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巴洛克风格余音中维瓦尔第与塔蒂尼的小提琴作品

巴洛克晚期是复调音乐向主调转型的过渡时期,在小提琴音乐领域,有两个人我们没法忽视:维瓦尔第和塔蒂尼,一个凭借《四季》扬名天下,一个凭借《魔鬼的颤音》名垂千古,他俩在巴洛克即将结束的时候华丽出现,并带着炫目的技巧和惊人的创造力将巴洛克风格完美地延续,使这一抹余晖分外的光彩夺目、辉煌至极。

一、标题小提琴音乐的先驱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巴洛克末期重要的作曲家、杰出的小提琴家,对巴洛克音乐走向古典主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将协奏曲定为“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形式,并对独奏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维瓦尔第1678年生于威尼斯,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位面包师,但却非常热爱音乐,后来还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维瓦尔第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分,还因为一头红发,日后被人们尊称为“红发神父”。他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小提琴。1713年,他的首部舞台音乐作品上演。1725年,他发表了《十二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其中四首组成了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四季》。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作品风格既具有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同时其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亦呼之欲出。在音乐创作方面,他显示出高超的技巧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作品中总能找到矛盾与和谐的平衡点,既有新鲜感又不会让人心生倦意,既有情绪的持续也不会让人在反复的音型中感受到单调。他影响过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继承者们模仿他简洁的主题、清晰的曲式、节奏的活力以及极具逻辑的乐思发展。同时,他对小提琴技巧的发展也在音乐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是标题音乐的先驱,他用语言来为音乐指路,表达其自身的审美特性,让人更能理解他的创作意图。如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和谐的灵感》、《异乎寻常》,都是他为音乐诠释的简短标题。当然,他最著名的还是《和声与创意的尝试》的前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发表于1725年,正处于维瓦尔第完善协奏曲这一体裁的探索阶段,其中包含的12首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对于和声以及创作形式等方面的一种新的尝试。《四季》是古往今来红遍世界的名作,几百年来都备受关注,据统计,《四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6000种以上的录音版本,足可见演奏家们对它的钟爱。《四季》包括“春”、“夏”、“秋”、“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与音乐内容作为对照,维瓦尔第还为每个部分填上一首十四行诗,描绘四季景致。这四首作品每首都有三个乐章组成,采用“快—慢—快”的结构形式,快乐章往往充满向前的动力,而慢乐章则沉稳,安静。

《春》之诗:春回大地,众鸟欢唱,和风吹拂,溪流细语,天空乌云笼罩,电闪雷鸣来把春报,转瞬间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牧童安然地躺在草地上,忠实的牧犬随身旁。春光普照大地,随着牧笛愉悦的旋律,在迷人的小树丛中,仙女和牧童翩翩起舞。

《春》的第一乐章是《四季》中最著名的部分,以轻松、活泼的快板作为开始,奏出音乐主题。这一主题由反复的节奏型作为前进动力,旋律清新、跳跃,象征着鸟儿欢快的歌唱迎接春天的到来,充满生命的气息。整个乐章采用回旋曲式,主部主题反复出现,但均伴随有长度、音区、调性等因素的变化,给人感觉不枯燥反而十分丰满。用十六分音符重复上行音阶,低音区颤弓以模仿雷声滚滚、闪电袭来的效果,插部被维瓦尔第传神地描绘出电闪雷鸣的场景。第二乐章在气息悠长的旋律中,描绘出牧场上牧羊人在牧羊犬旁沉睡的情形,一幅恬静、舒适的田园景色,音乐主题轻柔、独奏部分深情如歌,协奏部分仅单纯以简单的节奏和单一的音色随声附和,衬托出小提琴似少女般柔美的声线。随着小提琴长音的渐渐隐去,第三乐章欢乐舞曲风格的出现,似乎在提醒聆听者又回到了充满热情的春日阳光之中,仙女们与牧羊人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迎来了无限生机。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风靡世界,不仅是因为它欢乐的旋律,更是因为维瓦尔第在旋律之中,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带给人们,这一幅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做作也没有过分的装饰,展现的是作曲家真实的内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维瓦尔第为人们所描绘出的一幅美丽春天的图画、一首充满了无限温馨与鸟语花香的春天般美妙的乐章。

《夏》之诗:盛夏骄阳似火,人畜口干舌燥,杜鹃高歌,斑鸠和金翅雀也在不停地吱吱伴和。惊雷欲来,野蜂昆虫受惊,狂飞不停。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冰雹,打落了玉米和谷子,庄稼遭毁。

