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但丁及其《神曲》
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也是欧洲历史发展转折时期的文化巨人。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文学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这段话准确地指出了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 、生平与创作
但丁于1265年5月下旬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时母亲亡故,大约18岁时父亲去世。他自幼拜著名学者拉丁尼为师,不仅研究古典名著,精通古希腊罗马文学,而且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绘画、音乐、神学、宗教和法律,在文化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极为渊博的知识。他特别崇拜罗马诗人维吉尔,称之为导师。但丁从少年时代起就钟情于一个名叫贝亚特丽采的女子,据说他们一生只见过三次面,但所萌发的感情却像圣徒对圣母那样虔诚。1290年,贝亚特丽采染病去世,但丁悲痛万分。他把心中的挚爱与哀痛结晶为诗,集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新生》(1292)。在诗歌中,作者把贝亚特丽采视作一个超脱凡尘、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女”,表达自己的爱情和崇拜。后来,但丁更是把这份爱升华成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化身,在创作《神曲》时,贝亚特丽采再次出现在作品中,并成为信仰的象征。
《新生》开辟了但丁的创作道路,显示出诗人的艺术才能。从创作风格来看,但丁早期的作品属于“温柔的清新体”诗派。《新生》共42节,用散文连缀着30首十四行诗。诗人以短诗抒情,通过散文说明短诗的来源和意义。作品采用中古文学常用的梦幻、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表现理想主义的内容。诗中贝亚特丽采的形象是用“清新体”诗派的哲学精神塑造出来的。她的倩影和微笑、声音和目光、柔情和爱恋,都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作者把她描写为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对她的早逝所引起的悲痛抒写得深切感人。作品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反映了人类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愿望,引起同时代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因而,但丁被认为是第一个追求自己灵魂的近代诗人。
但丁青年时就积极投身政治运动,参加了代表市民利益的贵尔夫党,并亲身参加了粉碎贵族政党基白林党的冈巴地战役。1293年贵尔夫党胜利后,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的6名行政官之一。不久,贵尔夫党分裂为黑白两党,但丁属于白党,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的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逢尼法西八世和法国军队的支持下摧毁了白党政权,但丁以反抗教皇、“叛国”和“贪污”等罪被判终身流放,从此过了近20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间,但丁走遍意大利北部各地,广泛接触社会,开始认识到阻碍意大利进步的真正原因是城邦之间的纠纷,懂得了意大利必须走向和平统一才有出路。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但丁曾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的身上。1311年,他上书亨利七世,希望其率军南下。但是,亨利七世南征失败,1313年病故。但丁返回意大利的梦想破灭,此后,他潜心创作,把自己心中的思想诉诸文字,形成他晚年创作的**,完成了四部著作:《飨宴》《论俗语》《帝制论》以及《神曲》。
《飨宴》(1304—1307)是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但丁在书中借诠释自己的一些诗歌,把当时各方知识通俗地介绍给读者。书中强调理性,阐明人的高贵在于美德,而不在于家族门第,从而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论俗语》(1304—1308)是用拉丁文写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批判了那种只推崇拉丁文而轻视人民语言的偏见,表现了但丁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渴望。《帝制论》(1310)是一部系统阐述但丁政治观点的理论著作,它的核心是渴望意大利统一。但丁在书中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政教分离和教皇无权干涉政权的观点,但是他又把意大利统一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丁在流放时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神曲》,它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既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又是近代文学的序曲。
1321年9月14日,但丁客死拉文那,后来佛罗伦萨人曾多次要求返还但丁的骨灰,但都遭到拉文那人拒绝。
二、《神曲》
《神曲》(1307—1321)是但丁在流放期间写的一部叙事长诗。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共14233行。但丁原为这部作品定名为《喜剧》,这是因为作品叙述从地狱到天堂、从苦难到幸福的历程,结局圆满,符合中世纪关于喜剧的定义。后人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神圣的喜剧”,中文意译为《神曲》。
《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天堂幽明三界的经历。开篇第一歌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迷失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正待要向一个光明的小山头走去时,却被狼、狮、豹三只猛兽挡住去路。在此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亚特丽采之托前来援救但丁,带他从另一条路走出了困境。
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首先游历了地狱。地狱形如漏斗,上宽下窄,共分9层。生前有罪的灵魂依照罪孽大小安排在不同层次受苦刑惩罚。第1层是异教徒候判所。真正的地狱始于第2层。从第2到第5层,是所谓“上层地狱”,生前贪色、贪吃、吝啬、易怒的灵魂在这里受刑。第6至第9层是“下层地狱”,关押着异教徒、3种残暴者、10类欺诈者和叛国卖主者。
