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以人的各种表情、动作、体态等表示特定含义的一种无声语言,它是除自然语言之外的、有意或下意识的情感传递方式。
(一)表情语
表情主要是指面部表情,是眼睛、眉毛、鼻子、嘴唇、面部肌肉以及它们的综合运动所反映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据专家统计,人的面部可以做出25万种不同的表情,在这些千变万化的表情中目光和微笑最具礼仪功能。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发送信息最主要的器官。目光接触,是人类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目光的方向、持续的时间长短、眼睛的开合、眼球的转动、瞳孔的变化、精力的集中等一切动作及细小变化,都能传达难以言表的信息。目光所传达的信息,最为丰富,最为复杂,也最为微妙。
第一,注视对方,表示关注。在对外交往中,谈话时要注视讲话的人,此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玩弄东西、不停看表,都是不礼貌的。面对宾客或被介绍认识时,可注视对方稍久一些,既表现自信,也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方交谈时,目光要集中在对方的眼鼻之间;对方缄默不语时,就不要再看对方,以免尴尬;当别人说错话或显得拘谨时,务必马上转移视线,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他的讽刺和讥笑。
第二,目光注视的区域。要根据与交流对象关系的亲疏、距离的远近来选择目光停留或注视的区域。目光注视要遵循“三角定律”:关系一般、初次见面或距离较远时,目光要注视对方额头至肩膀的大三角区域;关系较熟、距离较近的,目光停留在对方额头到下巴的三角区域;关系亲昵、距离很近的,则注视对方额头到鼻子这个三角区域。要分清对象、对号入座,不要把目光盯在对方面部的某个部位或身体的其他位置,特别是面对初次相识的人和关系一般的异性时,更应当注意目光的注视区域问题。
第三,目光交流的时间。一般交往中目光交流的时间,每次不超过3秒钟,目光交流的总时间大体为交谈时间的30%到60%。但这方面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文化的影响,如美国人在谈话时每次目视对方的时间不会超过1秒,而瑞典人觉得要长久地看着对方的眼睛才不失礼貌。二是性格影响,性格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目光接触要多,持续时间也长。三是性别影响,女士谈话时目视对方的时候要比男士多些。四是综合背景条件的影响,人们在感到舒适或感兴趣或高兴时,目视对方的时间和次数会增加;感到羞愧、内疚、悲伤时,目视对方的时间和次数会减少;要说服对方时,目视对方的时间也要多些。超时型注视和低时型注视,即注视对方的时间超过交谈时间的60%或注视对方的时间少于交谈时间的30%,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
第四,眼睛的转动。眼睛转动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转动稍快表示聪明、有活力,但太快则显得虚伪、不诚实,而转动太慢则显得迟钝、无神。眼睛转动的范围也要适度,范围过大显得白眼过多,过小则显得木讷。
第五,盯视对方是失礼行为。对关系一般的人或异性,不能长时间注视,否则会被视为一种无礼行为,这在全世界范围都无例外。除了恋人般的亲密关系之外,一般只能对物品而非人长时间地凝视,遇到陌生人,一般要避开目光;若上下打量别人,也会被认为是种轻蔑和挑衅的表示。避免凝视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转移视线;二是失神,如在人群拥挤的车上不得不面对别人时,可以使目光茫然失神、若有所思,以避免失礼。
第六,对象不同,目光有异。目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懂礼仪、有教养的人会注意控制自己的目光,使其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表达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在长辈面前,目光应略微向下,以表示恭敬、谦虚;对待晚辈,目光则平和亲切,以示爱心;朋友面前,目光应热情洋溢,以示友好。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鄙夷或不屑的目光,那会伤害别人的自尊。
另外,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目光的要求也不一致。瑞典人在见面时喜欢相互对视;阿拉伯人甚至认为只有对讲话人凝眸而视才符合礼仪要求,而英国人则不喜欢这样的目光;日本人在见面时通常是看着对方的脖子,而不是面部。
2.微笑
微笑是交往活动中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它是自信的象征、修养的展现、和睦相处的反映和心理健康的标志。微笑能有效地缩短交往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体现自己良好的修养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除了在极少数悲伤或肃穆的场合,微笑是交际时一种最适宜的表情。与人初次见面,面露微笑,会让人顿生好感;老友相见,点头微笑,会让人感到友谊的温暖。微笑能表现自己的友善、谦恭、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是向别人传达的理解、宽容、信任的信号;微笑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润滑剂,是广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有人把微笑称作一种有效的“世界交际语”,一点也不为过。
微笑的功能是巨大的,但要笑得恰到好处。微笑要发自内心,自然大方,亲切热情,要由眼睛、眉毛、嘴唇、面部肌肉等方面协调完成,防止生硬、虚伪的假笑和笑不由衷。
(二)动作语
