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的结束,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其中5至11世纪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12至15世纪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16至17世纪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就文学发展而言,中世纪文学只包括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世纪是欧洲社会的封建时期,早在3世纪,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地中海区域的奴隶制就开始衰落,欧洲发生民族大迁徙,原来居住在北欧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民族大举南下。当时这些北方民族还处在氏族制末期,所以被罗马人称为“蛮族”。公元476年,西罗马在内部奴隶起义和“蛮族”大举南下的夹攻下灭亡,这被视为中世纪的开端。此后,在这个奴隶制帝国的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蛮族”国家,这些国家之间为争夺土地,不断发生战争,在几个世纪的混战中,欧洲各国的版图逐渐划定,同时封建庄园经济和森严的等级制也逐渐形成,10世纪前后,欧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在12世纪,欧洲历史进入了被称为“美丽的中世纪”的新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社会制度的巩固完善。与此同时,古代城市恢复了生机,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成批出现,极大地冲击着封建主义的自然经济,开始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它所催生出的新兴的市民阶层大大增强了反封建的社会力量,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市民文学的出现与繁荣,则为欧洲中世纪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欧洲封建制确立过程中,基督教不断地向“蛮族”国家传播,并与封建统治相互扶持,在王权的支持下,中世纪教会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某种程度而言,中世纪的历史,就是欧洲“基督教化”以及基督教“欧洲化”的历史。到公元9世纪左右,欧洲已经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通过与世俗统治者争权夺利,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逐渐实现了宗教权与政治权合一的教皇统治。除掌握政治权力外,教会还在经济、精神、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掌握着绝对控制权,一切学术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奴仆。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基本特点,就是基督教处于主导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尽管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走向世俗化、专制化,教会制度体现出了扼杀人性的一面,但在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初创与重建时期,基督教对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是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的。作为统一的欧洲的象征,它使欧洲形成了文化上的同一性,同时运用一整套关于人的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遏制了封建君主之间无穷无尽的战争和“蛮族”骑士们无法无天的行为,并通过大量的慈善事务撒播了一种普泛的人文关怀。
在文化传统上,中世纪文学是由非常复杂的成分糅合而成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伴随基督教的扩张而来的希伯来文化传统。《圣经》文化适应了中世纪初期信仰维系方式建立的需要,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素之一,对欧洲文化影响极为深远。此外,影响中世纪文学的还有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传统、为欧洲精神注入崇拜女性与追求神秘思想的日耳曼文化传统和主要经由西班牙与南部意大利对欧洲产生影响的东方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融合。第一次是“加洛林文艺复兴”: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查理(742—814)崇尚文化,善待学者,兴修教堂、学校和图书馆,重写古代歌谣,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首次使欧洲古代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大规模地融合起来。到了12世纪,随着欧洲经济的繁荣,欧洲文化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统一。通过11世纪到13世纪的8次十字军东征,欧洲结束了封闭状态,一方面吸收了拜占庭基督教文化的因子和要素,孕育出神学异端思想,导致以柏拉图理论为基础的拉丁基督教文化转向了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基础的基督教学说体系;另一方面吸纳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文明的文化因子。这些因素,促成了“12世纪文艺复兴”。从此,信仰的盲从被取消,理性的价值被张扬,人们所具备的最高品格是探索真理的**。自主精神与个性意识的苏醒使人们重新理解上帝的内涵和人与上帝的关系,同时在宗教的名义下探讨自我的价值。