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音乐篇
第五讲 古典时期小提琴审美特征与演奏艺术的发展
历史总是在变化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另一种审美趣味必然应运而生。在巴洛克风格之后,历史迎来了稳定、均衡的古典主义。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用逻辑思考的时代,理性战胜感性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而这个时代的音乐世界又经历了什么呢,小提琴音乐书写了怎样的辉煌,转向哪种风格趣味,工业技术的飞跃又赋予了它怎样的变迁。
一、启蒙思想下古典主义小提琴音乐的审美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期,18世纪下半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后,工业革命逐渐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宫廷贵族的权力被削弱,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启蒙运动的爆发横扫欧洲大陆。如果把欧洲的封建统治比作漫长的黑夜,那么这时启蒙思想家强调的是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民主政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这一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进艺术文化的领域,于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旅程。小提琴音乐艺术也随着这股春风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这时的音乐不再是宫廷贵族以及教堂中的专属品,开始面向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音乐商业活动频繁,歌剧院、大型音乐会以及乐器制造业的兴旺,反映出音乐在大众中受欢迎的程度。在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理念上,音乐家们开始将解放人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音乐作品往往更关注人的本性和感情,追求客观的美,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描绘自然界中的人,音乐表现范围和表现力都得到了扩展,体现出启蒙思想影响下人们个性意识的觉醒。
除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小提琴音乐创作与这时的整体音乐风格一样也产生了一系列具体的变化:音乐创作不再以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确立了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延绵不断的音型,而是多以短小对称的二、四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采用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这就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小提琴形制及演奏技术的发展
随着音乐风格的变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小提琴制造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小提琴在形制和演奏技巧出现了许多变化。声音柔弱的维奥尔琴逐渐被音色明亮的小提琴所取代,其洪亮饱满的音色更加受人追捧,于是,小提琴迎来了演奏技术发展的盛期。随着作品对演奏者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小提琴家左手和右手技巧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左手揉弦、装饰、和声,以及换把的演奏技术不断提高,小提琴音乐获得了色彩斑斓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持琴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有从17世纪沿袭过来的持琴方法,还出现了类似于现代小提琴演奏姿势的新的方法。在当时,好的演奏者已经能够胜任第七甚至更高的把位的演奏。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认为应该用下巴夹住琴的右侧,但是费尔斯于1761年阐释的观点比利奥波德·莫扎特更进了一步,他认为应该夹住琴的左侧。费尔斯的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在当时,对于优秀的演奏家而言,最高应该能演奏到第七把位,而早先的技术只能达到第三把位。利奥波德·莫扎特说,演奏者应该在四根弦上都能够演奏到第七把位。后来的吉米尼亚尼在他的音乐中,把四根弦上双音都演奏到第七把位。费尔斯还谈到了更高的第九和第十把位。这就说明,此时不但对演奏家有技术要求,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衔接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大师维瓦尔第的小提琴音乐,极力发展更高的音域,就是一个清晰的实例。
在握弓方式上,18世纪早期盛行的握弓仍然还是17世纪晚期流传下来的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法国式的握弓,拇指被放在弓毛的下面,三根手指放在弓杆上,而小指则放在靠近身体的弓杆内侧,握弓的位置依然在弓子的顶端。意大利式的握弓中,弓杆被四根手指和大拇指同时握住,拇指插在弓杆和弓毛之间。而手的位置往往放在弓子顶端的上方。
这时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乐器制造业的进步,带来了演奏方式和演奏技术的发展,这对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在欣赏小提琴作品时,对演奏者有新的要求,对作品也有新的期待,这是一次风格技术和艺术趣味的重大渐进期。
三、小提琴学派的地域化特色与音乐伟人的贡献
为了顺应小提琴演奏技术和人们趣味的变化,小提琴艺术在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风格。如同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引领的审美风尚一样,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小提琴学派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法国学派的形成晚于意大利学派,在意大利人用小提琴演奏华丽炫技的独奏曲时,法国人还将小提琴当作是低等乐器。进入18世纪后,法国小提琴演奏艺术才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法国学派的演奏情感细腻、表情丰富、音色妩媚、典雅轻盈,追求技巧完美的同时致力于表现音乐内涵。
法国学派的杰出代表是被尊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维奥蒂(G.B.Viotti,1755—1824)。巴黎的《音乐年鉴》曾这样评论他:“维奥蒂的演奏审美的创新处于同时代人最高的地位。”维奥蒂出生于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少年时就开始跟随著名小提琴家普格纳尼学习小提琴,他对于小提琴演奏天赋异禀,很快就获得了好评。他创作的作品对于小提琴演奏风格的影响非常之大。维奥蒂一生为小提琴和室内乐创作了两百多部作品,其中的29首小提琴协奏曲是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作品的优秀代表。他的音乐是在科雷利(Corelli)意大利传统的基础上,于塔蒂尼和帕格尼尼之间发展起来的风格。他的演奏热情高昂同时端庄淳朴具有内涵,充分展现了法国小提琴学派与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不同追求。同时,他教育出许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如法国小提琴家罗德、布拉格学派代表皮西斯,等等。
