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原意是“再生”,这个术语反映了15、16世纪的思想家们对中世纪的否定和对古代文化的推崇,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认为有责任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因此才会出现“文艺复兴”这样的名词。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成为最具实力的思想潮流,神学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人文学科相继出现,世俗领域的思想活动变得越来越活跃。在西方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从1450年至1600年前后这段时间。15世纪至16世纪,欧洲的商业活动十分发达,以威尼斯、巴黎等城市为中心,音乐创作、演出、出版越来越兴盛起来,作曲家也更专业化。佛兰德乐派有迪费、若斯坎;罗马乐派有帕莱斯特里那,等等,在佛罗伦萨还出现了像“卡梅拉塔会社”那样的作曲家群体。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大致可以从15世纪开始算起,至17世纪初为止,比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要短。如果要细分的话,又可以把音乐上的文艺复兴分为三个段落:1.早期(1430—1490年)、2.中期(1491—1560年)、3.晚期(1561—1600年)。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中,弥撒和经文歌是特具代表性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
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创作已经十分成熟,从迪费的弥撒曲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作曲家为专用弥撒谱曲,定旋律被广泛使用,一些世俗歌曲的曲调被借用到宗教作品之中。到了奥克冈手中,尚松的曲调也进入到弥撒之中,包括班舒瓦在内的作曲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若斯坎是另一位多产的弥撒曲作曲家,他的弥撒中既有定旋律,也有模仿,手法多样。到若斯坎去世之后,弥撒的创作已经定型,复调手法开始进入弥撒创作领域,帕莱斯特里那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写了53首复调模仿弥撒。帕莱斯特里那之后,包括拉索、伯德、维多利亚在内的一批作曲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将复调弥撒推向了高峰,此时,定旋律弥撒和模仿释义弥撒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表2-1
续表
经文歌
15世纪之后的经文歌逐渐发展到音乐与歌词的统一,在迪费和邓斯泰布尔的经文歌创作中,自由定旋律已经非常常见。而稍后的奥克冈和奥布雷赫特则创作出四声部经文歌,并使这种结构定型。16世纪之后的经文歌创作与威尼斯乐派的风格紧密结合,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帕莱斯特里那,他创作了近400首经文歌。拉索的创作数量更大,而且他的复调经文歌旋律特别优美,直接影响了意大利牧歌的创作。在英国,塔利斯、伯德等都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经文歌。
表2-2
15世纪早期的英国音乐与邓斯泰布尔
当巴黎失去了欧洲音乐中心地位之后,英国音乐却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在宗教音乐领域同样如此。
15世纪早期的英国音乐主要保留在奥尔德霍尔藏稿(Old Hall Manuscript)[1]中,这套藏稿收录了一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主要就是出自这套藏稿。该曲集中一共有147首作品,包括大量常规弥撒中的部分配乐(创作年代为1370年至1420年前后),还有则是经文歌、继叙咏,等等。这套藏稿为后世学者研究15世纪初的英国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这一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无疑就是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ble,1390—1453),他的“才能尤其超过其他英国作曲家,甚至超过坎德伯雷的本笃会修士利奥纳尔·鲍尔”。邓斯泰布尔生前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同时也是作曲家,他曾长期在贝德福德公爵的宫廷服务,后来,公爵成为诺曼底的统治者,邓斯泰布尔就随公爵一起到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班舒瓦与迪费,并通过公爵的影响力将英国音乐风格融入欧洲大陆音乐之中。他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英国特征,又兼具了法国复调音乐的传统,这当然与他在法国宫廷服务过有关,同时他的创作还影响到了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们。邓斯泰布尔写有20多部弥撒,还有大约40首经文歌,其中12首属于定旋律经文歌。
在复调创作的技法发展方面,还必须提一下法伯顿与福布尔东。所谓法伯顿(Faburden),是从英国的迪斯康特演变而来的,这种作曲手法是在素歌的基础上即兴增加两个声部的复调作曲手法。在15世纪上半叶,又出现了一种与法伯顿很接近的复调音乐技巧叫做福布尔东(Fauxbourdon),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在高声部写装饰性的素歌,低声部则以平行六度为主,在演唱的时候就在两个事先写好的声部之间加入一个第三声部。这种手法运用的比较广泛,迪费就用这种手法写过一些赞美诗。这两种复调创作技法对于文艺复兴晚期的弥撒、经文歌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迪费与弥撒曲的定型
