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塑造古典巅峰开启浪漫先河的小提琴音乐大师贝多芬

一、他是一位音乐家,更像一位圣人

1770年12月16日是一个人类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上帝为人类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德国波恩诞生,音乐史由此开启了从古典主义通往浪漫主义的大门。贝多芬为人类文明所创下的赫赫功绩是很少有作曲家能够媲美的。直到今天,人类崇高的精神还受到他的指引,他热情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所高歌的“拥抱欢乐,万千众人”,他满怀信心的呼唤“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及他的音乐中所膨胀的英雄主义力量都牢牢地锁定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永恒当中。

贝多芬从小就展露出音乐方面的才华,终日酗酒的父亲因希望他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而逼他从小学琴,但小贝多芬终究没有像莫扎特一样在整个欧洲引起轰动。少年时期的贝多芬没有接受到专业音乐教育,父亲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令他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年仅11岁就担任了教堂的助理风琴手。然而,也正是这看似不幸的童年造就了一个思想独立又具有反叛精神的贝多芬,他所有的音乐鉴赏力都从在波恩的文化生活的体验中自学而来。17岁那年,贝多芬第一次来到维也纳,使他有机会见到莫扎特,并当场用莫扎特所给的主题进行了气势恢弘的即兴演奏。当这位大师听完贝多芬的演奏之后,立即转身对他的朋友说道:“请注意这个来自莱茵河的孩子,有一天他将震撼整个世界!”当他追随的大师莫扎特去世之后,无奈之际,他于1790年投身于另一位大师海顿的门下,并于1792年开始,终生定居在维也纳。也许是因为海顿性格中的质朴与谦卑和贝多芬身上透出的暴烈的气质和强烈的叛逆精神不合,最终,贝多芬离开了这位大师。

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受莫扎特、海顿的影响很大,内心澎湃的**还没有被过多的**,更多地体现着和谐与优雅。1793年开始,贝多芬转投到阿尔布雷希茨贝格以及萨列里等人的门下进行学习,并在1795年在维也纳皇家歌剧院进行了首次演出。很快他便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红遍欧洲各地,同时在演奏上也充分表现出一种贝多芬式的独特气质:生机勃勃且情感热烈。但不幸也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28岁的贝多芬开始出现耳疾,听力开始不断下降,爱情上也备受打击,耳疾和失恋的痛苦使他对人生心灰意冷。1802年,他来到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海利根斯塔特准备自杀,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但最后他还是振作了起来,燃起了生命的熊熊烈焰,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从此,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苦难中诞生。

二、从小提琴奏鸣曲感知贝多芬对生活寄予的希望

正是在海利根斯塔特期间,贝多芬创作了他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部:《春天》(Op.24)。这部作品为富利斯伯爵而作,标题是后人因为作品带给人的希望、温馨和幸福感而加上去的。这部作品创作于1800年,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F大调的奏鸣曲式。乐章开始就充满了迷人的浪漫主义气息,让人在春意中无限徜徉。小提琴率先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部主题,这一主题共十小节,是以鱼咬尾的形式展现的三个乐句,句与句间的首尾音相同,舒展而绵长,令人想到的就是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小草,带着露水,竞相生长着。小提琴呈示之后,钢琴与其旋律对调,钢琴演奏主部主题,与之前相比,小提琴的连绵为钢琴的跳跃活泼所替代,呈现出另一种风味。副部则在转调和乐器的旋律调换之间展开,大调与小调的交替、钢琴与小提琴主旋律的交替,像是两个音色不同人之间非常和谐美妙的对话,这种对话一直延续至副部的结尾,变成音阶式的旋律进行,并引出了展开部。展开部更像是一个过渡的段落,从对副部展开的旋律交替演奏到最后的齐奏,由力度逐渐增强中引出再现部。再现的主部主题与开始不同,由钢琴演奏旋律,然后交替。结尾部分小提琴与钢琴关系更像是一对手挽手散步的夫妇,享受着春意盎然的景致,速度时快时慢,但始终并肩齐行。第二乐章是极富情感的慢板,降B大调,主题与变奏形成了自由的变奏曲。温暖而抒情的乐章,小提琴的旋律犹如丝一般绵柔,紧紧地包裹着耳朵,像是在歌唱,又像是在诉说,这里有希望也有忧伤,仿佛隐含一种温情与惆怅。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F大调的谐谑曲。非常短小的乐段,是诉说之后心情再一次被春天活跃的气氛引领,中段钢琴、小提琴形成三度或六度的平行音阶,这个动机则是构成相反的声部,充分展现出贝多芬古典主义风格中均衡、和谐的逻辑性。第四乐章是从容的快板,F大调的回旋曲,由三个主题组成。钢琴与小提琴的配合默契,速度与力度都有较大的起伏变化,低沉时严肃,欢快时轻松,在激昂中结束。这部《春天》在贝多芬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富有**的温暖,具有鲜明的身份特征。就好比春天在海顿眼中是温和与谐谑的,在莫扎特眼中是欢乐与纯真的一样,贝多芬的春天不只是这些,还有他内心中蠢蠢欲动的**和压抑不住的迸发。

