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古希腊人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庆典礼仪和歌舞表演活动有关。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象征五谷丰收和畜牧兴旺的神,同时他也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因此,古希腊人每年春秋季节都会举行大型的酒神祭祀活动,祈求农牧业的繁荣和丰收。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春季的酒神祭祀仪式活动。人们以山羊来祭奠酒神,装扮成半人半羊模样,模拟酒神侍从,颂唱酒神狄俄尼索斯曾经遭遇的坎坷磨难、死而复活的经历,以及发明葡萄种植、酿酒技术的丰功伟绩。因此,悲剧又被称作“山羊之歌”。古希腊喜剧则起源于酒神祭祀中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每到秋天丰收季节,古希腊人就化装成鸟兽在村庄和田野间举行狂欢活动,通过歌舞和滑稽戏谑表演来赞颂酒神,表达丰收的喜悦,因此古希腊喜剧又称“狂欢歌舞剧”。

古希腊戏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古希腊统治者出于民主政治的需要,修建剧场,组织戏剧竞赛,同时还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观看戏剧表演,从而促进了古希腊戏剧的成熟和繁荣。

一、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内容上一般取材于神话传说,主题严肃,风格庄严,描写神与神、人与神、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冲突。悲剧主人公出身高贵、勇敢坚毅,常受到不可知命运的作弄而勇敢抗争,酿成悲剧。古希腊悲剧由此而被称作“命运悲剧”,并与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并称为西方戏剧的三大悲剧类型。

古希腊人所谓的“命运”实质上不过是当时人们以神话思维的方式,对主宰人的生死祸福、难以认识驾驭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阐释。古希腊人认为命运是不可违背、无法抗拒的;而古希腊悲剧正是通过描写悲剧英雄在明知命运不可抗拒,仍抱以必死决心与之抗争,由此体现出人生存的价值意义。命运悲剧实质上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社会斗争的特殊审美表现形式,其所表现的是古希腊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古希腊悲剧艺术形式上采用传统史诗和抒情诗的语言形式,演员朗诵对白,合唱队歌唱抒情诗的唱段。程式上一般包括:开场白、入场歌、三至五个戏剧场面、场与场间的唱段、退场五个部分。由于古希腊演出条件的限制,演出时间一般都不太长,演出地点比较固定,故事情节都较为简单。据说在古希腊悲剧形成过程中,忒斯庇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第一个对酒神祭祀的歌词进行规范化的人,他把歌队组织成由歌队长率领的50人的歌队,并确定舞蹈程式。他还增加一个应和人,即后来的演员,进而出现了台词。由此,古希腊悲剧正式诞生,忒斯庇斯也被尊称为古希腊第一个悲剧诗人。

古希腊悲剧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部分作品。

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生于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参加过卫国战争。他生活的时期正是氏族贵族奴隶主专政向奴隶主民主制过渡的时期,埃斯库罗斯拥护民主制,反对独断专政,但他又对僭主抱有幻想。埃斯库罗斯一生创作70部悲剧。半数以上都在生前的戏剧比赛中得奖。现存世的比较完整的悲剧有《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七部。其中后三部又合称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人物形象高大,但性格单一,缺少发展变化。作品情节简单,语言庄重、严肃而夸张,擅长通过歌队抒情作用,营造整体悲壮的悲剧氛围。埃斯库罗斯对悲剧的贡献在于,他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位演员,使对白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方式,并且他缩减歌队人数,使用舞台道具,使戏剧演出的程式基本固定下来。因此,埃斯库罗斯被恩格斯尊为“悲剧之父”。

《俄瑞斯忒亚》三部曲是埃斯库罗斯的重要作品,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悲剧三部曲。作品取材于阿伽门农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神话传说,并以阿特柔斯家族的世代罪恶血仇为背景,反映出进步的民主法制对氏族奴隶主专制的胜利。其中,《阿伽门农》叙述阿特柔斯王子阿伽门农战胜归来,被妻子克吕泰墨涅斯特拉设计杀死;《奠酒人》讲述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亚回国祭奠父亲,在姐姐唆使下,杀死母亲替父报仇;《报仇神》讲述的是俄瑞斯忒亚被三位复仇女神追逐,在雅典娜女神帮助下受到审判,最终被赦免无罪。

