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好莱坞先驱格里菲斯
大卫·沃克·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 1875—1948)是美国电影大师,电影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被称为“电影技术之父”“创立好莱坞的先驱”“第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银幕的莎士比亚”。他使电影从舞台影响中摆脱出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一、生平与创作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南方,父亲是个破产的南军上校,他在格里菲斯10岁时去世。格里菲斯家庭生活贫困,他很早就弃学谋生,干过各种职业。他酷爱文学,创作诗歌。1907年夏天,格里菲斯处于失业中,爱迪生公司的鲍特觉得他长相好,吸收他当配角演员。后来格里菲斯进入比沃格拉夫公司当演员和剧作家。
格里菲斯一共拍了450部左右短片,积累了丰富的拍片经验。他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影片,借此提高影片的品位。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
1.景别语言
格里菲斯在拍片经历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已经出现的各种电影技巧与手法,形成一种真正的电影语言。诸如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拍、闪回、蒙太奇等,并交叉使用,形成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他综合利用机位和镜头,拍摄近景、中景、全景,创造了扩展的空间。镜头的变化加强了叙事的紧张感,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转换。《一个国家的诞生》非常流畅地应用了电影景别语言,比如参观棉花地,通过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表现战前南方的和谐生活。男主角本·卡梅伦看照片,隐喻着影片的爱情主线。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棉花地景别
比较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最后一个镜头是特写镜头,匪徒头目举枪瞄准观众开枪。但那仅是制造一个惊人的效果,还没有成为电影语言,不是导演的有意识运用。正如鲍特所说,这个镜头会造成很大的**,既可以放在影片的开始,也可以放在影片的结尾。格里菲斯有意识地将特写技巧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意义的表达,表现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使特写技巧上升为电影语言。
比较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火车由远而近,具有景别变化。它只是一个单一的镜头,没有更多的暗示与隐喻。格里菲斯的景别有镜头的角度变化,具有象征、强调、暗示和隐喻的作用。
景别比较
2.“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电影结构
格里菲斯发展平行叙事,进行交叉剪辑。《冷僻的别墅》(1909)有三条情节线平行发展:强盗抢劫别墅;别墅妇幼一家人;丈夫回家营救。通过丈夫飞奔的马车串连其他两条情节线索,形成“最后一分钟营救”。它是情节结构的特殊语汇。
《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都采取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处理方式,使之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经典结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意义表现了时空交错展开,运用时间节奏的变化增强紧张气氛。画面出现的时间越短,心里越紧张,造成观众的期待心理,在最后一分钟获得营救,化险为夷。这是电影语言表现的大团圆结局,被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广泛采用。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最后一分钟营救
鲍特的《火车大劫案》运用了双线平行叙事的手法,矛盾的张力不突出。格里菲斯采用两条线、三条线,以至四条线的平行叙事,第三条线索形成对双线平行的控制,解除双线平行形成的矛盾冲突。
二、二元对立风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格里菲斯的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是默片时代的经典影片,根据汤姆斯·迪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改编,美国纪元影片公司出品。影片共13本, 1544个镜头,耗资11万美元,是当时美国成本最高的影片。
