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沿着传统的人性关怀与社会批判的方向发展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一生共创作17部小说,26个剧本,还有诸多散文、诗歌和书信集。其代表作《福尔赛世家》,包括三部长篇《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和《出租》(1921)。这部巨著描写了福尔赛家族四代人的变迁,以其细微的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价值观念的变化,描绘出金钱专制与个性自由的矛盾冲突。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与其稍后创作的《现代喜剧》三部曲(1924—1928)、《尾声》三部曲(1931—1933),共同体现了传统史诗型小说在20世纪的新发展。另外,他的戏剧作品主要有《银盒》(1906)、《正义》(1910)等。高尔斯华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善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细腻深沉的感受;艺术风格上倾向于和谐平衡的古典美学理想。鉴于其“描述的卓越艺术”,他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与高尔斯华绥同时饮誉文坛的萧伯纳(1856—1950),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青少年时期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参加过“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在戏剧创作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干预现实,讨论社会问题。《鳏夫的房产》(1885—1892)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撕下了“体面的”资产者的面具,揭露其获得财富的肮脏途径。他还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人与超人》(1903)等作品中宣扬生命力,把社会改革的希望寄托于“超人”的产生。萧伯纳的力作《巴巴拉少校》(1905)在指出慈善事业不可能消除贫穷的同时,抨击军火商发战争财的不义,又渲染军火工厂的井然秩序和军火商的慷慨捐助,其间不乏对“力量”的赞美,表露出作者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思想上的矛盾与迷惘。1925年,他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和“令人激动的讽刺性”,获诺贝尔文学奖。

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他有四部影响很大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1913),写垄断的母爱影响了儿子感情生活的正常发展。《虹》(1915)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在寻求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中探索人生意义。《恋爱中的女人》(1921)是《虹》的续篇,着重剖析人物的心理世界,进一步探讨在物质社会中建立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关系的可能性。作家反对把婚姻沦为一种占有形式,希望男女双方既结成共同关系又保持完全独立,“就像两颗星星彼此平衡一样”。《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争议较多,主要因为书中有一些**描写。这部小说的主旨仍是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对人性和生命的摧残,探索实现身心统一的两性关系,以求得一种新生的途径。小说中坐在轮椅上的爵士代表着寄生阶级在道德与精神上的枯竭衰败,梅勒斯与康妮则活跃于大自然,具有生机勃勃的创造力,体现了作家的理想人性。劳伦斯将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结合,情节淡化,既有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因素,又有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成分。他的小说整体上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世纪的英国作家还有康拉德(1857—1924)、毛姆(1878—1965)、福斯特(1879—1970)等。康拉德以“航海小说”而闻名,多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常带有悲观和神秘色彩。作品有《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1897)、《黑暗的心》(1902)、《吉姆爷》(1900)等。毛姆的小说代表作《人生的枷锁》(1915),提出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命题:社会对人的压抑和奴役。他的中短篇小说也很著名,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又给人带来痛苦的生活冲突,风格朴实,文字简练,故事性强。福斯特将传统写作和现代手法相交融,其重要作品有《霍华德庄园》(1910)、《通往印度之路》(1924)等,他擅长描写英国中产阶级内在细微的精神生活。

英国文坛的社会讽刺小说素来发达。乔治·奥威尔(1903—1950)的《一九八四》(1949)和赫胥黎(1894—1963)的《美妙的新世界》(1932)是20世纪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他们用寓言形式表达了对极权主义政治的忧思。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英国作家开始崛起。重要的作家有格林(1904—1991),其小说《沉静的美国人》(1955)揭露了美国侵略越南的罪行。艾米斯(1922—1995)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这一批作家不满社会现状和现代文明,在作品中尽情表达其愤怒。《幸运的吉姆》(1954)是艾米斯的处女作,作品以一系列滑稽场面讽刺嘲笑上层社会。成就卓著的是戈尔丁(1911—1993),在西方被誉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现代神话,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他的代表作《蝇王》(1954),融汇了哲理、宗教、神话以及各方面的象征性,表达了作家对人类本性和存在危机的严肃思考。由于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他于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族裔作家崛起。奈保尔(1932—)是印度裔作家,早在50年代就开始创作。他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命运,对殖民者和新成立的民族国家都持批评态度,代表作《到达之谜》(1987)用纪实与虚构相交错的手法,沉思到达与旅行的哲理关系。以其笔触深入灵魂的最深处,他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撒旦诗篇》(1988)闻名的印裔作家拉什迪(1947—),因《长日留痕》(1995)而引人关注的日裔作家石黑一雄(1954—)等,均是优秀的新生代少数族裔作家。