《普罗米修斯》本也是一个三部曲中的一部,又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但另两部已失传。作品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受到宙斯惩罚的神话传说。宙斯在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帮助下推翻父亲克洛诺斯的统治,把天上人间的种种权力分配给众神,但却对凡人弃之不顾,甚至企图彻底消灭人类,重新创造新的种族。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盗天火赠予人类,并传授人类很多技能,因此而受到宙斯的惩罚。戏剧开场,宙斯派威力神、暴力神和铁匠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悬崖峭壁上遭受惩罚。普罗米修斯婉言谢绝了河神俄刻阿诺斯让他向“灾难屈服”的劝告;向因宙斯引诱而受到赫拉迫害的伊俄预言她以后的经历和自己的结局;严词痛斥威胁自己讲出秘密的宙斯使者赫耳墨斯;最后,在雷电轰鸣中,普罗米修斯被打进了塔耳塔洛斯深坑。

悲剧冲突的中心,是以普罗米修斯为代表的文明、进步、民主势力与众神之王宙斯代表的愚昧、落后、专制势力之间的冲突。悲剧中神明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当时雅典城邦民主派与寡头派之间政治斗争的艺术反映。悲剧的主题是通过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文明与落后、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宣扬民主思想,批判专制主义,歌颂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献身的崇高精神。

普罗米修斯是提坦族(巨人族)后裔,在希腊神话中本是小神,但作者匠心独运,把他刻画成一个从外形到性格和谐统一的“巨人”,一个爱护人类、同情人类、敢于反抗的伟大天神。

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首先是一个人类的良师益友、保护神和文明进步的化身。在宙斯想毁灭人类时,他挺身而出,袒护人类。他把天神特有的火盗给人类,使人类脱离了愚昧状态,又教给人类建筑向阳的木顶砖屋,使人类告别穴居生活;教给人类根据星象辨别时令,驾驭牲畜劳动,发明数学文字,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发明了航行,打开了人们通向世界的大门,还发明医药、占卜等等。总之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技艺都是普罗米修斯传授的”。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导师、文明进步幸福的赐予者。其次,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信念坚定、勇敢顽强的民主战士和抗暴英雄。他不但敢于藐视宙斯的**威,保护人类,帮助人类,而且被钉在高加索悬崖上后,宁愿遭受万年苦难也绝不向宙斯屈服,说出那个秘密;他谢绝了懦弱河神的劝告,不在暴君面前奴颜婢膝地求生存;对神使赫耳墨斯的奴才行径,他十分鄙夷,骂他是“宙斯的走狗”,新王的小厮;对万物的主宰宙斯,他斥责其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以及企图灭绝人类的残暴行为,咒骂他“在天上为王的日子不会长久”,“很快就会不体面的被推翻”。这些都表现出普罗米修斯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抗暴精神。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序》里曾精辟地指出,“普罗米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这正是对普罗米修斯所从事的神圣事业以及进行这个事业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意志、民主精神和勇于斗争、勇于献身精神的高度评价。别林斯基、高尔基、鲁迅等文学大师也对普罗米修斯予以热情赞扬和肯定。

宙斯是专制暴君的形象,他身上有着现实生活中“僭主”的影子。他是个新得势的神,唯恐其统治不稳,因此残酷地使用暴力手段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宙斯身上的忘恩负义、恶行败迹、专制残暴,正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僭主暴君的典型特征,从对这个人物的暴露和批判上可以看到作者强烈的民主反抗以及对宗教的叛逆精神。

