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背景上产生了独特的苏联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1890—1930),文坛上诸多流派争相斗艳,文学发展十分繁荣。现实主义文学除了老一代作家如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还在继续推出新作之外,还出现了一批新的优秀作家。伊万·阿历克谢耶维奇·布宁(亦译蒲宁,1870—1938)是俄苏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乡村》(1910)和自传体作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27—1933)。库普林(1870—1938)的现实主义小说则以简洁清晰的文本突出点染对生活的印象,具有印象主义色彩。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决斗》(1905)和《亚玛》(1909—1914)。安德烈耶夫(1871—1919)和安德烈·别雷(1880—1934)是从现实主义走向象征主义的作家。前者的《七个被绞死的人》(1908)和后者的《彼得堡》(1914)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吸收西欧的现代手法,丰富了传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的创作丰富多彩,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早期创作虽以短篇为主,但在很大程度上却代表着这个文学天才的最高成就。《伊则吉尔老婆子》(1894)和《鹰之歌》(1895)都塑造了英雄的形象,他们都表现出为自由、独立,为造福于人类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切尔卡什》(1895)对流浪汉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做了透彻描绘。散文诗《海燕》(1901)是一首表现时代精神,歌颂革命理想,洋溢着革命**的战斗诗篇。戏剧《在底层》(1902)探讨了穷苦大众如何挣脱枷锁,脱离“最底层”的问题,它通过主人公之口发出了“人就是真理”的革命人道主义的宣言。1902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母亲》因其政治上的鲜明倾向性被列宁称为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作者也因此被视为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的家业》(1925)通过描写三代资本家一代不如一代,以及三代工人阶级一代比一代觉悟,概括了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反映了十月革命前整整四十年俄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等思想领域里的斗争,故称为“史诗性小说”。
白银时代俄苏文学最耀眼的景观当属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主要有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三大流派。象征主义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诗人勃洛克(1880—1921)有著名抒情诗集《美女郎诗草》(1904)、《意外的喜悦》(1906)、《雪封的大地》(1908)等。其他诗人还有梅列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等。“阿克梅”是一个希腊词的译音,有“高峰”“繁荣”的含义,这一文学派别是在象征主义衰落之后兴起的,历时很短,追求诗歌的力度、绘画感和音乐感,其中女诗人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代表人物。她的诗集有《黄昏集》(1912)、《念珠集》(1914)、《白色的云》(1917)等,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悲剧感。未来主义则属于西欧未来主义流派的一个分支,代表诗人是马雅可夫斯基。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出现了一批反映国内战争、歌颂苏联人民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的英雄精神的作品。亚历山大·绥拉菲摩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以及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这三部作品一起被称为“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史诗”。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这一时期苏联文学中最重要的诗人,他的长诗《列宁》(1924)和《好!》(1927)放笔歌颂列宁和苏维埃政权,展示了此后苏联文学的基本基调。诗人叶赛宁(1895—1925)被高尔基誉为“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诗以意境隽永、陶冶性灵取胜。他的重要诗作有《26人颂歌》《伟大进军之歌》《三十六个》《安娜·斯涅金娜》和《黑影人》,以及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等。马雅可夫斯基与叶赛宁在时代颂歌发表之后先后以自杀与时代告别,在整个苏联文学史上颇具典型意义。
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苏联作家协会建立,这次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此时活跃于文坛的作家,遵循新的写作原则,写出反映城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作品,塑造了第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红色经典”,主人公保尔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经历,融汇在他特殊而丰富的个性发展中,感动和激励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阿·托尔斯泰(1883—1945)创作丰富,其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程》(1921—1941)以1914年到1920年俄国社会的激烈动**和变迁为背景,描写了四位不同性格的知识分子的戏剧性命运,揭示了他们在社会大动**中为了达到精神上的净化而经历的“苦难历程”。
卫国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作家们创作了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品。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1941—1945)、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的诗篇、西蒙诺夫(1915—1979)的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1901—1956)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等都反映了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战后描写人民重建家园、反映社会矛盾问题的小说有巴甫连柯(1899—1951)的《幸福》(1947)、阿扎耶夫(1915—1968)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48)、柯切托夫(1912—1973)的《菇尔宾一家》(1952)、列昂诺夫(1899—1994)的《俄罗斯森林》(1953)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坛出现了一批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作品。奥维奇金(1904—1968)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无情地揭露了官僚主义,被誉为苏联文学中的“第一只春燕”。田德里亚科夫(1923—1984)的《不称心的女婿》(1954)和《死结》(1956),尼古拉耶娃(1911—1963)的《拖拉机站长和总农艺师》(1956)和《征途中的战斗》(1957),杜金采夫(1918—)的《不是单靠面包》(1957)等一系列以“写真实”著称的作品纷纷问世。这些作品大胆冲破禁区,触及了农村存在的迫切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更关心人的要求。爱伦堡(1891—1967)的中篇小说《解冻》(第一部1954年,第二部1956年)发表后,形成了“解冻文学”思潮,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1918—2008)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等,也是这一时期颇有争议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又掀起了一个**,出现了“战壕真实”“全景文学”或“全景小说”,代表作品有西蒙诺夫(1915—1979)的军事题材三部曲(1957—1971)《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此外,战争题材小说这时也从表现“战壕真实”转向展现战争中人们的心灵和道德。瓦西里耶夫(1924—2013)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是一曲颂扬战争中美好心灵的悲壮赞歌。小说运用倒叙、回忆等时空交错的手法,描述女兵们不同的身世,刻画她们不同的性格,表现她们共同的为国捐躯的美好心灵。
