多年以来迟迟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亚洲区域货币金融合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逐渐陷入停滞,且有被货币互换等双边货币金融安排所取代之势。一方面,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以中、日、韩以及东盟国家为主体,印度等南亚大国一直未深度介入;另一方面,这一合作进程始终缺乏内生的驱动力,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遭遇了重大挫折。而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和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则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主导下的亚投行将业务领域明确定位在基础设施融资领域,这将对缩小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各国经济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各国内部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特别是刺激其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其次,从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以及通信领域的投资有利于加强各国的互联互通,降低运输成本,便利通信往来,从而促进区域内货物贸易和产业分工细化,进而以贸易带动金融和投资的跨国往来,促进各国金融市场发育并逐步加强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提高亚洲经济体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因此,从亚洲经济全局和长远视角来看,“该子一落、全盘皆活”,即中国主导下的亚投行旨在盘活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经济圈”。
(四)亚投行加快国际金融秩序改革的步伐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确立了以“双挂钩”为主要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这一主权国家货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国际盟约的方式成为全球货币。美国通过所谓的“三根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掌握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日、德经济迅速崛起等因素的作用下于20世纪70年代初解体,但这不仅未能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权力,反而使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从而使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此后的40多年里,国际金融秩序再无重大变化,全球金融治理结构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也一直没有重大调整。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广大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特别是近10多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而现行的以美国为核心、以“七国集团”(G7)为主体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却无法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美国通过“一股独大”的份额始终牢牢掌握着对IMF和世界银行的主导权,进而实现对国际金融秩序的控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秩序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迫切性与日俱增。但在美国的干预和阻挠下,这一改革进程非常缓慢且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备受诟病的IMF投票权改革为例,美国国会迟迟不批准2010年IMF投票权改革方案,美国也始终不放弃对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这种无视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崛起的单边思维,令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异常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筹建亚投行体现了一种增量改革的思维,即既然“存量改革”困难重重,不如从“增量改革”入手,在新思维、新规则和新框架下推动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使其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因此,亚投行既是发展中国家用“增量思维”助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的尝试,也是“中国智慧”对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贡献。
思考与练习
1.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查阅资料,看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都涉及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