作为一个“潜台人物”,宙斯在剧中始终没有出场,但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和他发生某种联系,他是普罗米修斯的直接迫害者,威力、暴力二神执行的是他的意志,伊俄的苦难也是由他造成的,神使赫耳墨斯传达的是他的命令。整个剧中他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潜台人物”的塑造是诗人的创举,对后世戏剧创作具有一定影响和借鉴作用。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生于雅典附近的奴隶主家庭,受过音乐、舞蹈、体育、诗歌等方面的良好教育。27岁时索福克勒斯在戏剧比赛中击败比他年长且久负盛名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是一个温和的民主派,曾与进步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有过很深交情。他重视人的自由和才智力量,但又主张中庸。他的悲剧多表现人的意志与命运的矛盾、现实与传统习俗的对立,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逐渐走向衰亡时期的现实生活。索福克勒斯共写过123部悲剧和羊人剧,流传至今的有《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剌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其中《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最为著名。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同埃斯库罗斯一样,一般取材于神话传说,但他的作品中很少描写神和英雄人物,也不借助神力反抗命运的安排,而是依靠人物性格推进悲剧发展。其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意志坚定、敢于反抗命运,但又常常成为命运的牺牲品。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情节简单、出场人物不多,语言庄严夸张。索福克勒斯则擅长通过严谨复杂的戏剧结构叙述故事,使戏剧冲突更加强烈,剧情发展更曲折生动。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是内容相关的三部作品,而索福克勒斯的三部曲则是内容各自独立,合起来又结构完整的三部悲剧。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语言更质朴自然,擅长运用双关语、比喻、排比等。悲剧人物个性鲜明,且能言善辩。索福克勒斯还为悲剧增添了第三位演员,加强对话和人物动作,进一步削弱合唱队的作用。他在舞台布景、演出道具等方面也有创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受到亚里士多德、维吉尔、莱辛、歌德等人的推崇。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标志着古希腊悲剧的成熟,因而又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悲剧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神示忒拜王拉伊俄斯的儿子会弑父娶母,儿子俄狄浦斯出世不久就被抛弃,由科任托斯王波吕玻斯收为养子。俄狄浦斯成人后获悉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离科任托斯。在一个三岔路口因争路发生争执,不慎打死一个老人,正巧是自己的生父。此后,他为忒拜人除掉了女妖斯芬克斯,被拥戴为王,按习俗娶了忒拜王后,即自己的生母。悲剧开场时,忒拜城瘟疫蔓延,神示必须找到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平息瘟疫。俄狄浦斯设法追查凶手,几经周折,结果发现自己不仅是杀死先王的凶手,而且是弑父娶母的罪人。他悲愤欲狂,刺瞎双眼,自愿放逐。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中典型的命运悲剧。剧本通过这场惊心动魄的人与命运的冲突,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高度责任感。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而是一位敢于反抗命运、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英雄。当他获知自己将会弑父娶母的命运时,就开始了与这可怕命运的斗争。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开明君主。当忒拜瘟疫蔓延时,他不遗余力,为民除害,决心找出那杀死先王的凶手。当他预感到追查的凶手可能就是自己时,毫不躲避,不顾一切追究到底。当真相大白时,他敢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这充分表现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在于他清白无辜,却要遭受命运的捉弄。他愈是竭力逃避,愈是陷入命运的罗网;愈是竭力反抗,愈是临近自己的毁灭。他虽是个意志顽强的英雄,但仍逃不脱命运安排的悲惨下场。这又表现了诗人的宿命论观点。索福克勒斯虽还摆脱不掉命运观念的束缚,但他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认为命运是可以抗拒的,表现出个人反抗命运的思想。

该剧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突出特色:

双线倒叙结构。索福克勒斯是第一位运用倒叙手法叙述故事的悲剧家。《俄狄浦斯王》分双线倒叙展开故事。忒拜城出现瘟疫,神谕要追查早年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解决危机,这是一条主要线索。而追查到先王被一伙强盗在三岔路口杀害时,遇到困难,于是暂时搁置,造成悬念。第二条线索是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报信人对俄狄浦斯身世的新揭露,使俄狄浦斯的身世成为追凶的关键。当报信人与仆人见面揭露俄狄浦斯身世后,双线交叉,悲剧达到**,所有疑问得到集中解决,杀父凶手也就水落石出。

发现、突转戏剧表现手法。发现是通过特殊标记、他人追忆、线索推断等方式发现剧中人的亲人或者仇敌的身份。突转是剧中情境朝人们期待的反方向逆转或顺转,即突转要出人意料。俄狄浦斯王竟是忒拜城王后的亲子,既是发现,同时完全出人意料,也是突转。俄狄浦斯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从一个受人爱戴的英雄和君主变为杀父娶母的罪人,而他身世的发现过程恰是剧情突转的过程。《俄狄浦斯王》运用发现、突转的戏剧表现手法,使剧情大起大落,强化了俄狄浦斯命运的极度悲情色彩,引起人们强烈的怜悯和同情。

强烈的悲剧气氛。亚里士多德特别赞赏《俄狄浦斯王》强烈的悲剧气氛。俄狄浦斯是光明磊落、敢做敢当的英雄,在忒拜城有危难时,俄狄浦斯勇敢承担责任,化解危机,从而成为忒拜城的新王,并娶了先王的王后。当忒拜城再次面临威胁时,俄狄浦斯挺身而出坚决追查杀人凶手,却一步步将自己推向绝境。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命运,却在命运捉弄下,最终成为罪人。这种在命运的作弄下,英雄无辜被毁,能够激起人们极度的怜悯和悲愤情绪,悲剧效果更为惊心动魄,悲剧气氛更为浓郁。

