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与社会文化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批评者认为其存在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但也有学者较为公正地认为它同样具有自身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有时可以看作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有的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尽管宗教与科学之间有时存在明显的对立,在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矛盾(如神创论与进化论之争),但是许多人认为不应过多地用宗教的观念批评科学或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抨击宗教,因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广义上的迷信包括宗教,狭义上的迷信则被认为与宗教相悖。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而且世界上有宗教信仰者的数量绝对多于无宗教信仰者。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即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认定的宗教必须以爱国为思想教条之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宗教与文化关系。文化艺术有宗教艺术、宗教文学、宗教绘画、宗教建筑、宗教戏剧、宗教舞蹈、宗教美术、宗教服饰、宗教节日。

宗教对人类文明产生广泛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发〔1982〕19号文件)指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见《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4页)宗教与人类文明同步,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极其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科学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1]。历史学家吕思勉对世界文化史作了这样的概括:“古代之文明在教,后世之文明在学术,学术主智,宗教主情。”[2]钱学森曾指出:“宗教是文化。”“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还应包括宗教,宗教是文化事业。”由此可见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现以原始宗教为例说明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社会文明的开端,人们对天、地、祖先、神灵的祭礼,作为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原始人类的思维进步和心理发展。在原始宗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丰富与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认同性和整合性的形成,上述这一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原始宗教作为人们的思想支柱和精神武器,成为强有力的支撑原始社会的框架和创造史前文明的巨大和主要的驱动力量。它作为一种文明和文化载体,保存和发扬了人类原始文化,造就了一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并酝酿、筹备和包容着阶级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3]所以,著名思想家梁漱溟说:“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我们知道,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之统一,却每都有赖一个大宗教。”并指出:“为了维持社会,发展文化,尤其少不了宗教。”[4]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说明如下:

佛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佛教在东汉时期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逐步与中国原有的道教和儒家的文化互相接触、交流、碰撞、包容、吸收、融合,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乃至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可以讲中华民族如果离开了佛教,就没有完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佛教还是我国藏族、蒙古族、傣族等二十多民族的主体文化,如果离开了佛教,也就没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阿拉伯半岛,自从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后,阿拉伯人有了自己共同的文化,阿拉伯人从此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又是阿拉伯文化的典范,在阿拉伯语言文学史上占有最高的地位。凭着伊斯兰教文化,阿拉伯人从亚非欧三大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传播伊斯兰教经典的过程中,创造了阿拉伯文字学、文法学、修辞学、圣训学、教律学、法理学、教义学等,写出了许多记载穆罕默德的遗训,民间歌谣,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及语言文学,都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为渊源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说,没有伊斯兰教,没有《古兰经》,就没有阿拉伯文化,就没有一个坚强的阿拉伯民族。

基督教对欧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赵朴初指出的,离开了基督教文化,也就没有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它上承希腊哲学,下启近、现代哲学,包含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犹太宗教的精神以及罗马人的法治观念。中世纪欧洲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在哲学上,对信仰与理性、传统和自主、理智的统一性、灵魂的不朽性、上帝的存在和世界的永恒性、国家的自然律、逻辑和语言、德性和**、形而上学的观念等进行深入探讨与整合,从而形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经过中世纪数百年的、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进行蒸馏和沉淀,大概就不会悟出那些卓越的实验方法的奥秘,也就不能育成坚韧的科学精神。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创造了近现代西方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在神灭神不灭之争中,使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达到了一个高峰。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对成佛的根和途径作了各具特点的阐发,并且相互弥合贯通,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宋明时期,儒家反对佛教,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学形成了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而在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则在对佛教的批判之中发展了唯物的本体论学说。在宋明时期,儒释道三者相调和,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更有从佛教汲取养料而批判儒家理学的,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就是禅宗。佛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部分,对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一页。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中国翻译史之先河,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启迪和促进作用。般若学说和禅宗思想开拓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诗歌创作的意境。变文和俗讲对后来出现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很深的影响。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名胜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宝殿琼楼,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景色。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的宝藏。佛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佛教的流传,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关于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宗教不仅促进了文明形成和发展,更对其发展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教有其积极性,但其消极性也不可忽视。在宗教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指出:“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教育……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涉及宗教问题的文章,要采取慎重态度,不要违背现行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对此,中央曾明确指出,宗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任何时候,只要群众还信仰宗教,就必须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个人信仰只能自由,不能强迫,只能由他们觉悟以后自由放弃。不能用抽象的有神论和无神论,用信教不信教或者信什么教的问题来分裂人民群众的革命团结,妨害人民群众的解放斗争。因此,我们在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教育人民,帮助他们逐渐地相信科学的时候,不但不废除个人宗教信仰自由,而且要以尊重这种信仰自由为前提。如果取消宗教信仰自由,人们先有了反感,就不能冷静地客观地考虑问题和接受教育。那么,这种科学唯物主义宣传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唯物主义宣传教育,是宣传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和不容忽视的指导方针。

通常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对教会认为是违背《圣经》言行的人都处以酷刑。许多科学家都受到了迫害。但是宗教在某些方面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牛顿是有着很强的宗教信仰的。同时也有宗教将科学融入教义的例子:雷尔运动认为造物主其实是另一个星球的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人类,而造物主的造物主也是用此种方法造物,并且认为若能解决人类问题,将来也能利用科技创造生命,成为下一个有智慧生命的造物主。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客观存在,一是事实关系类客观存在;二是价值关系类客观存在。人分别通过两种方式来认识这两种客观存在:科学与宗教。科学是关于事实关系的学问,其本质是以严谨而精确的逻辑形式把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使其理论化、现实化、形象化。宗教是关于价值关系的学问,其本质就是以虚幻的逻辑形式把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使其理论化、现实化、形象化。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事实关系的认识是零散的、模糊的、直观的、反逻辑的和主观的,此时的科学缺乏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客观性。人们对于价值关系的认识也是如此,宗教就是汇集人类对于价值关系认识的主要成果所产生的理论体系,在其表现形式上具有高度的零散性、模糊性、虚幻性和反逻辑性,但它反映的社会事物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却是相对深刻、相对抽象的,宗教所表现出的零散性、模糊性、虚幻性和反逻辑性与科学所表现出的系统性、精确性和现实性和逻辑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此时,科学与宗教是相互促进、平行发展的。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科学是从宗教理论中分化出来的:首先,从宗教学中分离出哲学,再从哲学中分离出物理和化学,然后再分离出众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绘画、舞蹈、诗歌、音乐等,往往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许多宗教人员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创造者。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系统化、精确化和客观化,宗教所表现出的零散性、模糊性、虚幻性和反逻辑性与科学的系统性、精确性和现实性和逻辑性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对比,形成了越来越巨大的矛盾与冲突,此时的宗教信条已经不能作为人们确定其人生信仰的理论依据,无法适应人的精神需要,否则将会产生越来越巨大的社会危害。总之,在人类的早期宗教孕育和哺育着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的母亲。到了现代社会,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科学的对立力量,又反过来阻碍着科学的发展。

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体说,第一,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第二,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对于科学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差,宗教的虚假外壳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宗教逐渐蜕化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破坏性力量。第三,宗教在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起着其他政治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5页。

[2] 《图腾与禁忌》,182页。

[3] 参见《考古遗迹中原始宗教述评》,载《世界宗教研究》,1911(3)。

[4] 《梁漱溟全集》,第3卷,97~99页。