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散发童真般烂漫个性的小提琴音乐天才莫扎特

一、给世界带来巨大震撼的天之骄子

如果你看过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莫扎特传》,你一定会对片中才华横溢但却顽劣不公的莫扎特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导演并没有以歌颂的口吻对待这个历史上的音乐天才,而是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莫扎特,一个极具天赋却也盛气凌人、高傲自负的莫扎特。的确,莫扎特就是一个孩子般纯真的奇才,他高傲自负,盛气凌人,那是因为他身上确实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他就是音乐史上的天之骄子。可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了莫扎特超人的天赋,却又让他遭遇人间的各种疾苦,甚至只给了他短暂的35年人间光阴。

莫扎特于1756年生于萨尔斯堡,他与生俱来的才能得以发挥全要仰仗他的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列奥波德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发现了儿子的才能,早早引导他踏上了音乐之路。8岁时,莫扎特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并且在作曲方面也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位音乐神童带给世人的是巨大的震撼。从1762年开始,父亲带着莫扎特和姐姐一起巡回演出,在之后的十年,莫扎特在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等欧洲各地的宫廷进行演出,人们对于这个小天才都感到无比惊诧。通过旅行演出,莫扎特除了获得巨大的名声之外,还充分了解了欧洲各地的音乐风格,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

二、创造小提琴协奏曲古典范式的莫扎特

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775年,当时19岁的莫扎特是萨尔斯堡宫廷的首席小提琴手,4月至12月,短短的八个月时间,莫扎特创作了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关于莫扎特一生共留下几首小提琴协奏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一生共创作了上面提到的这五首;另一说法,认为他创作了七首,第六首被怀疑是后人的模仿之作,而第七首中运用了高把位演奏形式,也使人们对作品的真伪产生了质疑。因此,这里我们对被怀疑的两首忽略不提。

也许是因为19岁的他并未经受过太多困难与折磨,所以他的这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中很少能看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复杂的情感,到处可见的是轻松欢乐热情的旋律。五首作品中,后三首作品更为优秀,展现了莫扎特不断成熟的创作技巧和令人沉醉的美妙乐思。五首作品都是按古典主义音乐原则进行创作的,扩展了巴洛克时期以来的协奏曲形式,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双呈示部,小提琴的独奏部分在第二呈示部时进入;第二乐章慢速抒情、旋律性突出;第三乐章常带有民间歌曲或舞曲的风格特点。