维吉尔与但丁游历地狱后,通过地心,来到炼狱。炼狱是一座平顶山,位于没有人烟的茫茫大海之中,山分7层,分别住着犯有骄、妒、怒、惰、贪、食、色7种罪过的亡魂,加上山门外的海滨和山顶乐园,也是9层。住在炼狱中的灵魂生前所犯罪孽较地狱中的罪人为轻,因此可以得到宽恕。他们经过炼狱的修炼,便可升入天堂。游完炼狱后,维吉尔隐去,由贝亚特丽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天堂也分9重,由金、木、水、火、土、日、月、水晶天和恒星天组成,居住着生前为善的灵魂。9重天之上便是天府,这是上帝和天使们的居所。最后,电光一闪,上帝显圣,神游结束。
《神曲》的主题思想十分复杂,大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道德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从道德方面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以及整个人类的幸福之路,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2]。《神曲》中地狱——净界——天堂之旅就是人类灵魂在道德上从恶到善的追求过程,在但丁看来,人类灵魂最后要达到至善境界,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地狱所象征的对罪恶的道德审判,第二阶段就是净界所象征的个人道德的自我忏悔和自我净化,第三阶段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即天堂所象征的人类道德的至善境界。作者坚信只要人们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使之趋于完善,意大利民族的统一和振兴就指日可待,人类的拯救和个人的幸福也就有了希望。在此,作品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灵魂的高贵性、不懈追求理想境界与道德自我完善能力的信赖;但同时,企图以道德完善方式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所在。
第二,现实主题。《神曲》虽然采用的是梦幻文学形式,但是通过但丁在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历史、现实人物以及种种见闻,揭露和反映现实,洋溢着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反封建、反教会精神。但丁流放期间,看到了意大利处于纷争混乱,对人民的命运充满忧虑。《神曲》在全面反映意大利分崩离析现实的同时,深刻揭示造成人民苦难、阻碍国家统一的原因:首先是基督教会的黑暗和贪婪,长诗痛斥那些“日夜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的神职人员,揭露他们“特别的贪得无厌”,把大批神父、主教、教皇等教会上层人物打入各层地狱,让他们遍尝各种酷刑,甚至还把当时尚在世的教皇倒栽在地狱第8圈的火坑之中,遭受惩罚;其次是暴君与贪官污吏的残暴腐朽,作品痛斥他们暴虐无道、骄奢**逸、贪赃枉法和争权夺利,造成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灾难,因而把这些暴君昏王、赃官污吏也通通打进了地狱。
第三,政治主题。《神曲》在反映意大利现实的同时,还从政治上探讨意大利民族的出路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政教分离观,在中世纪,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皇以最大领主兼神权统治者的身份掌握着世俗的权力,但丁进一步发挥《帝制论》中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思想,针对教会所宣传的“日月说”,提出“两个太阳说”,即诗中所描述的:“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其次是主张王权统一,但丁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君主专政的国家,由开明的皇帝来统治人民。在《地狱篇》,但丁对分裂祖国者极力贬斥,对维护祖国统一,为祖国效力者大力赞颂。在第十篇作者写自己遇到政敌、佛罗伦萨基白林党的首领法利那时,因为法利那对佛罗伦萨的和平做出过贡献,作者因此对他表示深深的尊敬。作者反对分裂,要求祖国统一,这无疑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意大利民族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第四,人文思想。《神曲》在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放射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诗人肯定人的聪明才智,同情人类的痛苦,关心人类命运,肯定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和追求爱情的权利,以及对现世幸福、现世功名的追求。在诗作中对保罗与法郎赛斯加这对情侣的悲惨经历诗人深表同情,还曾表示自己要借《神曲》百世留名。同时,诗人还推崇理性,崇尚知识,赞颂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理想。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诗人学者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并以荷马诗国里的第6位哲人自期,不惜违背教义,把他们置于异教徒候判所,免去其一切刑罚。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奉为导师,称颂他是“智慧的海洋”,让他带领自己游历幽明三界,探索人生,研究科学,讨论艺术,追求真理,思想触角深入到中古文化的各个领域,并藉此对中古文化进行艺术总结。
《神曲》所表现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人文思想是作品的思想精华与进步性所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一个新旧时代转折点上的诗人,但丁在思想上的局限与矛盾性。但丁期望祖国统一,反对教皇干预世俗政务,但同时又把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国民精神道德的完善上;他批判教会和教会人士,但又不彻底否定宗教,他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作者只是批判那些现实生活中腐败贪婪的教会人士,对那些理想的圣徒圣女他则极力赞美,并把这些理想的圣徒圣女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对比,批判后者。他肯定人的理性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他又认为人的理智有限,不能洞察一切,只能认识一些低层次的事物。在对法郎赛斯加等人同情的同时,他又把他们放在地狱中忍受刑罚的折磨。这些都是但丁思想的局限性所在,表现出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语)所具有的封建神学世界观和人文主义世界观之间的巨大矛盾。