除了《春天》,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中还有一部作品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技巧表达最为出色的一部,那就是第九部作品《克莱采》(Op.47)。这部作品开始是为当时英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George Augustus Polgreen Bridgetower,1780—1860)所作,这位小提琴家9岁时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这部作品作于1803年5月,由布林格托瓦首演,贝多芬亲自伴奏。但首演未得到预期效果,音乐界评论布林格托瓦的演奏过于矫揉造作,此后,贝多芬又将这部作品献给布鲁塞尔的小提琴家克莱采(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由此出名。为什么这部作品会改赠,据说,贝多芬一生虽然没有结婚,但却与许多女人相爱,这次作品的改赠相传是由于一位少女使贝多芬与布林格托瓦的关系破裂而导致的。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慢板—急板,A大调带有引子的奏鸣曲式。引子部分虽是柔板,但却始终贯穿着一种力量的支持,舒展的旋律线条中力度一直在持续地变化,而后半部分节奏的起伏使乐思在时有时无的旋律中显露出来,引出了主部主题。主部与引子在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小提琴的顿音与钢琴快速地分解和弦以及调性的不断变化,显示出这一乐段热烈的性格特征。与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第二主题在静静的乐思中发展,如同教堂中虔诚的教徒们在祈祷和颂赞。第二乐章是行板,由柔美的主题与四次变奏组成。主题部分安静沉稳,四次变奏均保持了主题部分的结构形式及旋律的主基调,旋律进行中有一定的装饰,这个乐章始终围绕着平稳的情绪进行,与前后乐章形成明显的对比。第三乐章是A大调的急板,奏鸣曲式。这一乐章采用了塔兰泰拉舞曲的节奏,这一种舞曲形式源于意大利,相传当地有一种毒蜘蛛,被它咬伤后必须发狂似地跳舞,直到筋疲力尽才能解毒。贝多芬将这一民间舞曲形式加入到作品之中,快速的节奏以及小提琴华丽的演奏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给人以热烈与奔放之感,更彰显出小提琴超凡的技巧性。也正因为这部作品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使很多想尝试者望而却步。

三、小提琴浪漫曲中的深层情感宣泄

贝多芬创作中期是他开始寻找个人风格的时期,这一时期他摆脱了莫扎特、海顿等人的影响,开始强调戏剧性、追求冲突、张扬个性,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倾诉情感,上面《克莱采》奏鸣曲就是这种个性和风格的开端,他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也是他释放情感的很好例证。贝多芬的两首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Op.40)和《F大调浪漫曲》(Op.50)创作于1802年至1803年之间,都属于回旋曲式。其中《G大调浪漫曲》的小提琴部分旋律悠长,富有极强的歌唱性,与乐队之间的协作就好比是一个年轻人与一位老者的对话,年轻人热情且充满个性,老者更多的是侧耳倾听,在年轻人不说话的时候则循循善诱。其中的第二主题非常华丽,浪漫主义色彩突出。《F大调浪漫曲》旋律则更是华丽至极,装饰音围绕着旋律为其增加更多的美妙之感。与《G大调浪漫曲》相比,这首作品在柔美的同时蕴含贝多芬的恢弘与更深层次的情感宣泄,后半部分小提琴强而有力的演奏与乐队沉稳和谐的对话十分清晰,显得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戏剧性更为突出,让人感到作品既有古典主义音乐韵味,又含有浪漫主义音乐情怀。