《安提戈涅》写忒拜王子兄弟俩争夺王位,弟弟波吕涅克斯被逐后,借外国军队攻打忒拜,在交战中与哥哥厄忒俄克勒斯相残而死。新王克瑞翁为厄忒俄克勒斯举行隆重葬礼,却下令禁止埋葬波吕涅克斯的尸体,安提戈涅根据传统习俗,违抗禁令,埋葬了哥哥。她的未婚夫海蒙苦劝父王顺从民意,宽大为怀。而克瑞翁一意孤行,将安提戈涅囚禁在石牢中。安提戈涅悬梁自尽,海蒙殉情自杀,克瑞翁的妻子也因儿子的死而身亡。

悲剧通过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之间的冲突,表现了民族传统习俗和现行残酷法律之间的矛盾,说明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顺从民意,遵守自古沿袭下来的一些观念和习俗。诗人的用意在于提倡民主精神,反对独裁专制。安提戈涅是正义的代表。她虽是个弱女子,却敢于违抗国王的禁令,遵守神圣的天条,履行埋葬亲人的义务,虽遭到毁灭,但却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克瑞翁是个专横的暴君,他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无视民意,践踏“神律”,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可悲下场。

欧里庇得斯(约前480—约前406)生于贵族家庭,是三大悲剧家中最富于民主倾向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热爱哲学,不爱参加政治活动,但他常在作品中鲜明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欧里庇得斯生活在民主制即将崩溃的时代,连年战乱,经济颓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欧里庇得斯一生创作92部戏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8部。反对战争,同情和关心妇女、下层平民和奴隶的命运,质疑诸神的公平正义是其创作的基本主题。重要作品有《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等。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尽管也取材于神话传说,但主题基本是赞扬民主制,反对战争、反对侵略、同情女性和奴隶的命运、谴责现实社会中的罪恶和不公平,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作品人物多是普通人,且擅长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人物语言具有生活气息。他的悲剧为后世作家的人物性格分析描写、性格悲剧描写开了先河,因此,他常被后人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欧里庇得斯是最早为妇女低下地位鸣不平的悲剧家,是在文学领域第一个“发现”妇女,把妇女引入文学,作为主人公加以描写的作家。他流传下来的悲剧大部分涉及妇女和两性关系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欧里庇得斯支持妇女反抗,批判男性的卑劣和不道德行为。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结构有些松散,剧尾有时不得不借助神力来解决戏剧情节上遇到的困难。歌队的作用更加不明显,甚至几乎成了装饰品。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本是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地狱女神神庙的女祭司。她爱上了前来盗取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于是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帮助伊阿宋战胜种种困难,取得金羊毛。悲剧叙述的是伊阿宋为了得到科林斯王位的继承权,将抛弃年老色衰的美狄亚,迎娶科林斯的公主。科林斯国王为了女儿的婚姻,又对美狄亚和她的两个儿子下了驱逐令。美狄亚痛恨万分,决心报复。最后美狄亚设计毒死了公主和国王,又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以惩罚丈夫。悲剧的基本矛盾冲突是遭到遗弃迫害的妇女美狄亚与负心男子伊阿宋的矛盾。通过这一矛盾,作品反映了当时古希腊社会风气的恶劣、妇女地位的低下,同情妇女的不幸处境,并批判贵族男子忘恩负义、随意抛弃妻室的不道德行为。

美狄亚是一个聪明倔强、有智有谋、敢爱敢恨、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她曾是一位多情的少女,不顾一切地爱着伊阿宋。后来她身处异邦,被丈夫遗弃,遭国王驱逐,孤立无援,无家可归,但她毫不退缩,决定采取仇杀的手段报复。她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伊阿宋,而且是以国王克瑞翁为首的整个社会势力。她的复仇方式固然残酷,但这是社会所逼的,有罪的是那个迫害她的社会。因此,这部悲剧已远远超出了复仇悲剧的狭隘范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伊阿宋在作品中不再是神话传说中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而是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口是心非、不守信义、贪慕权力、喜新厌旧的男子形象。他不顾美狄亚对他的帮助和牺牲,认为美狄亚为他所做的一切是她自己爱情的代价,而且美狄亚因为追随他才名扬四方。他为自己抛妻弃子狡辩,说是为了孩子们和美狄亚以后的生活,并要求美狄亚忍受和服从。伊阿宋的形象表现出悲剧家对当时社会男性道德沦丧的批判态度。