《夏》描绘的是炎炎夏日暴雨前的闷热和牧羊人担忧暴雨来临的心情。作品的开始是连续的断句,旋律略显压抑,之后这种速度被迅速颠覆,奏出快速但却烦躁的快板,第一乐章就在时快时慢、断断续续中营造出人畜在烈日中昏昏欲睡的画面,其中,还穿插有“斑鸠和金翅雀的歌”、“北风劲吹”和“牧羊人哭泣”为主题的乐段;第二乐章精炼短小,是带有哀伤、不安等情绪的柔板;第三乐章是这部作品中的亮点,也是**部分,第一、第二小提琴交叉奏出急促快速的音阶,伴奏声部如咆哮般肆虐,仿佛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中,农作物被冰雹无情地摧残,人们在惶恐中见识着大自然的强大威力。这一乐章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集中体现农民们失去劳动成果的害怕与无助,可谓细致入微。在维瓦尔第的笔下,夏天就是这样一种令人疲惫、带着抑郁、充溢不安气氛的时节。

《秋》之诗:农夫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痛饮琼浆玉液,纵情欢乐。秋高气爽,大地欢歌,诱人入眠,进入梦乡。晨曦初露,号角响起,猎狗随行,猎枪鸣响,猎狗狂吠,鸟兽纷逃,但终奄奄一息,不敌死神的召唤。

《秋》在一段质朴单纯的音乐中开始,在明显的主调旋律之下展现农夫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并举杯痛饮的场面,随后音乐进入慢板,好像让人们看到欢庆着的人们喝醉后借着酒意渐入梦乡的情景。第二乐章将这些熟睡着的人们带入了美妙的境地,小提琴优美的旋律描绘着人们在梦中抵达了心驰神往的地方,这种秋思无限的醉人之美恐怕只有小提琴才能呈现出来。第三乐章中,维瓦尔第以一个固定的节奏略作适当的变化反复地进行,以具有高度运动感的旋律来描绘狩猎的场景,小提琴在充沛的动力之下模仿出原始狩猎的号角声,威武豪爽的猎人形象跃然耳中,全曲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猎人们带着狩猎成果凯旋的情景。在“秋”中,维瓦尔第为我们送上了一幅多彩的乡村图卷图景。令人沉浸在丰收与喜悦的画面中。

《冬》之诗: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来回跺步,保持体温,牙齿打颤,浑身冻僵。紧贴壁炉,舒适满足。冰上前行,谨慎小心,一不留神,滑倒在地。这就是冬天,虽然寒冷,然愉悦快乐。

在四季中最后的季节《冬》中,维瓦尔第继续用音乐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个冬天。快速进行的上行、下行的琶音和音阶仿佛就是那漫天飘落的雪花随着疾驰的风漫天飞舞。而小提琴奏出的颤音和强而有力的和弦使人想到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在跺脚和跑步。第二乐章一段舒缓的广板与第一乐章紧张的情景形成对比,小提琴悠扬的音色温暖而舒适,仿佛是一家人满足地坐在温暖的炉火旁闲谈,温馨又甜蜜。最后一个乐章,维瓦尔第为大家展现了一个人们在冰上行走,不断滑倒又站起来的有趣场面。小提琴上反复的大跳滑稽而生动,描绘了一个虽然寒冷却预示着希望的冬天。最后七小节,维瓦尔第点明了他心目中的冬天是欢乐的。在《冬》这首协奏曲中,尽管作曲家用音乐描摹出冬天的寒冷、萧瑟,但其中也蕴含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启盼,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维瓦尔第用抽象的音乐表现出如此形象的场景,时而生机盎然时而雷电交加,时而丰收喜庆时而趣味横生。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在他的音乐中自然地流露出来。音乐透过文字增加了自身的魅力,标题更是一字点睛。维瓦尔第作为巴洛克末期的代表人物,不像巴赫在复调的逻辑中理性的思考,而是用主调的思维感性地表现自己心中的四季,性格各异而又真实可感的四季。这真不能不令人从内心发出由衷的敬佩。

二、让魔鬼附体于小提琴音乐中的塔蒂尼

朱佩塞·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帕都瓦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魔鬼的颤音》名传古今,以神秘的创作来源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著称。