1.影片内容
影片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两个家庭的命运。南方庄园主卡梅伦的长子本与北方废奴主义者斯通曼的女儿埃尔茜相爱。南北战争使两家经历了“友谊—敌对—和解”与“爱情—决裂—结合”的过程,象征国家在风雨中诞生的艰难历程。
影片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斯通曼的儿子们到卡梅伦家做客,两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表现战前南方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要写南北战争。卡梅伦和斯通曼两家站在敌对的立场,分别参加南军和北军,在战场上相遇,但仍然保持了从前的友谊,不惜为各自的信仰战死。
本是南军上校,在战场受伤,被北军斯通曼家儿子救下,表现了朋友的情谊。他在医院与埃尔茜相遇并相爱。埃尔茜带本的母亲向总统林肯求情,赦免死刑。
第三部分写战后重建。1865年北军取得了胜利,南北战争结束。南方开始重建家园。种族仇恨、自相残杀充斥南方。本因参加三K党,埃尔茜与他决裂。
影片第三部分充满了种族主义色彩,热情赞扬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恐怖组织三K党,贬低和丑化美国黑人,对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的重大意义表示怀疑。
1915年2月8日影片在洛杉矶首映,它的种族主义倾向受到知识界和废除黑奴城市的批评。许多州禁止上映。禁映加速了它的传播,成为好莱坞统治电影世界的开始。
2.影片的叙事特点
影片的叙事结构表现为两条情节线。
一是白人与白人的斗争。南北战争中,白人分为两派,南方种植园主与北方废奴主义者相对立。具体表现为卡梅伦和斯通曼两家的对立。
二是白人与黑人的冲突。南方的白人主子与黑人奴隶之间相斗争,三K党镇压黑人。主要表现为本领导三K党与黑人军队作战。
这种叙事线索形成二元对立的风格。白人与白人、白人与黑人、动乱与祥和、战争与和平、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对立。
电影发展初期,默片都是黑白片,但是本片并非完全无彩色,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面,格里菲斯用棕黄色、紫色的画面表现变换的场景。用红色表现战场炮火的红光,并且特别把它用于表现夜间战斗的红光。正是这些染色促进电影向彩色影片发展。
在格里菲斯时代,拍片已经进入摄影棚,摄影棚离不开水银灯。当时对灯光的要求是每场戏必须从上到下照明,拍摄对象不能有阴影,从不考虑照明对剧情的作用。格里菲斯执意革新,在影片中故意用壁炉的火光照亮人物,留下演员脸上的阴影,取得了意外的效果。照明是加强戏剧效果的手段。
影片表现南北战争,格里菲斯的一大创举是根据新闻照片复制重要的历史场景。比如战争场面是根据内战照片布置的,增强了影片的厚重感与感染力。
在格里菲斯之前, 1908年法国的影片就已经出现附带乐谱的情况。但格里菲斯在此片中专门请作曲家J. C.布莱尔为影片作曲,并用管弦乐队同步演奏格里格、瓦格纳、柴可夫斯基、贝多芬、李斯特、罗西尼、威尔第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却是前所未有的,超过了当时的普通做法。影片的配乐通常根据剧情的发展选择乐曲。比如,卡梅伦一家受到黑人队伍追打,到山中小屋避难,得到主人的帮助。音乐演奏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
3.交叉剪辑
格里菲斯有意识地采用交叉剪辑,把故事讲得生动曲折,扣人心弦。本的妹妹佛罗拉打水遇难就是典型的段落。
佛罗拉被黑人格斯追逐,哥哥本追踪营救,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通过剪辑连接成流畅的故事情节。三条平行叙事场面共有22段,影片交叉剪辑在一起,使观众看到平行叙事的蒙太奇组合与“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结构。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佛罗拉打水遇难交叉剪辑
早期默片电影很多内容是追踪戏,比如《火车大劫案》里面的警察追踪劫匪。格里菲斯沿用追踪戏,并把它向前发展了一步,把追踪戏演进为营救戏,形成电影**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营救戏增强了叙事的紧张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道德渴望,伸张正义,结局大团圆。
格里菲斯还用交叉剪辑的镜头叙述同时进行的活动,形成空间并置的同时叙事。比如黑白混血儿林奇向埃尔茜逼婚,把埃尔茜困在办公室里。办公室外,人来人往,三K党四处打击黑人队伍,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林奇办公室发生的事情。埃尔茜的父亲斯通曼来到办公室找林奇,也不知道女儿被关在里屋,由此创造了高度的紧张气氛。
