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经济面临“停滞”风险

全球经济形势向暗,有分析认为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放缓的长周期,可能持续下滑,甚至陷入停滞。

(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压力大,增长可能陷入长期低迷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趋势未变。2015年4月,IMF总裁拉加德表示油价走低和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助推了全球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仍保持“不温不火和发展不平衡”的状态。IMF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4月、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连续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016年10月,IMF将全年经济增速预测维持在7月预测的3.1%。警告增长失速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停滞。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据IMF统计,2003—2008年,全球平均潜在增长率接近4.5%,2010—2013年降至3%~3.5%,而2014—2018年可能会更低。

(二)从担心通胀走向担心通缩,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起步,同时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经济和贸易增长摆脱货币供应束缚以来,各国政府和央行的核心任务是防止通胀。2012年以来,形势发生逆转:贸易增速下降明显,大宗商品价格疲软,石油价格下滑,全球面临通缩。2014年,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大幅下挫引发市场恐慌。2015年以来,全球物价下跌担忧再度显现,汤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数触及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多个国家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意味着实际投资收益率为负。各国刺激政策失效,对全面通缩的担忧取代了对通胀的担忧。

(三)金融市场动**加剧

全球资产市场流动加剧,宏观审慎监管方法还在探索,下一波金融危机的隐患仍然存在。自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以来,美元汇率进入上升通道,美元资产收益率随之上升,引发国际债市、汇市、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调整和波动,特别是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国,这使得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重创的资源出口经济体雪上加霜,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可能诱发债务过高经济体的偿债危机,进而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大,中国GDP增速放缓、国内股市动**、进出口结构变化产生溢出效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各国经济政策手段乏力,需要结构性改革实现突破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起剧烈外部震**,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空间越来越窄,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在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日益收窄的情况下,2016年4月G20华盛顿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着重强调结构性改革对促增长的重要性。杭州G20峰会进一步强化了对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此外,全球性气候变化政策带来的排放约束也可能在长期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挑战。

读一读

转基因食品

2000年,世界在转基因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作为世界上转基因产品商品化最发达的国家,美国1/4的耕地种植了转基因作物,50种转基因植物已获批准生产,市场上流通的60%的加工食品含转基因成分。2000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墨西哥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全球七大科学院在华盛顿联合发表白皮书,公开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认为消除全球饥饿贫穷,生物技术责无旁贷。实际上,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动植物的产量,而且可以改变其品质,提高产品质量。但是,2000年反转基因作物势力也有所发展,部分有关人士认为转基因作物造成了“基因污染”。现在,赞成者无法证明生物技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反对者也难以证明农业生物技术不安全。

在英国等一些欧盟国家,采用反刍动物肉骨粉等非天然饲料饲喂牛羊造成能传染人克雅氏病的疯牛病蔓延的事件曝光后,人们为疯牛病的肆虐而忧心忡忡;在比利时等国家,一些畜牧场给畜禽饲喂了含剧毒致癌物质二英的配合饲料的事件被证实后,消费者对人工合成饲料产生了不信任感,担心饲料不安全。许多家庭为转基因食物的发展担惊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