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来自咏叹调之乡的炫技大师帕格尼尼
“魔鬼的同盟者”帕格尼尼可以说是一个传奇,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领域皆因他而变得沸腾,就是这样一个瘦骨嶙峋的小提琴狂人,在小提琴艺术史上创造了奇迹。
一、素描大师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N.Paganini,1782—1840)出生于意大利热亚那的一个船商家庭,5岁开始学习曼陀林,7岁学习小提琴,父亲很早就发现了帕格尼尼身上的潜力,一心要培养他成才,每天干涉帕格尼尼的练习,甚至牢牢地控制他,最终致使帕格尼尼在18岁时与家庭决裂。当然少年时练琴的刻苦也成就了他深厚的技术功底。
帕格尼尼生活的年代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意大利到处充斥着追求民族统一的爱国主义热情。时代的特征和家庭的背景成就了帕格尼尼豪放不羁、热情叛逆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确如此,帕格尼尼魔鬼般的个性加上深厚的功底使得他在小提琴演奏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炫技派”。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使他成为当时的一个“神话”,无数人为他如痴如醉,整个世界都为他疯狂。
作为一个出色的作曲家,帕格尼尼的作品中时刻散发出意大利的气息。他在小提琴曲中炫技式的创作,或多或少模仿了意大利美声唱法,歌剧咏叹调中精致而细腻的唱腔、华丽而繁缛的装饰,被运用在小提琴的演奏中,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他运用歌剧主题改编的变奏曲深受人们喜爱,比如他选用的一些人们熟知的歌剧咏叹调:《摩西在埃及》中的《你光辉的宝座》、《灰姑娘》中的《你不会更忧郁》,等等。人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旋律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令人震撼的小提琴技巧。帕格尼尼巧妙地将与人声音最为相似的小提琴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结合在一起,给世人带来巨大的震撼。
二、永垂史册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
1802年至1807年,年轻的帕格尼尼就创造了永垂史册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这位被同时代人称为“把灵魂卖给魔鬼以交换琴技”的奇才,受到洛卡泰里《24首随想曲》的启发,创作了自己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但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中有更大胆的突破,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地挖掘了小提琴的最大潜力。对这部作品的演绎的要求将整个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水平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时至今日,《24首小提琴随想曲》还是演奏家们磨炼技术能力的试金石。
《24首小提琴随想曲》充分展示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技巧,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奔放的乐思在自由驰骋,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意大利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的6/8拍,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第一首作品就给人以窒息的感觉,开始部分就由分解和弦展现了跳弓的技术,不断使用双音与三和弦技巧,右手运弓在四根弦上进行琶音的跳弓,双手默契的配合,让所有音都清晰、快速、有力地呈现出来。跳弓中蕴藏着连续不断的乐思,优美的旋律依然清晰可见,而演奏者在演奏时左手准确的上下换把移动以及右手快速的抛弓动作极具视觉效果,令人感觉没有可以换气的机会,只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将每一个音都清晰地装进耳朵。李斯特的《第四号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就是改编自此曲。第9首作品被称作《狩猎》,在炫技的同时突出小提琴音色的变化,作品开始处模仿长笛音色到后面模仿圆号音色,好似在描绘狩猎场景,旋律虽然相同,但音色产生对比,显示了小提琴音色的无限潜力,此后,跳跃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大幅度的换弦形式演奏。