而此期出现的圣母崇拜则是基督教人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到了13世纪以后,欧洲文坛就兴起了研究古代文化的潮流。这股微微吹拂的文艺春风,终于孕育出了中世纪文学的杰出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世纪文学成分复杂,风格多样,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文学创作的原初性与多元性。在中世纪,由于滚滚而来的“蛮族”几乎摧毁了一切社会文明,中世纪文学不得不在古代文明的废墟上重构,经历新的阵痛。具体而言,欧洲近代诗歌是经由教堂仪式的唱诗、赞歌发展起来的。戏剧最初产生于宗教弥撒仪式上的“衍文”以及随后的 “圣歌”和“续唱”,以后逐次发展成为宗教剧、奇迹剧和城市戏剧。近代长篇小说是由英雄史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孕育发展起来的,短篇小说的前身则是中世纪中期民间极为盛行的韵文故事与散文故事。
与此同时,中世纪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吸纳了古希伯来、古希腊、日耳曼乃至东方文学的传统。这种文化多源性必然造成它在思想上的多元性。在内容上,中世纪文学产生在宗教万流归宗的一统天下之中,因而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又常常披着宗教的外衣,反抗严酷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统治。在文学类型上,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等组成了文学的主潮,而民间故事、谣曲等强劲的亚文化文学潮流又往往与其互相渗透。在叙事风格上,中世纪文学也表现出了梦幻、象征手法与写实倾向的结合。
第二,象征、寓意、梦幻手法的广泛使用。神学笼罩下的中世纪,一切文学都被打上宗教的烙印,即使是非宗教性的文学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宗教思想。为宣传抽象的宗教思想与宗教精神,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在中世纪文学中被普遍使用。象征成为文艺创作的一个指导原则,一切文艺表现和事物形象都与象征有关,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宗教奥秘。在造型艺术中,光辉象征上帝,牧羊人象征基督或传教士,羊象征基督教徒,三角形象征神的三位一体,蛇象征恶魔之类,乃为妇孺皆知。这种象征是一种低级的形象思维,因为其感性形象不能够鲜明地表现理性内容,颇具神秘色彩,使得中世纪文学普遍呈现出审美意识的朦胧化与神秘化。
第三,艺术风格的讽刺性与戏拟性。中世纪文学具有深刻的讽刺精神。早在13世纪初期,骑士传奇《奥卡森与尼柯莱特》写的是骑士以粪便为炮弹轰击敌手,居然所向披靡;或写男人卧床分娩,女人冲锋陷阵,开启了讽刺时尚的先河。与此相比,其时盛行了两个世纪之久的数量惊人的民间故事则博采生活中的滑稽情节,以强烈的讽刺力量表现了市民反对宗教和教会的情绪。如《驴的遗嘱》写一个教士用20个银币买通了上帝,《神甫阿米斯》讽刺教士的祷告能产生连驴子听了也会念《圣经》的“奇迹”。大量的以列那狐为主人公的讽刺叙事诗,以及通过剧中人物讽刺贵族和教士并指斥时弊的城市戏剧,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城市文学的喜剧性和讽刺性。
三、中世纪文学发展概况
欧洲中世纪文学是在古代文明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在中古初期,文坛荒芜一片,只有教会利用文学进行宗教宣传的一些作品。民间创作虽然丰富,但由于受到教会的摧毁和破坏,流传下来的只有部分经过教会选择、加工过的早期英雄史诗。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歌颂封建时代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的英雄史诗广泛流传,反映世俗封建主意识的骑士文学兴盛一时。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反映市民意识的城市文学开始异军突起,文学因而结束了萧条状态,日渐繁荣,成为近代文学崛起的前奏。欧洲封建社会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界限分明。一般来讲,社会成员分为神职人员、贵族、平民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内部又分为几个不同层次。比如教会神职人员分成教皇、大主教、主教、神父等,贵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层次以及后来的骑士阶层。平民起初是农奴和自由农,后来随着城市的出现而有了市民阶层。这种社会形态决定了每个不同的阶级、阶层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于是中世纪文学形成了几个以阶级性为本质特征的文学种类与文学风格。总体上来看,中世纪文学根据不同的创作主体与创作风格,大体可分成四种文学类型。
(一)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作为教会普及教义、宣传宗教的工具,多用正统的拉丁文写成,其主要样式包括宗教诗歌、基督故事、圣徒传、祈祷文以及后来的宗教剧和奇迹剧,在内容上主要宣扬上帝的权威,声称世俗生活只是通向天国幸福的一个小站,描绘人生无常、享乐有罪、彼岸力量无比强大。其主要人物大多是为基督教信仰而献身的殉教者、弃绝尘世生活遁世苦修的苦行者和长途跋涉去朝拜圣地的香客,以及禁欲的修女、忏悔的罪娃等,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通过象征、寓意、梦幻等方法来宣传抽象的宗教观念与宗教情感,充满神秘气氛。
宗教诗歌产生于教堂仪式的唱诗,最早出现于7世纪。凯德蒙(650?—680)被认为是最早的盎格鲁撒克逊基督教诗人,作品为“创世圣歌”,现存9行。《圣女欧拉丽赞歌》问世于8世纪末,被认为是法兰西文学的开端。德国则在9世纪末出现了用巴伐利亚方言写成的《穆斯皮利》。
宗教剧起源于弥撒仪式上的“衍文”,即弥撒仪式上的开场白、插话或结束语。这种“衍文”后来衍生出“圣歌”和“续唱”。据考证,最早的“圣歌”作者为修士诺克尔·巴巴勒(840—912),他的朋友图提罗(850—913)的“衍文”被认为是中世纪戏剧的萌芽,德国修女罗丝维萨(935?—1002?)则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最早、最有影响的诗人和宗教剧作家,一生著有8部诗体的圣徒传奇、两部历史长诗和6部宗教剧,均用拉丁文写成。她的创作上承泰伦斯,使用有韵的散文进行创作,通过对话展开叙述,在形式上为欧洲近代剧提供了最初的范例。