林奇逼婚的情节段落包括林奇逼婚、黑人的街头骚乱、卡梅伦家人逃难、三K党营救等多条情节线交织在一起。影片交叉剪辑,把各条情节线组合在一起。林奇逼婚的镜头类别有全景、中景、半身特写、远景、中远景、圈入、淡入、淡出、3/4镜头等。
格里菲斯的镜头剪辑打破了最初默片一场戏只有一个镜头的规定,揭示了电影摄制的基本方法,一场戏可以包含多个镜头,而且并非一场戏完了才能表演下一场戏,情节可以同时发生,在一场戏还没完的情况下连接另一场戏。
从《一个国家的诞生》可以看到,电影制作必须依靠剪辑。剪辑是电影的基础,剪辑的单位是镜头,镜头之间通过主题的贯穿取得一致。
三、古今并置剪辑的《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的第二部代表作《党同伐异》(Intolerance, 1916)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代表了格里菲斯的艺术高峰。
1.片名释义
片名原文为“偏执”,中文译为“党同伐异”,原名和译名含义表明“党同伐异”古今皆有之,影片内容具有世界意义。
格里菲斯创作《党同伐异》源于人们对《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偏见的抨击。他说:“偏执是检查制度的根源”“偏执让圣女贞德英勇就义”“偏执毁坏了第一部印刷机器”“偏执发明了萨勒姆的巫术”。他认为偏执是阻碍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原因。
影片主题宣扬爱与宽恕。影片开端字幕写:“每个故事都表现仇恨、妒忌与仁爱、宽容的斗争,四个故事都是这个主题。”影片结尾突出这个主题,用和平景象置换监狱和大炮。字幕“爱会带来和平”。
2.影片内容
影片由四个故事构成:现代篇《母与法》、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犹太篇《基督故事》和中世纪法国篇《圣母戴莱姆教堂的屠杀》。但四个故事不是按段落依次讲完,而是交融在一起,以现代篇为四个故事的主线索,基督受难为隐喻核心。
《党同伐异》剧照:四个故事
现代篇《母与法》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件改编。在工人罢工中,大批工人失业。一个小伙子被诬陷杀人面临死亡,妻子和正义的警察等人找州长批示,在最后一刻小伙子被救,家庭团圆。
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讲述公元前巴比伦被波斯王攻陷灭亡的故事。山中姑娘获悉高级僧侣的叛卖,奋力将巴比伦将被攻打的消息报告巴比伦王,最后失败。巴比伦故事情节复杂,场面豪华壮丽。
犹太篇《基督故事》选取了《圣经·新约》中的三个片断,变水为酒、惩罚妓女、基督受难。
法国篇《圣母戴莱姆教堂的屠杀》记叙1572年8月24日发生在圣巴托罗缪节的法国对胡格诺派教徒的大屠杀,剧情简略。
3.影片风格
《党同伐异》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格里菲斯的影片风格,同时将他在以往影片,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所使用的手法更加淋漓尽致地加以发挥。诸如平行蒙太奇、圈入圈出、色彩的隐喻、意象的重复、景别的灵活运用等。
影片从头到尾重复的意象是母亲摇摇篮,反复出现有20多次。它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切换镜头的媒介。影片每出现一次母亲摇摇篮,镜头就由一个故事场景转为另一个故事场景。通过母亲摇摇篮,现代故事与古代故事连接起来。
影片以母亲摇摇篮开始,母亲摇摇篮结束,首尾呼应,并引用惠特曼诗句:“今天一如昨天,无休止地推动摇篮,总是带着人类相同的**,相同的快乐与忧伤。”以此表明四个故事组成的影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的象征含义十分明朗,以此暗示人类的命运、历史的循环和人性的本质。人类世世代代都在重复相同的命运。母亲摇摇篮的重复在影片中不仅有转换场景的切换功能,还构成了影片的结构层次,用重复建构影片结构。
《党同伐异》剧照:母亲摇摇篮
《党同伐异》采用大规模的染色胶片,染色胶片的作用表现为用色彩渲染画面的气氛;利用色彩深化感情;不同色彩作为不同场景的变化;醒目,吸引观众注意;所用色彩与现实生活接近。
镜头剪辑采取了情节重叠的手法,景别交叉剪接,镜头前后呼应,空间重复,以此表现叙事的进程。其中镇压罢工的情节段落就是一例。影片把罢工段落的每个镜头都剪到最低限度,只表现镜头的关键点。连接起来的镜头形成老板镇压工人的整个过程,叙事连贯流畅,气氛激烈紧张。把镇压罢工的镜头拆解开来,可以看到镜头景别在有限的场景中不断重复,形成同一镜头的交叉剪辑。剪辑十分精致。
通过镜头交叉剪辑的比较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佛罗拉遇难的情节是一段追踪营救戏,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立的情节线,三个人物出现在重复的路线,镜头前后跟进。《党同伐异》中镇压罢工的情节是一段场景戏,由办公室、工厂大门、工人家属区构成。镜头在这几个区域反复,同一镜头交叉重复。两部影片的剪辑表现了格里菲斯对镜头的娴熟把握与精心制作。