此外,克鲁策尔(R.Stamitz,1750—1809)、巴约(P.Baillot,1771—1842)和罗德(P.Rode,1774—1830)被称为法国小提琴全盛时期的“三位一体”,三人各具特点,但都一脉相承了法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传统风格特点:运弓优美典雅,技巧高超炫丽,注重内在表现力。
克鲁策尔是法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从小就展示出非凡的天赋,显示出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1785年,他成为皇家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十年后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他还曾在欧洲各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贝多芬也对他的创作和演奏赞赏不已。他的代表作品《42首练习曲》在小提琴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克鲁策尔的演奏热情奔放,强劲有力,在力度的把握上具有较高的水准。巴约是法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是塔蒂尼学生波拉尼的弟子,以纯净质朴有活力的演奏风格闻名遐迩,29岁时演奏维奥蒂的协奏曲后备受关注,并被任命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还曾担任拿破仑宫廷的小提琴演奏家。罗德是法国全盛时期法国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他的《第七小提琴协奏曲》辉煌华丽,热情细腻,既显示出罗德扎实的基本功,又展现出他具有个性的思想。
法国学派与意大利学派追求高超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国学派更注重小提琴演奏的美学价值,他们的审美艺术风格深受当时小提琴演奏家们的赞誉,成为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审美艺术风格的引领者。而古典主义时期的意大利小提琴艺术的发展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则开始出现了颓势。尽管此时的意大利学派不如法国学派的如日中天,但对于意大利小提琴艺术的延续来说,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中,帕都瓦学派相比其他学派是生命力最长的,塔蒂尼的学生纳尔迪尼(P.Nardini,1722—1793)接下了发扬帕都瓦学派的重任,尽管纳尔迪尼在演奏方面没有塔蒂尼全面,但他的演奏极具自身特点,纯净、典雅、甜美、清晰,他对于技巧性的追求远不及对于音色的追求,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至今依然是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参赛曲目。
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还有许多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比如音乐家罗拉(A.Rolla,1757—1841)、小提琴演奏家菲奥里洛(F.Fiorollo,1755—1823),等等,面对意大利之前在小提琴艺术领域的辉煌,他们在古典主义时期这个对他们而言生不逢时的年代,依旧将这个乐器继续发展,为意大利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德国,曼海姆乐派在18世纪中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曼海姆乐派形成于18世纪德国南部的曼海姆,由于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的音乐家们在约翰·斯塔米茨的带领下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突出小提琴的音色,给旋律以高度的重视。斯塔米茨创作有12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小提琴奏鸣曲,等等,他的儿子卡尔·斯塔米茨和安东·斯塔米茨以及他的学生坎那比希(C.Canabich,1731—1798)也都为弦乐艺术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维也纳成为欧洲另一个文化中心,这里的音乐家继承了德奥音乐文化的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了顶峰,代表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对于弦乐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其最重要的一项贡献就在对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上,他的作品《临终七言》、《云雀》、《皇帝》等都是弦乐四重奏中的佳品。
在小提琴音乐领域,他还著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C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海顿早期华丽风格时期,乐思一直在高雅、优美的旋律中进行。与之后成熟时期创作的作品有所不同,这部早期作品通过主奏和齐奏交替的形式表现小提琴与伴奏乐队之间的和谐关系,用不同的调性演奏每一个动人的旋律,整体给人柔美悦耳、轻松愉悦的感觉。海顿的青年时期生活悲惨,一生中又有30年都在为同一位亲王服务,这些遭遇都充分展现了海顿善良、乐观、质朴的性格,然而对于音乐,他始终孜孜不倦,因此,在音乐的道路上他一直在成长。伴随他的作品的不断进步、创作技巧的不断提高,他音乐中那一份幽默、爽朗与热情一直存在,陪伴他成为一位乐坛大师。
“音乐神童”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作为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所创作的作品几乎涉及音乐领域所有体裁,在这些作品,特别是小提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共同之处,旋律优美、热情洋溢、欢乐且充满活力,他给世人带来的不仅是海量的作品,更是一种音乐的信仰、一种纯真的心境。
“世纪伟人”贝多芬(L.van Beethoven,1770—1827)不仅是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更是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继承了海顿的创作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集众多音乐家之所长,形成了简洁、粗犷、热情的音乐特征,作为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启迪了无数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古典主义时期在巴洛克的宏大繁缛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之间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稳重、理性的美感,在这宣扬“平等、自由、博爱”的时代,小提琴用它和谐的声音诉说着古典主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