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巴赫和亨德尔笔下的复调小提琴音乐瑰宝
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迎来了自己的顶峰,而有资格站在顶峰上的巨人非巴赫和亨德尔莫属。这两座高耸的山峰为巴洛克复调音乐带来两种不同的体验,一静一动,一柔一刚。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在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说道:“复调对巴赫来说是一种玄奥的挣扎,虽然他在最复杂的对位结构中手法无穷、舒展自如,但它总是叫他越走越深,仿佛寻找到音乐的最终奥秘;亨德尔的复调有近乎拉丁式的清晰和均衡,主要目的不是玄,是各种元素的有力构筑。”尽管他们呈现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对于复调音乐来说都是难得的瑰宝,是他们将德国弦乐艺术推向了最高峰,也是他们把小提琴的复调音乐元素写到了极致。
一、将理性思维融入小提琴作品中的虔诚智者巴赫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被认为是用音乐与上帝沟通的使者,他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表达对上帝的赞美和感恩。在深刻宗教感情的浸润之下,巴赫形成了内敛、理性却又充满真诚且不乏创造性的性格,也使他成为一位受世人敬仰的音乐家。他的管弦乐作品充分预示着器乐作品此后在西方音乐史上地位的逐渐提高,其代表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更是欧洲管弦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巴赫的小提琴作品与他的所有作品一样,都充分展示了他对于音乐严谨的态度,他将理性思辨的思想融入抽象感性的音乐之中,汲取了前辈和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技巧,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巴赫风格,因此,他的小提琴音乐中无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巴赫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小提琴,他的小提琴作品虽然只是他众多体裁中的一瞥,但对于小提琴艺术而言,他的贡献无法估量,许多作品在生前未能得到世人的重视,如他1720年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他去世后一直未被人发现,据说这部杰作的手稿是在1814年被人发现于圣彼得堡的一家奶油店的包装纸堆中,1839年首次由维也纳音乐学院教授费尔南德·大卫编订出版,此后他的同胞、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首次演出并推广了这部作品。
巴赫的这部《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是复调音乐的典范之作,音乐主题常常在不同的声部中出现,时而在高声部,时而在中声部或低声部,有时是几个声部同时进行,即使是快速演奏的十六分音符,其中也包含了复调音乐因素。这部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深刻,段落之间的关系被巧妙安排,其中的一、三、五首为奏鸣曲,每首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构成,这种组成是他那个时代经典的结构方式;第二、四、六首为组曲,尤其是第二组曲的结构布局:阿列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以及恰空,很好地体现了古典组曲的经典方式。
这部作品中的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是柔板,音乐气息宽广,节奏疏密有度,流动中的旋律,好似在一个庞大巴洛克教堂中来回涌动,恰似用心灵默默地与上帝进行对话,这种美只有在静静的品味中才能领略。第二乐章是赋格曲,音乐用对位方式呈现,犹如几把小提琴同时在竞奏,声部间的变化层出不穷,音乐**涌动。用四个手指不停地同时在一个琴的两三根弦上演奏音程与和弦,其技术的艰深,不是一般演奏者能胜任的。可见,巴赫的音乐思维远远把其他人甩在了身后,是他那个时代的前瞻者、塔尖上的人物,后人把巴赫称为音乐之父,这一点毫不为过,我们只要再看看这部作品第二组曲中的《恰空》,便得以知晓。
