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篇

第八讲 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审美特征与演奏艺术的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是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贝多芬的小提琴作品为人们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大门,无数音乐家在其中寻求突破、展现自我,成就了这一个性化的历史时期。无论小提琴作品,还是小提琴家的演奏风格,在这个时期都显示出了极具个性化的特征,演奏家常常担任双重角色,既是作曲家又是自己作品的演绎家,他们对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般作曲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张扬个性强调民风的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审美主旨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思潮出现在19世纪前后的一百多年,此时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从风格上看,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文化传统上看,强调民族观念,作曲家的创作普遍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尤其是晚期浪漫派;从体裁上看,出现了带有“标题音乐”特征的音乐小品等。总之,这些所有的特征与倾向,造就了一个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音乐世界,为小提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为它巅峰时刻的到来做着准备。

小提琴演奏在此时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进入到一个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从技术上来看,在这个阶段中,随着小提琴弓在结构上的改变和逐步定型,琴弓更具有张力和表现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演奏方式,产生了新的演奏技巧。尽管左右手演奏的基本技术,仍然保留着18世纪以来的一些传统,如弓法、换把、双音等,但是技术的分类越来越细,并且变化越来越纷繁复杂,各种技巧之间的组合使小提琴演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二、三大小提琴学派引领演绎不同的审美取向

小提琴审美艺术在浪漫主义时期也随着其制造技术和演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审美原则。此时,引领这些审美取向的主要有三个学派:法国学派、意大利学派和德国学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派的引领者常常是用自己的琴声演绎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审美观点各不相同,但都影响深远。

法国学派的地域范畴一般包括法国和比利时,由于当时正处在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生活活跃的时代,法国学派的发展具有绝佳的先决条件。随着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的成立,法国、比利时的音乐艺术步入了正规化、专业化的轨道,代表人物有哈贝涅克、贝里奥、维奥当、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特、伊扎依等人。他们在风格上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学派的优良传统,同时遵循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表演美学原则,积极提高演奏水平,汲取帕格尼尼的技术成就,追求感情细腻、音色柔美、典雅轻巧、生动且富有情趣的演奏风格,并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力求对作品中思想情感的精准演绎,使小提琴艺术的美学价值得到提升。

哈贝涅克(F.A.Habeneck,1781—1894),法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巴黎音乐院的交响乐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为法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里奥(C.A.de Beriot,1802—1870)和维奥当(H.Vieuxtemps,1820—1881)是一对师徒,他们都才华出众。贝里奥曾是维奥当的老师,他的音乐中往往流露出伤感和柔情,与此同时,其高深莫测的技术也令人称道。1829年,贝里奥带着维奥当来到巴黎演出,结识了他的妻子、歌剧演员加尔西亚,但后来妻子从马背上摔下致死,幸福的8年夫妻生活就此结束,随后的几年贝里奥一直活在丧妻的痛苦当中,直到1840年,他才重振旗鼓,开始演出,但好景不长,1852年,他的眼疾加重,无法继续工作,8年后,他双目失明。贝里奥的作品大都旋律优美,充满浪漫格调,代表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既展现了精美雕饰的技巧又具有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的学生维奥当则是浪漫主义中期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在贝里奥的悉心指导和栽培之下,维奥当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很快便受到了音乐界的极大关注。他在演奏中既注重炫技效果,同时还强调诠释作品内涵。他的作品充满着活力和热情,代表作有小提琴奏鸣曲等。

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H.Wieniawski,1835—1888)独特的个性是他个人的鲜明标签,他的小提琴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华丽波兰舞曲》、《莫斯科的回忆》、《谐谑曲与塔兰泰拉舞曲》、《传奇》等,如今都还是大多数小提琴演奏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15岁的维尼亚夫斯基就已经声名远扬,但他命运多舛,过早的成功使他**不羁,生活上背负着巨大的经济负担,沉重的压力和混乱的生活让他在45岁时就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全程。但维尼亚夫斯基留给音乐领域的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他辉煌的技巧和华丽的风格以及去世前几度病倒在舞台上的事迹,使波兰人民将他视为国宝级的音乐家,并予以至高无上的称颂。

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P.de Sarasate,1844—1908)是“19世纪的帕格尼尼”,与维尼亚夫斯基一样,15岁就声名大作,但不同的是,萨拉萨蒂的生活一直是安逸幸福的,无数的荣誉集于一身,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专门为他创作作品。他的演奏风格流畅自如,纯净完美,代表作品有《西班牙舞曲集》、《流浪者之歌》,等等。

伊萨伊(E.Ysaye,1858—1931)是比利时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演奏风格清新脱俗,代表作品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等。

