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一)前言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社会各领域对外语人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外语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思路、教学方法及具体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涉及外语优秀学生能力特点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为建立在文献分析和思辨基础上的宏观论述。一些学者强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技能多元化等在外语专业学习中的意义[1][2][3],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4],及学习策略等的重要性[5]。王雪梅通过文献分析、对英语专业硕士生、硕士生导师、教学管理人员的调查、访谈,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认知习得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能力发展形成学术感(即研究者对学术的敏锐感和反应);学术能力又受到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知行观等内部因素的影响[6]。陈新仁等通过对403名外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归纳了外语创新人才的能力4方面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知识(专业外语知识、二外、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百科知识)、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创新个性(质疑精神、求知欲、思维方式)和创新品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品质、政治素质)[7]。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实证的基础上,深化对外语专业研究生的能力的认识,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甚至其他文科专业研究生的选拔、教学和考评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十分积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建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
(二)方法和过程
1.被试
13名被试均来自某国内重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其中预访谈被试3名,正式访谈被试10名。正式访谈被试均来自研究生二、三年级,在综合奖学金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意见确定:优秀组被试6名;普通组被试4名。
2.工具
研究分别借助录音笔、复读软件、质性分析软件NVivo 7.0以及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访谈录音、文本转录、编码以及数据处理工作。
3.研究过程
(1)行为事件访谈
将被试名单进行随机打乱并隐去组别,联系被试,告知访谈的基本情况和要求,约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访谈地点安静、无干扰。访谈员与被试见面后,向被试出示访谈提纲,强调访谈的保密性,并给被试几分钟的思考时间,随后签署录音同意书。被试同意后方能开始录音。被试不知道研究的被试有优秀组和普通组之分。访谈结束后赠送被试小礼品。访谈时间大约在1小时20分钟左右。
通过前期对3名被试的预访谈,对访谈提纲进行微调,新的访谈提纲被用于对10名被试的正式访谈。所有13名被试的访谈都进行了录音,正式访谈的10份录音被转录为文本。
(2)编码
编码小组由人事选拔领域的3名研究者组成。小组在学习了Spencer的《通用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后,根据对包括预访谈录音在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以及外语专业研究生的特点,讨论修订了Spencer的《通用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胜任特征、行为等级及行为描述,并进行了试编码。试编码后,讨论总结试编码的情况,再次对词典进行了修订和学习。修订后的词典用于正式编码,包括成就导向(AD),分析式思考(AT),重视秩序、品质与精确(CO),批判意识(CR),概念式思考(CT),专业知识(EXP),弹性(FLX),目标(GO),冲击与影响(IMP),资讯收集(INFO),主动性(INT),人际了解(IU),跨文化意识(CC),组织知觉力(OA),计划执行(PL),关系建立(RB),能力认知(SC),自信(SCF),自我控制(SCT),自主学习(AL),学习策略(SS)21项胜任特征,以下简称为词典。
正式编码由笔者对所有的10份文本编码,其余两名成员分别对随机分配的3份优秀组文本及2份普通组文本进行编码。所有文本的编号再次随机打乱。接受正式访谈的被试的组别事前未告知其余两名成员。
(3)数据处理
统计每位被试的访谈时长及转录文本字数;将对相同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的2名评分者的数据汇总,统计各个胜任特征的发生频次、最高等级分和平均等级分;通过优秀组和普通组在访谈时长和字数上的差异比较、各胜任特征指标与访谈时长及字数的相关分析,选择有效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优秀组和普通组被试胜任特征的差异检验。
(4)建构模型
对优秀组和普通组被试在每一胜任特征上所得的平均等级分、最高等级分和发生频次进行差异检验,找出差异显著的胜任特征,初步建立外语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
(三)结果与分析
1.访谈时长、字数分析
10份访谈录音,其中最长的是99分钟,最短的是59分钟,平均时长为83.90分钟(SD=10.25),平均字数为18 340字(SD=6772.20)。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访谈录音平均时长分别为84.17分钟(SD=3.31),83.50分钟(SD=17.21);平均字数分别为19 736字(SD=6699.55),16 246字(SD=7282.86)。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时长和字数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访谈字数的差异(p=0.670),和访谈时长的差异(p=0.386)均不显著。
分别对21项胜任特征的三种指标,即发生频次、最高等级分和平均等级分,与访谈时长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3项胜任特征的发生频次与时长的相关显著,它们分别是分析式思考(AT),概念式思考(CT),组织知觉力(OA);只有概念式思考(CT)的最高等级分与时长的相关显著;所有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与时长的相关均不显著。
再分别对21项胜任特征的三种指标,即发生频次、最高等级分和平均等级分,与访谈字数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批判意识(CR)和学习策略(SS)2项胜任特征的发生频次与字数的相关显著;只有人际了解(IU)的最高等级分与字数的相关显著;所有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与字数的相关均不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首先,优秀组和普通组间胜任特征的差异,不是由访谈的长短不同造成的。其次,胜任特征的三种指标中,平均等级分这一指标最为稳定,不受访谈长短的影响;最高等级分次之,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少受到访谈长短的影响;发生频次受访谈长短的影响相对较大。
2.编码一致性分析
对不同评分者就每一个被试评出的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和最高等级分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发生频次进行了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9所示。
表3-9 不同评分者在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最高等级分、发生频次上的相关
续表
注:*p<0.05,**p<0.01不同评分者在平均等级分上的一致性较高,发生频次次之,最高分相对而言较不一致。
3.差异检验
(1)平均等级分分析
对优秀组和普通组在每个胜任特征上的平均等级分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组和普通组在9项胜任特征上均有显著的差异,分别是成就导向(AD),专业知识(EXP),目标(GO),主动性(INT),跨文化意识(CC),计划执行(PL),自信(SCF),自我控制(SCT)和学习策略(SS)。