迪费(左)与班舒瓦(右)
在他所处的时代,迪费(Guillaume Dufay)是一位伟大的、多产的作曲家,大概1397年8月5日出生在布鲁塞尔附近的康布雷(Cambrai),早年在当地的圣母院接受教育,1409年左右成为教堂的歌童(有确切文献记载)。1420年夏,迪费成为佩萨罗的马拉泰塔家族宫廷演出班子的成员,1424年,迪费回到家乡,在离康布雷半天路程的拉翁住了一段时间。1427年春,迪费回到意大利,在波隆纳他成了教皇的特使阿莱门红衣主教的随员。1428年至1433年,迪费一直在教皇身边的唱诗班工作,先后侍奉过马丁五世与尤金四世(Eugene Ⅳ)两位教皇。1433年8月,迪费离开了罗马,到萨松宫廷阿马迪斯八世公爵(Duk Amadeus Ⅷ)处供职,在这里迪费遇到了班舒瓦。1435年至1437年,迪费回到教皇的教堂继续供职,就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著名的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Nuper rosarum flores)。
1439年12月,迪费回到故乡康布雷的大教堂供职,不过他仍然与勃艮第宫廷和意大利有着密切的联系。1474年11月27日,迪费在康布雷去世,晚年的迪费十分富有,他身后的财产大概有1822里弗,这个数字是班舒瓦的两倍,迪费还收藏有很多珠宝、金银和图书(其中有维吉尔的诗歌抄本,十分珍贵,也相当值钱)。
迪费在宗教音乐创作领域的重大贡献在于对弥撒曲的发展(一生写过至少9部完整的五乐章弥撒),尤其是在弥撒的固定部分的创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已经采用世俗歌曲而不是圣咏来作为定旋律(他可能是第一位将世俗音乐引入弥撒创作的作曲家),这种做法后来受到了欧洲大陆作曲家们的推崇和借鉴。
奥克冈
奥克冈
除了英国,欧洲大陆上还出现了一个法国—佛兰德作曲家群体,他们大多为神圣罗马帝国各宫廷的乐师,他们在欧洲各处任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这批法国—佛兰德作曲家包括早期的奥克冈、比斯努瓦,中期的若斯坎、奥尔布莱希特,16世纪中叶以后的拉索等,而其中最著名的早期大师当属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1410或1425—1497)。
奥克冈早年在布格斯接受音乐训练,是教堂唱诗班的歌童,后来曾师从班舒瓦(还可能与迪费也是师生关系)。1443年到安特卫普大教堂当过歌手,1448年又成为法国波旁公爵查理七世小教堂唱诗班的一员,直到去世他就一直在法国皇室的小教堂里服务。
奥克冈是第一代法国—佛兰德乐派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太大,宗教音乐作品包括13部弥撒(其中3部不完整)、1部安魂曲,还有9首经文歌,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歌颂圣母玛丽亚的。奥克冈的重要贡献在于其对弥撒曲创作技术的发展,他的弥撒经常引用一些宗教或者世俗的尚松旋律,比如他的弥撒《越来越》就在《慈悲经》一开头的地方引用了班舒瓦的一首尚松《越来越》的旋律,在当时这属创新之举。他另一首著名的弥撒就是《Mi-mi弥撒》,奥克冈没有引用尚松,没有定旋律,只是在乐章开始的动机里用了E-A-E的音,而E和A在不同的六声音阶里的唱名都是MI,所以才叫“Mi-mi弥撒”,非常新奇。
若斯坎
若斯坎
音乐史上历来对若斯坎的评价非常高,他是“真正发现歌词可以作为音乐灵感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的人。在他之前的声乐作品和他自己的早期作品中,歌词和音乐都是松松散散地各自为政的”。格劳特也称若斯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马丁·路德也说若斯坎是“音符的主人”,“音符必须按他的意志行事,而其他作曲家则必须按音符的意志行事”,这样的评价在音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若斯坎曾经服侍过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
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s, 约1450—1521)生于法国北部,1459年之后到米兰大教堂当歌手,1474年又到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私人礼拜堂当歌手。1476年之后,若斯坎先后在阿斯卡尼奥·斯福尔扎红衣主教、教皇唱诗班里当歌手,1503年在费拉拉的埃尔科利公爵府邸担任音乐指导,一年后他回到故乡的孔代大教堂服务,直到1521年去世再也没有离开孔代。
若斯坎是他所处时代获得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弥撒创作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模仿弥撒。若斯坎写过18部弥撒、100多首经文歌和大概70首尚松。
在弥撒曲写作方面,若斯坎可以称为是承上启下的大家,他对15世纪弥撒的各种创作手法的总结和开启16世纪的新风都十分引人注目。若斯坎最著名的弥撒《各音级上的》(L’homme armé super voces musicales),对15世纪时人们非常熟悉的《武装的人》进行了非常自由的处理。他的另一个贡献就在于发展了模仿弥撒(Parody mass)的创作手法,就是说若斯坎以现成的复调音乐作品为基础,引用多声部素材,改变其结构布局或者旋律陈述方式,创作出新的作品。这种弥撒的代表作如《不幸向我袭来》(Malheur me bat)等。
文艺复兴晚期:帕莱斯特里那、拉索
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一直被认为是16世纪音乐创作中的保守派,他的创作不以戏剧性取胜,而完胜在形式方面,他将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高峰。他出生在罗马附近一个叫做帕莱斯特里那的小镇。1537年他在罗马的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唱诗班当歌手,1551年出任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圣乐队乐长,4年后成为西斯廷圣乐团歌手和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唱诗班指挥。1577年帕莱斯特里那受命编订圣咏集以适应特伦特公会议的规定。1581年,他公然违反教廷规定结婚,只能离开教会,于1594年在罗马去世。
