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的伤痛、经济危机的动**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乃是把握20世纪西方社会的基本地标。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名目的相对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层出不穷。传统文化遭遇各种挑战,传统价值观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不断被摇撼。于是,以五花八门的形式革新形成的各种流派均以“反传统”相标榜,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从19世纪绵延而来,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持续与发展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文学背景中发生。
大致来说,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持续地绵延中有三次平缓的波峰。20世纪世纪之初,罗曼·罗兰、萧伯纳等一批跨世纪的老作家承上启下,锋头不减,分别写出了自己的经典之作,显示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至30年代,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给正遭受经济危机**的西方各国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作家开始向“左”转,反映中下层民众苦难、揭露西方社会病症的应时之作开始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人们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反叛与创新开始厌倦,那种过分注重哲理思辨、崇尚形式的追求使文学越来越抽象艰涩,许多作家开始回过头去在文学传统中寻找出路,于是就有诸多以平实手法描摹人性追寻意义的作品复归流行。当然,文学是时已经经历了形形色色的技法实验,许多作家的创作已经呈现出交融互补的局面,现实主义也经过了几番洗礼,此种回头带来的“复归”并非是要真的回到既往,因此才有所谓“新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泛现实主义”等语焉不明的新词漫天飞舞。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不像现代主义文学那样以树旗立号的流派面貌出现,现实主义作家散落在各个国家各种具体社会背景之中,各自探求、开拓自己的艺术天地。但作为一种从根源上沿袭写实传统的创作现象,在总体上二者还是大致有着共同的特征。
第一,坚守人道主义传统,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相对下降。20世纪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一如既往地体现为褒扬真善美的人道理想,抨击假恶丑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新的时代条件下那种压抑人性、摧毁个性的物质主义,罗曼·罗兰、高尔斯华绥、托马斯·曼、索尔·贝娄等人的创作均莫不如是。同时,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反思人性本身固有的缺陷,在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上进行自我质询,并由此探讨世界的未来,则是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类作品与以往现实主义文本相比较,既体现出哲学思辨增强、背景描写相对减弱的倾向,也更多地接受容纳了同时代现代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典型作家如法朗士、戈尔丁、海明威、布莱希特等。
第二,承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普遍体现出“内倾化”的趋向。随着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的新发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化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客观世界是相对的,我们所获取的关于自身以外的知识,是通过呈现在我们知觉意识之中的感知材料而达到的,因此内心世界是一个更为深邃、丰富、广阔的内宇宙。从总体上看,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文本一般虽都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系统、明晰的人物形象和清晰的语言表达,多数作品依然重视刻画细节的真实性;但与外部世界描绘获得巨大成就的19世纪文学相比,在绝大多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文本中,外在世界不再是作家直接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人物的复杂感受和独特视角逐渐展现出来的某种内心的面貌。有不少作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作品呈现出一个喧哗的内在宇宙。显然,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杜·伽尔认为,“作家要竭尽全力地反映一个心灵的心理发展过程”,罗曼·罗兰视其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既是创作的天才,又是广阔内心世界的主人”,索尔·贝娄则更善于在对种种精神现象的探索中,通过人物内在的矛盾冲突来展现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的撞击。这使得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更细腻、精微和繁复的艺术风格。显然,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掘中,他们更多地沿袭了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具有内倾化特点的古典作家的创作风格。
第三,“长河小说”的出现。19世纪,巴尔扎克、左拉等作家善于用一整套小说去全面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而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开始,20世纪3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长河小说,亦即多卷本小说。杜·伽尔发展了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各部作品互不相干的写作方式,挖掘蒂博一家两代人的深层情感联系,使多达八卷的小说在结构上呈现出完整性。与《蒂博一家》相似的家族小说还有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这些小说都具有庄严、恢宏的史诗规模,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收获。
第四,吸收、融汇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现代主义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与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主义作家。而且,作为同一时代、同一文化范式下的作家,在认识、把握和表现人类生活方面自然会有许多共识。很多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诸如怪诞、象征、隐喻、时空倒错、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手法。各种手法的融汇使用,刷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面貌,使之体现出20世纪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