表3-10 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各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比较
续表
续表
注:*p<0.05
(2)最高等级分分析
对优秀组和普通组在每个胜任特征上的最高等级分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组和普通组在4项胜任特征上有显著的差异,分别是成就导向(AD),主动性(INT),跨文化意识(CC)和计划执行(PL),均被包含在平均等级分分析所得的9项胜任特征中。
表3-11 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各胜任特征最高等级分比较
续表
续表
注:*p<0.05
(3)发生频次分析
对优秀组和普通组在每个胜任特征上的发生频次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组和普通组所有胜任特征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
表3-12 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各胜任特征发生频次比较
续表
续表
综合以上3个指标的差异检验结果,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鉴别性胜任特征应该包括:成就导向(AD),专业知识(EXP),目标(GO),主动性(INT),跨文化意识(CC),计划执行(PL),自信(SCF),自我控制(SCT)和学习策略(SS),共9项特征。
(四)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鉴别性胜任特征中,有4项胜任特征与颜立等(2008)提出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鉴别性胜任特征是一致的[8]。颜立的结果中还包括了人际理解这一胜任特征,而本研究发现了学习策略(SS)和跨文化意识(CC)等外语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构成要素。学习策略(SS)指学生有意识使用学习策略的程度,积极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跨文化意识(CC)指学生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对不同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包容性,重视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传播,从文化的大背景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等。
同时,自信、主动性及专业知识也是外语专业研究生鉴别性胜任特征,这一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专业差异造成的。由于外语专业学习突出的实践性、交际性,研究生的自信及主动性较其他专业研究生可能更为突出。自信心强的学生,往往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提问、敢于开口,不怕出错;而自信心弱的学生不仅不敢积极参加语言实践,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在犯错后消极归因等。一些学者认为,焦虑可能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9],而一些实证研究发现自信心与学生英语成绩尤其是听力成绩有密切的关系[10]。而主动性强的学生,不仅在时间上提前准备,主动创造机会,也在自我激励和努力程度上更胜一筹,常常主动付出额外的努力,承担未被要求的任务,由于文科专业学习任务的长期性、模糊性、弹性及重积累的特点,积极主动的学生往往能在达到更高绩效的同时,从准备和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表3-13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
与来婷婷等(2008)对IT大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11]相比,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中,没有人际理解、信息收集、团队合作、分析式思考和概念式思考这5项胜任特征,却有自信、学习策略、目标、自我控制和跨文化意识这5项胜任特征。除了上述讨论过的外语专业实践性、交际性造成的原因外,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同时学习任务较模糊,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优秀者能够有效管理压力,积极行动,表现一般者可能会逃避部分压力情境,往往也能达到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IT大学生要面对相对更多的合作情境和对思维要求较高的情境,从而表现出人际理解、团队合作以及分析式、概念式思考等特征。
表3-14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与IT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
综合以上的3个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成就导向(AD)、计划执行(PL)2项胜任特征无论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还是IT专业大学生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成就导向关系到学生目标的设定,高成就导向者希望不断提高绩效,不是仅满足他人或外在要求,而是设定进取性、挑战性目标,且目标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计划执行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的具体行动,高分者善于结合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制订计划,计划实施程度高,落到实处,同时善于总结经验,并及时调整,使得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成就目标作为制约个体预期、反映其态度倾向、影响其学习行为的动力源因素,可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各方面整合起来,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行为起着有力的调控作用[12]。通过访谈中的事例可以发现,少数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仅仅以达到基本要求为目标,不思进取,影响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和潜能发挥;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但目标设定不切合自身和环境实际,造成负面情绪,屡屡受挫;部分高成就导向的学生,虽然设置了进取性目标,由于计划不当或缺乏自律,不能有效执行计划,伴随负面情绪,难以达成目标。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合理而有挑战性的目标是实现高绩效的前提,而充分与目标相配合的恒久的行动则是实现高绩效的必经途径,两者兼具,相辅相成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因而,在研究生的选拔过程中,成就导向和计划执行两项胜任特征应作为考察的重点,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培养也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五)结论
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通过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的访谈,初步构建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从访谈的时长和访谈文本的字数上来看,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访谈长度并不会影响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从胜任特征的编码来看,少数胜任特征的发生频次与访谈长度有关,只有极个别的胜任特征的最高分与访谈长度有显著的相关,所有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与访谈长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因此,平均等级分的结果是最为稳定的胜任特征指标。
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鉴别性胜任特征包括:成就导向(AD)、专业知识(EXP)、目标(GO)、主动性(INT)、跨文化意识(CC)、计划执行(PL)、自信(SCF)、自我控制(SCT)和学习策略(SS)共9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