电影银幕都是横向长方形,拍摄的影像通常也是横向长方形。但格里菲斯在拍摄过程中,改变镜头形状,有横向长方形、纵向长方形、方格、对角线切成两半、大小圆圈等。这些形状常变常新,保持了观众的新鲜感,提高了剧情的感染力,烘托有意义的动作。
格里菲斯为拍摄《党同伐异》挥斥巨资,重建古代布景。仅巴比伦的宫殿,其纵深就达1600公尺,周围有70公尺的尖塔。布景豪华,场面宏大。巴比伦王伯尔沙撒的盛宴极尽奢侈豪华,开创了电影大制作的先例。
影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将现代与古代连接并置在一起,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性非常大。但是影片用古代与现代相似的事件和动作进行对位性连接,运用自如。比如现代故事开着吉普车追赶,古代故事是山中姑娘驾着马车奔驰。
影片有三个故事都采取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结构模式。现代故事是妻子营救丈夫,古代故事是山中姑娘营救巴比伦,法国胡格诺教徒营救妻子。现代和古代的营救在大结局中通过平行蒙太奇交织在一起。但是古代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皆失败,唯有现代营救成功,表现了导演的创作理念,爱与宽容最终战胜偏执与迫害。格里菲斯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为独立的艺术。
4.影片的遭遇
《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艺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耗资巨大,投入200万美元,拍摄时间是1年10个月12天。1916年9月5日,影片在纽约“自由剧场”首演,观众看不明白四个故事的交叉平行发展。影片以票房失败告终,发行这部影片的三角影业公司不久宣布倒闭。格里菲斯终身负债,一蹶不振, 1948年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
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放映商以低廉的价钱买了这部影片的拷贝,但未能在俄国上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部影片的拷贝像废品般地堆在苏联电影局的仓库里。多年后,人们清理仓库时,才偶然地发现了它。苏联电影大师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观看后,惊叹不已:“这是部无与伦比的影片!”《党同伐异》从此受到世界的重视。
《党同伐异》剧照:古今平行蒙太奇
5.失败原因
第一,《党同伐异》的最大缺陷表现在古代故事中。影片强调豪华布景,拍摄“伯尔沙撒盛宴”一个场面,就动员了4000名群众演员。格里菲斯还重建了中世纪的巴黎和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城。拍摄波斯军队排兵布阵的场面时,动用了16000名群众演员。格里菲斯为了大场面,牺牲了作品的思想,观众已不在乎谁胜谁负,也不同情导演肯定的正方。
第二,格里菲斯的电影改革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领悟能力,他的电影技巧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当时的观众和专业人士都很难理解和接受。
第三,影片的发行时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反战内容、和平主义观点和同情工人罢工的思想受到美国当局的反对,被禁止在许多城市上映。该片在法国完全禁映,在英国经过电影机关删剪才能上映,删剪后的影片观众更加看不明白。
四、小结
格里菲斯是杰出的电影艺术大师,现代电影艺术创始人。尽管现代电影制作应用高科技,但电影的基本语言来自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是好莱坞的缔造者,他创立“最后一分钟营救”,为确立好莱坞电影的“大团圆”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他第一个尝试拍摄“大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都是当时规模宏大的制作。格里菲斯确立的电影剪辑原则,是蒙太奇手法的基础。这一手法在1920年后,经过苏联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人的总结,发展为系统的蒙太奇理论和苏联的蒙太奇学派。
思考题
1.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他对电影的贡献有哪些?
2.格里菲斯镜头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3.解释“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电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