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国喜剧片

默片时期是美国喜剧片的黄金时代, 1912—1930年,美国喜剧片得到很大的发展。麦克·赛纳特是美国喜剧片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著名喜剧大师是基顿和卓别林。

一、美国喜剧片的特点

美国喜剧片受到法国喜剧片的影响。法国喜剧片主要表现了优雅的幽默,美国喜剧片主要表现出闹剧的色彩。1912年麦克·赛纳特(Mack Sennett, 1880—1960)在好莱坞创立了启石公司,专事喜剧片的生产。1912—1939年启石公司生产了几千部影片,为美国喜剧片定下了基调。赛纳特认为,喜剧就是制造笑料,就是搞笑。喜剧片是最适合无声电影的片种。他的影片强调夸张的形体动作、乱作一团的打斗,在轻松的喜剧效果中讽刺虚伪和荒谬。

喜剧片主要依赖演员的表演获得喜剧效果,特别重视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即兴表演,以博观众笑声。赛纳特的喜剧片代表了好莱坞电影始终不变的大众化与通俗化的发展方向。

二、冷面笑星巴斯特·基顿

巴斯特·基顿

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 1895—1966)是美国默片时代的著名喜剧大师、电影导演,动作喜剧片的开山鼻祖。

1.冷面笑星

基顿是与卓别林齐名的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他和卓别林一样成功地创造了喜剧黄金时代的视觉形象,但他的光辉被卓别林的声名所遮蔽。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重新给予他高度评价。

基顿出身杂耍演员家庭, 4岁开始登台演出,为他作为喜剧演员奠定了基础。基顿以幽默的表演带给观众笑声,而他自己从来不笑。他是一个冷面笑星,在影片中永远是一张毫无表情的脸,被称为“大石面”。他以冷峻的表情和敏捷夸张的肢体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点。

基顿21岁进入电影界,从影50年。虽然被卓别林的光辉遮蔽,但电影界公认他是一流的喜剧大师,受人尊敬。

2.基顿的影片

基顿扮演的角色在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他的行动常常是一连串的失败。弄巧成拙和歪打正着成为他的喜剧叙事的特点。即使到中老年,基顿出演有声影片,仍然保持冷面,表演上有很多喜剧性的肢体动作。

基顿扮演的角色各个阶层都有,不像卓别林的形象是一个固定的流浪汉。《不幸》表现一个失业者几番自杀不成,生死不得。他的喜剧代表作《将军号》表现美国南北战争题材,被认为是最真实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巨星地位。

《不幸》剧照:卧轨自杀

3.艺术特点

基顿的喜剧冲突表现为人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他的行动象征来自机械的威胁,诸如火车、摩托车、摄影机等,依靠喜剧人物自身的力量获得胜利。

基顿对演出的要求非常严谨,追求真实的效果。为此他精心制作道具,使用真正的火车头、船,真正在他面前倒下的墙和窗,甚至拒绝使用替身,表现了他对喜剧艺术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基顿导演并主演的《将军号》(The General, 1926),使用真正的火车头在桥上坠落,拍摄了当时最昂贵的镜头。

基顿出身杂技演员,他的喜剧叙事表现了由重复的动作组成的杂技风格,通过一连串结构相似的动作构成完整的情节。所使用的道具,借助的器物通常是管子、棍棒、绳子,被称为“轨杆型绝技”。短片《追求》讲述一个钟表匠追求爱情的故事。他在女方危难中舍身相救,获得爱情。影片采用了基顿经典的“轨杆型绝技”的叙事方法。

基顿影片剧照:轨杆型绝技

基顿的表演风格非常幽默,追求智慧和有趣,而不是靠面部表情制造噱头,引人发笑。它来自演员的内在气质和力量,是一种智慧的幽默,这是卓别林所没有的,也是默片时代其他喜剧演员所没有的。他被后人视为动作喜剧片的开山鼻祖。

三、喜剧大师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1889—1977),英国人,驰名世界的喜剧大师,美国默片时代的巨星。