动作语是指除面部表情语之外的肢体动态语言。在动作语言中,手是传情达意最有力的工具,腿和脚也都能表达特定的情感。除了手和腿部的动作外,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动作传递特定的信息。
1.手势
手是人体最灵活自如的部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之一。掌握了正确的手势,就等于学会了一种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各国语言、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所使用的手势也有各自的含义;即使是同样一种手势动作,如果其幅度、速度、力度不同,其中的含义也大不一样。
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常用跷起大拇指来表示称赞、夸奖之意,用小拇指表示轻蔑和贬低;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竖起大拇指,尤其横向伸出大拇指,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在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向下表示“厌恶”“坏蛋”;日本人通常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意大利人跷起大拇指表示“一”,英美人则是拦车要求搭车。
中国人将手指朝下方摆动表示“请过来”;英美人则习惯于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来表达上述目的。在美国,招呼侍者可以把食指向上伸直,但在亚洲一些国家则万万不可,因为那是召唤动物的动作;日本人招呼侍者时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中东人叫人时则轻轻拍手;在许多非洲国家,招呼服务员却是以敲打桌子为信号。
在中国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伸出食指表示“一”或“一次”的意思;但在法国,它是“请求提问”的意思;在缅甸是“拜托”的意思;在新加坡,表示“最重要”;在澳大利亚,则是示意“再来一杯啤酒”。
伸出食指和中指呈“V”状,在我国表示“2”;在欧美国家则表示“胜利”和“成功”;但在英国,要用这一手势表示“胜利”或“成功”,手心必须向外,因为手背向外的“V”形手势是贬低、污辱人的意思。
用大拇指和食指构成圆圈,再伸出其他三个手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OK”手势。在美国,它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之意;在中国和法国则表示“0”;在日本、缅甸、韩国等地,表示“金钱”;在巴西、希腊和独联体各国,表示对人的咒骂和侮辱;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印度尼西亚,表示“什么也干不了”“不成功”。
在西方国家,竖起中指是一种极端侮辱性的下流动作,是国际交往活动中的绝对禁忌。
2.头部动作
在通常情况下,扬头表示傲慢,侧头表示感兴趣,低头表示谦恭,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拍头表示自责。但保加利亚人则用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在交谈时,正面对着讲话人,表示对他的尊重和礼貌。
3.腿脚动作
腿脚在动作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虽然没有手势那样丰富,但也不容忽视。小幅度地抖动腿部,频繁地变换架腿的姿势,都表示焦躁不安和一定程度的紧张。脚更多的是起到一种暗示作用,脚尖的指向,往往暗示着要去的方向;当然,用脚尖指示方向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行为,应绝对避免。如果与人相遇,虽然照面并打招呼,但如果脚尖并未转向对方,对方会以此断定你并不打算多谈。
4.其他部位动作
除了手和腿部的动作之外,人体的其他部位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动作传达特定的情感信息,如西方人有代表性的摊手耸肩动作,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适度挺胸、收腹,显得精神饱满;垂头、含胸则是信心不足、萎靡不振的信号。抱起双臂在胸前形成一种屏障,是“防御”的信号;双手叉腰,是一种潜在的进攻性姿态;双臂抱在胸前、身体靠在椅背上,则给人以消极、懒散的印象。如果双臂背后、昂首挺胸,是外交家的风度,表示自信和权威;如果将双臂枕在脑后,则是优越感的表示。把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站立时向对方微微欠身,表示谦恭和客气。身体后仰,显得若无其事或漫不经心;无视交谈对象侧转身体,表示厌恶和轻蔑。背朝对方,表示不屑理睬;拂袖而去,则表示断绝交往。
(三)静态语
静态语是指人的各种静态姿势所传达的不同信息。站、坐、卧等不同的体姿,所传达的信息是各不相同的。缺少自信、消极悲观的人,站立时往往弯腰曲背、耷拉脑袋;而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站立时总能直腰挺胸、精神抖擞。关系融洽、有共同语言的人,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并肩而立,即便是面对面站立,双方的距离也靠得很近;相反,有分歧隔阂、关系疏远的人,往往会面对面站立,即使并立,也会下意识地把距离拉大。
挺腰的坐姿表示对对方的谈话内容感兴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弯腰曲背而坐,这是对谈话内容不感兴趣或对对方厌恶的表示;斜身而坐并轻松地跷腿,是悠然自得、心情愉快的反映;交谈时喜欢并排而坐,且双方身体自然地转向对方,是关系亲密、有共同语言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