这一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期,除小提琴作品外,他还创作有《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在作品中,贝多芬融入了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顶峰,开创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贝多芬几首著名的小提琴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还没有被听力完全困扰的贝多芬,音乐中的旋律性更多,更注重音乐的个性与自身特征的彰显。

四、凝聚深邃思想隐含浪漫情怀的小提琴协奏曲经典

贝多芬一生只创作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这部唯一的作品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此曲为维也纳歌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而作,其中有大量可供发挥演奏技巧的乐段。作品作于1806年,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作品显示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同时,这个阶段贝多芬对他的学生、匈牙利伯爵的小姐约瑟芬·布伦斯维克产生了感情,因此作品中除了有对欢乐生活的描写之外,还流露出对甜蜜爱情的歌颂。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双呈示部结构的奏鸣曲式,演奏时长达到二十多分钟,但核心材料只有四个,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对于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对于材料高度的把握。不太快的快板由定音鼓的五次敲击作为开始,以节奏来掌控乐段的进行,随后,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奏出庄重流畅的第一主题。紧接着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奏出富有歌唱性的第二主题,从容宁静,充满了喜悦之感。之后这一主题转至小调上重复一遍,使原本喜悦的旋律变为略带忧伤的旋律。乐队中的乐器展示过后,独奏小提琴才以琶音形式缓缓登场,向第二呈示部迈进,在D大调属七和弦的基础上演奏由音阶、琶音构成的华丽乐句。在定音鼓的衬托之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随后第二主题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共同奏出,旋律深情动人,独奏声部悠长的气息、唯美的韵味和深邃的技巧可见一斑。展开部音乐在之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调性变化频繁,音响丰满圆润。再现部比开始部分更富有**,独奏小提琴则从连接部进入再现,美轮美奂。华彩部分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但以克莱斯特的版本最为著名。整个乐章都沉浸在安详的情绪之中,像是贝多芬在用小提琴思考,在众多乐器的包围之下,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诉说自己的心境状态。第二乐章是一个小广板,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前三次变奏分别由单簧管、大管和弦乐器奏出,独奏小提琴则是引出一段新的材料,在流畅、如歌的旋律之中尽显浪漫主义风采。这个乐章同样在思考,只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了一步,达到了一种忘我的沉思状态。第三乐章快板,是一个具有舞曲风格的回旋曲。主题动机简洁活泼,表现出了欢乐的情绪。经过连接部小提琴引出副部主题,有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作应答式的演奏。随后,旋律显得刚劲有力、热情洋溢,乐队的长音衬托出小提琴快速连贯的演奏,结尾的华彩部分辉煌华丽,小提琴快速而高超的演奏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将全曲推向高超,并在高昂的情绪之中结束。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贝多芬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和谐统一,突破了海顿和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范式,规模宏大,旋律唯美,气息悠长,实现了风格上的融合与飞跃,堪称是小提琴协奏曲经典中的经典。

在贝多芬创作的晚期,他已经彻底丧失了听力,只能用纸和笔与人交流。但他的创作并未止步,他以超乎常人的顽强的毅力宣称:“尽管在生活的某些时刻我将成为上帝创造物中最不幸的一个,我将和我的命运对抗。……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休想使我屈服。噢,活着多么美好,我愿意能生活一千次!”只有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才能立下这豪言壮语。在他艰辛生活的最后岁月,他还为人类奉献了极富生存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最后五首等作品。

如果说贝多芬最终的命运是苦难的、不幸的,但他从中获得了对生命与艺术真谛的领悟,没有人比他更智慧了。他是一位音乐家,更像一位圣人,他那些精心构思、意味深远的小提琴作品,引领着人类迈向无限遐想的精神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