《恰空》体现了高超的对位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绚丽的色彩变化,是巴洛克时期作品中乃至整个西方音乐中的一个的亮点、一座丰碑。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曾这样说道:“《恰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的确,这个作品使一个四根弦的小小乐器发出了一种立体丰富的音响,使小提琴在复调音乐的表现上迈出了一大步,吸引了无数小提琴演奏家和理论家去探究。巴赫是怎样创作出这部让人惊叹的作品的?在我看来,除了当时德国的小提琴弓比较软、琴马比较平等原因,客观上使同时奏响四根弦成为可能外,应该说,更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于巴赫自身的立体思维。巴赫不仅是一位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大师,耳濡目染的艺术实践,使复调思维深深地嵌入他的脑际,从他的一部部旷世之作中,不难看到这一点。而《恰空》也正是这种思维的写照,这首作品中流出的乐音无不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的风格、他的理念。《恰空》源于西班牙古老的三拍子舞曲,作品是由一个八小节的主题衍生出的三十二次变奏构成,以调式为依据,全曲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主题和前十五变奏构成,在D小调上。这部分,主题性格庄重宏大,可以感到一种气势恢弘的管风琴效果,同时又不乏舞蹈性格的原动力,接着,音乐时而透射强烈坚定的气质,显得果断活泼,时而又被忧郁灰暗的情绪所取代,仿佛置身于对生活的绝望之中,而意气风发般的分解和弦的琶音,将旋律隐藏于此,让人产生一种幻觉的联想,并引入主题,同时将乐曲推向一个新的**,导入下一段。第二部分,从第十六变奏到第二十四变奏,在明朗的D大调上。这部分中,原有的忧郁与灰暗情绪化为乌有,富于歌唱性的柔美抒情旋律映入人们的眼帘,之后,作品又如同浮雕一样凸显特有的恰空节奏,再一次营造了管风琴宏大的音响效果,随之转入到最后一段。第三部分,从第二十五变奏直到第三十二变奏,音乐回到宁静的D小调上,暗示再现第一部分的庄重而略带忧郁情绪,这一部分是原型的浓缩再现,在变化中结束了全曲,实现了全曲的统一与回归。
变化是音乐发展之本,《恰空》之所以美,赋予人以无穷的想象,其魅力就在于它蕴含了丰富的音乐变化,以一个主题为中轴,围绕它放射出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变奏。与此同时,整首作品始终流动着丰满的音响,形成了一个宏大的音流,好似一个人演奏的交响乐,它充分展示出巴赫清晰的复调思维,体现了巴洛克音乐庄严雄伟的气势,以及巴赫自身深沉隐忍的独特气质。难怪著名的德国音乐学家斯皮特对巴赫的这首作品给了非常好的评价:
难于想象,音乐的洪流不知是怎样奔涌而来的,它显示出作者对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具备着驾驭它的绝对能力,这是其他艺术家难以企及的。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为了一把小提琴而作的,这一件小小的乐器给我们带来了多么丰富的感受啊!我们从庄严雄伟的主题开始到忧郁痛苦的音乐表述,经过一连串鬼怪离奇般的三十二分音符上奔驰,好似一种阴森般笼罩的音乐。那一组组琶音的涌动,像一片片浮云悬挂在忧郁的山谷上。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如同一种神力,使树木在颤抖,树叶在呻吟。音乐性格急转,进入到庄严美丽的D大调。夕阳西下的山谷,似披着金灿灿阳光,伴着色彩斑斓的霞光,透过粼粼的溪水,映照着穹宇。如梦境般美妙的景致,是这位大师用一件乐器给我们带来的不可思议的遐想。当D大调结束后,音乐中又响起了管风琴般的宏伟的音流,我们仿佛又听到了一群小提琴在咏唱。
除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巴赫在柯登时期还创作了三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此前,巴赫一直演奏或改编其他音乐家的作品,直到自己创作能力逐渐成熟后,才开始着手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这时的协奏曲为三个乐章形式,采用慢、快、慢的结构布局。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创作于1720年,是巴赫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据记载,这首作品是他为自己所写。此时的他,正遭受着家人死亡的哀痛,所以音乐中思绪万千。第一乐章由全奏拉开序幕,活跃而有力的旋律后,引出小提琴柔美哀伤的音乐动机,这个动机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在第五小节至第七小节中,是一个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乐句,在一拍四音中,小提琴采用一加三的弓法,即一弓一音紧接一弓连奏三音的演奏方法。四个音不均衡的音响造成的冲突感,具有较强的动力性,也很有特点。这种弓法在巴赫的作品中常被使用,并一直被沿用至今。随后,乐队做出应答,相互交替,在全奏和独奏相互竞争又相互衬托的气氛中,音乐的主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乐章的慢板充满了巴赫式的深度和哲理性,起伏的旋律象征着苦难与光明的交替,就像是巴赫面对困境展现出超脱现世的乐观的心态。