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艺术在中国

为了庆祝这位伟大的探戈艺术家奥拉西奥·费雷尔的第一本中文译著的出版,从阿根廷文化推动者的角度,我想总结一下阿根廷探戈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在我的国家,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为外交部的领导和同事建议和组织探戈的学习,那时我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当时产生一个想法,阿根廷的外交官应该将探戈推广到其他国家。

当时负责教授探戈的是两位非常有名的老师:一位是卡洛斯·里瓦罗拉,他专门为阿根廷对外服务学院奖学金获得者开课;另外一位是克劳德·穆尔加,她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为外交官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提供普通教学(可以去看她在民族报网站上开的博客:淘气的探戈:外交官们和探戈)。我的想法是身体力行,学习探戈移动的节奏,让外交官们在其他国家能够展示探戈艺术!

当我来到中国推广阿根廷文化的时候,看到探戈在中国的活跃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以及台北。一段时间之后,也推广到了成都。

但目前最重要的集中地还是在北京。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阿根廷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第一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探戈世锦赛在北京开创了分赛区。

十几年前在中国就有一批人接触探戈,他们是向那些来中国做短期培训的阿根廷老师学习的。其中的一些最早接触阿根廷舞蹈的中国学生坚持了下来,成为了老师,并且组建了自己的探戈团体。

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探戈舞会。如果没有舞会,也会有练习场。在这些舞会或练习场中,舞者们自由地围成圈子,这里没有人害怕错误,他们非常在意“场地规则”,这种规则能够让舞者们有秩序地跳舞,不影响(特别是不踩到)身边的其他舞者。在练习场上,舞者们不断地演练、提升,甚至停下来询问。从日常的舞会和练习场来看,在北京每天都有人在跳探戈。

在北京有固定的舞会,也有其他临时的舞会。固定的舞会主要有:每周日晚上在历史比较悠久的红酒屋;日坛公园北门的“CD Blus”和兰会所(已暂停),这两个舞会是由中国阿根廷探戈协会组织的;工人体育场附近的“Vida Mia”俱乐部,在大学区的五道口(Ater俱乐部),以及在蓝色港湾的舞会(Alma del Tango)。也有临时的大舞会,召集了北京的所有舞者和组织者参与。

同时,在国贸和金融街也有探戈舞会。此前在望京地区也有两个舞会,不过已经暂停了。

在北京我认识了一个人,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在中国第一位研究探戈的中国人,我说的是欧占明先生,大家都叫他海鸥,也是《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的译者。海鸥不仅深入研究阿根廷这种大众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也跳探戈,有时也会在北京的舞会中担任舞厅司仪(以下简称DJ),他还组建了第一个中国探戈合唱团。在这样一个探戈正在成长,而且中国政府仅在一年前才注重它的发展的国家,他的收获已然不小。

在中国发展阿根廷探戈的条件非常优越。中国有一大批探戈舞者是从交谊舞或萨尔萨舞等其他舞种转移过来的,后两个舞种有更大的空间和市场。特别是交谊舞,它的技术和探戈相差较远,但作为舞蹈却是和探戈最接近的。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探戈世锦赛舞台组级别中,其面向观众的舞步、移动、华丽的姿势和表演,通常吸取了交谊舞的舞步。

我们还不得不提到许暄宜(她的艺名叫Shirley),在2013年入围舞台探戈最佳舞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闯入了探戈世锦赛舞台组的决赛,她和其他中国的探戈先锋们(舞者、组织者、音乐人、歌手、研究学者)一起,不仅推动了探戈在中国的发展,而且让自己的文化因素融入到探戈舞蹈中。

探戈被阿根廷推广到全世界。作为文化事务的执行者,我不仅有机会参与并负责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也经常参加探戈舞会。探戈音乐和舞蹈的性感与美给人带来了很多享受,探戈歌词的文学内容同样也值得深入挖掘。中国的探戈群体也为此被深深地吸引着。尽管他们对探戈歌词还很陌生,但其音乐和舞蹈的美给他们带来了无法抵抗的**。另外,在很多官方组织的活动上,我也参与了探戈舞蹈的表演。

探戈在中国的传播还是一种独特高端的现象(尽管在阿根廷探戈始终是一种大众现象),但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变。尽管阿根廷大使馆已经推出了一些免费的课程,但学习探戈通常需要持久、耐心,而且有的还需要支付学费。

除了舞蹈,探戈还有很重要的周边文化,如探戈文学和探戈绘画。在中国有没有出现和探戈相关的文化呢?尽管有一些红酒推介会关联着探戈,但要看到探戈其他相关的表达形式,还得等待一段时间。

在中国也有学习探戈的本地音乐人。这些人组成的乐队主要还是专注于皮亚佐拉的音乐。其中有一支乐队还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另有一支乐队在阿根廷大使馆演奏探戈,也在荷兰驻华使馆演奏过,庆祝阿根廷人马克西姆成为荷兰新王后。

那么来学习一下探戈的历史吧,特别是这本历史随笔的中文译本,由于一些人对探戈做出的努力,如海鸥先生,这种阿根廷艺术才会有更多的表现形式传递出来。

阿根廷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

圣地亚哥·马蒂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