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量格局变化长期趋势不变

全球力量转移进程更加曲折。危机前,力量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市场的转移趋势不断强化,对以G7为核心、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原有格局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从长期来看,经济重心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未变,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趋势未变。据IMF预测,2016—2021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将放缓,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于发达国家。但近期和中期,一些复杂因素干扰了这一转移进程。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势头受挫,全球增长势头向发达经济体回归,力量格局变动趋势复杂化。

(一)中、美全球增长双引擎格局形成

美国经济复苏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稳中下降趋势。在多个金砖国家出现衰退情况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上升,贡献率增大,中、美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2014年中国GDP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继美国之后成为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根据IMF数据,按PPP现价,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已达29.1%,远远超过美国的13.1%。与此同时,欧盟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下降,债务危机余波未除,希腊仍在危机中难以自拔,近期又增加了难民危机和英国退欧危机。一系列事件对欧盟的治理结构形成重大冲击,这些问题很可能阻碍欧盟作为经济格局中重要一极发挥应有的作用。亚太地区格局变化进一步深化,中国无疑成为地区发展主要动力,日本仍然未摆脱经济困境,已降为地区性经济力量。

(二)全球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2年之前,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核心国地位。2000年美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占比为15.48%,超过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的占比7.96%与第三大贸易国日本的占比6.51%之和;美国也一直是全球最多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00年有47个国家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

2013年,美国作为第一大贸易国的位置被中国取代。2015年,全球三大贸易国依次变为中国、美国和德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分别为11.9%、11.5%和7.2%,三国也各自成为24个、21个和21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至此,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旧结构被中国、美国、德国三足鼎立的新结构所取代。北美以美国为中心,欧洲以德国为中心,亚洲以中国为中心,构成三大贸易区块和价值链分工板块。当然,区块与区块之间仍然保持着复杂的贸易网络连接,三大核心国之间仍然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三)全球货币格局也在调整中,人民币的地位上升较快

长期以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位置,是全球主要的交易、融资和储备货币。其中,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尤其突出,占据了约60%的份额。2015年10月,人民币被接纳为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2.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达28.7%。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5年12月,人民币是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从趋势看,人民币很可能超越英镑和日元,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与美元、欧元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个变化可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

(四)全球能源格局重组,欧佩克左右市场的能力显著下降,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自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以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放弃了减产保价的做法,意味着其市场主导权的旁落。美国页岩油气技术革命成功,巩固了其在能源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美国石油自给能力大为改善,油价波动虽然对美国页岩油业产生一定冲击,但是美国借此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低油价重挫了俄罗斯、委内瑞拉等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国家的经济,有助于美国推行其地缘战略。

(五)从治理机制看,七大工业国集团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但缺乏替代机制,二十国集团作用有待发挥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4年的29.3%上升为2015年的30.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9%,大幅高于G7国家的22.9%和欧盟国家的12.2%。二十国集团比七国集团更有代表性和包容性,但落实远景目标的能力仍然有限。其他组织如IMF、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危机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要求,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