经过深重困境的洗礼,巴赫赋予第三乐章活泼轻松的旋律,三拍子的舞曲形式使人在音乐中欢快的滑行,赋格曲形式的安排暗藏着巴赫精湛的复调写作技巧。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2)则是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受演奏家欢迎的作品。第一乐章的主题,在主和弦的分解音程上分别奏出了三个强有力的四分音符,音乐显得干练质朴,随后,独奏部分的十六分音符在同一个音上展开,并做模进音型进行,音乐酣畅淋漓,极具美感又富有内在的张力,独奏与协奏相互交流,并不断在同一主题旋律上做变化开展;第二乐章是以固定低音为基础,写成的一首伤感而又温暖的乐曲,其中的复调音乐创作手法耐人寻味。最后乐章则是一首回旋曲,回旋的主题由弦乐组演奏,而独奏穿插其中演奏不同的旋律,好比是华彩部分,此刻,音乐的美感与演奏技术的结合相得益彰。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是巴赫为柯登宫廷的18人乐队所作,除了两个独奏小提琴之外,乐队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数字低音声部乐队组成。现在演奏这部作品还会加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以增加演奏效果。整部作品的重点都在于表现双小提琴之间默契的配合,因此,乐队只起到一种伴奏衬托的作用。第一乐章由活泼的快板作为开始,基本主题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第一小提琴把旋律移高五度模仿,并通过赋格的方式竞奏,互相之间交谈、嬉戏,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气氛;第二乐章的广板,同样采取这种演奏方式,基本主题还是由第二小提琴奏出,而后第一小提琴五度模仿,但整个乐章小提琴的音色较为柔和,突出歌唱性特点,整体风格转为幽静、庄重,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乐章的快板具有舞曲风格,全曲气氛热情而活泼,独奏和协奏交替出现,旋律连绵起伏,把作品推向**,并在**中结束。
这三部协奏曲均以三乐章为结构,形成快—慢—快的音乐进行节奏,和谐而充满动力,复调技巧被巧妙地安排进去,既不繁杂也不空洞,足以看出巴赫丰富的想象力及其高深对位技巧。
《G弦上的咏叹调》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小提琴独奏,很多不了解此曲的音乐爱好者都把它看成是巴赫有意为小提琴G弦所写的独奏,其实,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是出自巴赫《第三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巴赫用了“咏叹调”作为第二乐章的音乐基调。“咏叹调”是歌剧中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用在这里,是想表达一个极富抒情般歌唱色彩的器乐乐章。小提琴独奏《G弦上的咏叹调》的由来有一个说法是:在一次宫廷演奏的时候,巴赫的大提琴除了G弦之外,其他的琴弦都因为别人动的手脚而崩断,巴赫索性就只用G弦,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首即兴演奏的咏叹调异常优美,因而得名。也有另一种说法,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原作品中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旋律由此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于是得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不论哪种说法,作为小提琴独奏曲,这首仅在G弦上演奏的作品,徐缓的旋律给人难以形容的深沉、庄严、恬静之美。由一个悠长的E音,引入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旋律,音乐柔美且带有淡淡的伤感,好似一位歌者,在咏叹人生苦楚。旋律行进,起伏跌宕,又好似平静湖面上不断**起涟漪,G弦特有的浑厚的质感,使人不觉被引领到另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无尽的思绪,将蕴积在主人公内心的诉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遐想的低吟之中。作品有着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采取通奏低音的形式。歌德听后说:“就好像一大群人沿着富丽堂皇的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