塔蒂尼1692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虽然11岁就开始学习演奏小提琴,但父母希望他将来能从事神职,可由于塔蒂尼冲动任性,后来改学法律。沉闷的法律无法满足塔蒂尼对于刺激的追求,于是在大学期间他学习了剑术,并准备以此为终身事业。同时,为了增加收入,塔蒂尼还额外教授音乐。后与他的一名学生相爱并结婚,但这位女学生是当地红衣大主教的外甥女,双方父母对他们结婚一事毫不知情,在被发现后女方父母火冒三丈,红衣主教闻讯后决定立刻追捕塔蒂尼。塔蒂尼躲到了阿西西教堂中,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帕德雷·博埃默。在这位著名作曲家兼理论家的悉心指导下,塔蒂尼的音乐天赋被一下子释放出来,他开始潜心研究小提琴,两年多后,在一次演出中被人发现,大主教和塔蒂尼妻子的父母原谅了他,使塔蒂尼最终可以回到了帕都瓦。此后,他开始以音乐方面的才能获得声誉,并且逐渐扬名于整个欧洲。

塔蒂尼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创作过的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超过300首;他还是小提琴技巧大师,擅长颤音的演奏,在小提琴弓的改良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理论家,著有音乐声学方面的理论著作。

《魔鬼的颤音》是塔蒂尼的巅峰之作,关于这首乐曲还有一段神秘离奇的故事。塔蒂尼是这样叙述的:“这是在1713年的一个夜里,仿佛我的灵魂被出卖给魔鬼。这魔鬼对我的每一个愿望都未卜先知。一次,我想把我的小提琴给他,看看他能不能演奏点有趣的东西。当我听到如此美妙、如此巧夺天工,简直是人类幻想的大胆的驰骋的奏鸣曲时,我是多么惊异不止啊,我几乎屏着呼吸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突然我的梦醒了,我立即抱着小提琴,竭力把我梦中听到的哪怕是几个音记住也好,但是全部枉然。”于是,塔蒂尼决定:“我在这魔力的影响下创作的作品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把它叫作《魔鬼的颤音》。”20世纪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还曾经对塔蒂尼的梦做出了解析,他认为塔蒂尼的梦是他白天工作的延续,其梦中的魔鬼实际上是塔蒂尼本人形象的替代,显示了塔蒂尼创作精神的张力。

这部作品属于教堂奏鸣曲,当时的教堂奏鸣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形成“慢—快—慢—快”的速度结构,但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教堂奏鸣曲,只有三个乐章,由独奏小提琴和钢琴伴奏两件乐器完成。第一乐章是一首具有西西里舞曲风格的抒情慢板。西西里舞曲是十七、十八世纪非常流行的意大利舞曲,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非常喜欢将这种舞曲风格用在歌剧、器乐曲的创作中。这一乐章整体的旋律性较强,幽怨缠绵,好似柔和而略带伤感的女中音的委婉吟唱,小提琴的颤音顺应着这忧伤的情绪像涓涓细流一样从指尖缓缓流出,悠远而深情。第二乐章是精力充沛的快板,节奏性强且富有**,短促的颤音在旋律间灵动地跳跃着,装饰音在乐句中华丽地出现,细腻、典雅、富有趣味性,体现了追求繁缛、高贵的巴洛克气质。最后一个乐章是整部作品的中心和**,也就是“魔鬼颤音”的出现。旋律从缓慢到急速,快慢交替,使人从松弛到紧张。其中,主题由下行分解和弦构成,主题的逆行与上声部持续长颤音同时构成了“魔鬼的颤音”。而后的同音八度和双弦颤音的快速演奏使欣赏者有种紧张的喘不过气的急迫感,似乎每一个音都被赋予了魔力,小提琴的顿弓显得非常有特色。乐章最后的华彩段落颤音所在的和弦跨度较大,极具炫技效果,充分显示了小提琴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魔鬼的颤音》虽是梦中产生,却是塔蒂尼性格的产物,张扬、充满**,真实、富有活力,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具有非凡个性且率性的音乐家。音乐中神秘而绚丽的一个个音符仿佛真是被魔鬼施予了神奇力量,且借塔蒂尼之手让这部作品出现在人间。

巴洛克音乐的生命力是鲜活的,尤其是小提琴音乐自此开始了它的华丽篇章,就像一位浓妆艳抹、贵气十足的成熟女人,众多巴洛克的小提琴家和他们的作品为她添上一件又一件璀璨的首饰,画上一笔又一笔浓重的妆容,她美艳动人,婀娜妖娆,尽显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