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完成于1775年9月12日,这部作品标志着他协奏曲体裁创作风格的成熟。他还曾为该曲附加“斯特拉斯堡协奏曲”的副题,在第三乐章中植入了法国斯特拉斯堡民歌谣的乡土旋律。这部协奏曲乐队协奏的声部规模较小,发展精细清晰,乐思纯朴,音乐华丽,体现了莫扎特的艺术气质。作品中独奏与协奏都具有个性,协同发展,整个协奏曲以乐队与独奏对答的形式展开。此曲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一起被认为是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最美丽的作品。与第一、第二两首相比,这部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艺术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同时还受到法国音乐影响。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主题由莫扎特自己创作的歌剧《牧羊人之王》(K208)第一幕第三首的咏叹调改编而成。开始时由整个乐队奏出强劲有力的G大调主和弦,给人以斗志昂扬、精神抖擞的感觉,第一次呈示部在这种基调中展开。第38小节处,独奏小提琴也以强奏主和弦开始,拉开第二次呈示部的序幕,主题动机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力度,强调呈示部高昂的整体气氛,显得辉煌又不失雅致。这就是莫扎特的双呈示部之说。展开部转成小调,与之前相比,莫扎特用较长的音符组织成连绵不断的旋律,也不失主部音乐发展的个性,随着音区的不断攀升和力度的逐渐加强,使音乐情绪到达一个转折点后进入到再现部。再现部中引入18世纪歌剧中使用华彩乐段的方式,加入独奏小提琴的华彩部分,其技术的表现为整个乐章的辉煌效果加分。第二乐章是咏叹调般的慢板,有法国音乐因素,音乐既质朴又优美,就像我们眼前浮现了一幅至美的古典田园风景画,这个乐章常常被作为独奏曲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乐章开始以长笛代替双簧管,显得如梦幻般轻柔。当第一小提琴声部奏出主题,其他声部以三连音形式进行衬托。独奏小提琴进入,犹如一个女高音用其柔美的歌喉在吟唱,音色缥缈空灵,全然是天籁之音。展开部中独奏小提琴进一步呈现了优美动人的音乐律动。再现部回到主调后又由长音引出华彩部分,最后在美妙的冥想中结束第二乐章。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主部音乐具有舞曲风格,欢快活泼,典雅质朴,其中副部主题略有淡淡的惆怅,与主部主题的基调形成对比。再现部最后回到G大调上,选用民歌曲调,乐队与独奏小提琴相互竞奏,互为追逐,好似一个热闹的舞蹈场景。由于这一乐章旋律接近法国斯特拉斯堡古老的曲调,有法国音乐的特点,所以有人称此协奏曲为“斯特拉斯堡协奏曲”。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218)创作于1775年10月,仅仅是在上一部作品完成的七周后,莫扎特就又为人们呈上一部创作手法大不相同的作品,这都源于莫扎特创作的即兴性。众所周知,莫扎特创作作品大都是灵感突发,一蹴而就,因此,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未经反复斟酌的自然之美,这首作品也是如此。这部作品有时还被称为《军队协奏曲》,由于第一乐章开头主题含有军队进行的节奏,所以得名。这一段主题由乐队以全奏的形式奏出,再由小提琴弱奏奏出第二主题,随后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反复这一“军队”主题,嘹亮而有力,主题过后又是柔和典雅的一段旋律在行进,鲜明有趣;展开部还是由全奏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进入第二主题之后,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快速自如地流动;再现部没有出现军队主题,独奏小提琴始终在华丽而快速地进行,最终在紧凑的节奏中结束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是A大调如歌的行板,在乐队轻轻的衬托之下开始,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奏出主题,柔和又具有张力,随后独奏小提琴反复主题,并与第一小提琴成三度叠置关系,使旋律饱满且具有立体感。整个乐章柔和又不失活泼,双簧管在其中的出现犹如画龙点睛一般,为旋律增加了一些浪漫的情趣。第三乐章是回旋曲,优雅的行板,回到D大调上,开始时延续了前一乐章的柔美情感,随后改变速度,独奏小提琴瞬间以一种如鱼得水般的嬉戏,表达了一种活泼可爱的情绪。这一乐段中,独奏小提琴时不时与弦乐组对话,尽显莫扎特童真般的风趣与幽默。最后,独奏小提琴以快板的第二主题开始,并重复第一主题,最后与第一小提琴共同平静的谢幕。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多种装饰音类型的运用,独奏小提琴无论在与乐队的协奏还是华彩部分的演奏中,都可以说是独领**,显得非常华美。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创作于1775年12月20日,是莫扎特最为优美、配器效果最完美、结构最为独特的一部作品。其特别之处在于乐队呈示部和独奏呈示部之间采用了引子部分,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创新。第一乐章是爽朗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段由乐队的强奏主和弦开始,慢板引子与小提琴的演奏都十分优美,直到独奏小提琴奏出热情有力的第一主题。连接句过后是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再经乐队合奏之后形成具有断奏特点的结尾。接下来慢板的部分独奏小提琴引入一段柔美的段落,弦乐组以32分音符为伴奏,烘托了小提琴如歌般的旋律。这一乐章情绪的起伏较大,呈现出一种力度与节奏之间的较量。第二乐章是慢板,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音乐开始显得沉稳,温婉而抒情,似乎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情感倾诉。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进行变化,旋律始终深情动人,最后以全奏结束。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在A大调上演奏的小步舞曲。先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具有舞曲特征的旋律,乐队随之反复这一主题,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活泼的快速音型。中部为小调快板,独奏小提琴延续快速的演奏风格。重复四次后,乐队追随独奏小提琴营造出吉卜赛式的活泼音型,随后古老的小步舞曲主题再次出现,以三连音的形式奏出引人注目的片段,并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这部作品与前面几首相比,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更加深刻,旋律也在几分轻松中多了些稳重之感,整个作品散发出更富个性、更为成熟的音乐特质。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的生活还未起波澜,少年得志的他,正畅游在欢乐的音乐海洋之中。但在三年后,他开始不断经历人生的苦难,尽管如此,他的音乐依然充满童真般的欢乐。有人将莫扎特的音乐比喻成是“含着眼泪的微笑”,也许正是经历过痛苦的折磨,我们才能发现,有时莫扎特童真般欢乐的音乐之中,也隐藏着淡淡的忧郁,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三、与生俱来清晰自然的小提琴奏鸣曲