巴赫在这些作品中所诉说的深刻的人性和对上帝炙热的情感需要无数次的细细品味才能参透,这种集深度和广度于一身、闪耀着智慧之光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二、尘世宠儿亨德尔的小提琴作品在历史中的身影
亨德尔和巴赫被称为是巴洛克的两座高山,与巴赫不同,亨德尔在世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享尽殊荣,死后被厚葬在英国威斯敏斯特皇家教堂中。亨德尔终生未娶,虽然他身材魁梧,富有人格魅力,受到不少女性的青睐,但由于一生钟情于音乐创作而始终与婚姻无缘。亨德尔性格倔强,逆境、失败都不曾使他屈从,无限的毅力和创造力,使得他成为巴洛克时期除了巴赫外,另一颗璀璨的明星。
亨德尔(George Friedric Handel,1685—1759),德国出生的作曲家、管风琴家(1726年入英国籍),在歌剧和清唱剧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巴洛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音乐家。
相对于歌剧和清唱剧,小提琴作品并不是亨德尔的重要创作领域,但他的12首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奏鸣曲、13首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却是巴洛克弦乐艺术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小提琴艺术的创作手法和精髓。
大约于1722年至1724年间,他创作了《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与以往音乐风格恢弘、华丽不同,这部作品音乐风格相对沉稳,展现了亨德尔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至今仍是小提琴教学和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六首作品全部为四乐章,并采用慢—快—慢—快的结构,形式传统却内容新颖;音乐纯净且柔美,质朴且简洁,抒情且流畅,旋律、节奏、力度、情绪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于创作于巴洛克晚期,作品具有主调风格的倾向性,但同时复调对位手法也被巧妙地运用,既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发展趋势也包含了严谨富有逻辑的创作手法。在这六首奏鸣曲中我们常常听到的是第四和第六奏鸣曲。
《D大调第四奏鸣曲》的四个乐章都很有特点:第一乐章在悠缓的气息中聚集了无穷的能量,模进和装饰上凸显出巴洛克音乐的魅力;而第二乐章则让人体验到快板和力量的结合,音乐张弛有度,颇有情趣;第三乐章缓慢而带有附点的旋律,似乎陈述出淡淡的忧伤,发展中又似乎添加了一些憧憬和渴望;而第四乐章是一个回旋式果断肯定的音乐性格,这里我们看到了朝气蓬勃的场景,一切希望就在人们的身边。全曲以复调音乐发展手法占主导地位,旋律在作品中通过重复、模进等方式被连续扩展,这些方式在亨德尔的手中往往不是对称和方整的,而是随着音乐的发展、力量的需要而出现的。在《E大调第六奏鸣曲》中,旋律的进行常常会体现在富有动力的节奏上,作品的节奏变化并不丰富,但简洁直接的发展,也使音乐呈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前进动力,这种进行保持了音乐情绪的连贯性。
《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很少出现力度记号,没有此起彼伏的变化,而是将每个段落的力度统一形成在段落之间的对比,这也体现了巴洛克音乐情感因素的特点。在复调的运用上,亨德尔坚持用巴洛克时期晚期的手法,他在注重横向旋律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纵向的和声关系,他还使用主属和弦、正格终止,等等,在复调织体写作的同时又具有主调风格的特点,使得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而对于巴洛克的另一大艺术特点音乐的装饰性上,亨德尔也毫不逊色,这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装饰效果精致、华丽,为作品在沉稳之中添加了几许亮色,充分展示了巴洛克审美观念中对于美的需求。与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亨德尔的小提琴作品似乎不太被人熟知,这也许是因为他在其他方面成就太过耀眼,但这部作品依然在小提琴艺术中占领了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几百年来不曾改变。
时间让这两位音乐家的出生都定格在1685年,这一年应该被世人记住,因为它创造了两位性格迥然不同却都给历史带来同样震撼的巨匠:巴赫谦卑,亨德尔骄傲;巴赫内敛,亨德尔奔放;巴赫在宗教世界中虔诚地膜拜上帝,亨德尔在世俗世界中尽显才华,但他们都是巴洛克音乐的引领者,都是历史中小提琴音乐的创造者,都为小提琴音乐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