1.生平与创作

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的贫民区,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经常在伦敦的游艺场里演出。卓别林1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和比他大4岁的哥哥,生活十分贫苦,后来进入贫民习艺所。为了挣钱,卓别林10岁参加“兰开夏童伶剧团”。童年的艰苦生活是卓别林终身难忘的记忆和宝贵财富,伦敦贫民窟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卓别林5岁那年,母亲在一次演唱时,由于嗓音过于微弱,被观众哄下了舞台。管事灵机一动,让卓别林代替母亲演出,卓别林故意用沙哑的嗓子学妈妈唱歌,观众大为欣赏,报以热烈的掌声。卓别林就这样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卓别林一直向往当一名真正的演员,曾随江湖戏班巡回演出,还在马戏团里当过杂技演员。1907年,卓别林被伦敦专演滑稽哑剧的卡尔诺剧团录用。他把杂技、戏法、舞蹈、插科打诨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独特的哑剧风格。几年过去,卓别林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获准到法国和美国等地演出。

1913年底,好莱坞启石制片公司赛纳特看中了卓别林,和他订了一年的合同,卓别林为启石公司拍摄了35个短片,成为好莱坞的笑星。1919年,卓别林和他的好友范朋克等创建联美影片公司。1925年他完成长片《淘金记》,描写19世纪末美国发生的淘金狂潮。《淘金记》在卓别林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以后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卓别林流浪汉形象最杰出的代表作。

20世纪30—50年代,卓别林的创作生涯达到了巅峰,先后创作了《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和《舞台生涯》(1952)等优秀作品。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里,他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在《大独裁者》里,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舞台生涯》里,他进行了严肃的人生探索,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卓别林积极参加美国的进步文化活动,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曾传讯过卓别林; 1952年当卓别林在欧洲旅行期间,美国司法当局声明禁止他再次入境,并以拘留相威胁。从此卓别林回到英国, 1953年在瑞士定居。

卓别林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共拍摄了80多部电影。其中短片62部,他自己导演的影片有26部。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能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萧伯纳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卓别林名誉博士学位; 1971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高级绶带;曾经对他进行迫害的美国,也于1972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奥斯卡荣誉金像奖,卓别林与美国和解。

2.银幕形象夏尔洛

卓别林擅长塑造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讽刺现实生活。这些小人物的定型人物是流浪汉夏尔洛。他是卓别林喜剧形象的标志。夏尔洛的银幕造型是卓别林著名的化妆———圆顶帽、小胡子、灯笼裤、大皮鞋和文明棍。卓别林曾经解释说,小胡子是虚荣心的象征;瘦小的外衣和肥大的裤子是一系列可笑行为和笨拙举止的写照;而手杖呢,不但是纨绔子弟的标记,而且可以用它勾住别人的腿或肩膀,增加喜剧效果。

卓别林的银幕形象:流浪汉夏尔洛

夏尔洛的第一次银幕亮相是在1914年卓别林来到美国后拍的第二部影片《威尼斯小孩赛车记》里。卓别林在影片中只是一个配角,但是他有很强的镜头意识,一再抢镜头,他的装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夏尔洛是个四处漂泊、热爱生活的流浪汉。《流浪汉》表现了典型的英雄救美,而爱情总是在最后一刻失去,使流浪汉的快活中增加了一种伤感情调。

3.代表作品

《淘金记》(The Gold Rush, 1924)是卓别林最优秀的杰作。影片以美国西部淘金热潮为背景,描写淘金者在饥寒交迫下的生存状态。通过流浪汉夏尔洛的经历,表现爱与苦难、饥饿与贪婪的主题。

卓别林的电影大多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拍的。《淘金记》来到北方阿拉斯加拍摄雪地外景,成为卓别林影片中的独特画面。《淘金记》拍下了卓别林电影的经典场面。夏尔洛因饥饿煮皮靴吃,把皮靴当鱼肉,吃得津津有味。这表现了卓别林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肢体语言。

《淘金记》把淘金的艰险用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表现出来,让观众在笑声中产生期待心理,关注人物命运。悬崖上的木屋就是一例。

卓别林反对有声片。在好莱坞已经出现有声片4年之后,他继续拍摄了默片《城市之光》(City Lights, 1931),一举成功。影片描写流浪汉夏尔洛帮助盲人卖花女的故事,表现穷人的同情怜惜之情,充满感伤情调。卓别林亲自为影片谱曲,注意讲究音乐效果。强烈的音乐伴奏是这部影片的特点。夏尔洛被诬入狱,出狱后重见卖花女,她已治好眼睛,两人相认。影片以流浪汉嘴衔花的特写结束,它是卓别林特有的具有女性羞涩魅力的影像,表达了人性的力量。