(二)19世纪步入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成为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坛的主要力量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前半期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传记作家和评论家,同时也是呼吁世界和平的人道主义社会活动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发表题名为《超乎混战之上》的著名政论表达反战思想;在1919年发表的《精神独立宣言》中,他呼吁各国知识分子联合起来捍卫人类精神的自由与真理。作为作家,罗曼·罗兰一生留下20多个剧本、5部小说和10多种传记文学作品。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写一个天才音乐家奋斗的一生。1915年,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6年后,另一位法国作家法朗士(1844—1924)因其创作“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同情、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也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写有一系列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如《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天使的反叛》(1914)等。代表作《诸神渴了》写1793年雅各宾暴政,反思暴力给人类带来的不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文坛的新生代作家中,马丁·杜·伽尔(1881—1958)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7)的法国作家,其长达百万字的历史长篇小说《蒂博一家》(1920—1940),共8卷,写了两代人三个主人公的悲剧命运。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1869—1951),一生著述丰富。《背德者》(1902)确立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描写了宗教毁灭爱情的悲剧,《梵蒂冈地窖》(1914)与尼采、弗洛伊德的著作一样受人欢迎;这些作品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自我的欢乐与苦闷、期待与失望及对人生意义的执着求索。代表作《伪币制造者》(1925)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几个故事平行发展,彼此没有联系,既无开头也无结尾,一切都在发展中,颇似现代主义小说。与纪德观念相似的作家还有著有《人类的命运》(1933)的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等。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著有一系列以中产阶级形形色色的家庭悲剧为题材的小说,是公认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大师,1952年“因为他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给麻风病人的吻》(1922)是其成名作,另有《爱的荒漠》(1925)、《蝮蛇结》(1932)、《苔蕾丝·德斯盖鲁》(1927)等名篇。

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不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光彩夺目。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小说《琴声如诉》(1958)和《情人》(1984)等具有广泛的影响。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是法兰西学士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她的小说主要有《阿德里安回忆录》(1951)、《致命一击》(1939—1953)、《熔炼》(1968)等。“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是图尔尼埃(1924—),著有《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境》(1969)等。捷克裔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玩笑》(1967)、《生活在别处》(1969)等以苏军入侵捷克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以对政治、性等问题的哲理探究引人注目。

(三)德语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托马斯·曼(1875—1955)的长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此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三部中篇小说,属于杰出的艺术家主题小说。长篇小说《魔山》(1924)使作家誉满全球。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了一个家庭四代人的生活,反映资本主义商业竞争的兴衰成败,突出这个家族创业、守业、败业过程中意志与精神的退化过程。小说结构严谨,描写细腻,具有庄严恢宏的史诗规模,并富于哲学玄思和心理深度,因此被称作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1929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兄长亨利希·曼(1871—1950)也是有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臣仆》(1914)讽刺了君主制的崇拜者和沙文主义分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受弗洛伊德影响,善于在引人深思的情节中剖析人物内心的隐秘和**,作品有《感觉的混乱》(1927)、《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40)、《象棋的故事》(1941)等。瑞士作家黑塞(1877—1962)写有一系列思考人性和存在意义的小说,中篇《在轮下》(1906)讲述少年的成长和社会的冲突的艰难过程,《荒原狼》(1927)揭示了一个人心理和精神的危机,《玻璃球游戏》(1943)表达对人生意义的不倦追问。雷马克(1898—1970)是德国20世纪前半叶的重要小说家,其名作《西线无战事》(1929)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战地惨象,对战争的残酷、参战士兵的心理感受做了真实的刻画,表现了强烈的反战主题。卡内蒂(1905—1994)的《迷惘》(1935)写了一个学者的人生困惑和所处的困境。

布莱希特(1898—1956)是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他将戏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有发展、冲突、**,以引起观众共鸣为目的;另一类是自己创作的戏剧,叫“叙事剧”,从编剧到演出均以理性思考为目标,结构、演出要达到“间离效果”,使观众在惊奇和沉思中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布莱希特的重要剧作主要是历史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描写战争对人性的残害,《伽利略传》(1947)内容涉及科学家与政治的关系、灵与肉的冲突等。寓意剧《四川好人》(1942)、《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将平凡事件赋予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剧作对世界戏剧产生很大影响。以《老妇还乡》(1956)等闻名的迪伦马特(1921—1990)也是重要的德国剧作家。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20世纪后半期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70年代其创作达到高峰,写出代表作《莱尼和他们》(1971),是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1927—2015)以《铁皮鼓》(1959)等小说闻名于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1946—)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经常以女性视角描写女人的性心理和男人的贪欲,反映女性在一个男性文化中心的社会所受到的压抑与禁锢,具有文化批判和人性探讨的深刻意味,《女钢琴教师》(1983)、《情欲》(1989)等为其代表作。

