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存在的大杂院
193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瓦尔内斯街600号有一处属巴加尔塞家族的老房子。进入大门后有一条很长的过道,过道两侧有不少门。每个门进去后就是一个小套间,每个套间有两到三间房,有厨房、卫生间,还有一个小庭院。有的就在庭院上方加盖一个小楼层,住起来更舒适。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这些小楼层作为客房临时出租,这也是套间住户或业主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
这种被分成多套公寓的建筑最初被称为公租房,或者家庭群租房,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改善了的大杂院。如今漫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市区还可以遇到一些幸存的大杂院。有些现存的大杂院靠街的房间改成了商店门面,但大楼主体格局依然保留,没有拆毁也没有重新装修,依然保持着意大利的风格。如今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比较容易地辨认出这种大杂院。同样可以通过大门来识别,看看是否有变动过,而且一进大门就出现长长的过道,当地人也将这种建筑称为香肠式的大杂院。但哪怕是入口处有过变动,总体格局还是没变的。在这种大杂院里经常可以遇到很多探戈人,他们无法像其他拆迁的大杂院住户一样移到市中心去。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克雷斯波区,有几处大杂院很有名,其中塞拉诺(Serrano)街145号到158号的大杂院[3]因住户数量众多而号称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大的大杂院。还有一处有名的大杂院,位于帕迪拉(Padilla)街和穆立罗(Murillo)街之间的卡奴艾拉斯(Ca?uelas)街上,周六的晚上这里还会举办舞会,也是女性性工作者们出现的时候。在克雷斯波区还有一家名为“民族”的大杂院,这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民族工厂的职工宿舍,但这里的建筑材料质量非常差,很不舒适,卫生条件很差,这里的居民道德素质也偏低。1930年,阿尔贝托·瓦卡雷萨[4]曾在他的一部轻喜剧中以这座大杂院为主题,反映了居住在大杂院里的工人的艰苦生活。
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加尔维斯在他的著作《贩卖白人》一书中留下这样的句子:“黑色西服的裤子太宽;脖子上扎着丝绸手绢,下垂的宽边软帽,皮鞋又尖又窄,西服的燕尾拉得很长。这就是当时探戈痞子的着装特点。”
另外还有一段关于探戈痞子的描述:
灰色的宽檐帽,缠着一条黑色丝带,帽子歪向右眼的一边,黑色的西服上有三个纽扣,里面穿着白色衬衫,佩戴黑色领带,灰色的单色西裤笔直地垂到高跟皮鞋上。如果不使用绑腿,带纽扣的皮鞋就扣在右侧扣口上。他们的脸色一直很苍白,像是抹了石灰粉似的,就连下巴也都是苍白的。他们习惯留着长头发,并且往后梳,他们在头上抹了凡士林,让头发保持光泽。
他们经常去一家位于伊里戈延街上的“摩罗”酒吧或者在科联特斯街上的里韦罗酒吧喝酒。警察慢慢地将这帮酒后闹事的探戈痞子撵走,让他们消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上。当然那些不犯法不闹事的痞子们依然自由自在。但又不能将他们关进监狱,因为闹事还无法定罪,于是用修马毛的剪子将他们的长头发剪掉,或者踢掉鞋子的后跟。他们穿着没有高后跟的皮鞋在街上走,显得更加滑稽可笑。
这样的服装造型在现在的探戈表演中依然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公共演出、电影或是国际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探戈舞者身穿这样的服装造型,舞者们是在还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探戈贩子们(这个当时的主流舞蹈群体)的原型,是一种对舞者而非对痞子们的崇敬。至于女性舞者的服装问题,其演变过程可以写出一篇学术专题论文。但可以从现在的探戈女舞者们的服装看出,服装除了能让她们舞蹈之外,更多的是展现出她们的身形。更重要的是,每位舞者对服装的喜好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