(二)英雄史诗和民谣 英雄史诗是欧洲各民族文学最早的文学形式,根据史诗形成时代的不同,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早期英雄史诗是各民族在氏族社会瓦解时期产生、歌颂具有传奇色彩的部落英雄的英雄史诗,是欧洲各国封建化和基督教化之前的产物,反映的是氏族社会晚期各民族的生活,由于创作时间较早,早期的英雄史诗还保留着浓厚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代表作品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芬兰的《卡列瓦拉》等。其中最重要、保存最完整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它描写部落英雄贝奥武甫年轻时在丹麦除海妖、年老时在瑞典斗火龙的故事,反映了5至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氏族社会解体时期的生活。主人公贝奥武甫英勇无畏、大公无私、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了氏族社会集体的理想与美德。这部史诗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直到10世纪才用古英语记录下来,成为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
到了中世纪中期,欧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已经初步完成,一些主要国家建立了君主制,王权的力量得到加强,作家们的国家意识大大增强,歌颂封建时代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的英雄史诗因而广泛流传,即后期英雄史诗。它反映了人们对建立统一国家的憧憬和意愿,表现了英雄人物英勇善战的大无畏气概。这类史诗一般都以一定的史实为基础,先是在民间流传,大约在12、13世纪被文人整理加工成文字,著名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四大英雄史诗。这些史诗与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不同,它们是欧洲国家封建化之后的产物,因此,诗中所歌颂的英雄不是那些体现氏族集体理想的人物,而是封建化时代的英雄,史诗除了表现他们的英勇善战,还充分体现了他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表现出封建制时代人民对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思想愿望。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后期英雄史诗的主要基调。另外由于它们产生在基督教统治的年代,再加上在传播过程中都经过了神职人员的加工整理,所以这些史诗往往带有基督教思想的影响,那就是英雄人物除忠君爱国外,同时还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
法国的《罗兰之歌》取材于8世纪法兰克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的史实,大约在11世纪末编定。史诗叙述查理大帝率军在西班牙对阿拉伯人作战,迫使马西理王遣使求和。罗兰建议派主和的大臣甘尼仑身临险地去受降,甘尼仑因而怀恨在心,向马西理王献计诈降,让其乘法军班师之机袭击其后卫,消灭后军的主将罗兰。罗兰战死之后,查理大帝歼灭了全部敌军,并处决了叛徒甘尼仑。史诗通过对理想君主查理大帝和爱国英雄罗兰及其战友的歌颂,对叛徒甘尼仑和经常骚扰作乱的马西理等邪恶势力的鞭挞,反映了深受战乱和分裂之苦的法兰西人民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强盛和安居乐业的愿望。这部史诗洋溢着战斗的**,展示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壮丽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波澜起伏,场面宏伟开阔,叙述从容自如,气氛浪漫热烈,语言朴素自然,反映出中世纪英雄史诗的艺术特点。
除了长篇英雄史诗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短篇谣曲,它们着力塑造来自下层的人民喜爱的英雄人物形象,更直接地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以“好汉罗宾汉”为中心的一组谣曲。
(三)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主都豢养着自己的武装力量,即骑士,一旦发生战争,骑士们自备马匹和武器为封建主打仗,建立战功就可以获得土地封赏而成为小封建主。由于在多年的十字军东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骑士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形成所谓的“忠君、护教、行侠冒险”,并效忠贵妇人的骑士道和骑士精神,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12—13世纪,表现骑士生活与情感的骑士文学开始在各国兴起。
法国是骑士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因此也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骑士文学的形式有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为中心。它受民歌的直接影响,但中心主题却是讴歌骑士的“典雅的爱情”,种类主要有牧歌、情歌、怨歌、夜歌、破晓歌等,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破晓歌描写骑士与贵妇人幽会至黎明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受,内容与禁欲主义完全相悖,表现出了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增长。恩格斯称之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重心理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诗律新颖多样,富于音乐性,为后来德国的宫廷诗、意大利的十四行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抒情诗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养料。