20世纪70年代,苏联文坛大量涌现出道德题材的小说,这类作品主要有:艾特玛托夫(1928—2008)的《白轮船》(1970)、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滨河街公寓》(1976)、利帕托夫(1927—1979)的《伊戈尔·萨沃维奇》(1977)、邦达列夫(1924—)的《岸》(1975)、拉斯普京(1937—2015)的《最后的期限》(1970)、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的《鱼王》(1976)等。至80年代,作家们更进一步地把创作视野扩展到整个世界,对人类历史和人生命运进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艺术上,他们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叙事方式打破了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结构具有某种“开放性”。这类作品主要有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1980)和《断头台》(1986)、邦达列夫的《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冈察尔(1918—1995)的《你的霞光》(1980)、拉斯普京的《火灾》(1985)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大批曾经被封禁的作品在短期内纷纷面世,大批过去受到批判的作家恢复了名誉,许多早已在国外出版却未能与本国读者见面的作品,也络绎不绝地“回归”到了祖国,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品纷纷出现,苏联文坛形成了一股“回归文学”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格罗斯曼的长篇《生活与命运》、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还有20年代至30年代遭禁的作品,如扎米亚京的《我们》,皮利尼亚克的《红木》,布尔加科夫的《狗心》,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镇》《基坑》《初生海》等。
在苏联文学的展开过程中,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政治体制中有着非常独特的表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开始时文艺政策比较宽松,文坛上依然流派纷呈。在现代主义解体之后,有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谢拉皮翁兄弟”(提出艺术的非功利性)、“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等文学团体。但左的倾向已经显露,如“拉普”打击“同路人”作家,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敌视非劳动人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等,限制了文艺的健康发展。20世纪30年代,苏联共产党加强了对文艺的领导,取消了20年代以来的各种文艺团体,建立了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左”的倾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艺界一些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准则。该理论要求作家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结合革命的浪漫主义,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30年代后半期,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开始,许多作家遭到迫害。40年代,苏联经历了卫国战争和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文学上军事题材的作品越发成为主流,但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基本乏善可陈。尽管在卫国战争中有一千多名作家弃笔从戎,其中两百多名作家牺牲在战场,但战后苏联当局依然采取行政命令方式领导文艺,对一些勇于探索的作家大加挞伐,使许多有才华的作家蒙受冤屈。结果,粉饰生活的“无冲突论”主导文坛,文学进一步陷于单一和意识形态化。
20世纪50年代,苏联进入转折时期,政治上提出“反对个人迷信”,文艺界也开始“解冻”。是时,一些作家开始抨击和揭露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是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他早年是一位诗人,写下过大量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诗歌,其历时多年写成的著名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1988年才在苏联出版),作品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与心灵历程,通过“沉重的、悲伤的主题的方方面面”,思考人在历史中的生存等问题。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主要因《日瓦戈医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苏联政府在官方媒体上组织了对该作品的严厉批判(是时被批判的作品并未在苏联出版),并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出作家协会。帕斯捷尔纳克被迫拒绝领奖,很快便抑郁而终。60—70年代,随着赫鲁晓夫发动的改革因其下台戛然而止,苏联政坛侵入了一种保守、僵化、平庸的专制状态,文化与文学复归沉寂。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大力推动社会政治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解体、苏联分崩。其间,“回归文学”成为苏联文坛的热点。过去限于政治原因被批判和不能发表的作品跃上地平线,如《日瓦戈医生》在国内首次出版;既往被严厉对待的异议作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9年《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流亡国外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0)索尔仁尼琴(1918—2008)的作品,并引发“索尔仁尼琴热”。
1991年年底,苏维埃政权在风云动**中解体,苏联文学也画上了句号。
思考题:
1.传统人道主义思想在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有怎样的表现?
2.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有哪些?
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在展开中有哪三次波峰?
4.白银时代俄苏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5.如何看待苏联文学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