《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中心理描写非常成功的作品。欧里庇得斯在作品中详细描绘出美狄亚在遭受背叛、将被驱逐以及复仇的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成功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美狄亚复杂残忍而又坚强的性格特点。

二、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产生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在民主制危机时期走向成熟。古希腊喜剧多是社会问题剧和政治讽刺剧,它直接取材于现实,批评议论时政,常把社会名流、当政者作为讽刺对象,剧中人多为普通百姓,上场人物也较多,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讽刺性。希腊喜剧的主题十分严肃,表现形式却很轻松活泼。它汲取了民间滑稽戏的特点,往往选取日常生活中滑稽、偶然的事件,经过夸张,构成离奇的情节、漫画式的人物,由此进行讽刺嘲笑,达到揭示生活本质的目的。

公元前5世纪,雅典曾出现过克剌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三大喜剧诗人,前两位诗人的作品都已失传,只有“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部分作品流传下来。

阿里斯托芬(前446?—前385?)生于雅典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熟悉雅典农村的生活,作品多代表自耕农的立场,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政治斗争。作品涉及题材广泛,因其生活的时代战争不断,不少作品都涉及和平和战争题材。据说阿里斯托芬一生写过40多部喜剧,只有11部喜剧完整保存下来。主要作品有《阿卡奈人》《鸟》《云》《蛙》等。

《鸟》是阿里斯托芬喜剧中唯一一部神话题材作品,也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作品叙述两个雅典人厌恶城市苛捐杂税和诉讼风气,在天地间建造了一个“云中鹁鸪国”。鸟国内人人平等,生活幸福。鸟国的出现隔开了天地间的交通,天神们失去了对人类的统治,被迫将统治权交给鸟国。《鸟》反映出阿里斯托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生活的向往。

《阿卡奈人》是一部反战喜剧。描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不断,而战争的起因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向往没有战争的田园生活,他派一个送信人和斯巴达人单独议和,订立为期30年的和约。阿卡奈人听说消息,追打狄开俄波利斯。狄开俄波利斯从欧里庇得斯那里借来道具,化装成乞丐向众人说明战争的残酷,揭露煽动战争的政治家们的自私自利和腐化。阿卡奈人一半人相信,一半人反对,产生争执。支持战争的军官拉马科斯和狄开俄波利斯厮打起来,被狄开俄波利斯打败。最后,主战将军拉马科斯不得不前往前线,负伤后被两名士兵扶着上场;主张和平的狄开俄波利斯尽享和平的欢乐,饮酒比赛获胜之后,被两个吹笛女搀扶上场,在拉马科斯连连喊痛时,不断高呼“胜利”,全剧结束。

喜剧通过反对内战、热爱和平的农民代表狄开俄波利斯与吹牛军官拉马科斯的冲突,谴责祸害人民的非正义内战,主张各城邦国家和睦友好,共同防御波斯帝国的侵略,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乐生活的期望。当时希腊民族内战进行6年,给城市农村经济带来极大破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该剧在期望罢战和平的时候上演,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狄开俄波利斯是一个积极反战、勇敢执著地追求和平安乐生活的自由农民形象。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当权者不顾人民苦难,自私自利,腐化堕落,发战争财。他能够看透战争真相,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当遇到挫折时,化装成乞丐,达到迂回说服众人的目的。拉马科斯是好战的草包将军、吹牛英雄的形象。这种有其名无其实、草包无能的军人形象,是作者对现实中雅典腐败无能军官的有力讽刺。

阿里斯托芬在剧中通过对比手法,刻画狄开俄波利斯和拉马科斯的不同形象,并通过对比讽刺好大喜功而外强中干的拉马科斯,抨击腐化堕落的当权者。作品语言诙谐、俚俗,情节荒谬、夸张。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表现出对妇女和奴隶的强烈同情,对政治家的批判嘲讽。作品故事情节夸张抽象,甚至荒诞;语言诙谐粗俗,常常通过人物大段大段的议论来阐述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因此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和“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思考题

1.古希腊悲剧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的典范?

3.比较三大悲剧家创作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