《城市之光》剧照:羞涩的笑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1936)是卓别林转型之作,脱离了早期喜剧片的伤感气息,转而讽刺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由于采用机器生产,配套的机器把生产劳动变成简单和重复的操作。大机器生产为资本家增加利润,给工人带来的却是失业、贫困和饥饿。影片描写工业文明把工人变成机器的奴隶,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夏尔洛也参加到这一斗争中。《摩登时代》最著名的镜头是机器对人的控制。卓别林设计的人被卷进机器齿轮的夸张镜头,想象奇特,具有强有力的讽刺力量。

《摩登时代》剧照:机器控制人

《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0)以希特勒为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对白电影。卓别林利用自己和希特勒相似的长相,把独裁者希姆克演绎得惟妙惟肖,表达了反对法西斯希特勒的侵略扩张的主张。他揭示了人性深处存在的希特勒欲望,希特勒不是个别现象。卓别林扮演的理发师被误认为希特勒,在法西斯军队中发表演讲。他借此机会批判法西斯独裁,宣扬人类自由和平。

卓别林的代表作品表明,他是反抗专制、争取个人权利的象征。他是一个当代的堂吉诃德,为了正义和理想而斗争。由于他的天才,他成为当代的世界性人物。

4.影像风格

卓别林电影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这是他的表演风格。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的身体上,关注肢体动作带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淘金记》的面包舞不仅是手动,还有头动、肩动、身子动,全身协调。眼神随着动作变化,表现了卓别林高超的肢体技艺、动作协调,这是卓别林独有的。《城市之光》开端,流浪汉正在雕塑上睡觉。他的一系列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逗笑与庄严的剪彩活动形成强烈的对照,寓意尽在不言中。《淘金记》中出现鸡的幻觉。它由卓别林的肢体动作引起鸡的动作的联想,想象奇绝。

《淘金记》剧照:鸡的幻觉

卓别林影片的故事是一连串的喜剧动作,他的剪接细腻而流畅,按照喜剧动作的节奏,把不同镜头连接在一起。《巴黎妇人》(1923)是一部卓别林导演却没有饰演主要角色的影片,它的制作非常精细,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逻辑的连贯性,剪接细腻。

卓别林影片视觉形象的隐喻十分突出,使得画面的空间表现力极具张力。《摩登时代》开端画面是一群羊涌进牧场,它与工人上班涌进工厂相切换,形成蒙太奇的视觉隐喻。人已沦为牧场的羊,他们是机器的奴隶。《大独裁者》希特勒抱着地球仪跳舞,表达了他想统治世界的野心。而地球仪的破裂宣告了希特勒的最后结局。拍摄此片是在希特勒灭亡前5年,这一视觉形象具有充分的隐喻性。

卓别林影片的视觉隐喻

默片时代的喜剧艺术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而不是镜头的变化。卓别林说:“全景对我来说,是完全不可缺少的,因为我演戏的时候,我的腿、我的脚和我的脸,每一样都在表演。”因此卓别林的电影,多是全景镜头,特写用得比较少。他的全景镜头具有长镜头特点,突出和强化了画面的真实性。

在《舞台生涯》(1952)中,卓别林与基顿有一段同台演出。同时代的两个喜剧大师都已进入老年,各自都保持着个人的独特风格。拉小提琴的卓别林位于舞台中心,伴奏的基顿仍然是一脸木讷的表情。

《舞台生涯》剧照:基顿与卓别林

四、小结

喜剧片是美国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获得轻松愉快、讽刺搞笑的喜剧效果。拍摄主要采取全景镜头,有利于展示喜剧表演的全身肢体动作。美国喜剧片黄金时代产生了两个著名的喜剧大师基顿和卓别林,他们依靠自己的肢体语言和即兴表演形成了不同的喜剧片风格。基顿以冷面笑星著称,卓别林凭塑造的小人物夏尔洛形象深入人心。

思考题

1.美国喜剧片特点是什么?

2.基顿喜剧片风格与特点是什么?

3.卓别林喜剧片风格与特点是什么?

4.卓别林不同时期的代表影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