1777年,莫扎特在同母亲一起去巴黎的旅行中,邂逅了第一段爱情,但在父亲的阻挠下,这段感情没有结果。1778年,莫扎特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对莫扎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他在法国求职不成,返回萨尔斯堡担任宫廷和教堂的管风琴师,但因为和大主教产生矛盾而辞去职务。失去亲人的痛苦、失去工作的磨难,让他的创作开始不断地成熟起来,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感受到这一点。

在他完成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三年后,莫扎特开始了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这种体裁他一共写了36首,仅1778年这一年,就创作了7部作品,其中最优美、最令人陶醉的当属《C大调第十七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这部作品时,莫扎特正与一位歌手的女儿阿蕾西娅处于热恋之中。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旋律依旧是莫扎特式的开场,给人欢乐愉悦之感,钢琴奏出第一主题的前半部分,在与小提琴俏皮的对话之后再呈现出后半部分,钢琴声部的灵活跳跃与小提琴的舒展延绵相辅相成。这一乐章中钢琴似乎占据了更为主要的位置,小提琴在其中衬托出钢琴所演绎的欢乐、热情的情绪。第二乐章是一个持续的行板,F大调的复三部曲式。开始同样由钢琴来表现旋律部分,而小提琴与前一乐章相比则更加舒展,其悠长的气息、平稳的旋律与钢琴声部相交织,像复调一般进行着。短小的中部后,很快引出再现部。再现部构思的精巧之处在于开始部分钢琴与小提琴旋律的互换,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清新的感觉。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主题部分出现时钢琴的旋律仍然占主导地位,小提琴则为其伴奏,随后又交换演奏。第二主题的进行也采用这种方式。回旋曲式中的插部采用转换调性和变换节奏型来体现与主部的对比,整个乐章中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协作相得益彰。

《降E大调第三十三小提琴奏鸣曲》(K481)创作于1785年,被称为是“莫扎特风格抒情的杰作”。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具有小步舞曲的风格,由钢琴奏出,而小提琴则在旋律休止时模仿钢琴旋律。第二主题同样由钢琴奏出,小提琴将这一主题进行变化模仿,音乐显得雅致。展开部钢琴成为主角,小提琴的旋律也很有个性,这个旋律后来成为《朱庇特交响曲》中赋格的来源。再现部分几乎是呈示部的翻版,没有什么改变,音乐性格很统一。第二乐章是慢板,降A大调的奏鸣曲式,柔美抒情的乐段。旋律声部时而是钢琴,时而是小提琴,旋律美轮美奂之间又呈现出清晰均衡的结构,莫扎特的天才智慧随处可见。第一主题出现在钢琴声部,断断续续间乐思依旧连贯,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由F小调转为降E大调,音乐清新生动。展开部钢琴反复第一主题,但有所变化,小提琴则索性演奏新的旋律,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再现部第一主题的变奏出现在钢琴上,小提琴重复第二主题,最后静静地进入乐章的尾声,在静谧的气氛中结束。第三乐章是变奏曲式的小快板。主题是三段体结构,钢琴与小提琴交替变奏六次,每次变奏都大为不同,有时值的改变,有加花的装饰,有声部间的调换,有音符间的对比,等等,充分展示了莫扎特的创造性。最后,在绚丽的音乐中结束全曲。

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之所以成功,不仅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更是源于他自身高超的演奏技巧,这与平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短暂的一生共创作有六百多部作品,而在世的最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阶段他还不顾父亲的反对与康斯坦斯·韦伯结婚。婚后的生活非常窘迫,康斯坦斯不会持家而且花钱大手大脚,以致莫扎特后来不得不靠教授古钢琴课和作曲课来维持生计。在这个阶段,莫扎特完成了他歌剧中最为著名的几部,《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以及交响曲(K543、K550、K551)等众多作品。这最后的十年的自由创作使他成为脱离宫廷、教堂,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驱者。直到1791年,疾病缠身的他离开人世。

莫扎特为世人留下的是一个音乐天才短暂一生的辉煌,他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在他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中,时而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论天赋,在音乐史上无人能及,论成就,将他浩如烟海的作品与他年轻的生命相比,更是令人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