整部作品中另一个亮点就是主题的变化多端,每一个乐思听起来都充满了新鲜感,体现了帕格尼尼在注重技巧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第13首俗称《魔鬼的笑声》,欣赏过后就会发现真是曲如其名,作品的主要动机是用三度双弦奏出类似半音阶的下降的主题,这一主题好像是魔鬼谄媚的笑声,有几分诙谐又有几分诡异之感。中段则是在宽音程中演奏断奏和八度分解。演奏这部作品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对速度、力度控制都要有一个严格的“度”,主题动机中的三度双音和后面的八度连续大跳,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作为听赏者,听完此曲肯定会惊叹于其中炫技的表现。第18首是由法国库朗舞曲主题改编的随想曲,要求演奏者只在一根G弦上演奏,这种别出心裁的演奏方式往往是出于炫技的目的,但却突破了小提琴在演奏上的表现力。第20首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一部分以d音作为持续低音进行双音演奏,延绵不断的音色模仿风笛的声音,而上方则是柔美具有牧歌色彩的美妙旋律,具有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接着出现和弦音型,加浓加强了前面的陈述,随后是一段快速的跳弓,延续了帕格尼尼澎湃心动的炫技手法。当然,第24首随想曲是所有这部作品中必须提到也必须介绍的著名作品,李斯特的《第六号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灵感源泉都来自此曲。作品由一个主题加上11个变奏组成,11个变奏采用了11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包括八分音符断奏、十六分音符圆滑奏、八度音程双音变奏、宽音域来回演奏的变奏、双弦变奏、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符型变奏、三根弦的和弦形式变奏、拨奏,等等。其中主体部分十分简单,在帕格尼尼的妙手之中经过11次变奏被发展成神奇的段落,充满了**和大胆的想象,高难度技巧与音乐的进行浑然天成,像是《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结尾,为其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整部《24首小提琴随想曲》蕴含了大量的高难度技巧,难度系数之高、演奏技术种类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例如第三首和第五首中出现的一弓24音、48个音符的上下行半音阶、4个八度快速的音阶转换及琶音、双音连弓,第九首中出现的抛弓,第12首中出现的波浪形弓法等都代表了当时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最高水平。
三、音乐与技巧完美统一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24首小提琴随想曲》是帕格尼尼创造性成就的开始,人们为他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华丽技巧所折服。而对于炫耀自身的才能,帕格尼尼也从不吝啬。在一次共和国狂欢节的邀请中,帕格尼尼在严肃的弥撒圣坛上,演奏了长达28分钟之久的炫技音乐,这种任意妄为的炫耀行为不仅没有遭到人们的斥责,反而赢得了喝彩。不久,他被任命为路卡共和国的乐队首席。年轻的帕格尼尼热衷于对名利的追求,他享受着名利带给他的财富、声望甚至是投怀送抱的女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帕格尼尼嗜赌如命,常常把演奏会的酬金一次性全部输掉。帕格尼尼一度与那些崇拜他、为他倾倒的贵妇们,过着**的生活。显然,放纵的生活只是帕格尼尼**得以释放的突破口,而音乐的创作才是他燃烧**的重心。
帕格尼尼一共创作了六部小提琴协奏曲,在世时只出版了一部,其他五部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得以传播的,而被演奏频率最高的就是他1817年创作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帕格尼尼曾经说过:“作曲对我来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这么容易的事,要达到多样性的统一,是很难做到的。”但在这部作品中,他确实做到了。