但丁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是意大利封建制度开始崩溃、资本主义萌芽的交替时期。由于意大利是欧洲与东方国家之间的交通要道,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这里产生,北部的许多城市,像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地,都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特别是但丁的家乡佛罗伦萨就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著名的毛织业城市,新思想新文化的萌芽也在这里产生。但丁从小崇拜维吉尔,并拜学者拉丁尼为师,广泛学习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接受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但丁在中世纪神学世界观中挣扎着,渴求解放,但又无力完全挣脱出来。而《神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中世纪文学中最早以丰富的形象、广阔的画面反映这一过渡时期的意大利现实,并发出新时代新思想的耀眼光芒的一部史诗。
《神曲》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整的结构艺术。这是一部经过精心设计与构思,结构极其严密匀称的艺术佳作。其基本结构方式是严密框架式。全诗以“3”、“9”、“10”等数字布局,整部作品分为3大部分,每一部分为33歌,一共99歌,加上序曲,共为百歌。地狱为9层,炼狱为9级,天堂为9重,加上天府为10。俨然一个严整而有系统的三棱形的大建筑。与此同时,作者在这个固定的框架之中,又贯穿了一种严整的漫游式的结构艺术手法,用主人公的幻游把整部作品串连起来。作者为了造成读者的时空感,在三部曲中,每一部都以“群星”作结。“群星”位置的变化,标明了幻游的里程。这种严密的渐进结构,给人一种立体感。因此,诗人所写的幽明三界,虽是虚无缥缈的境界,但在作品中都似乎伸手可触。另外,长诗所用的连锁韵还造成一种运动的旋律,显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由卑至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象征、寓意、梦幻的表现方法。这是中世纪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在《神曲》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象征是《神曲》的血脉,作品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自然现象,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有一种象征意义。比如作品开头作者迷路的黑暗森林象征着中世纪的黑暗现实社会,阳光照耀的小山包象征着文艺复兴曙光初露的理想世界,作者奔向山包途中遇到三只拦路的野兽狼、狮、豹分别象征三种人性的缺点:贪婪、野心和**欲,寓意为人们在前进过程中只有克服人性中的这三种缺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作结构上的数字及其排列方式也有特殊含义,“3”象征神学上的“三位一体”,“9”表示奇迹中的奇迹,“10”则代表完美。地狱象征痛苦的现实生活,炼狱象征从现实到理想所必经的痛苦过程,天堂象征光明理想的社会。但丁象征人类精神,维吉尔象征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信仰。作品的整个故事写的就是作者人生中途的一场梦幻游历,从地狱、净界到天堂的幻游经历象征着人类灵魂在理性的指导下,经过各种苦难的磨砺,在道德上不断净化,最后通过信仰引导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寓意地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炼,趋善避恶,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臻于完善,意大利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象征、寓意和梦幻的表现方法,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作者在运用这些表现方法时,摆脱了某些传统的束缚,加入了鲜明的现实内容,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新的思想内容获得了独特的艺术表现。
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长诗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既富有概括力,又有生动的个性描绘。作者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人物性格的特点,例如《地狱》篇写基白林党的首领法利那塔,只用一句话:“他昂首挺胸,对于地狱的权威似乎表示一种轻蔑”,就使一个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描写幽灵的神态:“他们向我们望着,就如年老的缝工穿针一般”;再如形容两队鬼魂相遇彼此接吻致意,就像蚂蚁在路上觅食时彼此相遇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的样子;形容禁食的灵魂瘦得两眼深陷无神,描写它们像宝石脱落了的戒指等等。
虚实结合、色彩鲜明的景物刻画。地狱、净界与天堂的具体情况都是作家想象的产物,但都写得十分细腻、逼真、可信,这主要缘于作者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越是离奇的场景,作者就越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采用写实的方法细致描绘。另外在写景方面,诗人像画家一样,善于渲染背景,调换色彩,通过环境的变异抒发感情。如写地狱幽森昏暗,色调阴沉;写炼狱心境舒坦,色彩柔和;写天堂光辉明丽,炫目怡心,使情景更加鲜明突出,取得绘画和造型艺术的效果。其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手法,在中世纪的梦幻文学中实属少见。但丁就这样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写实艺术,使自己的创作通向了近代文学。
民族语言的运用。《神曲》采用新兴的意大利语来写作,并借鉴意大利的民歌形式,使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通俗、活泼、生动,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使其后以民族语言进行创作蔚然成为时代之风。
思考题
1.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成就与价值。
3.试论《神曲》思想上复杂性。
4.为什么说但丁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的诗人?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意大利]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册,16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