帕莱斯特里那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中作品保存最完整、出版全集最早的作曲家(1862年至1903年由Breitkopf & Hartel出版),而帕莱斯特里那的最大贡献仍然在于宗教音乐,特别是弥撒的创作方面。帕莱斯特里那一生写过104部弥撒,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此外还有超过375首经文歌,其中包括35首圣母颂歌(magnificat)、68首奉献经(offertory)、4首至5首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和65首颂歌(hymn),此外还写过140多首牧歌。
《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Missa Papae Marcelli),大约作于1562年,据说教皇听了之后抱怨帕莱斯特里那把弥撒写得太华丽,复杂的节奏、色彩丰富的主题和数不胜数的装饰音弄得他头疼,他询问帕莱斯特里那虔诚的教徒能否在如此繁复的背景下听清楚经文上的词句。帕莱斯特里那使用了6位独唱者,在他之前作曲家们对合唱、独唱与伴奏的混合运用考虑得比较少,而帕莱斯特里那却敏锐地意识到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为复调音乐大师,帕莱斯特里那完美地将三者融合起来,并且着意强调之间的对比,使作品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风貌。
在同时代人的眼里拉索是当之无愧的“音乐之王”,他的声乐、器乐创作数量巨大,而其中世俗的或者宗教的合唱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拉索没有写过清唱剧,弥撒方面的成就也不如他的同时代人帕莱斯特里那,而拉索在经文歌(Motet)方面的创作却是16世纪最负盛名的,事实上拉索也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谱写经文歌最杰出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有许多是复调音乐的精品,拉索本人也被后世尊为复调音乐的一代宗师,这方面拉索最著名的作品有1563年至1570年之间作曲的《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Septem Psalmi Davidis poenitentiales)。
正在演奏的拉索
奥兰多·德·拉索(Orlande de Lassus)1530年生于蒙斯,他是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 School)的最后一位大师,也就是所谓“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人,有关他的出生年月至今无从确证,不同的记录跨度竟然从1523年到1532年,本书采用的是较为通行的提法。但关于拉索少年时是唱诗班唱童的记载完全是真实的,不过据说这并非出自拉索的自愿,而是父母硬逼他参加,此说是否真实我们亦无从考证了。
1553年,拉索担任了罗马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的圣咏队队长,在教皇朱利乌斯三世手下供职,1555年拉索来到慕尼黑,并很快成为巴伐利亚宫廷的乐长,在慕尼黑他建立了当时整个欧洲最优秀的合唱团与乐队。
拉索的作品数量十分惊人,大约超过2000首。拉索是个阅历非常丰富的人,在当时像他这样到处游历的音乐家是很少见的,他到过西西里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接着就是在中欧的旅行,到处游历使拉索眼界开阔、性格开朗,而且他所到之处还领受过许多荣誉,他才不管授予他荣誉的人是天主教、东正教还是忏悔派,要知道在16世纪这些教派往往是互相仇视并常常兵戎相向的,但对这位音乐家却给予了相同的礼遇。
晚年的拉索债务缠身、心情不佳,而他留给后世超过500首的经文歌却都是合唱音乐的精华,1594年6月14日拉索在慕尼黑平静地去世,享年71、64或者是62岁。
拉索最出名,也是后世常常提及的合唱作品就是《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大约作于1563年至1570年之间,当时拉索是应阿尔伯特公爵的邀请创作的。脚本出自《圣经·诗篇》,包括:第6、32、38、51、102、130与143共七首。拉索与帕莱斯特里那不同,在技术上拉索更加严格,就像这部《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拉索为了达到他所理想的效果,将华丽与戏剧化都排斥掉,虽然拉索是杰出的对位法大师,但这部作品中和声语言非常丰富,拉索似乎有些厌倦了严格的复调音乐。较为出色的是最后的143号诗篇,拉索在平静的旋律之中对重音作了细致的处理,比如首句“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O Lord, hear my prayer),“主啊”得到了合唱的加强,与后面的诗句形成了对比,当进入历数仇敌迫害的诗句时,拉索以两位男高音与男低音为主谱写了赋格段,使作品气氛为之一变,合唱全体在“使我住幽暗之处,像死了许久的人一样”(He hath laid me in the darkness, as the men that have been long dead)一句时爆发出呐喊。另外,《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的尾声给人以深刻印象,拉索特意增加了一段“荣耀”,合唱全体在两个短小的章节中以充满希望与赞美感恩的心情唱出“凭你的慈爱剪除我的仇敌,灭绝一切苦待我的人,因我是你的仆人”。
[1] 之所以叫奥尔德霍尔藏稿,主要是因为这套乐谱长期存放在奥尔德霍尔的圣爱德蒙学院(St.Edmund),现奥尔德霍尔藏稿被不列颠图书馆收藏(馆藏号:Ms Additional 57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