在创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时,帕格尼尼已是中年,经过慎重成熟的思考,这部作品的技巧性和音乐性被高度的统一,既具有歌唱性,又具有技巧性,犹如一部用小提琴演唱的咏叹调。这部作品原本是降E大调,但音乐家们无法想象如何用降E大调来演奏,只能用D大调来降低难度。作品恢宏富有**,中间的柔美乐章令人过耳难忘。第一乐章是庄严的快板,D大调的奏鸣曲式。乐章开始由乐队在D大调上全体强奏,为作品定下一个群情激昂的基调,之后强有力地奏出呈示主部主题,第一小提琴声部用十六分音符展现出轻快的动机,力度加强达到顶点时逐渐趋于平缓,前奏部分的磅礴气势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集浪漫主义的抒情和个性于一身,与之后的小提琴独奏部分形成对比。随后,独奏小提琴演奏出热情流畅的第一主题,此时,浪漫主义风格乍现,飞速演奏的琶音与和弦都显示了情感的丰富变化,富有**的旋律展现了帕格尼尼的奔放性格。连接部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部分强调了主部的主题动机,引用主部主题中的音乐材料,但音乐色彩有所变化。后半部分为副部主题做好铺垫,完成了一个从低到高的华丽上行,并结束在A大调上。副部主题令人耳目一新,诉说着帕格尼尼柔软的内心,具有无与伦比美妙抒情的性格。这一部分没有炫目的技巧和自由的进行,而是结构规整、朴实纯真的歌唱。这种平静在结束部被打破,情绪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恢复了奔腾欢跃的气氛,最后结束在A大调的主和弦上。展开部具有进行曲的风格,乐队全奏,显示出威武的气势,随后力度由强减弱,乐队从大调转到小调,色彩由明亮变为幽暗,在这种气氛中,独奏小提琴又转成活跃的华彩演奏。而之后的副部主题又出现如歌的旋律,这种明暗的交错显示出帕格尼尼豪放不羁的性格中细腻的部分。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慢板、在B小调上形成的三部曲式。开始部分乐队强有力地演奏出持续的和弦,独奏小提琴演奏出甜美而抒情的旋律,最后乐队再以强烈的和弦进入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的回旋曲。乐章的开始部分,由独奏小提琴用断奏的方式演奏出轻巧又风趣的主题部分,跳跃,活泼,反映出帕格尼尼内心童真的一面。与乐队对话后,出现第一插部主题。主题华丽地再现后,第二插部主题温柔舒展,极具抒情性。主部主题的再现同样是由独奏小提琴演奏,活泼欢乐的气氛始终未曾中断,最后,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一起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整部协奏曲中的节奏变化非常丰富,柔美与欢快并存,要求一流的技巧,音乐表现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帕格尼尼的演奏在意大利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自由音乐家,他对酬金要求非常之高,人们对他的热情追捧也使他收入颇丰。1824年,帕格尼尼开始与歌手比昂切同居,不久,她为帕格尼尼生下了唯一的儿子——阿奇勒。儿子的降临给帕格尼尼带来了家庭的温暖,但显然,这位个性自由浪漫的音乐家并不适合循规蹈矩的家庭生活,比昂切成为帕格尼尼的一个枷锁,家庭生活仅仅维持了三年,他便与妻子解除了婚约,并取得了儿子的抚养权。由于帕格尼尼对儿子的溺爱,致使儿子不成器、整天饮酒作乐,儿子便成为帕格尼尼心中一个永远的痛楚。1829年帕格尼尼举行了56场演出,演出的成功使这位已经声名远扬的音乐家更加被“神化”,而反对他的人却称他被魔鬼附身,对他的攻击始终没有停止。
四、恰似对人生无尽追求的《无穷动》
帕格尼尼并没有因为反对者的攻击而变得低调、内敛。1830年,他为小提琴和钢琴创作的作品《无穷动》,再一次给人们为他戴上“魔鬼同盟者”的帽子提供了机会。“无穷动”本是一个音乐体裁的名称,匈牙利小提琴家诺瓦契克曾经创作了一部作品《无穷动》,作品以快速的跳音演奏。帕格尼尼的《无穷动》同样如此,这部作品再次印证了他超凡的技巧。作品中的技巧难度在今天依然让人感到震惊,它充分发挥了人手指的潜能,每秒的手指起落达到16次之多,而短短三分钟的作品更是要演奏惊人的3005个音符,可见作品的速度之快、难度之高,只有通过严格、科学的手指训练,使手指具有超乎常人的灵活度和力量,才能完成这一高难度的作品。歌德曾经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这首《无穷动》就如帕格尼尼的音乐人生一样,像是有无穷的动力驱使着他在小提琴上不停地探索和挖掘。
1840年是帕格尼尼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年轻时**的生活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病痛以及生活给他的打击让他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最终病痛夺去了他的生命。帕格尼尼的遗体一直被放置着,也许由于他被魔鬼附体的谣言,也许因为他对主没有表示过忠诚,他被拒绝安葬在教会的墓地。直到4年之后,遗体才被获准运回他的故乡热亚那安葬。
帕格尼尼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大师,他的个性让他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扣人心弦的魔力。在他的影响下,一个以追求高超演奏技巧为目标的新潮流涌现出来,这股“帕格尼尼热”造就了无数小提琴演奏家,李斯特更是受了他的影响将钢琴技术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就是真正的大师,在世的时候让人们疯狂,去世之后仍令无数人顶礼膜拜,莫非真的是有那种魔力?我们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