骑士叙事诗,亦即骑士传奇的中心在法国北方,12世纪中叶开始出现,13世纪兴盛一时。骑士传奇的内容主要描写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为了宗教信仰进行冒险、游侠的故事,表现所谓骑士精神。根据故事不同来源,可分为根据古代希腊罗马故事写成的古代系统、以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为核心的不列颠系统以及拜占庭系统。其中以描写凯尔特王亚瑟和他的12圆桌骑士的故事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代表作《特里斯丹和依瑟》写康瓦尔王马尔克派他的外甥特里斯丹代他去向爱尔兰公主依瑟求婚,依瑟的母亲为依瑟和马尔克准备了一种魔汤,喝了便能彼此相爱。特里斯丹和依瑟在归途中误饮了魔汤,二人由此产生了爱情。依瑟虽同马尔克结了婚,但一心爱着特里斯丹。马尔克对他们进行种种迫害,但终不能制止他们的爱情,最后这对恋人以死表示爱情力量的不可抗拒。诗中歌颂了真诚的爱情,对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抗议。
骑士叙事诗中环境和人物一般都是虚构的,骑士所遭遇的往往是妖魔鬼怪、魔法师、异教徒等虚构的对手,情节惊险离奇、表现爱情缠绵悱恻,语言华丽,把封建贵族的生活和道德理想化。但是骑士叙事诗肯定了以两性之爱为基础的世俗的爱情生活,突破了中世纪教会的禁欲制度,并且强调妇女的优越地位。另外骑士叙事诗在艺术手法上往往围绕一、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虚构出长篇故事,在人物外形、心理和生活细节方面都有细致的描写,从而在长篇叙事的构思谋篇、情节结构上,以及人物描写、心理刻画等方面,都为近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市民文学 在骑士文学长足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市民文学异军突起。市民文学以城市经济和政治的深刻变化为背景,描写了市民阶层的个人机智及其为维护本阶层利益与封建贵族、教士所展开的积极斗争,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性与乐观精神,成为近代文学崛起的前奏。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城市戏剧。法国是当时城市最发达的国家,因而也是市民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韵文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诗体小故事,是从民间歌谣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文学样式。它从现实生活取材,反映的生活面广,情节滑稽逗笑,具有尖锐的讽刺性和暴露性,流传较广的作品有《驴的遗嘱》《农民医生》《农民舌战天堂》以及《神父阿米斯》等。
讽刺叙事诗的特点是讽刺性强,寓意深刻,其代表作为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它是在民间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形成以列那狐为中心的许多故事诗,写列那狐与各种动物之间的斗争,作品以兽喻人,以动物故事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中每一种动物都影射社会的某个阶层。专横昏庸的狮子是国王的化身,贪婪凶狠的狼代表豪门权贵,骆驼是教皇,笨驴是神甫,鸡、兔等小动物则代表平民百姓。列那狐是市民的代表,它精力充沛,巧言善辩,欺凌、残害弱小的动物,也欺骗、捉弄大动物,甚至敢于向狮王挑战,而且总能以其狡智战胜对方。全诗以列那狐与伊桑格兰狼的斗争为主线,生动地展示了中世纪封建社会各种力量的矛盾和斗争,抨击了统治阶级的暴行,揭露了封建朝廷内部的黑暗与腐败。
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中,还有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法国的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部是市民文学的重要代表,它写一个名叫“情人”的人追求自己的爱人“玫瑰”的故事,在故事中,“情人”调动各种力量,包括“美貌”、“坦率”、“慷慨”、“坦然”,打败“丑恶”、“伪善”、“吝啬”、“坏嘴”等人结成的反“爱情”的同盟,最后解放了“玫瑰”,获得胜利。诗中的人物都是某种概念的化身,通过他们不仅表现了新的爱情观,而且深刻地揭露教会伪善、批判贵族特权,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思想。
城市文学的另一个分支是在民间杂耍表演与宗教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戏剧,主要剧种有道德剧、愚人剧和笑剧。道德剧的内容旨在劝善惩恶,人物往往是抽象道德观念的拟人化。愚人剧主要通过剧中人物装傻来讽刺贵族和教士并指斥时弊。笑剧是城市戏剧中现实意义最强的一种。它充满戏谑和嘲弄,富有生活气息,深受市民欢迎。最著名的笑剧《巴特兰律师》描写律师唆使牧童故意装羊叫胜诉布商,后又被羊倌用同样的办法赖掉诉讼费。作品赞扬计谋和诈术,主张靠才智取胜,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审美意识。
中世纪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学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形成了各自的文学特色,尽管风格、价值不一,但是作为欧洲各国文学的开端,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宗教文学的梦幻、象征、寓意手法,骑士文学离奇的情节、线性的结构,民间文学的现实斗争精神都被后世西方文学广泛学习与借鉴。
思考题
1.谈谈宗教对中世纪文学的影响。
2.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何在?
3.为什么说中世纪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充满着深刻的矛盾?
4.试论中世纪文学的反封建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