意大利学派以帕格尼尼为代表,与法国学派针锋相对。帕格尼尼的演奏以炫耀技巧为中心,追求乐器演奏的极限,大胆直率、随心所欲。风格上不同于法国学派的优雅、细腻,意大利学派更多追求强烈的戏剧性、丰富的想象力,强调热情、激烈、辉煌的效果,炫目的演奏令人为之一振。帕格尼尼的成功使他拥有很多追随者,其中之一就是他唯一的学生西沃里(C.Sivori,1815—1894),他6岁跟随帕格尼尼学习,演奏技巧也非常令人惊叹,代表作品有两首小提琴协奏曲。

德国学派是在借鉴意大利学派和法国学派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形成的。它包括了匈牙利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施波尔、大卫、约阿希姆、卡尔、弗莱什、席盖蒂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约阿希姆。约阿希姆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学派的领袖。他最擅长演奏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他演奏的门德尔松和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展现了19世纪的技术,并体现了当时的主题表现方法,他还将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演奏得完美无瑕。德国学派的演奏风格讲究严谨、端庄,强调作品内容,注重艺术表现。他们对待技术更谨慎,对音乐的态度也更严肃认真。但这个学派发展到后来由于过分严肃保守,趋于刻板、教条而影响力渐弱。

除了这三大学派,俄罗斯学派在当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俄罗斯学派受意大利和法国学派的影响较大,许多意大利、法国的音乐家在俄国任教,于是以奥尔为创始人的俄罗斯学派形成。俄罗斯学派演奏风格充满活力,技术精湛且气势宏伟,颇具现代气息,因此在20世纪得以飞速发展。

三、彰显情感与技巧相融的小提琴音乐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作品在形式和数量上都有了新的飞跃,情感的突破以及对高难度技巧的挖掘都是小提琴作品所要追求的目标。这一时期,许多著名小提琴作品的创作者就是自己作品的演绎者,他们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时的小提琴协奏曲不断往追求艰深技术的方面发展。帕格尼尼的《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6)、《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7)等作品都体现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并具有意大利优美明快的曲风,其影响力经久不衰。但也有一些小提琴作曲家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斯波尔(Louis Spohr)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

舒伯特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柔板与回旋曲》在当时没有受到小提琴演奏家们的喜爱,对后世小提琴作品的影响不大。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于1822年创作了《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其后又于1845年写下了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在1853年写下《幻想曲》(Op.131)后,不久又创作了一部较有价值的作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当时常常上演的作品。1868年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创作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26),也是小提琴乐库中的经典作品,三个乐章的音乐极富歌唱性,让人难忘。在这首作品之后,布鲁赫于1880年又写了一首类似风格的《苏格兰幻想曲》(Op.46)。

在法国,圣-桑(Camille Saint-Saèans,1835—1921)于1860年为人们献上了一首辉煌的杰作:《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而后他创作的A大调(Op.20,1859年)、C大调(Op.58,1879年)和B小调(Op.61,1882年)三首协奏曲中,以最后一首《B小调协奏曲》最为著名。几乎在相近的时间,另一位大师拉罗(Edouard Lalo,1823—1892),创作了一首久演不衰的作品《西班牙交响曲》(Op.21),这是他的经典之作,而后他又分别于1879年、1880年和1883年创作了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但已不能再现其前的创作才华。

1877年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格尔德马克(Karl Goldmark,1830—1915)在维也纳成功演出了自己创作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28),他的第二首协奏曲在他去世后的1926年才出版。1878年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创作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美丽绝伦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并将作品题献给约阿希姆。同年,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Peter Tschaikowsky,1840—1893)献上了一首能与之相媲美的杰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在这首作品之前,他还创作了两首著名的小提琴小品《忧郁小夜曲》(Op.26,1875年)和《圆舞曲与谐谑曲》(Op.34,1877年)。另一位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j Rimskij-Korsakow,1844—1908)于1886年采用典型的俄罗斯主题,创作了一首小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Op.24)。

在德国,1880年出版了格尔兹(Hermann Goerz,1840—1876)的《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22),这是他去世后发表的作品,然而这首作品为他迎来了一片赞许之声。1882年,18岁的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创作了一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8),或许是发现小提琴世界真谛的一个契机,该作品对此后的浪漫派小提琴协奏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勃拉姆斯于1887年创作的《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协奏曲》(Op.102),被列为19世纪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为世人所传诵。

1882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1841—1904)根据约阿希姆的建议,修改了自己于1879至1880年间创作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并对自己早期四重奏(Op.9)的中间乐章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首《F小调浪漫曲》,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首作品缺乏浪漫的诗情画意,他的另一首活泼性格的《马祖卡》(Op.49)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无论是小提琴学派的演奏家,还是潜心创作的作曲家,在19世纪这个历史大潮中都发挥了自身的作用,用音乐诉说情感,用弓和弦创造奇迹。19世纪小提琴技术的纷繁复杂、绚丽夺目已令世人折服。演奏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小提琴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是小提琴艺术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脉络,引领了人们对于小提琴艺术的审美趋向,而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又带给小提琴释放能量、体现价值的最佳契机,使小提琴艺术登上了其历史的巅峰,成就其最为辉煌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