(四)20世纪初,美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

新闻记者和小说家发起的“揭发黑幕运动”,开启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幕。同时,一批来自中西部的作家带着小城镇粗野的泥土气息步入文坛,构成了“战前的自然主义”旋风。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为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和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前者在早期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嘉丽妹妹》(1900)和《珍妮姑娘》(1911)之后,又相继发表了由《金融家》(1912)、《巨人》(1914)、《斯多噶》(1945)组成的《欲望三部曲》,其中塑造了金融资本家柯帕乌这一“超人”形象,既揭示其贪婪成性、道德堕落,也赞赏其过人的精力和才干,从中可以看到达尔文、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主人公克莱特追求、挣扎、堕落和毁灭的短促一生,旨在揭示美国一代青年悲剧命运的根源。后者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0)的小说家,成名作《大街》(1920)描写沉闷闭塞的乡村生活。代表作《巴比特》(1922)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露了现代商业文化对人的异化。

20世纪20年代,“迷惘的一代”风靡美国文坛,代表作家有欧内斯特·海明威、司格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等人。这些作家多是“一战”的幸存者,他们相似的倾向是迷惘、失望和悲观。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是“爵士乐时代”,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绚丽的时代”,“一切神祇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其小说尽情描写了这个时代外在的纸醉金迷和内在的空虚幻灭,被称为“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有《人间天堂》(1920)、《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夜色温柔》(1934)、《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沃尔夫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代表作是《天使,望家乡》(1929)。

20世纪30年代,约翰·斯坦倍克(1902—1968)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1939),以经济大恐慌为背景,描写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向西迁徙寻求生存空间的悲惨历程。斯坦倍克将人道主义信念与《圣经》融为一体,宣扬“爱”心,表明唯有爱才能使人克服自身存在的卑微、渺小和孤独。作者后期受生物学“生命循环论”影响较大,作品有《伊甸园以东》(1952)、《烦恼的冬天》(1961)。由于其“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他于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文学在经过战后一度衰微之后重焕生机。艾萨克·辛格(1904—1991)是一个犹太作家,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写一个犹太人充满**与内心冲突的一生,文笔轻松幽默,引人入胜。辛格于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为犹太作家的索尔·贝娄(1915—2005),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其创作既有欧洲现实主义的某些传统,又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方法,擅长探讨当代文化中的种种精神现象,塑造了一批内心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贝娄共出版10部长篇小说,其中成名作《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是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范之作。其后,陆续出版《雨王汉德逊》(1959)、《赫索格》(1964)、《洪堡的礼物》(1975)等,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对价值世界的不断追求。由于“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他于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作“城市现实主义”的一批作家中,主要以短篇见长的约翰·契佛(1912—1982)善以幽默文笔勾画中产阶级的文化环境和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家庭关系和个人危机感;塞林格(1919—2010)的代表作《麦田守望者》(1951)表现了丰裕社会里美国青少年的迷惘,提出严峻的社会和价值观念问题;厄普代克(1932—2009)的主要作品“兔子”三部曲,包括《兔子,跑吧》(1960)、《兔子回家》(1971)、《兔子富了》(1981),写主人公哈利想要超越一切,结果只是从一个失败逃向另一个失败。

阿瑟·密勒(1915—2005)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剧坛新星之一。他的剧作有《都是我的儿子》(1947)、《我们对世界应负的罪责》(1965)等。他前期的作品属于社会道德剧,后期则转向对“原罪”的探讨,写个人的道德自我完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1949),写推销员威利相信“美国梦”的成功神话,奔波劳累一生,在“水泥莽林”中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借用表现主义手法,打破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以一天两夜的时间写了主人公的一生,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美国20世纪文坛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有著名的抒情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1902—1967),以及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1940—1996)。他们的诗歌有别于一般的现代主义诗人,更多地倾向于传统,成为美国20世纪诗歌创作中重要的一支。黑人小说家的创作也是美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景观:拉尔夫·艾里森(1914—1994)的《隐身人》(1952)、托妮·莫里森(1931—)的《所罗门之歌》(1977)、艾丽丝·沃克(1944—)的《紫色》(1983)等,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在东欧、北欧和南欧,较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有: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1923),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的《吉卜赛谣曲》(19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